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未解知识之谜
11714200000012

第12章 云彩预报地震

1978年3月6日,日本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他指着北方天空的一缕云说:“这就是地震云,不久将会有一次影响日本广大地区的强烈地震。”就在第二天,靠近日本的大海里果然发生了一次7.8级地震。

利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由于这种方法观察方便,无需任何设备,所以不仅受到专业地震工作者的重视,一些业余爱好者也都跃跃欲试(跃跃欲试(yuèyuèyùshì):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要试试。),想验证一下这种方法的正确程度。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键田忠三郎也遇到了挑战。日本有一个“地震预报联络委员会东海地区判断会”,是日本地震预报的最高权威机关,该会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只能在社会上引起混(乱混乱(hùnluàn):没条理,没次序。),没有任何科学价值。东京大学教授荻原尊礼认为,这种方法中讲的地震云纯属巧合。连日本气象厅主管地震问题的专家也说键田忠三郎统计的地震,有的远离日本本土,有的发生在海底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其前兆不可能在日本本土上空的大气层中有反映。

地震云是出现于天空的云彩,为什么有的人能从普通的云彩里发现与地震有关的地震云?什么形状的云彩与地震有关呢?

我国地震研究(研究(yánjiū):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工作者发现,地震云颜色复杂,多呈复合色,一般有铁灰、桔黄、橙红等。地震云多出现在凌晨或傍晚,分布方向与震中垂直,有的人根据这个规律曾经成功地预报了地震的震中位置。我国地震学者吕大炯(炯:jiǒnɡ。)汇总了一定范围内的地震云,并制成了地震云分布图,在这张分布图上,他确定了地震云垂线交汇点的地面投影位置,并认定这里是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带。我国20世纪70年代地震研究的实践证实了吕大炯的推测。吕大炯还认为,这种地震云在时间上既可以和近期地震相对应,也可以和远期地震活动相对应。在空间上,既可以和近距离的地震相对应,也可以和远距离的地震相对应。例如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8级地震和西半球的亚速尔群岛地震,都影响到了北京地区的大气层,有人在几天以前就观察到了云彩的异常变化。

除了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外,还有一种地震云呈辐射状。这种云从某一点向外呈指状辐射,它主要出现在早晨和傍晚(傍晚(bànɡwǎn):临近晚上的时候。),由于霞光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云的辐射中心多位于震中的上空,因此从邻近地区常常看不到它的全貌,而只看到几条向中心汇聚的指条状云。这种地震云可能主要与近距离的地震有关。

还有一种云,地震学家给它取名为肋骨状云。这种云像是一些排列整齐的肋骨,沿一方向呈宽带状分布。它可能是长蛇状云的“宽化”,很可能是由于同时来自大致相同方向的两次地震共同激发的结果。

地震云是怎样产生的呢?

日本是地震云记载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以日本学者率先对它进行了解释。

日本九州大学真锅大觉副教授认为,地震之前,地球内部积聚(积聚(jījù):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并促使地热升高,加热空气,使其成为上升的气流,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的稻草绳状的地震云。

真锅大觉的理论中有一些很难自圆其说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的地方,我国气象地震研究人员从大气物理角度提出了质疑。

首先,同温层在对流层上面,距离海平面高度为10000多米。这个高度,一般上升的气流是达不到的。就是火山喷发、核弹爆炸,也只能使空气对流上升对流层顶附近的高空。而且这种强烈对流,一般都是产生“塔状”、“柱状”、“蘑菇状”等垂直方向发展的对流体,不可能形成沿水平方向展开的横卧状的细长带状云,更无法解释这种长条状云为什么垂直震源方向分布。

其次,按照真锅大觉的理论,地震云应出现在地震震中的上空;根据我国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先生的理论,地震云距震中最远不超过3000米。然而据有关报道,有人在距离震中几千千米以外看到了地震云,甚至有人隔着半个地球的遥远距离也看到了地震云。这又怎么解释呢?

第三,地球岩石的热传导是极其缓慢的,它通过10米厚的岩石至少也要3年。那么,地球内部所积聚的能量,又是通过什么机制加热大气的呢”

针对真锅理论受到的挑战,我国学者吕大炯提出了下列解释理论:他认为地震云除了可能出现在震中区上空外,也可能出现在那些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这些应力本来就集中的断裂受到远处震中区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来的应力时,应力就更加集中了。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挤压(jǐyā):压力使(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摩擦,造成热量增加,于是,地下热流通过断裂不断逸出地面,并上升到高空,形成条带状地震石。

吕大炯还认为,地热传递给大气,不一定非通过从断裂带逸出的气流不可,还可以通过辐射的方式(如超高频或红外辐射)来加热断裂带上空的各种微粒,从而导致了条带状地震云的产生。由于断裂带大多垂直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所以由此产生的条带状地震云也是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

辐射状地震云是怎样形成的呢?吕大炯认为是由于震中处于某些应力高度集中的断裂交汇处,而且,应力随距离而衰减,因此便形成了焦点对应震中的辐射地震云。

我国学者吕大炯的理论,虽然更好地解释了地震云的某些特征,但这些理论仍是带推测性质的,至今还没有获得有关的实测数据,而对于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来说,它能否把应力传递过去,也实在令人怀疑(怀疑(huáiyí):疑惑;揣测。)。那些发生在海底的地震,更令人难以相信它们会引起地震云。

地震云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都还是难以准确回答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