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后,张羽信心百倍地报名参加了星光大道的比赛,并经过激烈拼争,在没有夺得周冠军的情况下,沉着应战,反败为胜一举拿下月冠军,继而越战越勇,最终以精美的演唱获得年度冠军。担任决赛现场评委的金铁林、李双江、郭颂、戴玉强、卞留念等音乐界的权威,都认为张羽是一个少有的男高音,卞留念直言——他前途无量。一个汽车修理工的演唱,能让这些人看好,实在不易,张羽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星光大道》比赛结束后,很多唱片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和张羽签约,他用自己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终于圆了音乐梦,成为了歌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阅读点睛:如果没有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坚持,或许张羽如今依然在某个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正是心中有梦,又敢于去追逐梦,张羽才用执着的精神和无畏的奋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毫无疑问,誓不言弃、执着追求是张羽成功的秘笈!
马天宇:将梦想写在脸上
佚名
马天宇,山东德州人。歌坛“当红小生”。代表歌曲《该死的温柔》等。
在大众的视野里,“好男儿”,“该死的温柔”几个字眼一直没有离开过马天宇。马天宇看起来很有贵气,但他却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的父母认为男孩要有一技之长,以后要养家糊口.家里老人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当时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学习厨艺,做面点,做厨师。马天宇16岁的时候打了第一份工,就是在餐厅的后厨倒垃圾、刷盘子洗碗、配菜。在村里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天宇跟随叔叔来到了北京。初到繁华都市,马天宇依然重操旧业,在工体附近的早市卖牛羊肉,后来还卖过早点,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
可是那年过后,由于种种原因,马天宇和姐姐一起经营的早餐店被迫关门。生活随时可能改变,而感兴趣的事情也随时都在改变。马天宇来到北京后无数次的变数,将他带到了“好男儿”的赛场。
由东方卫视主办的《加油,好男儿》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加入其中,马天宇很珍惜这次机会。报名、海选、一关一关的选拔、淘汰。如此残酷的比赛和马天宇初来时的想法截然相反。马天宇说:“其实我没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声乐训练,当时参加“好男儿”完全就是出来练胆,在“好男儿”演出之前,我从没有在别人面前唱过歌,更别说舞台经验了。我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长大后和姐姐出来打工,卖过烧饼,到北京的时候发现卖烧饼比较困难,就去了一家餐馆打工,最后考虑到挣的钱还是不够,就决定去酒吧当服务生,虽然是晚上工作,但是挣得多些,因为我就负责那几桌客人,找钱的时候他们会经常给些小费。我报名参赛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完成自己幼时设计的人生目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还有就是锻炼自己的胆量。”
当时的比赛,每一场马天宇都记忆犹新。候场的时候,他就开始紧张,祈祷台上的选手一直唱下去。他甚至转身离开,但被工作人员拉了回来,“我们是按号来的,你走了,我们缺一个人怎么办?不行!”就这样,马天宇硬生生地被逼到了舞台的中央。
马天宇说:“每一场比赛我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害怕,不想上台。工作人员拉着我过去,站在升降台上摆POSE,音乐响起,自己就特别傻地转过头开始唱。当时唱孙楠的歌,根本没想过自己能唱不能唱,就觉得好听而已。”
就是这样一个怯场的男孩儿,人气却是众多好男儿中的佼佼者。真实、不做作的个性成就了这颗新星。“当时比赛的时候从没有想过自己专业不专业,敬业不敬业,我就是要比赛,了解了,学到东西了,锻炼了就足够了。舞台的感觉和以前截然不同。这样唱歌我很快乐。”
那个时候,媒体总是带着某种幸灾乐祸的语气报道这群一夜爆红的年轻人,迅速成名的人大抵都听过类似的喧哗吧,比如赵薇,比如周杰伦。
做明星有时候打的就是一场心理战,不在评头论足中成长,就在流言蜚语中消亡,而在这方面,马天宇和他的前辈们表现得一样出众。铺天盖地的报道中,这个男孩儿始终紧闭双唇、表情倔强,对所有的负面新闻一律不予理会。而另一方面,他马不停蹄地准备专辑,接拍广告,为新专辑的发布和电视剧的拍摄做准备。接受各类媒体专访时,他还是那个简简单单的小男孩儿。
“我参加比赛也没想过后来会进入这个圈子,现在进来之后真的发现很多事根本不是自己想得那么简单,所以我现在都不上网看新闻,只让同事说给我听。我从农村走出来,不能说我成功了,但我至少比留在家乡的好多人要幸运一些或者说成功一点。”
毫无疑问,在新人辈出的时代,马天宇以绝对优势胜出。第一张专辑中的主打歌《该死的温柔》一经推出,立即占领各大榜单的前几位,而且更是热门的手机铃声。之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马天宇接连出演了电影《夜玫瑰》、2008年贺岁电视剧《你是我的梦》,接受了顶级音乐制作人的声乐培训,出席各类颁奖典礼或晚会,用歌声向喜欢和不喜欢他的人证明,给他一只麦克风,他就能散发耀眼的光芒。
