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里的杀手
11960800000007

第7章 虫族雄兵

1. 蝎子

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小虫子,在它们柔弱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强大的力量:拥有致命尾尖的蝎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蜈蚣;昆虫中的大刀客螳螂;人类的第一杀手埃及伊蚊;生化兵投弹甲壳虫……林林总总皆具备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技,组成了虫族帝国的超级雄兵。

致命尾尖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活动场所稍偏于潮湿 栖息的窝穴宜稍偏于干燥

分布区域 遍布各地

生存绝技 身体弯曲分段且有带毒刺的尾巴

蝎子,是我们相当熟悉的一种虫类,甚至有人把它们泡在酒里面来增加滋补效益,可见人们对它还是相当了解的。

蝎子属于生物分类中的蛛形纲动物,与蜘蛛同属一类。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螫、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根据科学家们的调查,陆地上最早的蝎子应该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时代,拥有相当长的存在历史。蝎子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南方的江苏、福建、台湾等暖热地区,它们特别偏好的是沙漠,几乎所有的沙漠都能发现蝎子的踪影。

蝎子的习性是白天常躲在岩石或木头下,而到了晚上经常出没,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不可思议的是它们还有识窝和认群的本能。大多数的蝎子有固定的窝穴并结伴定居。一般情况下,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的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这一点就显示出了蝎子的本性。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蝎子和熊一样有冬眠习性,它们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十一月上旬便开始慢慢进入冬眠,全年活动时间仅仅有六个月左右。蝎子活动的时间多在日落后晚八时至十一时,而到翌日凌晨的二三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这些表明也许蝎子是“很懒”的一种动物。

除此之外,蝎子与其它变温动物相比,算是耐寒和耐热的一种。外界环境的温度在-5~40℃,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而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在25~39℃之间,而当气温在35~39℃之间时,蝎子最为活跃,那时生长发育加快,交配、产仔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子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

蝎子通常会用它的两只大而有力的钳子来捕食,食物绝大部分是蜘蛛和昆虫。只有当猎物挣扎时,它才会使用毒刺进行攻击,所以当它使用毒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蝎子的毒刺在腹部末端,即身体的最后一节,如果人不幸被大蝎子蜇后就会倒下,然后大量流汗,感到恶心,口吐白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死亡。所以一定要小心。

这里还要提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某些种类的蝎子能够像草蜢一样,靠自身两部分之间的摩擦来“唱歌”。但是与草蜢唱歌不同的是,蝎子的歌声不是用来吸引异性,而是警告入侵者:这里是有着带毒尾针的蝎子的地盘。

由于蝎子的习性问题,所以人们对它的警觉性并不是很高,但是有些爬进房子里的蝎子会躲在地毯下、床上或是鞋子里,如果不小心被攻击的话,那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蝎子的毒是完全可以置人于死地的。

蝎子的药用功效很好,也一直是中医中传统的药材,有着治疗惊风抽搐、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核和风疹疮肿等症的功效。而且根据研究,蝎子还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类型的癌症有一定的疗效,对预防许多慢性病有显著的效果。因此,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连蝎子也不例外。

母蝎的孕期

母蝎的怀孕期较长,它们在交尾后短则1~5 个月,长则15~18 个月后才会产卵。母蝎常在隐蔽的洞穴、石头和地下产卵,产下来的卵直接进入由母蝎前螯足围成的“孵育篮”中。大多数蝎子是卵生,但约有三分之一种类蝎子的幼蝎是从母体中直接生出来的。蝎子每胎产下的幼蝎有20~40只左右。新生幼崽呈乳白色或几乎透明状,且附肢都有吸盘,直到第一次脱皮期后,它们的身体颜色逐渐变深,触肢也开始长出爪,而螯针已经具有相当的威力。经过3~14 天在母亲背上的童年生活,它们开始离开,并最终独立。

