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洲象
它们是大地的儿子,受到大地母亲的格外青睐,给予了它们让其它动物闻风丧胆的致命力量,陆地之王非洲象;移动着的堡垒犀牛;草原大力士水牛;草原角斗士美洲野牛……虽然它们大多时候性情温顺,但是谁也不敢去侵犯它们的权威,它们拥有让对手胆战心惊的无穷力量。
陆地之魂
俗名 圆耳象
生活环境 原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
现限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森林 矮树丛和稀树大草原
分布区域 非洲
生存绝技 象牙一生都在生长,使用象牙采集食物 搬运 作为攻击武器
对于大象来说,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们长长的大鼻子。在英国比尤德利一个动物园内,就有一头名为“5”的非洲象用鼻子蘸颜料作画。先别管它想表达什么,这五颜六色的看上去还挺漂亮的。大象长长的鼻子还可以用来闻味、呼吸、吹号、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单单一个象鼻就有大约十万块肌肉。非洲象长鼻末端有两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长牙,去寻找食物和水,将树皮从树干上撕下来。雄性将长牙作为攻击对手和自我防御的武器,但也为它们招来杀身之祸。
非洲象分布于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生活在从海平面至海拔5000米间的热带森林、丛林和草原地带,它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雄性肩高约3米,重约5000~6000公斤,而雌性肩高约2.5米,重约3000~3500公斤。平均寿命六七十岁。
大象以草、水果和树皮为食,而且饭量极大,成年大象每天最多可以吃掉136公斤的食物。如此巨大是食量,让人惊讶,“大笨象”的绰号怕也是由此而来的吧。有趣的是,有的大象也和人类一样面临着肥胖的困扰。
非洲森林象又名圆耳象,它的耳朵大如蒲扇,可以散发热量,保持身体凉爽,不过有时非洲大陆的温度实在太高了。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好玩的是,给自己洗过澡后,它们常常会再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
大象睡觉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遊逛,寻觅大量食物以维持其庞大身躯的运转。雌性大象与幼象在一起生活,成年雄性大象往往喜欢独自活动。怀孕对大象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大象孕期比任何哺乳动物都长,约为22个月,每隔2~4年产一幼崽。幼象一出生体重就能达到180斤(1斤=500克)左右,高约0.9米。
我们知道,大象是非常名贵的,特别是象牙用途颇多,很多大象也因此遭殃,成为偷猎行为的牺牲品。尽管象牙贸易在今天是违法的,但这种活动屡禁不止,无法彻底根除,一些种类的非洲象已被列为濒危动物。
柬埔寨的国礼
1975年8月,柬埔寨爱国抵抗运动领导人乔森潘·英萨利访华时赠送毛泽东一对亚洲象牙,通高1.34米,是柬埔寨赠送的国礼。由于东南亚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丛林茂密,很适宜大象生存,而且当地人把大象作为一个必备的运输工具。所以大象在东南亚地区比较多见。这两颗象牙是成年亚洲象的牙,硕大、光洁、坚硬。它们经过加工处理后,其根部用带有花纹的银片包裹,分别嵌入红木座中,成为了一件十分精美的、有气势的工艺品。
2. 犀牛
移动城堡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非洲 亚洲 动物园养殖
分布区域 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
生存绝技 近距离奔跑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5公里
能在很小的空间急速转弯
动物世界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王国,光是动物的种类就已经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但是犀牛却很难成为一种招人喜欢的动物。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的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有粗壮的短腿、体肥笨拙,体重2800~3000千克。粗糙无毛的皮肤,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角脱落仍能复生。从鼻子上端向外伸出的两只粗短的角给人一种史前动物的印象。单从这副长相来看,犀牛的确很难让人说喜欢。