当一个人的坚持成为某种标志时,自然会获得相应的尊重。渐渐地,媒体的态度终于有所改变,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马天宇的音乐上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人里,马天宇轻而易举地成为领军人物,他的音乐专辑里齐聚了歌坛重量级人物,他们挖空心思倾力打磨着这颗钻石。
很多人羡慕马天宇,觉得他如此幸运,这般轻易就实现了梦想。后来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以后,老师都说:“你来的时候,各方面都不专业,就是长得还行,走红了。”“我一直到现在都没觉得自己红了。”马天宇并不这么认为。
听起来是不是有种不可思议的冷静和早熟?据说人的视力其实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而成功的秘诀不外乎是众所周知的几条: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实现。
这种纵深式的探索和自省,说来简单,很多人却寻寻觅觅终生彷徨。好在年轻的马天宇对此有着超乎年龄的清醒认识,“唱歌一直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以前不经常在外人面前唱,偶尔去KTV被朋友逼得没办法才唱一两首,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尽力做好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好多新人一旦被聚光灯、掌声、欢呼声和赞叹声包围后,会很快迷失自我。马天宇说:“我方向感特别好。我从来没有想过用高傲的眼神看人,我还是以前的那个马天宇。”
阅读点睛:看完马天宇的故事,他的成功便丝毫不令人觉得奇怪。马天宇一直都是将梦想写在脸上而不是深藏在心底,他不怕被人知道,也不怕失败之后被人嘲笑。有了这份自信与勇气,才让他在闪闪群星之中异常光亮。
帕瓦罗蒂:找寻属于自己的钉子
董刚
帕瓦罗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男高音,代表歌曲《今夜无人入睡》、《我的太阳》等。
帕瓦罗蒂,全名鲁契亚诺?帕瓦罗蒂,1935年10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摩德纳。父亲费尔南多?帕瓦罗蒂是位面包师,母亲阿黛勒是雪茄烟厂的女工,他们都酷爱音乐,父亲还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业余歌手。帕瓦罗蒂呱呱落地时就拥有一副好嗓子,他的第一声啼哭,就让母亲和医生格外惊讶,医生从来没有听过音调这么高的啼哭。母亲更预言,小帕瓦罗蒂将来会前途无量。
1940年,5岁的帕瓦罗蒂拥有了一把自己的吉他玩具,他用吉他伴奏唱一些民歌,这些民歌是他听了父亲播放的唱片后学会的。他喜欢在午饭后唱,他并不知自己的嗓音很高,以至午睡的邻居经常打开窗,向他抗议:“够了!别唱了!”
1947年,12岁的帕瓦罗蒂在吃饭时,突然发起高烧,陷入昏迷,危在旦夕。经过7天生与死的搏斗,帕瓦罗蒂奇迹般痊愈。以后,帕瓦罗蒂对未来充满恐惧感,并渴望一生能够快乐生活。
19岁,帕瓦罗蒂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拿上文凭到学校去求职,安安心心地做一个老师,要么放弃已经学成的机会,重新拾起自己成为歌唱家的梦想,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走上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家人非常希望他成为一个老师,好缓解家里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全家人专门开了一个会,父亲是一名声乐迷,也曾梦想成为歌唱家,但是音乐带给他更多的是理想受挫的痛苦经历,父亲深知,要入这一行,且要取得成功,将是何等的艰难,爱之越深,恐惧感也就越强烈,父亲不希望孩子的一生被追寻音乐的成就而困扰。
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家里没有能力让他获得最好的音乐教育。父亲试探地问他:“你就算学习了音乐,可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成为音乐家,你会不会后悔?”他微微沉默,想起心中的音乐梦想,摇摇头说:“不后悔!”即使是这样,父亲最终决定:三十岁之前家里不需要他做出决定,他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且家里供养他的日常生活,之后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仅仅有生活费是不够学习音乐的,为了追寻梦想,他去一所小学当了一名老师,后来因为经济原因,他当过采购员,保险推销员,但是家人可能不知道,他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学习音乐,为的就是实现成为一名优秀歌唱家的梦想。
