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趣谈修辞
11668500000001

第1章 磨工卖驴的启示

拉·封丹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寓言诗人。他有首《磨工卖驴》的寓言诗,饶有风趣又发人深省,概述如下:

一个老磨工和他十五岁的儿子一起赶集卖驴子。为了使牲口显得肥壮而易出售,他们便抬着驴子走。路上骂声不绝于耳:“可怜虫!傻瓜!粗胚!蠢材!”有人还大笑说:“三个中最笨的笨驴,看来不是驴子自己!”磨工于是让儿子骑驴,自己徒步。走不多久,一位老商人向孩子大喝:“下来!下来!”理由是“青年人带老跟班”,不成体统。于是他们换了一个地位。后来三个少女看见,又大骂老蠢材虐待孩子。老人连忙叫儿子也上驴子。走不到三十步,又有旁人为驴子抱不平。老磨工叫苦不迭,只好让驴子领队,爷儿俩做跟班。某君又嘲讽说:“这是不是新的风尚,把驴子也来个解放?”这时,磨工终于大彻大悟,从中选择了一个方案,随人家怎么说,走自己的路。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凡事要有主见,不要随便让人在自己脑子里跑马。寓言本身包含了一个逻辑道理。可以把老翁、孩子与驴子的关系列成一个选言判断:或者是爷俩抬着驴子走,或者是孩子骑驴而老翁徒步,或者是换个位,或者是“委屈”一下驴子,两个人都骑上去,或者是对畜生施与人道。

在上述选言判断中,老翁有五种选择,他们应该也完全可以从其中找出至少一种妥当的办法来。“他就这么做了,倒是做得很好!”

选言判断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的判断。

在选言判断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每一种可能情况都形成一个支判断,称为选言支。选言支至少有两个,以供选择。整个判断没有对每一种事物情况作最后的判定。

一个判断是不是选言判断与一个选言判断是真是假属于不同的两个问题。

选言判断的真假与选言支是否穷尽有关。所谓穷尽,是指把每一种可能性都列举出来。

一个穷尽的选言判断必定是真的选言判断。在特定范围内,它已包括了一切现实的可能性,而其中必定至少有一为真,因而整个判断为真。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或者是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或者是由于高层建筑的压力,或者是由于地下天然气的开采。这里把各种可能性都穷尽了,所以是一个真的选言判断。

一个真的选言判断却可以是不穷尽的。“张三或是广东人,或是江西人”,如果张三能被确定是广东人、江西人二者之一,尽管这选言判断不穷尽,它也是真的。

选言判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公安人员破案要列举种种可能性,一个指挥员要作出种种战斗方案来加以比较,医生看病要提出各种假设……,这样形成的选言判断估计到情况的各个方面,使人们考虑问题周到,从而为认识问题指明范围,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

意大利的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巨匠,他的聪明才智在破案上也闪耀过光芒,却不大为人所知。

有一天,一位家里养有很多鸟的富翁在郊外别墅举行宴会。宴会开始不久,来宾中一位伯爵夫人遗失了一只钻戒。她是在洗手前把钻戒放在三楼客厅的桌子上,但从洗手间回到客厅时钻戒不见了,桌上却多了一支小牙签。以前这里也发生过一件相同的事情,同样在遗失钻戒的地方,放着一支小牙签。

钻戒确实被偷,这不是虚报。大家议论纷纷。小偷或者从门里进来,或者是从窗上爬进来。但是,这间三楼客厅,两次丢失钻戒时,都上了锁,小偷用钥匙开门的可能性也被排除,窗外没有梯子和其他攀登工具。钻戒真可说是不翼而飞。

正当来宾们迷惑不解的时候,伽利略送来富翁所订购的最新式望远镜。有人对他说:“伽利略先生,你有超人的智慧,能不能帮我们侦破这案子?不然,我们都成了嫌疑犯。”

伽利略听了两次失窃的介绍后,问:“发生失窃时,别墅里的养鸟人在哪里?”富翁说:“他在院子那边的小屋中,也没来过。”

伽利略说:“他就是失窃案的主谋,一定不会错!”