犀牛是最强壮的陆生动物之一。约六千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五种。但是除白犀牛外,都濒临绝种,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数目最少,仅有约50头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一万到三万头左右。
从历史记载看,黑犀牛其实并不黑,而白犀牛其实也并不白。事实上,两种犀牛都是深灰色,只是黑犀牛比白犀牛肤色稍深而已。如今黑犀牛和白犀牛是非洲仅剩的两种犀牛,而且两者都有绝种的可能。
犀牛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的身体最长超过四米,重达六吨,如同披着一身刀枪不入的铠甲,头部那碗口大的长角,任何猛兽被它一顶都要完蛋。它们性情粗野,非常具有攻击性。发起性子的时候,别说是狮子,就连大象也要避让三分。据说犀牛还会向车辆或营地发起冲击,会用前角将人高高抛起。犀牛近距离奔跑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5公里,更能在很小的空间急速转弯。然而,犀牛的视力很差,全靠敏锐的听觉和嗅觉确定侵入者的位置。
犀牛最大的特点是它们的角。因为种类的不同,犀牛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腊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每年可以长7.6厘米。
犀牛面临的威胁来自过量猎杀,通过设立禁猎区和提供特别保护,剩余犀牛数量的下降虽已得到遏制,但情况仍然很严峻。此外,虽然各国法律和国际法均充分保护黑犀牛,非法贸易仍禁而不止。
犀牛角的药用
犀牛角在中国古代是一味重要的中药。犀牛角入药的方式,是先把犀牛角锯成犀牛角条,然后用沸水煮软或者蒸软,然后再片成小片。另外一种就是将犀牛角锉为细粉,吞服或者冲水服用。在中药中,犀牛角是中药理中所说的寒性药,具有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功效。犀牛角还可以和其他中药配搭,制成各种解药。现代,犀牛角已经成为稀有品了。目前临床上用水牛的角代替犀牛角,实际表明水牛角的药用价值和犀牛角的药用价值相似。
3. 非洲水牛
草原大力士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生活在沼泽 平原 草场 森林的主要山脉
分布区域 非洲
生存绝技 集体作战 奔跑时速为60公里
牛给人的印象就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甘守淡泊,不过这是大家熟悉的一般家牛,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家牛,而是非洲水牛,有时候也被称作非洲野牛,非洲水牛和亚洲水牛的亲缘关系可差得太远了,在演化上非洲水牛的祖先还没有弄清楚。它们是非洲草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之一,绝对称得上非洲草原上的大力士。
非洲水牛是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一种大而性情凶猛的水牛,体重一般可达1500磅,约等于700千克。虽是食草动物,却是最可怕的猛兽之一。硕大而向下弯曲的锋利双角是它们防御和攻击敌人的重要武器。它们集体作战,由一头成年雄性水牛带头,组成大方阵冲向入侵者,通常有数百头甚至上千头,它们时速高达60公里,在这样的阵势下,人会被踏成肉泥。每年都传出非洲水牛杀伤人的消息。非洲水牛每年杀死的人数要比其它任何动物杀死的都多。而事实上,除了人类以外,非洲水牛一般没有天敌。因为即使狮子会定期吃野牛,通常也需要多个协同作战才能推翻一只成年水牛,而只有成年雄性狮子才可以独自猎杀水牛。在非洲草原上,如果你遇到了一两头非洲水牛,可能你还算幸运。但是当一群水牛朝你狂奔过来时,厄运就要降临了。
2007年,一名摄影师在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拍摄到一段视频:一个狮群捕到一头小水牛,水牛群因此被激怒,它们最终打败了狮群,挽救了小水牛。
“克鲁格之战”让非洲水牛大大地扬名于世。成年的非洲水牛体型庞大,它们是牛脾气的真正代言者,因为这种牛脾气,它们从未像许多其它牛族成员一样被驯化。
非洲水牛的社群意识非常强烈,牛犊被袭击后的惨叫会招来整个牛群的协助。集体冲锋的牛群是非洲草原上最可怕的军队,它们的冲击速度可达每小时50千米以上,庞大的身躯和坚硬的双角会让任何对手胆寒。
