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白话全译)
11705900000017

第17章 乡党篇第十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地方上,非常恭顺谨慎,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或朝廷里,便很善于讲话,只是很谨慎。

名家注解朱熹注:“恂,相伦反。恂恂,信实之貌。似不能言者,谦卑逊顺。不以贤知先人也。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又注:“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详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是态度和悦的样子。国君在场时,是局促不安、庄重严肃的样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国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外国宾客,孔子面色矜持庄重,行走迅速。向左右站立的人拱手作揖,身着礼服,前后协调而整齐。宾客来了以后,他趋步向前,像鸟展开翅膀。宾客告辞以后,他一定回报国君说:“宾客已经走远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敬入公门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难以容身。不在朝廷中门站立,走路不踏门槛。经过君主的座位,面色矜持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气力不足。走上堂时提起衣服下摆,恭敬谨慎,屏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朝廷门,走下一层台阶,脸色便放松些,神情舒展些。走完了最后一层台阶,便加快了脚步,像鸟展开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阈,于逼反。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间,君出入处也。阈,门限也。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位,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所谓宁也。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以虚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孔子出使邻国行礼时,手里拿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不能担负一样。向上举像在作揖,往下举好像要交给别人。面色紧张战兢,脚步碎小而快,规规矩矩向前走去。献上礼物时,面色和善。以私人身份和外国使臣相见,则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如不胜,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战色,战而色惧也。蹜蹜,举足促狭也。如有循,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

译文孔子不用深青透红的颜色和绛红色镶衣领边;不用红色和紫色做居闲衣服。夏天,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而且一定穿在外面。冬天穿羔皮袄配黑色罩衫;穿麑皮袄配白色罩衫;穿狐裘要配黄色罩衫。在家闲居时穿的皮袄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要有小被,超过身体长度的一半。狐貉的厚毛作坐垫。除了丧服外,都要有玉佩戴。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衣服,一定要先裁去多余的布,省工省料。不穿羔皮袄和礼帽去吊丧。每到初一日,一定穿上朝服去朝拜。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

10·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斋戒沐浴时一定要有洁净的衣服,而且是用布做的。斋戒时,还必须改变日常的饮食,不与妻室同房。

名家注解朱熹注:“齐,侧皆反。齐,必沐浴,浴竟,即着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以布为之。此下脱前章寝衣一简。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迁坐,易常处也。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

张居正注:“明衣是洁净的衣服。变食是变其常日之食。迁坐是移其常处之地。圣人祭神如在,故其谨于斋戒如此。”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米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放久了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不正,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肉虽然多,但不吃过量。只有饮酒不限量,但不喝醉了。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做食物里面要有姜,但也不多吃。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

朱熹注:“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与此暗合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家的祭祀典礼,不能把肉留到第二天。祭祀祖先的肉不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助祭于公,所得胙肉,归即颁赐。不俟经宿者,不留神惠也。家之祭肉,则不过三日,皆以分赐。盖过三日,则肉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余也。但比君所赐胙,可少缓耳。”

10·10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语是答述。言是自言。夫子当食之时,不与人语。盖人喉中有食、气二管。食管以纳饮食,气管以出声音。当食而语,则气管为食所碍,或致哽咽之患,故慎之也。当寝之时,不自发言,盖人脏腑虚悬,然后声气之发,出而无窒。当寝而言,或致损气,故亦慎之也。”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吃的虽然是粗茶淡饭和菜汤,但也一定要先祭祭祖先,并且一定恭恭敬敬的和正式斋戒一样。

名家注解朱熹注:“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闲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齐,严敬貌。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此一节,记孔子饮食之节。”

10·12席不正,不坐。

译文席放得不端正,不坐。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席是坐席。古人皆席地而坐。观其一坐之不苟,而其出入起居之无不正可知矣。”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乡人举行饮酒礼,等老人出来后,孔子自己才出来。

