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识人用人有学问
11607300000036

第36章 品性有时比才华重要

古人说,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人们区分小人和君子,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领导者往往注重人的道德,理由很简单,谁能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人品靠不住的家伙去办?小人很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本应该做好的工作。

察言观色,识别人才的优劣,对于有些人可能是天生具备的本领,而有些人却需要经过一定的历练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唐朝一代名臣裴行俭是个文武全才,不但文章精彩,书法精妙,而且擅长用兵打仗。裴行俭还有一个本领,就是擅长识人。

当时裴行俭的同事李敬玄非常看好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著名诗人,并把他们介绍给裴行俭并大力推荐他们。裴行俭见过他们以后,就对李敬玄说:“鉴别能成大业的人才,器量见识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有才华。像王勃他们这样的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性格显得浮躁外露,恐怕不是能够获得高官厚禄的人。其中杨炯的性格还算沉稳,可以当到县官,其他三个的结局大概都不会很好。”

后来四人的结局和裴行俭说的完全一样。王勃二十多岁在海上掉进水里受惊而死;卢照邻三十多岁就自杀了;骆宾王因为参加徐敬业反武则天的战争,在乱军之中不知所终;只有杨炯死于县令任上。

裴行俭负责选拔官员的时候,见到了当时并不出名的苏味道和王。裴行俭当时就对他们说:“将来你们二位都能做到宰相级的大官,为天下平衡阴阳选拔人才。我晚年生的儿子,我是见不到他们长成了,十几年后你们二位当居宰相位,希望到时候照顾他们一下。”

果然,苏味道、王后来都当了宰相。虽然苏味道后来名声并不是很好,但是裴行俭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裴行俭提拔和推荐的很多武将也都个个成为著名的将领,像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王方翼、党金、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这些人全都成为世人公认的名将。另外,由裴行俭推荐做到刺史、将军的人也多达数十个。

裴行俭识人的本事近乎神奇,也许有一些传说的部分。但是,裴行俭识别人才不仅只注重才华,而且还观察人才的性格,这个视角值得今天的领导者好好思考。

古人云

⊙刘乐城、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天后预政之时,刑峻如壑,多以谀佞希恩,而乐城、甑山,昌言规正,若时无君子,安及此言?

——刘《旧唐书·裴行俭列传》

【点悟】这里盛赞了裴行俭的功绩,可见裴行俭不只识人有道,在仕途上面还颇有建树。

当代案例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很能说明有时候从一件小事中可以发现很大的问题。普通人当然可以从中得到教训,明白注意细节对自己的重要性。而作为用人者,更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识人用人的启发。

一个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同其他留学生一样,在课余时间为日本餐馆洗盘子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一天累下来,也得不了多少工钱。于是他计上心来,洗盘子的时候便少洗了两遍。

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他也因此受到老板的器重,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多。一起洗盘子赚学费的日本学生便向他请教快速洗盘子的技巧。他毫不隐瞒地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遍吧。”日本学生当时虽然没说什么,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日本人看人,有两个预先推定:一个,你是无罪的;另一个,你是诚实的。所以,餐馆老板只是偶尔抽查一下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洗程度不够,他责问了这位中国留学生,可留学生还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留学生又到该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的工作。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留学生屡屡碰壁。

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非常解读

裴行俭看人确实很另类,连王勃、骆宾王这些才高八斗的“初唐四杰”都不看好,却看好后来不办实事的苏味道。但是,裴行俭看人,看的是人的性格,并由此分析人的发展空间。从这一点上来说,裴行俭完全没有看错。

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人的性格同样不能忽视。裴行俭强调的是,一个人可以不是很高尚的人,但却不能有重大的性格缺陷。

一个盘子要洗七遍,这个事情看上去甚至有点可笑,但是,这也能揭露出人性的弱点。和裴行俭识人有类似之处,中国留学生的这个故事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用人的标准最重要的是性格和品德,而不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