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域景观之迹
11712100000016

第16章 神奇的石头世界

有一种石头,人们叫它“水漂石”。这种石头有深红、灰褚、灰白等颜色,它的硅质瓣呈多孔洞组成的斑点状,比较坚硬,但比重很小,可以长时间漂在水面上。

石头也会怕痒吗?在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新乐乡拗石湾,确有两块“怕痒”的石头。它们一上一下,摞在一起,上面一块有4立方米,下面一块有一部分埋在地下,露出地面的约5立方米。如果有人触到石头的“痒处”,它便会发出“咯咯”的笑声,而且上面的一块会不住晃动。据当地一位老翁讲,石头的“痒处”是上石的一个小眼,他还是孩子时就常去用手压那小眼,以“怕痒石”的笑声和它笨拙的晃动取乐。

我国的地质矿产工作者在江苏省苏溧地区发现一种身怀“六甲”的怪石,为其取名“孕子石”,它呈灰黄色,质地坚硬。从表面上看,它平凡无奇,但当人们用铁锤把它敲开时,里面就滚出许多直径2厘米左右的石弹子,好似母石生下的子石,这些小子石呈圆形,颜色比母石稍浅些,成分与母石一致。

地质工作者说,这种石头怀子的现象,在我国岩石学上还首次发现,历史上也无这种现象的记载。当前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其成因,有关人员正在对此深入研究。

在武陵山区深处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一精美奇特的怪石,能准确地预知天气,当地农人称之为“神石”。

这块石头位于该县境内的钟灵乡石门村一座小山的顶部,呈圆形,直径有120厘米,厚约20厘米。外观呈银白色,光滑平整,晶莹秀丽。每到天晴的前3天内,此石自身便发出“叽喳、叽喳”的声音,在50米内能清晰地听到;当有大雨或寒潮到来的前3天,这块石则发出“嗡、嗡、嗡”沉闷的响声,方圆半公里内都能听到。当地的人们根据此石的不同音响,判断出天气的变化,及早安排农事。

这块堪称世间一绝的“神石”为何有此奇特功能,至今还无人破译。

无独有偶,在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乡咸水村的安田,也有一块能预报天气的石头。如果此石的某一方集满了水珠,就预示那一方将要下雨。若水珠集在石头中央,则表明附近各地将普降大雨。石头表面潮湿发黑时,则预示当地的天气将阴雨连绵。在阴天的日子里,如果石头表面干燥发白,便是将要晴天的象征。因为这块石头预报的天气情况总是十分准确,所以被当地土家族人誉为“雨化石”。

奇怪的石头,不但我国有,国外的许多地方也多有发现,有些现象与我国的差不多,有些则大相径庭。

在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的比里牛斯山中,有一块会哭的岩石,人们称它“哭岩”。这块不足30米高的岩石在外形上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在天气晴朗的午后它会发出像女孩一样的哭声。世界各地的游客被这一神奇现象所吸引,纷纷前来,兴致勃勃地听“哭岩”的“表演”。

南斯拉夫西南的坦加斯村有一块奇怪的石头,它形似鸡蛋,上粗下细,有两米多高。看上去它像站不稳的样子,但就算你力气再大也推不倒它。最奇妙的是,在每年的5月和10月里,这块石头会喷出白色的气泡来。这些白泡喷出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在半天到一天左右。科学家们虽然对这块石头进行了长期研究,但至今也找不出原因。当地人把这块神奇的石头称为“气泡石”。

菲律宾一名在巴丹省潜水的渔民,在水中看到一块奇异的红色石头。在水中拾起时有凉快的感觉,当石头离开水面暴露在空气中时,便开始发热,而后冒烟燃烧起来。

一支地质调查队在非洲麻利用朗东部的耶葛山脉调查矿脉,意外地挖到了一块直径约50厘米、会发光的圆形石头。令人奇怪的是,人一摸这块石头就会浑身发麻。队员们想把这块石头带回去研究。但6个人竟然拉不动它。这块石头呈蓝色透明,里面有许多很小的圆形石子。队员们想把它打开看个究竟,但6个人用铁锤敲了好久也敲不破它。

3天后,那6名队员忽然感到全身发麻,视力也逐渐衰退。经医生诊断,原来他们中了那块石头放出的毒。不到一个月,6名队员全部去世了。那块放毒的石头被科学家们取走,正对它进行多方面的细致研究。

1964年的夏天,意大利电影剧作家特奈利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怪石,上面有人工雕刻的图案,琢磨得光亮圆滑。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石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闪电的作用下,在特奈利住所的墙上投影下一个栩栩如生的远古时代的人像,其表情惊恐万分,似乎是面对一只凶残的野兽。

后来,特奈利又在世界各地找了很多这样的石头。如一块美国石头,投的影是一个戴头盔的人,用刀插进一头野兽的肚子;另一块德国石头,却显示出两人拥抱的影像。

特奈利对这些石头进行了仔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在非洲马里境内,有一座高山名叫耶名山,1968年8月,地质勘队队长阿勃率领6名队员进山工作。他们在山中发现并挖掘起一块重达5吨左右的石头。这块巨石形如鸡蛋,上半部透着蓝光,下半部呈金黄色。队员们设法把巨石搬上卡车,准备运下山后再慢慢进行研究。但是车开了不久,6名队员就全身麻,视觉模糊死在医院中,队长稍后也死去了。