非洲水牛是非洲草原上最著名的食草动物。它们生活在沼泽,非洲的平原以及草场和森林的主要山脉。它们居住在最高海拔地区,喜欢栖息在被植物密集覆盖的地方,如芦苇和灌木丛,在开放的林地和草地也曾发现它们生活的足迹。
非洲水牛曾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在有水源,多青草的地方游荡。由于上个世纪末非洲暴发牛瘟,很多非洲水牛不幸遇难,数量锐减。非洲水牛在早晨或是黄昏时最活跃,它们喜欢在泥水中走来走去,白天常躲在林荫中纳凉,这主要是因为非洲的气候太炎热了。它们个个是游泳好手,遇到危险便跳入水中或泥沼之中。与亚洲水牛相比,它们也许要自由幸福得多,因为它们从来就是特立独行的,从未被人类驯养。
亚洲水牛
亚洲水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八千至一万年前大陆己开始水牛的驯养。台湾水牛属沼泽型水牛。台湾在1909年饲养30.4万头,1956年达32.98 万头,但自1960年后因台湾的产业结构改变,水牛的役用功能被农机取代,农村生产人口外移,国民生活形态改变,环保意识抬头,农民因豢养水牛的成长时间长, 又几无利润而弃养,致使水牛受到时代无情的淘汰,每年以二三万头的数量快速减少,至1998年底全省仅存八千余头,导致台湾水牛濒临绝种。
4. 河马
水中“悍马”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栖息在河流 沼泽地
分布区域 乌干达 苏丹 刚果北部 埃塞俄比亚 冈比亚和南非 博茨瓦纳 津巴布韦 赞比亚
有少数生活在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
生存绝技 稀疏獠牙长十厘米 极具攻击性
真难想象有一种动物可以这么丑恶:河马身肥样丑,肥胖的身躯没有一根毛,也没有汗腺,却会分泌出一种红色的黏性液体,保护皮肤免受脱水龟裂;河马走路时不但边走边排下大小便,还唯恐不够脏,用它的尾巴把粪便拨向四周;在同类争执中,河马有时更会把粪便当作暗器投向对方……不过河马不雅的排便行为其实对生态却很有裨益。
虽然长得不好看,有些行为也挺恶劣,不过还是有人认为河马们挺可爱的。其实它们可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在它们的老家非洲,人们认为狮子和猎豹并不是对人最有威胁的动物,对人最有威胁的恰恰是这个短腿的大胖子。它们颇有黑社会老大的架势,性格暴烈,对自己的地盘看得极重,会对入侵领土的河马展开大厮杀,打得兴起时就连附近的小河马也无暇理会,这些可怜的小河马被咬死踩死并不为奇。要是有其它动物不小心误闯入它们的领地,那就更会遭到它们疯狂的攻击,即使是大象也不例外。它们有一口匕首般的长牙,刺到谁都是“三刀六洞”。
河马是公认的高度危险动物,很可能是非洲引致最多人类伤亡的哺乳动物。据说如果有动物刚巧站在河马返回水池的路上,河马会在事前毫无警告的情况下,张开它的血盆大口,用它那对40厘米长的犬牙把这不幸的动物咬开两截。曾有向导在带领游客河中泛舟时,毫无征兆地被水中的河马袭击,给咬去了一条腿,幸好最终能保存性命。
有一位捷克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还拍到过一头冒失的小鳄鱼误闯河马群,最终死于非命的画面。一头雌性河马正带着小河马在水中游泳,这时,一条小鳄鱼闯了进来,这群河马总共有50头,见小鳄鱼闯入它们的领地,立即形成环圈防御阵地,小鳄鱼见状惊慌失措,试图从河马背上爬过溜掉。没料到,它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惹发众怒,最终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河马是群居动物,由一二十头河马组成。它们可以整个日间浸在水中,只露出鼻孔和眼睛在水面。河马可以闭气潜水六分钟,在水中它们仍然是用腿走路。河马会在傍晚时分上岸吃草,有时会走到五公里之外的地方。
“河马”一词的意思是指“河中之马”,这是希腊人对这种强悍野兽的称呼。而古埃及人的猜测则更为正确,他们把河马称为“河中之猪”。历史上,河马在非洲几乎所有的河流与湖泊中都生活过。从装饰古埃及人纪念碑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断定,当时生活在尼罗河流域的河马非常多,而且,猎杀河马是一项广受喜爱的消遣活动。今天,河马已经从埃及消失。河马的长牙价值不菲,这是导致河马迅速减少的部分原因。同时河马分布地区也不断减少,现在只有在北纬17°以南才能觅到它们的踪迹。
倭河马
