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曼宁将军征用一架直升机直低飞船着陆的地点。一到现场,他就断定宇航员已经死了。在那里他见到了搜寻人员和当地的几个居民。当地人说,他们看到飞船猛地撞到地上,降落伞扭绞在一起。伞盖没有打开,因撞击引起几次爆炸,没有看到科马洛夫,为扑灭大火在燃烧的飞船上压了厚厚的几层土。后来,在飞船的残骸中挖掘了一个小时,才找到宇航员的尸体。
卡曼宁将军飞回奥尔斯克与当时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联系并作了如下报告:“科马洛夫已死,飞船已烧毁。主伞没打开,备用伞也失灵。飞船以每小时约150千米的速度撞到地面,引起着陆制动引擎爆炸,使飞船起火。”
4月34日国家航天委员会的成员赶到现场。到达过现场的人有尤里·加加林、科马洛夫的挚友及“联盟1”号飞船的后备宇航员。
事故发生后,美国中央情报局举行记者招待会,说飞船在约6.5千米的高度上开始下跌。这使降落伞的吊索卡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宇航员的死亡。根据美国安全局的一名前雇员贝里·弗尔沃克说,美国设在土耳其的一个监听站记录到科马洛夫在飞船骤然向地面跌落时极度痛苦的尖叫声。
前苏联为科马洛夫举行了国葬。骨灰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内。这次事故,使前苏联载人航天活动停顿一年半。其间对飞船的着陆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补充试验和改进。
1971年6月2日在美国“阿波罗-15”号飞临月球时,在那里放置了一尊纪念牺牲宇航员的刻像广刻像背面是一块金属板,上面刻着所有为航天事业捐驱的宇航员的名单。其中就有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
1968年,前苏联“联盟”号飞船恢复飞行。10月26~30日,格.格.别列戈沃依乘“联盟-3”号飞行了近3天。飞行中他乘坐的飞船先后两次与10月25日发射人轨的“联盟2”号会合,以检验飞船的结构和自动操作的性能。
1969年1月14日和15日两天内,前后连续发射两艘飞船并在轨道上实现了对接。对接后,“联盟5”号飞船上的宇航员阿.斯.叶利谢耶夫和依.弗.赫鲁诺夫身着舱外用航天服从舱外过渡到弗.阿.沙塔洛夫乘坐的“联盟4”号飞船上。对接后,两艘飞船的分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两艘飞船工作间的总面积为18立方米。它们对接飞行了4小时35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的雏型。这次飞行在整个航天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不久,前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决定在克里姆林宫安排接见来自拜克努尔发射场的8名宇航员勇士。关于这次接见,还有一个惊险而滑稽的小插曲。
会见安排在1969年1月22日。按照惯例,国家领导人乘坐第二辆轿车前往。当车队驶抵克里姆林宫大门时,在护卫队列中突然冲出一名穿灰大衣的瘦弱男子。他双手执枪向第二辆轿车连发16枪。防弹玻璃被击碎,司机当即死亡,一名摩托车手肩部受伤。当特工人员跑来抓捕时,刺客却神态自若地观看自己的杰作是否达到了目的。可惜车里不见总书记的影子。
事发之后电视实况转播停播40分,后来由波德戈尔内代替总书记给宇航员颁奖。
事后查明,刺客是列宁格勒军区航空兵某部的少尉维克多.伊林。前苏联对该事件采取了一系列惩治措施。列宁格勒军区部分头目、斯莫尔尼区军事委员及伊林所在部队的政治副团长被撤职;制造防弹玻璃的专业人员受到处分;汽车制造厂也被勒令提高国家首脑专用车的装甲防护能力。不可思议的是,刺客本人倒挺幸运。出于政治的原因和推卸责任,有关部门指定医疗部门认定伊林是个精神病患者。后来这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喀山军队精神病院接受强制性治疗20年。出院后,伊林还理直气壮地要求政府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并称他刺杀勃列日涅夫的目的是“想加快国家的改革进程”。此外他还要求政府付给他6万卢布的补偿费。
1969年10月11、12、13日3天内前苏联连续向轨道发射了3艘飞船,即“联盟”6、7、8号。7名宇航员在3艘飞船上完成了这次编队飞行,盛况空前,是极其壮观的。他们完成了大量复杂的机动飞行。总机动次数达30多次。用两种方式完成机动飞行。在第一种情况下,地面控制中心根据飞船的相对位置通知宇航员如何操纵,以便使他们相互接近。在第二种情况下控制中心不干预宇航员的行为。宇航员自己决定如何运动、进行手控操纵。此外,“联盟6”号飞船上还完成了一项重要的试验——在高真空和失重情况下焊接金属。试验表明,在天上进行材料焊接,原则上是可行的。所有上述技术对于建立轨道站都是必不可少的。
“联盟”号的两次发射失败
