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帝王将相家训
11664000000016

第16章 赵祯家训

【撰主简介】

赵祯(公元1010-1063),即宋仁宗,赵恒的儿子。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封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即位,初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始亲政。

赵祯在位四十二年,有“小尧舜”之称,又被称为北宋的极盛时期。其实,这期间土地兼并逐渐严重,官吏、军队人数和俸饷大量增加,冗官、冗兵、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祸患,国家财政吃紧;加之西夏和辽不断进攻,使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出现激化。为了克服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八月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使,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部分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赵祯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有所发展。他本人生活也注意检点。据称,他曾采纳谏官王素“不近女色”的建议,将大臣王德用所进献的美女如数遣散。他对皇属要求较严,向他们言传身教,要求他们重俭朴,不扰民。他死时,其遗诏也强调丧礼从简。今将有关赵祯饬戒贵妃、皇族、外戚等的皇家家训内容作一扼要介绍,以飨读者。

戒贵妃勿通臣僚馈遗

【原文】

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1]:“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2]。帝怒曰:“曾戒汝勿通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惭谢,久之乃已。妃又曾侍上元宴于端门[3],服所谓灯笼锦者,上亦怪问。妃曰:“文彦博以陛下眷妾,故有此献[4]”。上终不乐。后潞公入为宰相,台官唐介言其过,及灯笼锦事,介虽以对上失礼远谪,潞公寻亦出判许州[5],盖上两罢之也。或云灯笼锦者,潞公夫人遗张贵妃,公不知也。唐公之章与梅圣俞《书窜》之诗[6],过矣。呜呼!

仁宗宠遇贵妃冠于六宫,其责以正礼尚如此,可谓圣矣

——节录自《邵氏闻见录》卷二

【注释】

[1]坚问:周星诒校本作“怪问”。

[2]王拱辰: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第一。历任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政治上反对“庆历新政”。后以宝物赂遗张贵妃被劾,出任外官多年。

[3]上元宴:即上元节举行的宴会。古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端门:宫殿正门。

[4]文彦博:天圣年间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宰相五十年。着有《潞公集》。

[5]判:以大兼小谓之判。

[6]梅圣俞:即梅尧臣,圣俞是其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进士。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与重大政治斗争。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皇佑三年,御史唐介上书仁宗,揭露文彦博以灯笼锦贿赂张贵妃等事,遭到仁宗贬谪。梅尧臣愤而写出长诗《书窜》予以抨击。

【译文】

一天,宋仁宗赵祯驾临张贵妃处,见到房中摆设有名贵的定州红瓷器。他深感奇怪地问道:

“你怎么得到这东西的?”贵妃连忙回答是大臣王拱辰进献的。宋仁宗听了,大怒说:“我曾经告诫你不要接受臣僚的馈赠,你为什么不听?”于是用斧头捣毁了这个瓷器。贵妃惭愧不已,连连谢罪。事情过了很久,才算平静下来。到了上元节这天,张贵妃又陪侍宋仁宗参加了在端门举行的上元宴。这时贵妃身上所穿的也是当时十分珍贵的所谓灯笼锦。宋仁宗见了,又很奇怪地问它的来历。贵妃回答说:“这是大臣文彦博因为我们是陛下的妃妾而进献的。”宋仁宗听了,一直闷闷不乐。以后文彦博升任宰相,殿中侍御史唐介向仁宗上书揭露他的过失,涉及到灯笼锦的事。唐介本人虽然因对皇帝失礼而被贬谪到很远的地方,但文彦博不久亦出判许州。这是皇帝对他们做出两罢的处理。另有一种说法称:所谓灯笼锦者,其实是文彦博夫人送给张贵妃的,文彦博本人初时亦不知晓此事。唐介的奏章和梅圣俞的《书窜》长诗,由于不了解情况,亦未免抨击得过头了。

仁宗本十分宠爱张贵妃,但是当她有悖礼和违反规矩之处仍然毫不留情地予以斥责,这真可称之为圣哲了。

【评析】

赵祯对于张贵妃及其他妃嫔,事前曾立下了“勿通臣僚馈遗”的规矩;事后一旦有悖礼和违反规矩之处,便严厉予以斥责,毫不留情。今天,人们重温一下赵祯这一段皇家家训,不无启迪教育意义。

戒外戚勿贪鄙

【原文】

珣字公粹[1],以荫为门祗候[2],时兄璋为门副使。珣又求通事舍人[3],仁宗曰:“爵赏所以与天下共也,倘尽用亲戚,何以待勋旧乎?”

——节录自《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中·李用和附李珣传》

【注释】

[1]珣字公粹:珣即李珣,字公粹。其父李用和系真宗李皇后(即章懿皇太后)之弟,其兄李玮娶宗室兖国公主。

[2]合(g佴)门祗候:宋置合门祗候,与合门宣赞舍人并称合职,担任传宣引赞之事。

[3]通事舍人:即合门通事舍人,掌宣传赞竭之事。

【译文】

李珣字公粹,由于其父李用和系国舅的关系而当上了门祗候,其兄李璋亦任门副使。李珣仍不满足,又向皇帝提出要当通事舍人。仁宗责难他说:“官爵俸赏原本应与天下人共享的。如果我把爵赏都给了亲戚们,又拿什么去待为国立功的元老勋臣呢?”

【评析】

宋仁宗赵祯在对待皇亲国戚这个问题上,认为:“爵赏所以与天下共也,倘尽用亲戚,何以待勋旧?”寥寥数语,反映出赵祯对待外戚之较有分寸。两宋三百余年,外戚之为祸害并不十分严重,与此不无关系。

带头崇尚节俭

【原文】

仁宗皇帝时,大臣曾入寝殿问疾,见帝盖旧黄被[1]。宫人取新被覆其上,然亦黄也。躬俭如此,故仁恩渗洒,四十二年,号称至治。至今虽田夫野老,言及必流涕。

——节录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三【注释】

[1](sh侃):一种粗绸子。

【译文】

宋仁宗皇帝时,大臣们曾进入寝殿问候生病的皇帝,见到皇帝身上盖的是一床旧的粗黄绸面被。后来宫人又弄来一床新被覆盖在上面,这新被却依然是粗黄绸被面。如此亲身节俭,所以仁宗皇帝的仁义厚德一直深入人心,他在位达四十二年之久,号称至治。直到后来民间的田夫野老,一提及仁宗的节俭还激动得流泪。

【评析】

这是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宰相赵鼎等与宋高宗赵构的一段对话。

赵鼎回顾了仁宗皇帝以亲身恭俭的事迹,向赵构提出当继续保持这个传统的建议。北宋前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宋初几代皇帝亲身节俭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