过去所有失败的项目、淘汰的产品,其实就是浪费(当然浪费的钱也是大家挣来的),但没有浪费,就没有大家今天坐到这儿。我们珍惜这些失败积累起来的成功,如果不故步自封,敢于打破自己既得的坛坛罐罐,敢于拥抱新事物,华为不一定会落后。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你们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资源堆上去,这就是和小公司创新不一样的地方。
——任正非
在老产品上不断改进优化
管理语录
有一次,我随便走到一个实验室,与其中的工作人员谈话(是哪个实验室并不重要,我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我问:对老产品的不断优化和对新产品的开发,你喜欢哪一种?他说我们当然喜欢新东西越多越好,将来离开华为后,还好就业。我说:专家专家,懂一点叫专家,懂得很多叫什么专家呢?为什么会出现专家的名词呢?就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只可能懂得一点,就在这一点上,窄频带高振幅,这就是研发体系。但是中试体系为什么叫宽频带窄振幅?这是因为他们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经验积累多一点。所以我问他,你愿不愿意到微软?如果你到微软,你会找到多少新起点?在华为公司工作的时候,你是给这条铁轨的一段枕木钉道钉,如果你到微软,你连钉道钉的工作机会都没有,分工更细,还得做更窄更细的工作,都0,1、0,1……的累加,你只会变得更无聊,更专业化。因此联系创新和认识论来看,我认为要紧紧围绕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包括个人成长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
一个人知识不是越渊博越好,一定要看破这个红尘。发明往往并不是知识渊博的发明,而是对事物敏锐认识的发明。一个老产品如果99.99%的软件是很好的,只有一点不稳定,一个人如果能做出这一点稳定,说明他对那99.99%了解得很透彻明白,否则他是找不出来这点的。从知识论、认识论来说,后面解决问题的人是高水平,而绝非低水平。因此,认识论主要是对认识的深刻程度,表面认识到的很多东西,是字典、图书馆的,字典和图书馆的确很有知识,但它没有创造性。华为公司有这么好的氛围,研究系统有这么快的反应机制,我认为我们今天的青年,应珍惜这个机会。
——任正非1999年,《创新创业必须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管理智慧
创新是一家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一家企业能够取得成功的保证。在进入信息化的现如今,企业更要敢于创新,不然很快就会被竞争者落下,华为公司一直都很推崇创新。成立企业这么多年来,任正非一直孜孜不倦追求创新,他对创新的理解也自成体系,绝非表面的理解。
他说:“什么是最好的科研成果,请看看都江堰几千年后还在流淌,还在孕育川西大地。而两河文明,古罗马的水渠已荡然无存。因此,伟大的发明并不一定稀奇古怪,故弄韵律的歌总唱不长。任何一个发明不是你转了多少个弯、搞了多少标新立异、出了多少自我设想的东西,而是对人类社会和对现实生活具有意义,这才是有用的东西。”
创新不一定是开发新产品,在老产品上不断改进优化也是创新,创新这个概念,不要进入解读误区。
在《华为与对手做朋友,海外不打价格战》中,任正非说道:“我们提倡不盲目创新。我们曾经是盲目创新的非常崇拜技术的公司,曾经不管客户需求,研究出好东西就反复给客户介绍,客户说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在交换机上,我们曾在中国市场出局。后来我们认识到自己错了,及时调整追赶,现在交换机也是世界第一了。”
任正非主张资源共享,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很多产品的技术部分都是相通的,不需要完全的创新,这对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很有帮助,任正非说:“华为公司拥有的资源,你至少要利用到70%以上才算创新。每一个新项目下来,就应当是拼积木,只有最后那一点点才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基础都是一样的。”
1998年,任正非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在华为的内部,技术上的创新不单单是大力研发全新的产品,也可以是技术上的组合,就拿移动智能网举例,华为把移动智能网技术和IPphone结合起来,虽然算不上很新的创意,但也算是独特的创新。华为将这二者合二为一,充分利用了智能网的优势,丰富了IPphone的功能,这一思路提出来后,得到了很多客户的大力支持。
除此以外,华为还有很多创新也是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了细小的改良,在华为的内部,任正非主张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开放,大家都要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各个部门的人不能把自己的创新或者失败“秘而不宣”,都要大大方方让别的部门的人知道,这样大家才能相互学习和借鉴。在研发产品时,就不会开发一些同类的产品,就不会造成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了。
任正非直言道:“人家已经开发的一个东西我照搬过来装进去就行了,因为没有技术保密问题,也没有专利问题,装进去就行了,然后再适当做一些优化,这样才是真正的创新,那种满脑子大创新的人实在是幼稚可笑的,是没有希望的。”
很多大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发明出的产品也不是完全从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将纽克曼制造的蒸汽机当作参考,瓦特说过:“我不是发明家,我只是一个改良家。”可见,每一项创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牛顿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之所以比前人能够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公司一门心思想要搞独特的创新、独一无二的发明,在研发上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最后大多无疾而终。日本一家公司把贝尔公司发明的半导体专利引进后,迅速开发成了各种电子产品,吸引了大批客户,这家公司的产品也一举占领了欧美市场。日本这家公司的原始技术并不是自己的,但是他们能够在原始技术上进行改造优化,将老产品变得不一样,更加吸引人,这就是创新。
所以,任正非并不排除将一些成熟的技术直接拿过来利用,华为通常会用两种方式优化成熟的技术:收购公司或者支付专利使用费。华为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研发在坚持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在70%的模仿下,进行效益最大化的创新。
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
管理语录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是靠正确地做事,现在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过去人们把创新看作冒险,现在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是资本雇用劳动,资本在价值创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雇用资本。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的价值和支配力超过了资本,资本只有依附于知识,才能保值和增值。
