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纸金
11810200000041

第41章 美国经济进入创新时代 (3)

这些投资者为数众多,米尔肯就是把“跌落的天使”卖给他们。但他也担忧可交易的债券会渐渐告罄,于是开始设法增加供给。这一点他也做到了,办法是主动向有风险的借款人提出增加它们的债务资本,这类借款人一定要愿意支付必需的高利率,并且相信无论怎样,也会让筹来的资本得到很好的使用。他找到了一些航空公司、油气勘探公司、实力减弱的“集团企业”,他也找到了通过其他途径很难得到资本的恶意收购操作者、“遭绿色邮件讹诈者”,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粗糙而热切的“新人”。米尔肯与这些发行人达成非常有利于自己的协议。他们得放弃用发行债券所得资金收购的公司的认股权证,他们还得同意将卖出新债券所得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米尔肯其他客户的债券。

20世纪70年代中期,华尔街正处于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最为深重的熊市之中,德崇证券(公司此时的名称)也在苦苦挣扎。但米尔肯的垃圾债券业务兴旺红火,公司净收入多数是由这类业务赚取的。米尔肯获准保留本业务单元35%的利润,这让他在1976年净赚了500万美元,而此时,没有任何人(噢,几乎没有人)能赚到这么多。到1978年,米尔肯已把自己塑造成了美国“无赖”资本家多方寻找的金融家,他决定把工作地搬到贝弗利山庄,远离德崇证券管理纪律和控制制度的束缚。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很早便开始工作,常常要求恳请他办事的人凌晨5点钟就来开会。他发信给客户说,“高度自信”能为可能进行公司收购的人卖出债券、筹集资金,他的客户凭这种信函便可以从银行贷款。他每年还组织一场奢华铺张的聚会,由目前和潜在的垃圾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参加,这个聚会渐渐被人称为“肉食者舞会”。他是垃圾债券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

I·W·伯恩海姆希望米尔肯与公司的关系更加紧密,请他购买很大一部分公司股权,他便购买了。到1983年,米尔肯从公司拿到的直接薪酬和利润分成超过4 500万美元;1984年,拿到的总数是1.23亿美元,这是很多贡献大的合伙人在高盛之类公司所挣的20倍。1985年,米尔肯又挣了1.35亿美元,这一年,垃圾债券在市场上成了公开竞购的大型杠杆收购交易的一揽子融资的关键组成部分。1986年,市场共发行330亿美元垃圾债券,德崇证券控制了45%的市场份额,这些债券的发行多数是为了给恶意收购和杠杆收购融资,这一年,米尔肯赚了2.95亿美元。

1987年,他从垃圾债券业务中赚到的钱升至5.5亿美元(比整个公司挣得还要多),他持有的公司股票价值达9 800万美元。1988年,雷诺兹–纳贝斯克杠杆收购交易得到了垃圾债券融资,到这年年底,发行在外的垃圾债券总额约为2 000亿美元。这些债券中约有640亿美元被认为是由保险公司持有(包括一些已改变看法的墨守成规的保险公司),500亿美元由共同基金持有,200亿美元由养老基金持有,个人投资者、储贷机构和包括众多外国投资者的各种其他投资者,分别持有200亿美元、12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德崇证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成为了美国主要承销商之一,米尔肯在10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把自己打造成美国最为富有的人之一,也是第一个从一家重要公司中脱颖而出的10亿级富翁。市场已达到巅峰,正开始失去动能,米尔肯统治了10余年的世界正在他四周暗淡下来。

股权

20世纪最后20年,无论债务市场如何具有适应性、创新性和扩张性,在这段时期,收益表现尤为突出的还是股票市场。1999年12月31日,所有美国股票市值为16.7万亿美元,20年里最低点在1981年,是1.3万亿美元。这期间股票市值的年复合增长率,是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的两倍多,这说明股票市值近13倍的增长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背后经济活动增长的程度。这波长期大牛市横贯了罗纳德·里根和比尔·克林顿各8年的总统任期(还有乔治·布什总统的4年任期,其间发生了第一次海湾战争),1987年、1994年和1998年经历了3次深幅调整,最后于2000年结束,此后连续3年,股市收益率均为负数。这是美国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牛市,创造了众多新的百万富翁,也向美国社会多数成员开放。1998年,美联储一个研究报告指出,48%的美国家庭参与了股票市场,多数是通过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间接参与,因而也分享了股市发展所创造的财富。对股票的需求绝大多数是来自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外国投资者。

养老基金

养老基金分为(私营)公司基金和州政府、市政府、行业工会持有的(公共)基金。尤其是公司养老基金,现在正由“界定补助型”基金(这种基金每年向养老金领取人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直至生命终止)向“界定缴付型”基金(这种养老金的缴付额由协商确定,在税收递延的基础上通常由共同基金进行投资——本金和增值额在雇员退休时返还给雇员)转变。各种类型的养老基金都认同一点:股票权重较大的投资组合更有可能获得长期收益;结果,多数养老基金都把大部分资金投在股票上。