2. 蜈蚣

百足之虫

俗名 百足虫 天龙 千足虫 钱串子

生活环境 山坡 田野 路边杂草丛生的地方

分布区域 遍布各地

生存绝技 有颚牙 牙爪 毒肢等 能够排出毒汁进行攻击

蜈蚣也是生活中人们比较常见的虫类之一,也被称为天龙、百足、百脚虫等,为蜈蚣科动物。蜈蚣的干燥体,也是中医的传统药材。

蜈蚣是节肢动物,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在我国,蜈蚣主要生长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

蜈蚣的身形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7厘米,宽0.5~1厘米。所有的蜈蚣不分种类都由 22个环节组成,而且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一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两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一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

它害怕日光,是典型的昼伏夜出动物,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虽然平原地区也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一般不做计较。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虽然身躯并不庞大,但是却生性凶猛,它的食物范围广泛,所食的昆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尤其是对小昆虫类有着特殊的偏好。

在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巨大的蜈蚣。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身长三四十厘米最大能够达到44~46厘米,分布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厄瓜多尔沿海地区、秘鲁南部、库克群岛。它是体色纯黑的巨人,被称为蜈蚣中的霸王。秘鲁巨人蜈蚣,最大的能达到41~42厘米分布在加勒比海中的特利尼达岛,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巴西等亚马逊河流域国家及地区。第三个是分布在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等亚马逊河流域的亚马逊巨人蜈蚣,体色一般为红色。分布在加勒比海波多黎各、海地等国家及地区的波多黎各巨人蜈蚣排在第四。越南巨人蜈蚣,马来西亚巨人蜈蚣,分列第五第六,第七是哈氏蜈蚣,因为分布地区靠近热带,所以体型较大,所罗门群岛地区的个体身长可超过20厘米,再次是少棘蜈蚣、红巨龙蜈蚣,后者这种蜈蚣是在中国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蜈蚣品种,因为全身深红色,此蜈蚣在古籍中又名“天龙”,加之体型壮硕,故名“红巨龙”,颇有中国特色,部分靠近大陆的热带岛屿上的个体可以达到20厘米。最后是观赏性很高的北美巨人蜈蚣。

蜈蚣对足无偶数

中国成语里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说,蜈蚣当真有百足吗?有一位英国的研究人员凯特尔专门研究蜈蚣,是一位有新发现的“蜈蚣迷”。为了研究蜈蚣,他走遍了英伦三岛,收集了上千条蜈蚣标本,目的就是想搞清蜈蚣究竟有几对足,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种蜈蚣的足的数目不同。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共发现蜈蚣三千余种,足的数目从15对到191对不等。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前发现的蜈蚣无论足的对数是多少但都是奇数对,一直没有发现一种蜈蚣有偶数对足。

3. 螳螂

大刀客

俗名 刀螂 大刀螂

生活环境 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

分布区域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生存绝技 胫节镰刀状 常向腿节折叠 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

螳螂亦称刀螂,是无脊椎动物,是一种体型从中至大都包括在内的昆虫类别。一般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它们的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就像是古代的刀客一般。

螳螂的前翅皮质,一般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它们的栖息地很广泛,基本上除了极地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的是其中的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也是肉食性的,甚至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但有趣的是,它们只捕食生活在花卉、叶子、树枝或地面上的昆虫,绝不捕食在飞翔中的猎物。尽管许多种类的螳螂都有翅翼,但它们几乎完全不用它。螳螂生性凶猛好斗,它们通常会通过挥舞前腿,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面颜色鲜明的斑纹,来威慑对手。

在螳螂的身上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交配中的雌性螳螂会吃掉雄性螳螂之谜。为此人们做了许多的实验。

1984年,有两名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吃夫”的情况。可是如果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即已被饿了5~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即饿了3~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

但是这个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野生的螳螂中,并不存在饥饿的状态,可是还是发生过“吃夫”的事情,所以人们怀疑在交尾时,雌螳螂会转过头来吃掉雄螳螂的头及前肢,是为了完成它的基本任务,雄螳螂以它的躯体为饵倒是非常有效的。还有些人认为,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头,可能只是一种想避免自身被吃掉的反应方式。没有了头的雄螳螂还可以继续进行交尾,因为其躯体中残存的神经组织尚能支配生殖器官的功能。

