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配备先进武器的同时,车臣非法武装时刻没有忽略对狙击手的培养。他们通过国际极端组织介绍,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近10个国家招募了数千人的雇佣军。这些雇佣军技术过硬,战术灵活,战斗力很强。车臣非法武装通过这些雇佣军,培养了大批狙击手。这些狙击手在战斗中,充分运用了自己的技艺和战术。车臣非法武装的狙击手通常采取的战术被称做是“不设防的防御”和“打了就跑”。这种神出鬼没的行动使敌方很难设防。例如,在山地防御战斗中,狙击手通常隐蔽在对方难以发现的有利地形上,以突如其来的准确火力杀伤进攻的俄军,控制要点、山口和隘路。而在城市防御战斗中,他们充分利用楼层、街道和地下设施,构成了立体的狙击网,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也常常被做为狙击阵地。狙击手在每一个射击位置上,通常打上几枪几炮就转移阵地。
除此之外,他们还采用一些诱敌深入的战术来射杀俄军。一些狙击手专打车辆轮胎、发动机和油箱,逼迫人员暴露在车外,然后再扩大狙击效果;或者将一些伤员、尸体或装备丢弃在阵地前、路口、城区内的地铁和地下设施等便于狙击的地方,杀伤前来搬运或救护的俄军人员。当俄军实施搜剿时,一些狙击手又摇身一变,戴上“红十字”臂章或伪装成当地居民。俄军走后,他们又拿起武器从背后射杀对方。有的非法武装分子还装扮成当地居民,在复杂的城区或其他地形上充当向导,将俄军引到狙击地区。
表面上看来,这些狙击手是街区战斗中的最小单位,但是他们时常会获得巨大的战斗效能。车臣狙击手通常将三五人编为一个狙击小组,一个或几个小组占领一个建筑物,负责控制一个较大的地区。小组内的人员有观察、射击等具体的分工,行动时可互通情报,互相掩护和支援。一个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目击者写到:一个有经验的狙击手可以做到一辆坦克、一挺机枪或一个步兵分队难以做到的事情。他可以杀伤对方指挥员,摧毁其坦克,可以控制一条或两条街道……最为重要的是使对方一直处于一种危险不安的气氛中,总是担心突如其来的射击。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许多俄军指挥员、无线电报、电话员等重要目标都成为车臣非法武装狙击手的靶子。
反狙击战——俄军避实就虚占主动:
经过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失利,俄军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扬长避短,针对非法武装的狙击行动,充分发挥自己武器装备的优势并以灵活多样的战法,反制其狙击行动,有效地限制了对方优势的发挥,从而扼制了对方,减少了己方人员伤亡,取得了明显的战果。俄军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战术:
一、防止对方依靠地形实施狙击行动,尽可能地避免与敌近战。例如,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进攻部队在猛烈的火力支援下,比较轻松地突入了格罗兹尼市区,但却很快遭到埋伏在楼顶、窗户、地下设施等四面八方的狙击手的攻击,而非法武装的狙击手们则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准确地打击俄军的坦克和步战车,而俄军的坦克、步战车等重火器却无用武之地。吃一堑,长一智。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在进攻格罗兹尼市时改变了战法,先是派遣空军对市区进行轰炸,然后用部分先头地面部队向城市发起试探性攻击,当遇到对方阻击时,则迅速撤回,再集中火炮、武装直升机、轰炸机等远程火力对非法武装实施猛烈突击,从而较好地避免了重蹈覆辙,没有与非法武装发生近距离的大面积巷战,减少了己方的人员伤亡。
二、实施灵活的近战战术,突然打击敌方狙击手。毕竟不是在最熟悉的地点作战,所以,俄军在城市进攻战斗中,通常采用科学部署、隐蔽伪装、突然打击等战法来避开非法武装狙击火力。同时他们隐蔽自己,尽可能快速、安全地接近敌方目标,有效地反制了非法武装的狙击行动。俄军意识到对方狙击手的厉害之后,力争让车臣本地民兵充当向导,因为车臣民兵对市区的地形熟悉,了解非法武装的行动特点。例如俄军在对格罗兹尼市区攻击的战斗中,首先以格罗兹尼市市长甘塔米罗夫领导的车臣民兵做为第一梯队,他们边推进,边查明敌情,并及时制订战法。在他们做出判断和给出正确的情报后,有特殊作战经验的俄罗斯内务部队便会在第一时间到达,增援车臣民兵,围歼非法武装。在这样的特种部队参与的战斗中,他们事先都有熟练的配合。各分队通常编成若干个3人战斗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由狙击步枪手、冲锋枪手和火箭筒手组成,他们配合默契,每个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战斗打响时,小组各成员互相支援、交替掩护,并迅速消灭目标。此外,为了支援和掩护攻击分队,打击非法武装的狙击手,俄军还将狙击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及观察器材等部署在已占领的楼房内和楼顶上,及时发现和射击藏匿在对面楼房里的敌狙击手。这种灵活、科学的近战战法,有效地打击了车臣武装,从而也减少了俄军进攻部队的人员伤亡。俄军在对格罗兹尼市进行的大规模进攻中,共消灭车臣非法武装60多名,而自己仅有1名士兵阵亡,4名士兵受伤。
