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帝王将相家训
11664000000069

第69章 李鸿章家训(2)

四弟来信中谈论书法说:“钩联顿挫,纯用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草书体法,而字体间架纯用元代书法家赵孟回转遒丽体法。柔弱之中包含着刚劲,软绵里面隐藏着坚硬,动合自然、伸缩自如”等语。我也赞同这种观点。赵孟集古今书法之大成,于唐代初期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中间专学虞永兴之体,而参与唐代书法家钟绍京之法,所以能够做到往上看得清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之真谛,往后仿效孙过庭间架之法。这是一条路子。唐代中期书法家中则效法李邕之行、楷体裁,而参考颜真卿和季斯等人沉着雄厚之笔法。这又是一条路子。晚唐则师法苏灵芝,这也是一条路子。由虞永兴而追溯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六朝书法各名家,人们称之为南派。由李邕而追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以及魏、北齐时代书法各名家,人们称之为北派。想要学习书法的人,必须首先明了书学史上这南、北两派的区别所在。南派以其风度气质占优势,北派以其坚劲有力占优势。宋代之苏轼、黄庭坚,风格似乎接近南派;米芾、蔡襄,风格似乎接近北派;赵孟集聚这两派之长而合为一体。我嘱咐四弟从学赵孟书法起步,有了基础之后再向南派或北派深入发展,才有可能不迷失方向。希望你将我这个意见转告二位弟弟,你在公事办完的空闲时间里,可以随时随地指导各位弟弟和侄儿。我很盼望你能这样做。

【评析】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字写得如何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字写得不好,即使在京城经过会试,也很难取得进士的资格。李鸿章跻身于进士之列,自然对中国书学历史进行过详细的考究,他在这封书信中所述就是明证。由于他对中国书学史流派之优长有着中肯的评价,所以他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弟、侄们练好书法。

再述书学史源流及其特点

【原文】

兄从涤生夫子游时[1],授书法云:“其落笔结体,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前以“活”字济弟不足,今后以“圆”字成其功。欧、虞、颜、柳四大书家[2],如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弟有志学书,须窥寻四人门径,用油纸临摹,间架则易进。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涤生:指曾国藩,字涤生。夫子:旧时指先生。

[2]欧、虞、颜、柳:指唐代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

【译文】

我跟随我的老师曾国藩游学之时,他教给我有关书法理论说:“书法中的落笔结体,以珠圆玉润四个字为主。”我以前以“活”字帮助和指导弟弟你解决学书法所遇到的问题;今后则专心在“圆”字上下功夫取得成功。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就如同自然界存在的太阳、星星和大江、大河。你有志于学习书法,必须洞察探求这四个人书法的源流和特点,用油纸加以临摹,字体间隔距离即整体框架就会容易取得进步。

【评析】

学习书法了解其各流派特点,吸取众长,很有必要。李鸿章嘱咐其弟在练书法初有成效之后,应着重掌握每个字的整体布局,反复练习直至自成一体。这一观点很有道理。

钻研小学宜从字形、训诂、音韵入手

【原文】

小学之道[1],非深用功夫,仅得其面目。来函:“弟今后研究小学。”

颇好。今以小学门径略告我弟[2],俾易入手。小学约分三大宗。言字形者,以《说文》为宗[3]。古书惟大小徐二本[4],至本朝而段氏特开生面[5],而钱坫、王筠、桂馥之作[6],亦可参观。言训诂者,以《尔雅》为宗[7]。古书惟郭注[8]、邢疏[9],至本朝而邵二云之《尔雅正义》[10]、王怀祖之《广雅疏证》[11]、郝兰皋之《尔雅义疏》[12],皆称不朽之作。言音韵者,以《唐韵》为宗[13]。

古书惟《广韵》[14]《集韵》[15],至本朝而顾氏《音学五书》[16],乃为不刊之典[17]。而慎修[18]、东原[19]、茂堂[20]、怀祖[21]、巽轩[22]、晋三[23]诸作,亦可参观。弟欲小学,钻研古义,则三宗如顾、江、段、邵、郝、王六家之书[24],均不可不涉猎而探讨之,则小学自可入门焉[25]。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的总称。

[2]门径:进入治学的路子。

[3]《说文》:《说文解字》的简称。文字学书。东汉许慎撰,系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

[4]大小徐:指宋代徐铉、徐锴兄弟,精于小学,尤擅长治文字学。铉为大徐,锴为小徐。

铉所校订《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锴着有《说文解字系传》《说文解字篆韵谱》等书。

[5]段氏:指清代学者段玉裁。师事戴震,学通经史,精于音韵训诂,积数十年精力,专研《说文》。着有《说文解字读》《说文解字注》

《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等书。

[6]钱坫:清代书法家。着有《诗音表》

《车制考》《说文斠诠》等书。王筠:清代学者。

博涉经史,尤精《说文》之学,与段玉裁、桂馥、朱骏声同称为文字学四大家。着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书。桂馥:清代学者。精于文字学,与段玉裁等合称为文字学四大家。着有《说文义证》