共同基金

1980~2000年这段时期,共同基金急剧增长,以至于共同基金的数量比市场中的股票还要多。1982年,美国大约有860只共同基金,管理着2 870亿美元资产,其中仅有470亿美元投资于股票。到1998年年底,已有7 000余只共同基金,管理的资产达5.5万亿美元(几乎是1982年的20倍),其中3万亿美元投资于股票。然而,共同基金管理公司通过收购进行了整合,结果,现在绝大多数基金是由一批数目相对较小的竞争激烈的公司管理,这些公司包括银行、投行、保险公司和国际金融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已为自己的基金形成了大规模营销能力,有种类繁多的新基金可以提供。其中包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国别基金”(这类基金全部投资于来自某一特定国家,如巴西或韩国的股票),以及各种投资于不同国家股票的国际基金。有些基金管理公司也会提供一系列“指数基金”,基金经理使用电脑程序复制某些股市指数,如标准普尔500指数之类。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些基金管理公司开始提供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这是低成本的指数型共同基金,只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投资主题,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到2000年,从资产值来看,所有股票型共同基金中约有20%是指数型基金或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尽管共同基金行业有了很大发展,竞争激烈,费率和业绩也日益透明,但多数股票型共同基金的业绩并不起眼。虽然共同基金数量有了巨大增长,可是费率却没有多少下降;如果把费率从投资总收益率中减去,相对而言,基金的表现很少能胜过自己的基准股市指数。一家追踪研究共同基金的企业晨星公司指出,1986~1996年间的4个不同时期,不超过26%的股票型共同基金战胜了各自的基准指数。在更长的11年期间,表现好于指数的基金就更少了。当然,一般的共同基金投资者挑选基金为自己管理股市投资,只要实际业绩足够好,可能并不关心费率是否太高。他们也可以转而持有指数基金,不过话说回来,这样就要放弃有些基金有时可能会创造出的高于指数的收益。多数基金投资者都对现状很满意,并不反对相对较高的费率和费用,但如果他们反对,也能转向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无论用哪种投资方式,基金经理都表现得很好。

2000年,富达集团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富达管理研究公司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资金管理者,旗下管理着1万亿美元以上的资产。这是一个家族拥有和管理的企业,由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爱德华·C·约翰逊二世(业内人称约翰逊先生)于1946年收购。约翰逊原是波士顿的一位律师,专门为投资公司处理法律事务,他收购富达管理研究公司时,该公司仅有资产1 300万美元。他本人不是组合经理,他雇用其他人担任组合经理,受他提携的最为热门的组合经理叫蔡至勇,这是20世纪60年代“熟练枪手”中最著名的人物。

蔡至勇弄清楚自己不能接替约翰逊成为公司的头儿之后,便离开公司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基金,这只基金表现得并不特别突出;约翰逊先生的儿子奈德接管了公司,1969年奈德发现彼得·林奇,把他培养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一位基金经理。林奇生性腼腆,头发呈亚麻色,是一个工作狂,喜欢埋头研究一切。后来,他接管富达基金家族中非公开发行的麦哲伦基金,资产价值为2 200万美元,当他在1990年放弃亲自管理之后,麦哲伦基金已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基金,管理着120亿美元资产,基金份额持有人超过100万。其他组合经理有来也有走,富达的竞争对手奋力追赶,但到1999年年底,富达管理研究公司管理的资产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独立的金融服务公司,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先锋公司高出60%。在美国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金中,差不多每5美元就有1美元握在富达的手里,富达基金在700家公众公司中拥有5%以上的股份。

国际投资者

2000年,在美国股市,国际投资者是排在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之后的第三大投资资金来源,资金总量为1.6万亿美元,占股市总体资金量的11%。20世纪70年代,多数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限制了机构投资者和富有家庭向国外输出资金进行组合投资的能力。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多数这类国家认识到不再需要继续实施外汇管制,渐渐地便开始予以取消。到1980年,西欧国家、日本和中东国家的投资者已可自由地投资于美国市场,当然很多投资者也这样做了。在美国,罗纳德·里根上台之后,名义利率下降,美元对欧洲主要国家货币和日元升值,美国股市显得特别有吸引力。

华尔街成了资产管理人

20世纪80年代的牛市,逐渐演变成处在富达和先锋之类共同基金公司的控制之下,它们拥有大量基金产品,也有强大的销售组织推销基金产品。20世纪70年代期间,它们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卖给银行存款收益低的顾客,股市回暖之后,又劝告顾客转而投向股票型基金。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通过,给力求为养老基金提供服务的投资管理公司带来了额外的机会。该法之所以通过,意在遏制20世纪6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初公司养老基金领域的舞弊行为,当时很多工业企业看来正处于破产的边缘,却还有大量养老基金未曾缴付。

该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坚决要求公司不得拖欠应缴付的养老基金,公司必须在养老基金中提供像样的多样化资产(不仅仅是很多公司自己的股票)。政府同意担任“界定补助型”养老基金的担保人(但不是“界定缴付型”养老基金的担保人,这类基金严格说来并不属于养老基金,而是税收递延型退休收入基金)。根据该法要求,必须做大量的转换;很多公司决定,若能让提议获得工会通过,便转向采用“界定缴付型”养老基金制度。然而,有一件事很清楚,就是多数公司养老基金或退休基金必须进行更加专业的管理,必须对业绩更加负责。这便为机构资金管理人和共同基金公司创造了大量新业务,该如何应对呢?华尔街为此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