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巍然屹立着一块世界上罕见的磷峋怪石,当地居民自古以来称之为“爱也斯”,它周长约8公里,高达348米,曾有人估算过,仅它露出在地面上的部分,就重约几亿吨。它很像古代神话传说中“自天而降”的巨人,“高耸入云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气势雄伟,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更为奇特的是:它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自己的颜色——旭日东升时,呈棕色;中午时,呈灰蓝色;夕阳西沉时,蓦然变成鲜艳的红色,熠熠闪亮,蔚为奇观,把这茫茫沙漠点缀得分外妖娆。古代当地居民把它当作天然的“标准时钟”,根据它颜色的变换来准确地掌握每天时间,安排生活和农事,从未发生差误。随着阳光照射的变化,它往往会给人以各种幻觉:远远望去,它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条巨大鲨鱼的背鳍。如果碰上光线合适的话,瞬时间内,它像一位穿着青衣的巨人,神采突变,仪态端庄,斜卧在一张巨大洁白的软床上……变幻无穷,绮丽多姿,构成各种奇妙的景象。

自古至今,爱也斯怪石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许多人从国外千里跋涉,来到怪石旁游览,爱慕和赞叹不已,游后浮想联翩、赋诗著文,抒写情怀。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的兴趣更加强烈,他们对怪石每天变换颜色的原因作过各种探究和猜想。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沙漠地势平坦,天空终日无云,而怪石表面颇光滑,它好像一面镜子,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力较强,反映着从清晨到傍晚天际颜色的变化,因而它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但一些人认为,上述解释还不够全面,难以令人信服,怪石还有一些奥秘尚未揭开。

1988年,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县马武乡安田,也发现了一块能准确预告方圆几十里天气变化情况的“气象石”。

马武乡地处沟壑纵横的土家山区,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农民们习惯以土法识天气,耕作种地,偶因当地有几位土家族农民常到一块石头上歇息聊天,才发现了这块石头的变干变湿,与天气变化极为密切:当水珠汇集于该石表面的某一方时,预示那一方将要下雨;当水珠汇集于石头中部预示当地即将下阵雨;当水珠布满石头整个表面时,就预示着将要下大雨。更神奇的是,每当石头表面潮湿变黑时,即预示着阴雨连绵的天气来临;一当石头表面由潮湿转干发白,就告诉人们久雨不晴的天气很快要结束,同时阴见睛的天气即将来临;如当石头冒蒸气则是多云有雾、气温下降的预兆。

有些石头在大雨来临前有回潮现象,但如此准确、变化多端的石头,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还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

湖南省洞口县竹市镇荷池村,有一口长宽各1.5米、深2米的近似四方形的石井。数百年来,井水一直清澈、甘甜,是当地百姓饮用的水源。可是,1979年以来,每逢下大雨前的一天或两天内,井水就会变成棕红色,且水味也变得苦涩。这种现象每次持续2—5小时左右,然后井水又恢复原状。为什么这口古井的井水会随天气变化而变色变味呢?至今人们还不得其解。

在我国许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间发光的珠宝璧玉。这些奇珍异宝究竟是神话虚构还是真有其物呢?

古人曾传说夜明珠就是鲸鱼目。

近代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它们可能是几种特殊的宝石矿物。据地质学家研究,自然界确有少数几种矿物,如某些含杂质的金刚石、磷灰石、重晶石、萤石、白钨矿、锆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时,会产生发光现象。

1916年,日本宝石学家铃木敏在所著《宝石志》中写道,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水晶,被封为“神圣的宝石”。英国当代学者李约瑟认为夜光璧就是萤石。我国也有人推测,某些宝石白天接受阳光曝晒,至夜间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这些东西加工成圆珠形或其他形状,这就是古今中外传说或史书载的夜光璧或夜明珠。

据1984年《河北科技报》报道,我国在广东某矿带上发现一种浅棕色的萤石,证实了史书记述的夜明珠确实存在,我国并有蕴藏。但是,这些放光的矿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与古书所述又不尽相同。有没有无须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宝呢?据传慈禧太后死后嘴里就曾含着那样一颗夜明珠。

唐王翰《凉州词》:“葡葡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年来广为传颂。夜光杯最早出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近年属凉州故地的甘肃酒泉也出产夜光杯,原料采自祁连山上的祁连玉,也有人称其为夜光石。不过这种祁连玉属于岫岩玉类,根本不会夜间发光。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认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发光。那么它为什么被叫做夜光杯呢?解释不一,有的人说,夜光杯壁薄,斟满后对月映照,月影倒入杯中,月光透过杯壁,与酒色相辉耀,而呈异样的光彩,故称夜光杯或夜光常满杯。

鉴于考古工作者至今没有在地下发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璧、夜光杯等文物,在自然界也没有见到类似的矿物,关于它们的有无和奇异性质,目前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