《缪篆分韵》《札礼》等书。

[7]《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所收集的材料早至西周,晚至西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过许多人的不断增补,最后成书于西汉初年,在唐宋时被列为十三种经籍之一。

[8]郭注:指晋代学者郭璞所作《尔雅注》。

[9]邢疏:指北宋经学家邢昺所着《尔雅义疏》。

[10]邵二云:指清代学者邵晋涵,着有《尔雅正义》一书。

[11]王怀祖:指清代学者王念孙,所着《广雅疏证》订补讹缺,因声求义,甚为精审。

[12]郝兰皋:指清代学者郝懿行。

[13]《唐韵》:系唐代孙愐以陆法言等《切韵》为底本,增字加注,对部目也有所增订,重刊后改书名为《唐韵》。

[14]《广韵》:宋代陈彭年、邱雍等所着,本为增广《切韵》而作,故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为《广韵》。按四声分卷,其中平声较多,分作上下,共计五卷。

[15]《集韵》:宋代丁度等奉命对《广韵》重加修订而成。全书按四声分卷,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共计十卷。其注文虽较《广韵》为简,但保存的语言训诂材料弥足珍贵。

[16]顾氏:指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着有《音学五书》等书,阐述音韵学源流,离析《唐韵》而求古音,分古韵为十部,为清代古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不刊:刊,削除。古时书文字于竹简上,有误则削去。不刊,就是无可改易的意思。

[18]慎修:指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着有《古韵标准》《音学辨微》等书。

[19]东原:指清代学者戴震,着有《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

等书。

[20]茂堂:指清代学者段玉裁。

[21]怀祖:指清代学者王念孙。

[22]巽轩:清代学者孔广森。

[23]晋三:清音韵学家江有诰。着有《音学十书》。

[24]顾:指顾炎武。江:指江永和江有诰。段:指段玉裁。邵:指邵晋涵。郝:指郝懿行。王:指王念孙。

[25]焉:文言助词。

【译文】

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的道理,如果不深下苦功,则只能了解其皮毛。你来信中说:“弟今后拟研究小学这一门学问。”这是好的。我今天要把进入小学的方法大略告诉你,使你容易入手。小学大略可以分为三个大流派。说字形者,以《说文解字》一书为本源。过去有关这方面的着作,只有徐铉、徐锴兄弟俩的版本。到了我们清朝,着名文字学者段玉裁特开生面,而文字学者钱坫、王筠、桂馥等人的着作,也可以参考浏览。

说训诂之学者,以《尔雅》为本源。过去有关这类的着作,只有晋代学者郭璞所写的《尔雅注》、邢昺所写的《尔雅义疏》。到了我们清朝,邵晋涵所写的《尔雅正义》、王念孙所写的《广雅疏证》,郝懿行所写的《尔雅义疏》,都可以称得上是流芳百世的学术专着。说音韵之学者,以《唐韵》

为本源。过去有关这方面的着作只有《广韵》《集韵》。到了我们清朝,由顾炎武所写的《音学五书》,实在是不需修改就可以作为典范的书籍。

而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人所写的着作,也可参考浏览。你要作训诂、文字、音韵的学问,钻研古书的意旨所在,则这三个学术流派中如顾炎武、江永、江有诰、段玉裁、邵晋涵、郝懿行、王念孙这六家所写的书,均不可不广泛阅读而加以深入探求,如果这样则训诂、文字、音韵的学问自然可以入门了。

【评析】

篇中充分体现了李鸿章在学术方面的深刻见解,表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观点,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经过仔细的学术考察得出的实在之言,使人易于接受。

学书应探取本原

【原文】

羲、献父子书法[1],自唐初君相推崇,遂风行千古。唐代诸贤其孙曾[2],而赵宋诸家以下,无非其云仍也[3]。顾世人徒占占于转展翻刻之诸丛帖中袭取其面目[4],而不知探取本原,学古人之所学。故惜阴先生既述其逸事[5],而兄以经验述其途径及方法,以授诸弟。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6]:

“夫字,先须引入八分、章草入隶字中[7],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8],则不能先发意气[9]。”兄少时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10];又之许下[11],见钟繇、梁鸿书[12];又之洛下[13],见蔡邕石经三体书[14];又于涤笙夫子处见张昶《华岳碑沪》[15],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于五十三岁时改本师,手众碑学习,恐风烛奄及[16],聊遗教于子孙耳[17]。又《笔势论》云:“穷研篆籀[18],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19],形彰而势显[20]。”存意学者,半载可见其功。如吾弟笔性灵敏,旬月亦知其本。