倭河马只产在西非象牙海岸、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及其邻近地区。它们栖息在溪流、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带。体长1.5~1.75米,尾长16厘米,肩高 0.75~1米,成年体重可达160~240公斤。从外表看倭河马不过是雏形河马,但它们结构不尽相同,倭河马的头圆,不像河马头那样宽扁;眼睛在头两则,并且不像河马那样突出;仅有一对上门齿,而河马有两对。倭河马数量稀少,现受到保护。它除了肉之外没有其它经济价值。当地人很喜欢吃它们的肉,据说味道似野猪肉。
5. 大猩猩
温和的巨人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热带雨林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喀麦隆 加蓬
几内亚 刚果 扎伊尔乌干达等地
生存绝技 身体强健 力大无穷 超强爆发力
目前,地球上存有4种类人猿,分别是大猩猩、黑猩猩、红猩猩和长臂猿,大猩猩是其中最大的一种。作为地球上现存的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大猩猩身高可达两米左右,体重近300千克。大猩猩是非常平和的素食者。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非洲森林的家园里闲逛,嚼枝叶或睡觉。据估计,一只成年雄性大猩猩,一天要吃掉28公斤食物,全部都是植物,相当于200个大苹果和60颗白菜。也许正是因为是素食主义者,吃的全部是植物,所以它们几乎从来不需要喝水。它们特别喜欢吃香蕉树多汁而且带点苦味的树心,对于大猩猩来说,香蕉树的树心是一种最好的食物和水二合一的食品。同时,它们也很注重营养搭配,平常都要吃竹子来获取蛋白质。当然了,它们也不拒绝荤菜,在动物园,你也可以喂它们肉、蛋、奶等等。
大猩猩有三个种类:东部低地种、西部低地种和高山种。高山大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很小的一块地区——维龙加山脉。它们有长而厚的毛发可以保暖。大猩猩过着群居的大家庭生活,每一群里都有好几只雌猩猩和它们的孩子,然后由一个被称为“银背”的成年雄性大猩猩领导。大猩猩很爱自己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它们会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家庭。它们喜欢找到一个食物丰富的地方,由“银背”带领大家一起出来觅食,并找地方让大家晚上休息,它们折弯树枝来搭窝睡觉。“银背”还会用喊叫和捶胸等方式吓唬赶走其他雄性大猩猩。
大猩猩非常强壮,尤其是爆发力很强。在电影《金刚》中,大猩猩金刚扔出一架战斗机砸落了另一架战斗机。现实世界中大猩猩肯定是扔不了飞机,但它们还是非常厉害的。在动物园里,一只叫“尼奥尔”的大猩猩把兽舍里的踏板上的一块1.2米长,25厘米宽,35毫米厚的松木板给鼓捣了下来,饲养员怕它用木板砸玻璃,于是就用食物吸引它的注意,用手势表示要用好吃的交换它手中的木板。尼奥尔领情了,它抱着木板走到兽舍栏杆前,几次试图把木板递出去,左也出不去,右也出不去,它就急了,居然把木板撞成几截!
人有喜怒哀乐,大猩猩也不例外,“温和的巨人”自然也有发怒的时候。面对着不友好的陌生人,大猩猩也会有攻击行为。例如动物园中的大猩猩如果遇到“坏人”,若在室外它会捡起石头砸人,而要在兽舍内,它甚至会用自己的粪便扔人。大猩猩的遗传物质DNA与人类血缘的相似度达97.7%,仅次于海豚和黑猩猩。最近,科学家发现大猩猩会用石头榨油震惊了科学界。大猩猩的“语言”十分丰富,能至少发出22种声音,其中有七八种是常用的。与人类一样,大猩猩也会有情绪,包括爱、恨、恐惧、悲伤、喜悦、骄傲、羞耻心、同情心及妒忌心,被搔痒时甚至会哈哈大笑。真的是一群极其聪明的可爱巨人。
中国动物园里的大猩猩
中国目前仅有4家动物园拥有大猩猩,共8只。
北京动物园1只:大猩猩“阿寇”,雌性。
上海动物园5只:“博罗曼”,雄性;“丹哥”,雄性;“昆塔”,雌性;“阿斯特拉”,雌性;“海贝”,小名“丹丹”,雄性。
济南动物园:大猩猩“威利”,雄性。
郑州动物园:大猩猩“尼寇”,雄性。其中“尼寇”和“海贝”是中国繁殖的大猩猩。
6. 麝牛
北极“金羊毛”
俗名 麝香牛
生活环境 居于多岩荒芜之地
分布区域 分布于北美洲北部 格陵兰 北极群岛等气候严寒的地区
生存绝技 牛角坚硬无比 生性勇猛
许多年前,最初涉足北极的探险家们在那片冰雪大陆上发现了一种身穿长毛大衣的大型食草动物,在那样寒冷的地区这种巨兽也能生存,这让探险家们感到不可思议。据说人们第一次遇到这些庞然大物的时候,它们一点都不感到惊恐,你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到它们中间观察抚摸。那是因为这些边远地区的巨兽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人类。这种动物就是麝牛。
麝牛貌似家养的牛,然而奔跑起来不像牛却像羊。它长着大胡子,身上的毛长得可拖到地。长毛的下面又生有一层厚厚的优质绒毛,爱斯基摩人称之为“奎卫特”, 既柔软又保暖,可以抵挡寒冷和潮气,是天然的“防寒服”。 麝牛的英文名称Musk oxen也来自爱斯基摩语,意思是“皮毛像胡子的动物”。