1966年11月18日清晨,一长串黑色伏尔加轿车鱼贯而行,急驶在通往31号航天发射场的水泥路上。前苏联“国家征服月球委员会”定于上午10时召开会议,研究7K-OK系列宇宙飞船“联盟广号和“联盟2”号的飞行试验问题。委员会主席、总机械制造部部长阿法纳西耶夫(C.A.AψaHcbeB)和“联盟”号飞船的各位总设计师均出席了会议。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决定于11月26日至27日进行发射。这次试验计划包括:检查船载系统在飞行中的工作状况,实现两艘飞船的自动对接。
31号航天发射场,秋拉塔姆当地时间11月18日16时,“联盟1”号顺利升空。人们清楚地看到一级火箭脱离。不久,轨道专家报告:飞船进入预定轨道,遥测船载系统工作正常。
29日凌晨3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卡马宁将军从梦中惊醒。加加林从指挥所报告:
“飞船发生严重故障,需要将军马上到指挥所来。”传来的消息令人极度不安,不知何故,“联盟“号飞船已耗尽定向和停靠发动机装置用的全部燃料,以每分两周的速度进入“螺旋”状态。航迹测量表明,“联盟1”号在轨道上最多只能飞行39圈。显然,发射第二艘飞船已无意义,试验计划告吹。
当时,人们并未急于向莫斯科报告这一消息,他们还抱着一线希望。
29日晨,国家委员会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之后,做出唯一可行的决定:准备应急降落飞船。先后经过5次尝试,总算使“调皮”的飞船脱离轨道。搜索救援飞机不停地在空中搜索,一直未能发现飞船的踪迹;无线电测向中心紧张地测量,却始终未能测量到下降中飞船的位置。飞行指挥部因收不到任何有关飞船位置的报告,被迫决定开启自动引爆装置,“联盟1”号白行爆炸了。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探讨,总设计师委员会承认,如果飞船上乘坐的是宇航员,而不是人体模型的话,“联盟1”号也许是可以挽救的。但是,这不等于说支持空军代表卡马宁将军的立场:宇宙飞船的自动化程度太高了。与此相反,人们拒绝了他关于发挥航天同作用的各种理由。
12月8日,由劳申巴赫、梁赞斯基、齐宾等人组成的应急委员会汇报了调查结果。根据他们的建议,在排除已发现的各种故障之后,决定“联盟2”号于12月14日单独发射。
发射前的最后检查工作是在距发射设施300米处的指挥所结束的。宣布进入“15分准备”之后,场上鸦雀无声,只有继电器轻微的嗡嗡声和转动机器开关的咔嚓声……火光和烟团标志着“已开始发射”,但是光焰似乎比通常要小得多。天文钟上的几秒钟瞬间闪过,火箭却依然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发射台上。
“向发射场紧急供水!任何人不准走出掩体!不准靠近发射场!”扬声器里传出对大家的警告。
火势逐渐减弱,很快就熄灭了。火箭看来已无任何可以看得见的外部损伤,高高地吊在已经打开的塔架上,并猛烈地放出蒸汽。又过了一段时间,掩体内做出决定: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已经过去。指挥所发出命令:“竖起维修抢险塔架。”
维修服务分队立即奔向发射场。庞大的金属装置小心翼翼地“夹向”火箭。突然,一根塔架触动火箭蒙皮,火箭偏离中心位置,顶端喷出一团火焰。急救系统开始工作,其推力达到90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回收舱脱离火箭,将其抛人500米高空,一具降落伞出现在天空……可是就在急救系统刚刚工作不久,发动机喷出的火焰就点燃了三级火箭。于是场上的人们顿时慌乱起来。100秒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接连不断的猛烈爆炸震撼着草原,摧毁了火箭和全套发射装置。
多数人靠幸运躲过了灾难,有的急忙跑进地下掩体,有的则跑出200米之外,躲到草原丘陵背后。但是,这并未能完全避免伤亡:科罗斯特列夫少校当场死亡,还有不少人被炸成重伤。
国家委员会委员、多年领导宇航员培训工作的卡马宁将军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当确信发射已失败(尽管当时尚束发生悲惨的爆炸事件)之后,我离开指挥所,因为要给机场抒个电话,通知取消飞往飞行控制中心叶夫帕托里亚的航班。我从地下室出来后,直奔宇航员小楼。就在这时,第三级火箭点火。我登上三楼,命令房间里的人立即去走廊。随即响起震耳欲聋的连续爆炸声。距发射场1千米之遥的宇航员小楼急剧晃动,如果我们在室内再多呆上几秒。肯定逃不脱碎玻璃的杀伤。看着发射场上的浓烟和已经燃烧完的火箭骨架,我的心里一片空白,究竟以后还会有多少个‘黑色日子’呢?”
政府委员会查明了事故原因:(1)发出“点火”指令后,只接通了二级火箭发动机,因氧化剂移注阀门失灵,一级火箭发动机未能启动;(2)急救系统不听使唤,竟然在断电情况下,也有被触发的可能性。
因此,“联盟3”号和无人驾驶飞船的发射工作拖到1967年初。不幸的挫折破坏了前苏联的“月球”计划。事实的真相一直埋在秘密档案里。在塔斯社报道中称,“联盟1”为“宇宙133”,而“联盟2”号则只能永远掩藏在缄默之后。
“联盟”、“联盟T”、“联盟TM”号——最成功的飞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