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合作品质培养概述
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即使才华横溢,他的成功也同样离不开众人的帮扶,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一定的集体背景下才能凸显。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竞争激烈,只有借助众人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辉煌的人生。做为领导者,不仅自身要善于合作,还要善于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
一、幼儿合作的含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二、培养幼儿合作品质的意义
现代社会讲求的不仅是个人的才能,更讲求集体的智慧,讲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研究人员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友好的合作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分享、合作、安慰、公德行为等。在各种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的发生频率最高,由此可见,合作行为的发展在整个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在集体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幼儿已具有合作意识,他们的交往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可见,在各种良好行为的培养中,合作行为的发展是关键。
从现实情况出发,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或很少有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与他们一起游戏、交往,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就使幼儿对集体产生抵制、排斥情绪,不愿与伙伴一起游戏,相互合作。部分在家养成的那种自私、专横、不谦让等不良情感,使他们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因此,让幼儿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评价,被接纳的感受,学会通过协商解决冲突和参与合作,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幼儿缺乏合作的表现及原因
(一)表现
幼儿缺乏合作表现为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具体体现在:
1.不会协商。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不会协商,不会调整与交流。
2.不积极寻求合作。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3.不积极投身集体活动。有些幼儿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不肯参加,他们情愿站在一旁观看,也不愿投身其中。
4.不喜欢争论。幼儿的天性一般是好动好说,遇到一些事情喜欢争论。这种争论是一种交往形式,并不是坏事。一些幼儿却从不与别人争论,别的幼儿想与他争论都不搭腔。
(二)原因
1.家庭氛围不良
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亲子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2.养育方式不正确
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虚高”的自我评价;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养主动交往的幼儿,相反很可能给幼儿的交往造成终生障碍。
3.交往环境单一
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导致幼儿交往的机会被剥夺。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环境,就会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幼儿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幼儿的合作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合作的环境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交往的桥梁。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内容的不同,幼儿在一起尝试一起玩耍的快乐过程中,合作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合作能力培养的目标,我们可以为幼儿开设娃娃家、表演区、小医院、图书角等活动区角,并及时更换材料,为幼儿提供交往合作的机会。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室内修建一面供幼儿合作画画的瓷砖墙,或者创设一个让孩子与同伴共同分享的自带玩具角,又或者在活动的墙面上张贴一些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图片等等。在墙面环境布置时,我们更应结合合作的主题内容,让幼儿积极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精神环境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发挥出教育功能,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幼儿萌发合作意识,感受到合作并成功是一种快乐。
首先,我们教师与家长都要转变观念,要发挥幼儿的小主人翁精神,放手孩子,引导孩子主动与人接触、交往、合作。其次,建立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老师必须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在幼儿的合作活动中,我们要根据情况积极参与活动,灵活变换角色,态度和蔼、亲切地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在必要时提出一些建议,并与幼儿分担责任、切磋感受,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
二、树立合作的榜样,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
(一)树立榜样,注重言传身教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成人首先应该做到处处为幼儿做榜样。而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一言一行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如在班中,教师之间是否能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和谐相处就对幼儿产生着较直接的影响。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位教师主动地帮着摆放分发材料就是很好的互助合作行为,幼儿看到老师这样,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们自然也会跟着学。同时,家长们也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加强与社会、幼儿园的交流、合作,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体会合作的重要,培养合作的意识
培养合作的意识是学会合作的前提,只有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他才能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游戏,一起分享玩具、食物等,让孩子体验到群体生活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和自己独自分享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如在集体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己商量讨论,自由选择项目,让他们进行自我分工、自我约束,各司其职,相互帮助。这样就给了他们一个自我选择和分工合作的机会,而忽视他们的独断专行。
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在有需要合作的时候但却往往意识不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按照常理常规有意识地引导。另外,我们老师还要随时观察幼儿在合作方面的友好行为,用相机抓拍下来,并在活动室内张贴,以给幼儿合作的提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三、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掌握合作的技能是学会合作的保障,如学会协商、妥协,学会轮流、推选、等待等等。但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出现合作行为,更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和技能,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谈话讨论法