过去人们把创新看作冒险,现在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民族之魂。社会上对我们有许多传闻,为我们的经营风险感到担忧,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实际是不是危险的,因为我们每年的科研和市场的投入是巨大的,蕴含的潜力远大于表现出来的实力,这是我们敢于前进的基础。公司十分注重内部管理的进步。我们把大量的有形资产变成科研成果和市场资源,虽然利润暂时下降了,但竞争力增强了。
——任正非1998年6月22日,《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管理智慧
任正非是非常重视创新精神的,他认为企业如果没有了创新精神,故步自封,最后“死路一条”,企业想要长久发展下去,管理者就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创新精神,因为创新精神是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保持强劲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任正非总是不惜代价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研发创新上,在管理创新上,就是希望华为能够越走越远。
牛根生曾说过:“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任何问题都有多个思考角度。当我们遇到了难题时,没必要一条路走到底,直至走到死胡同。有时候,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天空,为前路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正如在鱼的眼中,水就如同我们身边的空气;而在人们的眼中,水只是清澈透亮的物品,站在不同角度,总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为了拓展明天的市场,每年从销售额中提取10%作为研究经费,紧紧抓住战略发展不放。1996年研究经费达1.8亿。1997年会达到3~4亿,本世纪末会达到8~10亿,只有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我们才能缩短与世界的差距。”任正非这样表示,他认为只有在技术上大力地创新,才能带动华为迅速发展。
2001年,杨元庆来华为参观时,对任正非提过想让联想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想法。任正非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但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去创新,还是要创新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成本优势,另一个就是技术创新的优势。技术创新的优势是主要的,尤其是对于通信行业来说。最近这三十多年来,每一年都有大的创新和突破,改革变化日新月异,发展非常迅猛。
一开始非常昂贵的大哥大,笨重又不方便,像砖头一样,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轻巧灵便,又很便宜的手机。一开始人们通过邮递信件传递信息,后来有了电报机,便可以发电报传信,比通信要快很多,再后来有了电脑,可以发QQ、MSN,还可以面对面视频,即便隔着几千里,也能瞬间“见面”……
通信行业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通信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下去,所以,任正非将“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写进了1998年出台的《华为公司基本法》里。
在《创新是华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文中,任正非指出:“信息产业进步很快。它在高速发展中的不平衡,就给小公司留下了许多机会。不像一些传统产业,如飞机制造,它的设计理论已进入经典热力学,大公司充满了经验优势。而且数十年来,他们申请了无数专利,使这种优势法律化。绕开专利,制造成本就会很高,没有竞争力。完全购买人家专利,如何能够超越。没有一场技术革命,没有新的技术突破,超越这些传统公司,越来越困难。而且,你没有理由一定会比他们做得好。
而信息产业不同,昨天的优势,今天可能全报废,天天都在发生技术革命。在新问题面前,小公司不明白,大公司也不明白,大家是平等的。华为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不是全方位地追赶,而是紧紧围绕核心网络技术的进步,投注全部力量。又紧紧抓住核心网络中软件与硬件的关键中的关键,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己在核心领域的领先能力。”
华为一定要加强创新能力,而且要做有用的创新,能够抢占市场的创新,就如同马云说的那样:“‘创新’这个词大家很熟悉了,全世界、全中国都在讲创新,但是创新到底是什么?你创新了吗?你做完以后,人家说,哇!你好创新。但是创新是做完以后才发现的事情吗?你在做的时候知道在创新吗?其实创新是寻求变化的一条路。创造变化、拥抱变化是我自己的理想。我个人理解这么多年来阿里巴巴最独特的一点就是拥抱变化。人,特别是既得利益者一定是害怕变化的,其次,很多人只是在适应变化,而阿里巴巴的这个词比较过分,叫‘拥抱变化’。拥抱变化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创新。拥抱变化是在不断地创造变化。变化有的时候是为变而变,但更多的时候你要比别人先闻到气味才对。这就属于创造变化,为了躲开想象中的灾难,为了抓住想象中的机会,你要不断地调整。所以拥抱变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大家要理解,就是这个变化绝对不是不好的变化,而是说你对灾难的预测、对好趋势的预测。”
世间万物每天都在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日升日落,斗转星移,变化是时时刻刻、无时无地存在的,所有事物都在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不能害怕或者逃避,要勇敢迎接上去,了解这些变化,战胜这些变化。
一名优秀的、杰出的管理者应当是主动寻找出路的经营者,在现在这个光怪陆离、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想要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那真的是让管理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李开复在他的书《做最好的自己》中提到过:“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在这个科技一日千里的新时代,每个人都谈创新,每个人都渴望创新,但什么才是最好的创新,适合这个时代的创新?一个企业应该如何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在有价值的方面创新呢?
管理者在面临改变时,不要担忧,不要畏缩,勇敢地去拥抱变化,迎接变化,这也是一种创新精神。如果管理者总是守着原来僵化的旧模式不懂变通,那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市场浪潮中,一定会被淘汰掉。
变革主张改良主义,不建议大刀阔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