三、合理运用敌后破袭,无声息中解决战斗。车臣战争中,俄军还投入特种部队来配合主力部队的正面攻击,这些特种作战部队的成员个个都是狙击手、爆破手,会使用各种通信工具,擅长破袭作战和执行侦察任务。他们以小编组的形式,经常利用夜暗、浓雾或通过各种佯动欺骗手段,从地面、空中,多方向、多梯次地渗透到非法武装的指挥机构、营地和弹药、油料仓库等重要地区,甚至前沿阵地,摧毁或破坏重要目标,引导纵深火力打击非法武装,袭击和破坏非法武装的心脏和纵深,使敌人感到紧张和压力。
四、充分合理运用先进的反狙击手段,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加强反狙击训练,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千百年来一个不争的理论,而战争也是这个理论最好的明证。车臣战争开始不久,俄国防部就为作战部队装备了新型狙击步枪,并配备先进的激光电视系统、夜视仪等战场侦察器材。同时,还加强了单兵防护措施,配发了新型防弹背心。这种防弹背心性能超乎想象,它不仅能够防炮弹破片杀伤,而且能够防手枪、步枪子弹,对威力较大的狙击步枪子弹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配备了先进武器的狙击手,都要广泛进行反狙击战训练。训练过程中不断研究反狙击战法,反复进行反狙击演练,不少部队还聘请了专业射击运动员传授射击经验,帮助士兵熟练掌握狙击技术。反狙击手也被编配在了部分部队的坦克排、机械化步兵排等分队,以便在战斗中掩护坦克、步战车等,及时对付敌狙击手,提高部队的反狙击作战能力。
五、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狙击战术不断完善。从车臣战争的实例可以看出,由于作战对象、作战手段、作战能力的极端不对称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环境限制和政治等多种原因,一些传统的作战样式和战法仍有用武之地。此外,还会使对方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难以应付,有些环境,高科技重型武器反倒成为累赘。因此,在现代高科技被广泛运用于战争的条件下,任何战争的指挥者都不能忽视对一些传统的作战样式和战法的研究,反之要进一步加强探讨和总结。尤其应加强对付城市和山地的游击战、伏击战、狙击战等行动的研究和训练,提高部队的全面作战能力。
要使这些传统的作战样式和战法发挥其威力,最主要的是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战争人才,使战场上的指挥员具备敏锐的战场洞察力和应变力;二是要充分认识战争现状,合理分析战争形势、合理使用作战样式。在平时要加强高技术和传统战法结合与运用的研究和训练。战争事实已经证明,俄军在两次车臣战争中,使用高、低技术武器装备的方法不同,自然导致结果也不同。车臣战争的敌对双方在狙击战与反狙击战中,提高部队的战斗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低技术的武器装备在一个舞台上同唱一台戏,二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关键因素就在于指挥员的观察力和应变力的强弱。对于世界上任何两场战争来说,都不会有同样的过程,也就是说战争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变化,战争理论的不断进步,每次战争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方法。战场指挥员就必须加强战场观察和分析,及时掌握对方新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变对策。
未来,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在战争中狙击战术仍是必要的。因此,应注意研究现代立体协同作战环境下的狙击战术。同时,还要加强训练,注意重视人与武器的结合,提高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相信狙击作战在未来高科技战争环境下,仍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狙击步枪种类繁多,我们就在历史上曾经执行过重大任务、承载过重要狙击使命、饱经战争洗礼的以及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狙击步枪加以介绍,一般来说,以美国、西欧、俄罗斯三大设计流派为主流。
附录:世界著名狙击武器概览
李·恩菲尔德步枪(英国)
历史 :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李氏步枪(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1903年投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中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以其迅猛的火力给它的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结构特点及性能:李·恩菲尔德短步枪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全枪长度由李氏步枪全长1257毫米缩短为1130毫米。它的特点在于,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与前端闭锁枪机(如毛瑟步枪)相比,后端闭锁可以缩短枪机行程,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盒型弹匣,双排弹夹装弹(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由两个5发弹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比同时代的5发容量的步枪提高了持续火力。它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恩菲尔德兵工厂曾生产了可装2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用于堑壕战。这种步枪通常带有刺刀,但因为糟糕的设计而通常被舍弃不用。而李·恩菲尔德狙击步枪,是在李·恩菲尔德步枪上加了一个3.2倍率光学瞄准镜。