名家注解朱熹注:“杖者,老人也。六十杖于乡,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

张居正注:“杖者是年老的人。古人六十岁以上,则用杖以出入,以其血气既衰,必用扶持故也。盖乡党尚齿,长幼有序,故夫子之恭谨如此。”

10·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里人举行驱鬼迎神的礼俗仪式,孔子就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名家注解朱熹注:“傩,乃多反。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掌之。阼阶,东阶也。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或曰:‘恐其惊先祖五祀之神,欲其依己而安也。’此一节,记孔子居乡之事。”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孔子派人到外乡去问候朋友,总是先拜两次然后送人上路。

名家注解朱熹注:“拜送使者,如亲见之,敬也。”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康子是鲁大夫季康子。达是通晓。盖药有未达,自不可尝。然受而不饮,则又虚人之赐,故直以不敢尝告之。圣人交人,无往而非诚意之流通如此。”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有人受伤了吗?”没有问马。

名家注解朱熹注:“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张居正注:“厩是马房,焚是烧。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而仓卒之际,尤见圣人用爱之真心也。”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的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位自己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孔子一定把肉煮熟了再进奉给祖先。国君赐给活的牲畜,孔子一定把它养起来。陪国君吃饭,国君先举行饭前的祭礼,孔子就先吃饭不吃菜。

名家注解朱熹注:“食恐或馂余,故不以荐。正席先尝,如对君也。言先尝,则余当以颁赐矣。腥,生肉。熟而荐之祖考,荣君赐也。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饭,扶晚反。《周礼》:‘王日一举,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故侍食者,君祭,则己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生病了,国君来探望他,孔子便在病榻上头朝东,披上朝服,拖一条腰带,以表示敬意。

名家注解朱熹注:“首,去声。拖,徒我反。东首,以受生气也。病卧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

张居正注:“东首是首在东。拖字解作引字。绅是大带。夫子时或寝疾,鲁君临视之于家,则首必居东以受生气。此时卧病不能着衣束带,则必加朝服于其身,又引大带于其上,盖不敢以亵服见君也,其敬君之至,不以疾而废礼如此。”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命令人召唤孔子,他不等车驾好自己先步行。

名家注解朱熹注:“急趋君命,行出而驾车随之。”

10·21入太庙,每事问。

此章系重出,参见《八佾》篇第15章。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朋友死了,没有人殡葬,孔子说:“由我来料理殡葬的事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朋友以义合,死无所归,不得不殡。”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行拜礼。

名家注解朱熹注:“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

10·24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孔子睡觉时不像尸体那样直挺挺的,平时在家闲居也不像客人那样端坐。

名家注解朱熹注:“尸,谓偃卧似死人也。居,居家。容,容仪。”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齐衰一类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密切,也要改变态度,表现出哀伤。看见当官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平常相见,也很有礼貌。孔子在车上,看见穿丧服的人,就用手扶着车前横木,表示哀戚之情。看见有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手扶横木表示敬意。有丰盛的酒席,一定神色庄重表示谢意。遇到急风暴雨一定改变平常神态(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名家注解朱熹注:“式,车前横木。有所敬,则俯而凭之。负版,持邦国图籍者。式此二者,哀有丧,重民数也。人惟万物之灵,而王者之所天也,故周礼‘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况其下者,敢不敬乎?敬主人之礼,非以其馔也。迅,疾也。烈,猛也。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记》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此一节,记孔子容貌之变。”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正站好,手持拉绳。在车中,他不向四处回顾,不高声说话,也不指手画脚。

名家注解朱熹注:“内顾,回视也。《礼》曰:‘顾不过毂。’三者皆失容,且惑人。此一节,记孔子升车之容。”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山鸡举起美丽的翅膀飞了起来,在天空盘旋一阵后落了下去。孔子说:“山顶上的雌雉啊,得其时啊,得其时!”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抖动翅膀飞走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又注:“如后两说,则共字当为拱执之义。然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