养鸟人供认不讳。人们赞叹伽利略不愧为有头脑的科学家,既敏捷又思路开阔。

原来,养鸟人暗中训练了他喂养的鸟,让鸟飞到三楼去衔钻戒,为了防止鸟儿叫,就让它衔住一支小牙签。如果鸟儿行窃时被捉,人们也不会加以追究。

客人们的议论“小偷或者是开门进来,或者是从窗上进来”,是一个不穷尽的选言判断。它恰恰遗漏了真的那个选言支,因而是一个假的选言判断。

古代有一个笑话说,有个鲁国人,拿了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开始是竖着拿,由于竹竿太高,进不了门;横过来拿也太长,还是进不了门。他想不出办法。一位老先生对他说:“我不是圣人,但见得多了,你干吗不把它锯断了拿进去呢?”

这两个人都不懂得最简单的生活常识,真是迂腐可笑。两位先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共同形成一个怎样拿竹竿进城的不穷尽的选言判断。老先生出的虽是馊主意,但你不能不说这也是方案之一,也不能不承认这个选言命题是真的。由于它恰恰遗漏了更方便的持竿进门法,因此说这一选言判断不是一个恰当的选言判断。但判定恰当不恰当却不是逻辑管得了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出奇制胜的例子,很值得学习。宋朝的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有一次,一个小孩掉进盛满水的大缸里,危在旦夕,一大群小孩都惊慌失措。这时,司马光捡起一块大石头,毫不犹豫地把缸砸破,及时救出了同伴。

救人的方案可以多种多样,当事人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有一辆载重卡车要从桥下通过,由于货物装得太高,超出了10毫米。司机下车看了很久,正考虑是把货物卸下来,开过去重新装车呢,还是改道绕行多走30公里。这时马路旁一个小孩说:“你把轮胎的气放掉一点,开慢车就过去了。”

这真是绝妙的好主意。司机作出的选言判断是不穷尽的,他没有找到最佳方案。放气的办法对司机来说是思考问题的盲点。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题目是软木塞塞紧了饮料瓶的瓶口,软木塞又是齐瓶口的,怎样才能最快地喝到饮料?别忘了最佳方案是用力把木塞揿到瓶里去。这也是解决问题的盲点,因为通常木塞是要往外拔的。

一位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说过,在寻求最佳方案的时候,有时故意向所谓荒谬的地方去找一找,或许会获得成功。当然,怎样才能找到最佳方案,一个选言判断怎样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这不是逻辑本身所能解决的。

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所谓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指各个选言支所反映的事物或情况,是可以共存的,它可以有两个甚至全部都同时存在。前面关于地面沉降的选言判断,是相容的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中各选言支的选择关系,一般由联结词“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也可能……”来表示。

如果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是真的,那么,它至少有一个支判断是真的,也可以有两个支判断甚至全部支判断是真的。如果没有一个支判断是真的,那么,整个判断就是假的。例如,“孔夫子或是思想家,或是教育家,或是哲学家。”在这个真的选言判断中,三个支判断都是真的。又如,“土星的第六号卫星,要么有生命,要么没有生命”。这个不兼容选言判断的各个选言支不能共存,它有一支并且仅仅有一支是真的。

不相容的选言支所反映的事物或情况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包含不相容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就是不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各选言支的选择关系,一般是由联结词“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来表示。“或者”有时也被用作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联结词。

既然“或者”、“或”可以表示相容的选择关系,也可以表示不相容的选择关系,那么究竟怎样来断定它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呢?这要对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形式逻辑本身就无能为力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实例:

这个作品在思想性方面有缺点,或者艺术性方面有缺点,或者兼而有之。

对于上面这个选言判断,有的书上说:“这里加上了‘兼而有之’,就十分明确地表示了思想上有缺点与艺术上有缺点这两者是兼容的。”

这一看法其实是不对的。如果上面这个判断不讲“或者兼而有之”,它倒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从内容上来判定,它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即思想性方面和艺术性方面都有缺点。但是上面这个判断既然把这第三种可能性列举出来了,那就不能再说第一个选言支与第二个选言支可以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