基本参数:
操作:单发手动
口径:7.7mm
弹匣容量:5发/弹夹(双弹夹)
重量:3.9kg
全长:1130mm
枪管长:640mm
初速:738m/s
射程:800m
M1891/30步枪(苏联)
历史:“莫辛·纳甘”1 8 9 1 / 3 0步枪(M osinNagant Model 1891/30),于1 9 3 0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是俄罗斯1891式步枪的改进型。“莫辛·纳甘”步枪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苏联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役期长达60年。是苏联军队的标准步兵装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莫辛·纳甘”步枪已经生产了超过17 000 000支。电影《兵临城下》中的扎伊采夫用的就是这种狙击枪。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使用的也是这种步枪。苏芬战争中,被称为“白色死神”的芬兰人使用的也是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苏联政府也多次向中国援助过莫辛·纳甘。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枪,装备国民党军队。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曾紧急和苏联签订了购买36个步兵师轻武器的协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枪。后来,中国国内兵工厂也开始仿制苏联枪械,此时苏军正撤装莫辛·纳甘步枪,于是将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资料卖给中国,在中国定型为1953式步骑枪。
结构特点及性能:以1930年投产的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为基型枪,莫辛·纳甘后来经过了很多次改进。它是最早的无烟发射军用步枪之一,也是俄罗斯军队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步枪。莫辛·纳甘系列步枪与毛瑟步枪系列、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枪相比,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枪笨拙。但莫辛·纳甘有威力巨大的7.62×54毫米枪弹,单发手动射击。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自M1891/30型开始的枪型都有独立的抛壳挺。枪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手动步枪,它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弹夹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弹仓容弹量5发,主要挑选工艺好、精度高的步枪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将它们加装了光学瞄准镜后,还可提高远距离射击精度。为避免装弹困难,瞄准镜移到了枪身左侧。此外,枪上还保留了尺表和准星。该型狙击步枪二战期间共生产5万多支,在苏军和华约部队中一直使用到1967年。
基本参数:
操作:单发手动
口径:7.62mm
弹匣容量:5发/弹夹
重量:4.27kg
全长:1234mm
枪管长:640mm
初速:860m/s
射程:600m
M14步枪(美国)
历史: 美国著名枪械大师约翰·伽兰德于1935年10月研制出了著名的7.62毫米口径M1半自动步枪,也称伽兰德步枪。伽兰德在1944年又试制了一种名为T20的试验步枪(“T”是“试验”的缩写),这种T20其实就是一种可连发射击的伽兰德步枪。在对T20重新设计了外形,并改进了导气系统后,进一步发展为T44E4和T44E5。1957年5月l日, T44E4被命名为“美国M14 7.62毫米步枪”, 被美国陆军正式采用。此后,M14的改进型M14E2于1968年被正式采用,命名为M14A1。后来,M14曾在1968年停产,原因是M14太长太重,在东南亚特别是在越南的近距离作战环境效果不理想。于是后来又被M16取代。但M14被M16取代并不是因为它的性能差,而是作战中的不方便。进入21世纪,阿富汗的环境使得库存的M14又得以重见天日。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重新起用了一批M14,并配上两脚架和4倍的瞄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