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兴平年间,关中地区兵荒马乱。董遇和他哥哥无法生活,只好离乡背井,投奔朋友。在找到歇脚的地方以后,董遇兄弟俩便上山打柴,背到街上卖几个钱,借以维持生活。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可是董遇仍然没有放松学习。每次出门,总是带着书本,稍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的哥哥常常讥笑他,董遇也毫不在乎,照常见缝插针,刻苦自学。
董遇一面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一面靠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他潜心研究《老子》、《左传》,并写成了为其注释的很有价值的专著,当时一些读书人纷纷慕名而来,请教他学习有什么诀窍。他总是不肯回答,只是告诉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的意思是说,书读的次数多了,意思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请教他的人说:“苦就苦在没有时间读书。”董遇便说:“应当利用’三余‘。”人家问他,“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解释说:“冬天,是一年里的空余时间;晚上,是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临时的空余时间。”
董遇这个生长在战争离乱年代的穷苦人,就是由于善于利用“三余”时间,刻苦钻研,终于成了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