对于一个19岁的人来说,学习音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不能系统地学习,这让帕瓦罗蒂很苦恼,对他来说,乐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大山,因为他根本就不认识乐谱,可是为了学习又不得不面对,幸好他天生对音乐敏感,仅仅凭着耳朵就能分辨出音乐的不同之处,至于乐谱的功能,他用了一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符号来代替,虽然杂乱无章,但是却很管用。那段时候,不管是同行还是前辈都是他的老师,他知道,要想在音乐氛围浓厚的国度里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韧性和不怕弯曲的精神是不行的。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帕瓦罗蒂开始在每一次演出前在后台寻找一枚生锈的钉子,如果找到了钉子,他唱歌的精神就特别足,演出肯定能获得成功,而如果没有找到钉子,他甚至可能放弃演出,有人说这源于他出生地的一个寓言,生锈并弯曲的钉子能够给人带来好运,也有人说这只是一种怪异的嗜好,类似于迷信,并没有实质的问题。其实,只有帕瓦罗蒂自己才知道,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音乐人,他所依赖的就是像钉子一样的精神,与其说是在后台找一枚钉子,还不如说在在找自己。
帕瓦罗蒂在4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不仅创造了作为男高音歌唱家和歌剧艺术家的奇迹,还为古典音乐和歌剧的普及做出了杰出贡献。帕瓦罗蒂经常举办大型的户外演唱会,无论是伦敦海德公园、还是纽约中央公园,每次都能吸引几十万现场观众和数以百万计的电视观众。
从1990年开始,帕瓦罗蒂还联手多明戈和卡雷拉斯组成了史上最强的演唱组合和演出品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从罗马古代浴场、洛杉矶道奇体育场、巴黎埃菲尔铁塔……直到北京紫禁城的午门广场,“三大男高音”的歌声响遍全球。此外,帕瓦罗蒂还以他宽宏包容的音乐态度、善良广博的爱心以及无与伦比的强大号召力,创立了“帕瓦罗蒂和朋友们”的超级品牌,与斯汀、U2乐队等众多流行音乐巨星同台演唱,为遭遇贫穷、战乱的地区和儿童筹款。帕瓦罗蒂以多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将几百年一直局限于古典音乐殿堂的美声歌唱,带到了普通大众中间,并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和欢迎,这不仅促进了古典音乐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一股新的音乐风尚,更为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
阅读点睛: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抉择的时刻,或许,自己的选择和别人的看法有很多不相同,一时之间难免会产生迷茫,而最终成功的人只有一个经验,那就是看准自己的目标,像钉子一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坚持下去,成功就不会太远。
冼星海的音乐梦想
佚名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
冼星海的祖上几辈都以捕鱼为生,父亲是个海员,在他出生前半年就已去世,母亲只好抱着他去投靠澳门的外祖父。
澳门的下环街,住着许多渔民、海员和流浪到这里的苦力。冼星海在外祖父家里长大,生活虽然清苦,可家里充满了欢乐。晚上,外祖父经常拿出竹箫,吹起渔民们爱唱的劳动歌。冼星海总是好奇地听着,模仿着外祖父的吹箫动作。外祖父很高兴,就手把手地教他吹箫。不久,只有几岁的冼星海学会了吹箫。音乐,从此陪伴了他一生。
外祖父离世后。母亲带着当时只有六岁的冼星海飘扬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在新加坡,母亲靠给人帮佣、洗衣服,挣来钱送儿子上学。冼星海学习很用功,成绩很好。可学校里最能吸引他的还是礼堂的那架钢琴。只要琴声一响,他就飞一样地奔去,站在琴旁不愿离开。音乐老师看他这样入迷,又知道他从小喜欢音乐,就主动提出教他弹钢琴。
从这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到礼堂去练习钢琴。
1918年,十三岁的冼星海和母亲回到祖国,进入岭南大学华侨特别班学习。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选修副课钢琴,并学习音乐理论。他立下誓愿,要以贝多芬为榜样,做一个真正的音乐家。
1929年暑假就要来临了。学院突然发布通告,让每个留校住宿的学生,暑假额外再交住宿费八元。这分明是有意为难远离上海的外地穷学生。为了对付那些不满的同学,校方竟派人锁上钢琴,抬走钢丝床,关上房间,让学生睡地板。
此时,冼星海和母亲住在校外,额外交纳住宿费本来与他无关,可是正义感和对穷同学的感情,促使他投入了一场学生运动。
在老师们的支持下,学生会派代表前往南京教育部请愿。教育部长王世杰应付几句,让学生回校静候结果。可学生走后,王世杰竟命令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停办,改组为“国立音专”,宣布招收新生。
冼星海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冼星海每次上课结束,就匆匆赶往打工的饭店干活。他的住处是一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方桌的小屋子,房子低矮得直不起身,好在房顶有个透气的大天窗,他风趣地把它称为“牛眼”。这“牛眼”天窗正是他绦琴的好地方。
每天朝霞升起时,他就弯着腰挟着琴,跨上小方桌,然后打开天窗把上半身伸出屋顶,在晨辉中拉响手中的提琴。
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奥别多菲尔对他说:“年轻人,凭你的毅力和努力,是可以学好小提琴的。我会全力帮助你。”
“多谢老师。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学习作曲。”冼星海恳切地说。
“好,我可以介绍你去向作曲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