动物学家研究表明,麝牛同山羊和绵羊更接近。麝牛的近亲可以在热带地区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在分类上是一种介于牛和羊之间的动物,从其外表来看,更像我国西藏的牦牛。麝牛高约一米半,长约二米至二米五米,体重可达四百多公斤,雌牛略轻。其重量主要集中于长有肉峰的前半身,前重后轻,显得格外矫健有力,是北极最大的食草动物,分布于加拿大、格陵兰和阿拉斯加北部的冰原上,以苔藓、地衣和植物的根、茎及树皮等为食,俨然是苔原上的主宰。麝牛头上长着一对坚硬无比的角,是防卫及决斗的有力武器。令人称奇的是麝牛的蹄子下面也生有白色的毛,可以使它在光滑如镜的雪地冰面上岿然不动,另外有趣的是它的左右蹄并不对称。麝牛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它的瞳孔、唇舌是紫蓝色的,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分布较少,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更适合在寒带生存。
与牛明显不同的特征是,虽然麝牛浑身都被长毛覆盖但是口鼻部分裸露,而且牛的角是从头侧面长出,而麝牛的角和其它羊类一样是从头顶上长出,所以麝牛学名的意思是“羊牛”,说明它是牛与羊之间的过渡型动物。另外,在交配季节雄麝牛生殖器中会散发出一种麝香气味,这也就是它得名的由来。
麝牛过着寄生虫般安逸的生活,找到食物后细嚼慢咽,吃饱了就或躺或卧打起瞌睡来。清醒后接着再向前走一段,然后故技重演。看上去它的生活很懒散,其实这样的生活习惯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在冰天雪地中减少了能量的消耗,相应也就降低了对食物的需求量。
麝牛非常具有团队精神,在最恶劣的天气里麝牛成群地挤在一起,老牛和幼牛被置于中间,健壮成年的牛则背对着风,直到最强的风暴过去。麝牛生性勇敢,当狼和熊等敌害出现时,牛群会迅速摆成特殊的防御阵形:成年健壮的公牛头朝外围成一圈,其次是母牛,最中间是老弱病残的成员和幼崽。这样无论捕食者从哪个方向发动进攻,面对它的都是锋利的双角和有力的铁蹄。公牛还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得手后立即返回原地严阵以待,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目前,北极地区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总数约七千多头,已濒于灭绝。为了使这种动物能够繁衍下去,许多国家不仅加强了必要的保护拯救措施,而且已在阿拉斯加、哈德逊湾东北部、格陵兰岛西部,甚至挪威北部等地,开始了人工饲养麝牛。
麋鹿的绰号
“四不像”是麋鹿的绰号。由于麋鹿长相非常特殊,它的犄角像鹿,面部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但整体看上去却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故得“四不像”的美名。相传,《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座骑即为“四不像”,给这种珍稀动物增添了神秘色彩。与其它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食草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比较长,每年脱换两次。“四不像”是我国的特有动物,也是与大熊猫齐名的世界稀有珍兽。
7. 美洲野牛
草原角斗士
俗名 美洲水牛
生活环境 草原上
分布区域 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平原
生存绝技 奔跑速度每小时35英里
利用额头部位强而有力的肌肉撞击对方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清晨,碧空如洗,暖暖的阳光在起伏的山峦间游走,开阔的河谷中,大群的野牛也尾随着渐渐退去的阴影,缓缓走出夜间休息的谷底,爬到山坡上享用自己的早餐。肩高达到六英尺,体重达二千磅的成年野牛走在牛群的外围,啃食着较为粗糙的牧草,而才出生的小牛犊们,则紧紧依偎在母亲的身边,享用着那些翠绿多汁的嫩芽。这些寡言少语却又秉性倔强的生灵们在自己的领地上,展示自己主人的身份,它们就是草原上的巨人——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是北美最大的哺乳动物,其成年雄性高约2.6~2.8米,长2.1~2.5米,重450~1350公斤。野牛形象十分奇特,头部硕大,前额凸出,而牛角却短而黑,身上是一层厚厚棕色卷曲的粗皮毛,头部比腰腿高得多,也重得多,毛发与男子的胡子相似,约有三分之一米长在下巴。