羲之《笔阵图》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21]。若直点急牵急裹,此暂看似书,久味无力[22]。仍须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研之,久久不动弥佳矣。

直点急牵急裹,俗书类然[23],教者学者或且以为能事,此宜切戒者也。”其十迟五急云云,首句极言运笔宜缓,万勿轻率,此最易解者也。十藏五出,则谓用笔务取中锋迎入。此必多习籀篆分隶乃悟[24],如世所传二王及欧褚诸家书法佳拓[25],其圆浑藏锋之笔[26],多从篆分得来。不习篆分者,每苦不得其门而入,今兄授诸弟。若从籀篆隶入手,再学欧虞诸家[27],神似不难,区区藏锋之法,何足为奇!其十起十伏之法,则必虚掌、圆腕、悬肩者能之。盖执笔法不讲,任令五指如猢狲爬树[28],手腕如乌龟上阶沿,恶态如矛发戈斫[29]。盖执笔贵有力,而运笔贵灵活,果能使笔如优于技击者之用器,则方圆屈伸自无不神似矣。至十曲五直之法,向苦不得的解[30],盖世俗通行之正草隶篆[31],无不绢光削滑,从末有凹凸作钱串形,见钟鼎、石鼓、石门诸拓本乃恍然[32]。十曲五直者,直以笔着纸之后[33],竖则一左一右,屈曲则向左行去;横则一上一下,屈曲则向右行去,而笔满画中之意亦悟。夫用此十曲五直之法以行笔,笔势不必凹凸如钱串形也,而笔量之沉厚,自与轻牵急裹者迥别。兄意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可深浸毛弱之利病,兄以为不易之法,用长锋羊毫最妙。涤笙夫子曰:“写字,不熟则不速,不速则不能敏以图功。”吾弟其细察而仿行之。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1]羲、献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其书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化,为历代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王献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其书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世影响很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2]孙曾:孙和曾孙。

[3]云仍:远孙。《尔雅·释亲》:“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4]顾:但;特。占占:通“沾沾”,得意貌。转展:即“展转”,多次移转之意。

[5]惜阴先生:人名。不详。逸事:世人不甚知道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6]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姓卫,名铄,字茂漪。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7]章草:流行于东汉时的一种草书。是隶书的草写,但字不连写,可以用于章奏,故称章草。

[8]俗字:在民间流行的异体字,别于正体字而言。

[9]意气:意态;气概。

[10]李斯:秦代政治家。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工书,泰山、琅邪等刻石,传说均为他所手书。曹喜:东汉书法家。字仲则,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善书法,工篆书。

[11]许:古国名。亦作鄦。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

[12]钟繇: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其书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梁鸿: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伯鸾。

[13]洛:洛阳的简称。我国古都之一。

[14]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工篆、隶,尤以篆书着称。熹平四年(175),灵帝诏许邕与堂谿典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邕自书丹于石,立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

三体书:也叫“正始石经”、“魏石经”。三国魏曹芳正始二年(241)刊立,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未刊全)。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故称“三体石经”。

[15]涤笙:曾国藩,清末湘军首领。字涤笙,湖南湘乡人。张昶:东汉书法家。字文舒,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大书法家张芝之弟。书类其兄,时人谓之“亚圣”。华岳碑:全称《华岳庙祠堂碑》,张昶所书。

[16]风烛:风中的烛焰容易熄灭,旧时常用来比喻人事无常,生命短促。奄:忽;遽。

[17]聊:姑且。

[18]篆:汉字的一种字体。籀:汉字的一种字体,亦名大篆。

[19]纂:编纂。

[20]彰:明显。

[21]方:才。书:书法。

[22]味:研究体会。

[23]俗:一般的。类然:都是这样。

[24]分:即八分书,也叫分书,汉字书体名。

[25]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欧:欧阳询,唐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工书法,学二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褚:褚遂良,唐大臣、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其书法继二王、欧(阳询)、虞(世南)以后,别开生面。正书丰艳,自成一家,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

[26]圆浑:圆满。

[27]虞:虞世南,唐初书法家。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能文辞,尤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授,妙得其体。所书笔致圆融遒逸,外柔内刚,风神肃散,别开生面。

[28]猢狲:猴子的别称。

[29]斫(zhu佼):砍;削。

[30]的(d侏):确切。

[31]正:正书,即楷书。草:草书。

[32]钟鼎:古铜器之总称。上面铭刻有文字,称“钟鼎文”。石鼓:指石鼓文。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在十块鼓形的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颂秦国君游猎情况,因也称“猎碣”。书体为大篆,即籀文。

石门:指石门颂或石门铭。石门颂,东汉摩崖刻石。隶书。因在陕西褒城北石门崖壁上,故名。石门铭,北魏摩崖刻石。正书。在今陕西汉中石门东壁。拓(t伽)本:指以湿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印刷品。恍然:猛然领悟。

[33]着:“着”的本字。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