螳螂还拥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在中医方面。螳螂入药后,有滋补强身,健肾益精,止搐定惊功能。主治体虚无力,阳痿遗精,小儿惊风抽搐、遗尿、痔疮及神经衰弱等症。临床应用主要是与其它药物配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甚至由于它的身体有着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所以人们也常把它们当作是一种食物直接服用。

螳螂的神话和传说

螳螂的英文名“mantis”源出希腊语,意为“占卜者”,因古希腊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螳螂能静立不动或身体文雅地前后摆动,头上举,两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许多神话和传说。迷信的说法认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马或骡食螳螂后可致死。螳螂在西印度群岛名“神马”也是与宗教虔诚有关。其它的俗名还有“魔鬼之马”和“杀骡虫”。不过所有的螳螂皆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以“捕食”来形容它们比“祈祷”也许来得更贴切。

4. 埃及伊蚊

第一人类杀手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水中

分布区域 除南极洲外各大陆均有分布

生存绝技 具有刺吸式口器可吸食血液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1928年在希腊出现时造成约千人死亡,而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埃及伊蚊这种昆虫。

埃及伊蚊属于生物类别里的依蚊属,这一属别的主要特征是成蚊喙细直或略弯,无气门鬃而有气门后鬃,翅瓣有缘,除极少数种类外,纵脉末端明显超过纵脉分叉位点,鳞形对称,爪垫不发达,幼虫有完整的下颚缝,触角末端不分节,腹部第 8节有栉。

它们多滋生于树洞、竹筒、叶腋、缸罐、石穴、坑洼等小型积水中,有些种类是在稻田、沼泽、水塘等环境下生长的。一般的繁殖方式是卵单产,通常产于容器的潮湿内壁或滋生场所的湿土上。滞育卵耐低温和干燥,并以此越冬或度过干旱季节。

在自然界中,蚊卵并不是一次性完全孵化,而是分批进行孵化,有的甚至要经过多次水淹才能孵化。人们认为,这是幼卵对易干的容器积水的适应。孵化的幼虫多在水下活动,刮食附着在水淹物上或水底的低等生物或其他有机物,而少数种类,如霉蚊亚属的幼虫是肉食为主。

而在所有的伊蚊属中,埃及伊蚊是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深褐或暗黑的蚊虫。在它的中胸盾片的两侧是一对长柄镰刀形白斑,其间有一对金黄色纵条,形成一弦琴状花纹。而它的幼虫的触角光滑无刺,触角毛细小,单支;头毛,单支;体无星状毛;栉齿单行,各齿基部有发达侧刺。

埃及伊蚊是与人类居住地区关系密切的家蚊。它的幼虫主要滋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尤其喜欢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进行孵化。不仅如此,雌蚊也是在同样的场所刺吸人血,它们的活动主要在白昼吸血,通常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也因为这样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它正好是登革热疾病的生物媒介。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网状内皮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再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和肝脏的细胞内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它可能引起全身微血管损害,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均有渗出和出血等严重病情,甚至还可能引起大脑出血,非常危险。

其实在中国,埃及伊蚊也有分布,尤其是在广东的湛江地区和海南省等地,它们是中国上述地区登革热的传播者。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东南亚各国登革热疫情十分严重,于是再次出现了又一个流行高峰,每年有数万人发病,数百人死亡。在我国多个省份每年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近期广东、台湾等地也出现了登革热本地病例的暴发流行,对我国公民的身体状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国外,它们还是城市型黄热病、基孔肯雅病等的主要媒介,因而为最危险的蚊种之一。

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虽然身体比较娇小,但是危险性并不亚于身体庞大的生物,埃及伊蚊就是如此。人类要以此为教训,不断地对各种各样的生物进行研究,这样才会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蚊子传播疾病