野牛成群一起生活,多在早晨与傍晚觅食,其余时间休息。它们经常在泥土中跋涉,喜欢土浴,躯体在大石头和树干上磨蹭借以除掉体外寄生虫。欧洲人发现美洲时据估计北美约有六千万头野牛,生长地从墨西哥到加拿大,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它们成群迁徙,主食森林和平原的树叶。对于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来说,美国野牛是最重要的比赛动物。野牛全身都是宝,牛皮为家居和服装材料,骨头可用于制作工具,牛肉美味可口,能即杀即食,也可保鲜加工成牛肉制品,甚至其粪便也有用途,印第安人就用之充当燃料。
19世纪,由于遭到白人捕猎者为获取兽皮而进行的疯狂捕杀,它们几乎濒临灭绝。现在则在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国家公园内受到保护,数目复行渐增。美洲野牛像驼峰一样的肩部长满了长而蓬松的粗毛。春天时,长在身体后部及下部的柔软绒毛会脱落。大群美洲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来回游荡。它们于冬季向南迁徙,夏季时又回到北方。它们是沿着被称为“野牛踪迹”的传统路线行进的。
美洲野牛不愧是草原上的角斗士,两头成年的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场面十分壮观。它们通常只在繁殖季节为了争夺与雌性的交配权而争斗,大声地吼叫,在尘土中打滚,继而摆动头部来摆开架式。这时,通常有一头野牛会让步,如果不让步的话,两头牛肯定就会打起来。它们把头猛地撞在一起,撞得一大堆的毛发在空中飞扬,美洲野牛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的,这也就是说一头雄性野牛会与几头雌性野牛交配,而且一般都是要守护到雌性野牛生下小野牛为止。
19世纪初期,北美洲大约有五千万头美洲野牛,1970年后只剩下大约一千头。如今的美国,只有在黄石国家公园和卡斯特州国家公园才能看到大批野生美洲野牛。但愿它们能守住最后的家园。
黄石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达爱荷华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7988平方公里。这片地区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圣地,但因美国探险家路易斯与克拉克的发掘,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荒野,是保存于美国48个州中少有的大面积自然环境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大自然。
8. 牦牛
高原方舟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生存绝技 体形防寒保暖 呼吸 脉搏快
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善走陡坡 雪山 沼泽
如果到过西藏,你一定会被铺天盖地的神圣和神秘所震慑。在西藏高原上,在那片蓝得不像话的天空下,生活着一种忠厚而坚强的动物——牦牛。如果你见过它们,你一定会喜欢上它们在高原上行走的姿态,那种稳健和强大,犹如是在检阅高原一般。牦牛也许天生对人有亲近心理,当人走近一群动物时,别的动物都会被人吓跑,而唯独牦牛毫不惊恐,只是抬起头望一眼人后又低下头去。
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三位。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布很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全世界现有牦牛一千四百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除中国外,与我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牦牛的全身都是宝,只有与它们一起生活在高原的人才能体会到。他们离不开牦牛,在衣食住行、耕作等方面都与牦牛紧密相连,他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穿牦牛毛做成的衣服。牦牛还有超凡的耐力,不光可用于农耕,而且还能成为高原运输工具,有极强的识途本领,能避开险路、沼泽地、陷阱,并能理智地选择道路。