首先在活动中要教幼儿学会用语言交流。我们要经常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要支持、鼓励并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其次,还应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交往时学会使用礼貌语言,以便于更好的合作。如在游戏活动中,可以以谈话的形式让幼儿想办法怎样加入同伴的游戏,使孩子明白要主动、有礼貌地请求别人同意自己加入;还可以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协商分配角色后再开展游戏活动。此外,幼儿在活动时,有时会表现出一些不合作的做法,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幼儿谈话、讨论,通过讨论来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观察引导法
教师经过观察后,再扮演某一适当的角色加入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幼儿游戏,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幼儿最欢迎的指导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可以顺利完成合作。如:在建构区,当幼儿面对一堆材料而不知从何下手时,教师可以扮演设计师,主动引导幼儿确定主题内容,帮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筑,并讲述欣赏,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后的快乐。
(三)积极评价法
正确评价幼儿的合作行为、对其合作过程表示肯定是鼓励孩子持续合作的动力。当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调、建议、共享,或给予帮助与求助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方法、策略,体验合作的愉快。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注意对每个孩子的合作行为作出积极的评价,并让幼儿相互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而对有点滴进步的幼儿更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做到强化反馈机制。如我们可以说:“这是你们一起完成的,真棒!”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培养其合作性。
四、将培养幼儿的合作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一)游戏活动
游戏是一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能让幼儿感到愉快的活动,如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游戏等等,这与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除了要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外,还应通过游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如:在体育游戏中,就可以让幼儿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游戏,使他们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完成游戏,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又如:在以“小小建筑师”为主题的创造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建筑区域中投放大量自制的积木,让幼儿利用废旧大小不等的纸箱纸盒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使孩子们在建筑区内既可以自由地创作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又做到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出作品,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
(二)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幼儿日常学习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活动时间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孩子的合作情况,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程度,设计一些以合作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避免说教;我们还可以将五大领域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活动中处处渗透合作的教育。如语言活动《大狮子与小老鼠》,通过讲述大狮子与小老鼠的故事,不仅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激情,还使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强大的和弱小的之间也能合作互助”的道理。又如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合作画画,在音乐活动中让他们合作进行打击乐伴奏、合作表演节目等等,都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好方法。
(三)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每一个活动区都蕴含有合作性的培养,它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建立各个活动区,明确知道每个区域培养合作的具体目标,并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投放诱发幼儿合作意识的材料。如在角色扮演区,尽量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的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还可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合作。如在语言区,故意提供一些页面活动、分散的图书,使孩子如果要看完整个故事,就必须与同伴协商、交换或等待,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多一些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并使合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四)各个环节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还有许多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提高幼儿的合作技能。如在轮到某几位幼儿当值日生时,可以有意识地提示他们分工合作,谁收拾碗碟、谁抹桌子、谁摆椅子等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做好值日生工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总之,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进行活动、游戏与合作的不同感受,使他们明白在活动中必须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道理,并逐渐让幼儿意识到只有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的达到目标,合作是成功的“阶梯”。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从而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第三节 幼儿合作品质养成案例及分析
案例实录
小组活动需要大家一起商量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在选择小组长的时候,大家都选择了阿毛,可佳佳却想当小组长,但并没人选她。她与别人争了几次以后,仍不见效果,就气哼哼地离开小组,在一边儿坐着。
在进行合作画的时候,佳佳和苗苗一组。在绘画的过程中,只听佳佳说:“苗苗,你别画了,这张纸是老师发给我的。”苗苗争辩着说:“不是,老师说两个人一起画。”佳佳生气地说:“不行,不行!”苗苗只好在一旁让开了,看着佳佳一个人画。
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