全球约有三千种蚊子,它们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它病原体的中间寄主。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在这其中的伊蚊属成虫的特征是翅没有斑,身体大多是黑色的,而且有白斑。因为它喜欢白天活动,因此我们经常大白天在室内,在阴凉的地方,被这类蚊子袭扰。可能大家都会有印象,它的身体是黑色的,有白色的斑纹,可传播各种疾病。

5. 骆驼蜘蛛

沙漠幽灵

俗名 风蝎

生活环境 沙漠

分布区域 几乎所有的沙漠地区

生存绝技 移动迅速 触角可穿透人体皮肤

在中东、墨西哥和美国的沙漠地带,生活着这样一类昆虫,为了避免沙漠的高温,它们只能选择在日落之后的夜间猎食。由于它们喜爱阴影处,所以它们时常会跟在走动的人和车辆后面。它们就是沙漠里的古怪生灵——骆驼蜘蛛。

骆驼蜘蛛虽然叫蜘蛛,但并不是蜘蛛;虽然被叫做风蝎,但也不是蝎子。事实上,它们只是蝎子的近亲,是一种被称为solipugids的节肢动物,不具有毒性,也没有产生丝的能力。骆驼蜘蛛的名字里虽然有骆驼两字,但它们长得却跟骆驼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因为它们经常在骆驼尸体附近被发现,便被传为杀死骆驼的凶手。事实上,它们只不过是在捕食被骆驼尸体腐肉所引来的其他昆虫罢了。

骆驼蜘蛛的长相比较难以引起人们的好感,体形巨大,全身呈土黄色,头部色彩鲜艳,身体和足部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细毛,整体上看上去倒有螃蟹的架势。

生活在干旱地区的骆驼蜘蛛,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它们的速度了。当它挺起身子向前跑动时,移动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二十五公里。要知道,运动员通常跑步的速度也才达到每小时三十七公里。凭借这样的速度,它们可以轻松超越大多数食肉动物,击败各种猎物,包括蜥蜴、啮齿类,甚至是鸟类。因此,它们也被称为风蝎。

虽然骆驼蜘蛛可以凭借它们的速度在复杂的大漠里捕杀各种食肉动物,但是它们却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可怕,也没有谣传的餐盘那么大,它们张开大脚后约十七厘米长。如果你经常在沙漠中活动,就会遇到骆驼蜘蛛。因为它们在夜晚会被亮光吸引到帐棚里,或者游走在火堆旁。不过,骆驼蜘蛛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它们受到了侵犯。当骆驼蜘蛛选择迎敌时,会利用可怕的大颚用力咬小片,然后吸取汁液。

骆驼蜘蛛的学名是“Arachnid Solifugae”,“Arachnid”在拉丁语中意为“避日”,这与它们喜欢阴凉的生活习性正好吻合。骆驼蜘蛛居住在温暖和干旱的环境里,包括几乎所有的沙漠地带和东西半球,但澳大利亚除外。它们感觉器官的功能类似昆虫的触角,并出现了两个额外的腿,这些正是它们用来捕捉猎物,飞行或者攀登的工具。

在这群以移动迅速著称昆虫界的沙漠精灵身上,有太多奇怪的故事。虽然我们知道它们不会攻击人类,但是当人们在沙漠行走的时候,如果后面跟着这群家伙,一定还是毛骨悚然的。

骆驼蜘蛛的发现

或许是因为它们生活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的缘故,在它们身上总能产生很多传说。据说,它们会从睡眠中的士兵身上收集毛发,做成窝巢。我们虽然无从查证,但骆驼蜘蛛的发现的确跟士兵的睡袋有关。据说,波斯湾战争的时候,一只原产自伊拉克的骆驼蜘蛛爬进一名美国士兵的睡袋,并趁着他熟睡时狠狠地咬了一口。幸运的是,它不是有毒昆虫。美国士兵给这只骆驼蜘蛛拍照并在战争结束后将其带回美国。从此,我们知道了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奇特的动物。