如果在高原上赶路正好碰上了一场大雪,这时牦牛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它们不但是驮运物品的运输工具,还是开路先锋。因为路滑,人跟在牦牛后面,可以踩着牦牛踏出的雪路慢慢往前走。牦牛很懂得行进的策略,用四蹄把雪踢得飞溅开,给人开辟了一条通畅的道路。它们每向上走一步便把两只前蹄用力插入土中,插出两个深坑,以供跟在后面的人落脚。高高的山坡上慢慢移动着牦牛和人组成的一支长队。有时牦牛还会在雪地里站一夜,大雪在它们身上落了一层又一层,几乎将它们淹没了。等到第二天大风把雪吹落,它们便能显现出来了,成为雪地里一个又一个小黑点。由此看来,它们被称作高原之舟是一点都没错。牦牛是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它们生长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高原就是牦牛的家,当它奔波一生,在高原上结束生命后,人们在它的角和额上刻下经文,它就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人们向往它的生命,所以,它的头角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也许只有藏族人才能理解它的深刻和神圣。
藏族神话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如今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宰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
9. 野猪
致命獠牙
俗名 山猪
生活环境 山地 丘陵 荒漠 森林 草地 林丛间
分布区域 世界各地除澳大利亚 南美洲 南极洲外均有分布
生存绝技 身躯健壮 适应能力极强 力量大 獠牙锋利
野猪一般为灰黑色、褐红色,毛粗而稀,鬃毛几乎从颈直至臀部,尾巴比家猪短,嘴巴比家猪长,头和腹部较小。野猪不像家猪一样满身肥肉,它们比家猪苗条多了,瘦肉率高,大约占到86%,是家猪的两倍。它们白天通常不出来走动,一般早晨和黄昏时分活动觅食,中午时分进入密林中躲避阳光,大多集群活动,喜欢在泥水中洗浴。野猪最显眼的是那一对锋利的獠牙,这是它们用来对抗敌人的法宝,一些体格强壮的猛兽经常被它们的獠牙逼退。
野猪的鼻子十分坚韧,而且非常有力气。它们经常用鼻子挖洞穴,并且推动四五十千克的石头或是泥土堆。这样一个硬朗的鼻子有时还可以用来当武器使。野猪的嗅觉十分灵敏,它们可以用鼻子闻出食物成熟的程度,甚至埋藏于积雪两米之下的一颗果仁都可以被它们的鼻子搜寻出来。凭着这样的嗅觉,它们经常能找到异性所在的位置。
野猪也不像家猪一样懒洋洋地好吃懒做,它们自幼奔跑于森林之中,练就了一身好体力。在猎犬的追赶下,它们可以持续奔跑15~20千米,这种超凡的体力恐怕连马拉松选手也要自愧不如。但是虽说它比家猪勤劳,但仍然有着猪特有的习性,它们在吃和睡觉上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在这样一个到处埋伏着杀手的自然界,睡觉可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所以,有的野猪唯恐被天敌发现,常常聚集在一起,来到河边、湖边或是河川中的沙洲里睡觉。选择这样的地方睡觉,还可以确保在遇到危险时,立即渡河而去,不留下任何气味,从而确保安全。
野猪不是一种忠诚的动物,在它们的世界里“一夫多妻”很常见。但是要当母亲的雌猪对自己的小孩可是关爱有加。通常在分娩的几天前,它们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做“产房”。“产房”的位置一般选在隐蔽处,它们会从四处收集很多树枝和软软的草,做成一个柔软舒适的“床”,这样,刚出生的儿女们就可以安全地在里面长大。在幼崽出生后,雌猪的攻击性会变得很强,很容易发怒,甚至连雄性也会害怕它们。幼崽出生一段时间以后,它们的脾气才会稍微好一点。雌性十分爱惜它们的儿女,总是很精心地为它们准备睡觉的地方,以避免风吹雨打,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藏好,不让食肉动物发现。
野猪和家猪似乎像野人和文明人一样有了莫大的差别,但有趣的是,家猪与野猪也常常“谈恋爱”。生下小猪崽成了“混血儿”,有黄色条纹的,有黄白相间的,有黄黑相间的,既不同于纯种野猪,又与家猪有很大区别。这样的混血猪不像家猪一样丰满,它们的瘦肉很多,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别看野猪其貌不扬,它们还可以算是“浪漫的鉴赏家”,具有识别颜色的能力。在研究人员的观察下发现,野猪在红、蓝、紫、黄、金、绿六种不同颜色的卡片中,最喜欢象征着浪漫的紫色,其次是黄色。野猪并不太喜欢红色,如果动物园的管理人员穿上一件红色衣服的话,肯定会惹得它怒气冲冲地向你冲来。
区分野猪獠牙与象牙
自古以来,象牙就被用来装饰精美的物品或制作美丽的工艺品。但是在市场中,人们经常用如野猪等动物的獠牙来假冒象牙。虽然都是牙齿,但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动物牙齿特点来鉴别。象牙的外形一般呈牛角状微弯或弯曲成半圆形,其中一半长度是中空的。横切面为浑圆形,具分层构造。野猪牙的截面为三角形,并且部分是中空的,纵切面具有平缓而短的波状纹理。河马牙具有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的牙截面,中间完全实心,具有密集略呈波纹状的细同心线,纵切面上有较短的波纹,牙的外部有一层厚的珐琅质。
10. 叉角羚
奔跑之王
俗名 北美羚羊
生活环境 宽阔的草原 荒漠
分布区域 北美洲
生存绝技 奔跑速度快 视野广 耐力惊人
叉角羚是叉角羚科中唯一生存在北美洲的动物,也叫北美羚羊。上体呈红褐色,腹部呈白色,鬃毛呈黑褐色。喉部有两条白带,臀部有一大块白色圆圈。臀部的白色体毛可以竖起,像发出白色的警告信号,人站在3、4公里之外也能看得见。雄性和雌性的叉角羚头上都有角,分成两个叉,长的向后弯,短的向前伸。叉角羚因其角的中部有一向前伸的分枝而得名。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但角的外鞘每年更换,角外鞘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后脱落,脱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长出新鞘。
叉角羚一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是特别善于奔跑,是西半球跑得最快的动物,也是地球上奔跑速度仅次于猎豹的动物,而它的耐力远强于猎豹。出生四天的幼崽就能比人跑得快。其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95公里,而且有着惊人的耐力,能以72公里的时速维持奔跑达11公里之久,远远超过现存任何北美食肉动物的奔跑速度。其它同等体形的食草动物的奔跑速度只及叉角羚的一半。叉角羚惊人的奔跑能力跟已经灭绝的史前分布在北美洲的同样善于奔跑的北美猎豹有关。正是在北美猎豹的捕食压力下,叉角羚进化出了杰出的奔跑能力。
猎豹对高速奔跑的适应是进化出了弹性良好的脊椎骨,而叉角羚敦实的体形对奔跑的适应在于细长的四肢和增大的心脏以及高密度的线粒体。高速奔跑中细长的四肢能跃得更远,叉角羚一跃可达五六米远。与鹿不同,叉角羚跳高能力特别差,不能跃过围栏,所以长距离的围栏往往会阻碍叉角羚的迁移。
叉角羚的眼睛是北美有蹄动物中最大的,其生长位置相比其它食草动物更靠外靠上,这使它拥有更广的视野,更容易发现靠近的天敌。而且视觉特别发达,能达到相当于人用八倍双筒望远镜看远处的效果。但近视能力差,十米开外的人如果不动的话,叉角羚将很难察觉人的存在。
叉角羚是一种天生好奇的动物,喜欢靠近一些没有明显威胁特征的新东西。猎人常常利用这一点,静坐在一处挥动白手帕,来引诱隐藏的叉角羚现身。传说中,生活在北美洲的叉角羚就对第一批殖民者感到非常好奇,这些殖民者躺在地上,向空中踢自己的腿或者摇动一块红色的手帕,便可以把叉角羚吸引到身边来。
在缺乏遮掩的大草原上,羊羔主要的御敌方法就是依靠身上的保护色静静地趴在地上不动来避免被敌害发现。母叉角羚和羊羔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母叉角羚会在羊羔躲藏处附近绕圈子,同时会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避免被郊狼发现。因为郊狼往往会在可疑的母羊附近耐心观察。母叉角羚对羊羔藏身处过频的张望可以被郊狼利用来找到羊羔。母叉角羚平均每四个小时回到羊羔处喂奶一次。然后羊羔更换藏身处。母叉角羚则迅速离开。母叉角羚的记忆力是惊人的。离开前母羚转身默记羊羔新的藏身处,这个过程只需三秒。随后的数小时之内母叉角羚即能准确无误地再次找到羊羔。
为了避免敌害发现,羊羔适应长时间静卧的能力也是惊人的。在北美西部的三四月份湿冷的天气中,静卧的羊羔只能通过产生大量的体热来维持体温。此外,不到最后一刻,静卧的羊羔在危险逼近时仍然能维持静止的状态。曾有人在北美野牛和叉角羚共存的草原上发现有些羊羔的脚被路过的野牛蹄子踩断成两截。很显然,野牛蹄子踏下来的时候羊羔还是坚持静止状态。
迁徙之旅
叉角羚在六千年来一直沿着固定的线路进行迁徙。叉角羚大迁徙全程125英里,是世界上路程最长的陆上哺乳动物迁移之旅之一。生物学家兼摄影师乔·里斯在国家地理学会远征理事会的资助下,成为步行拍摄叉角羚整个迁移过程的第一人。由于人类制造的诸多障碍——栅栏、公路、天然气田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叉角羚的迁移之旅面临艰难险阻。比如无法跳过人类建造的栅栏,它们被迫从中间慢慢穿过或者从带刺的铁丝下面小心翼翼地钻过,如果越不过的话,它们就要选择后退,放弃已经有着六千年历史的年度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