6. 亚马逊水蛭

嗜血魔鬼

俗名 亚马逊水蚂蟥

生活环境 内陆淡水水域

分布区域 亚马逊地区

生存绝技 嗜血 吸附力强 环境适应力强 行动敏捷 会波浪式游动

有一位旅游爱好者,曾去过亚马逊热带丛林探险。结束旅行后,他回到了所在的城市,可是自这次探险以后,他经常发现自己眼睛的余光总能扫视到鼻子那儿有个什么东西,但摸过去又什么都没有。中午,他去一家餐馆吃饭,坐下后,一名服务员端着茶水过来,刚走近他,服务员就像见到了鬼似的,惊恐得不小心打碎了手中的盘子,然后转身逃跑。这位男士十分费解,跑上去抓住那位服务员问他究竟怎么了,为什么看见自己就逃跑?但那位服务员早已吓破了胆,语无伦次。男人回到家后,费解地在镜子里上下左右端详了半天,最后,终于发现一件同样令他惊恐万分的事:他的鼻子里有一条软滑的虫,像鳝鱼一样,偶尔爬出他的鼻子二三厘米,当用手去抓它时,这条虫又快速地缩了回去。这一幕可把他吓坏了,男人赶紧跑去医院。医生一检查,也给吓了个半死,那条虫子,竟然是一条活生生的水蛭!医生费了很大的劲,最终把那条从亚马逊丛林带回来的水蛭给拉了出来。水蛭怎么会爬到他的鼻子里去呢?原来是他在亚马逊的小溪里喝水时,水蛭趁机钻进了他的鼻子,然后靠着吸食他的血寄生了那么久,真像是水中的嗜血魔鬼。

水蛭又名水蚂蟥,背腹扁平,前端较细,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变化。身体分节,前端和后端的几个体节演变成吸盘,具有吸附和运动的功能。水蛭喜欢在石块较多,池底以及池岸比较坚硬和水草、藻类比较丰富的水域生活,这样的环境既有利于蛭类吸盘的固着、运动和取食,同时又有利于蛭类的隐蔽和栖息。它们通常会选准时机,吸附在其它生物体内,吸血为生,饱餐一顿后甚至一两年不进食也不会死。

当这些“吸血鬼”叮在你身上时,你千万别用手去把它拔下来,那是很愚蠢的做法。因为水蛭有两个吸盘,很可能你会适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紧。同时如果硬拔的话,会让水蛭的口器断落于皮下,引起感染。把水蛭弄下来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拍拍手臂大腿或其它被叮咬的地方,这种震荡会将水蛭震脱落。用浓盐水涂在水蛭身上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水蛭身上涂肥皂水、烟油、酒、醋等等。

水蛭虽然可怕,但是在医学上却可以帮上大忙。美国一位叫利平科蒂的妇女,在一次事故中被制盒机卷住了头发,结果从脖后到眼眉处的头皮被剥掉。直升机将她和从机器中取出的头皮送到了位于达勒姆市的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在那里,整形外科医生斯科特将她的头皮重新复位,并且连接上了有关血管,恢复了头皮部位的血液供应。但在新接通的静脉血管中出现了血流堵塞现象,像许多现代外科大夫一样,斯科特采用了水蛭疗法。一些水蛭被放在了这位妇女的脖子和头后部位,经过了一个星期连续不断地吸血治疗后,这例头皮再植手术获得了成功。

“地球之肺”

一提起亚马逊,人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茂密的森林,宽阔的河流,稀有的动植物以及尚处于半原始状态的印第安人部落。广袤的亚马逊热带丛林充满着神奇,这一“地球之肺”至今仍有许多让人捉摸不透的秘密。而这一隐秘的地方也成为了动植物的天堂,亚马逊平原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繁多,而且数量丰富。19世纪末,根据一位英国自然学者的统计,共有14712种动物,其中八千多种尚未为人所知,现在已知的动物和鸟类超出了十万种,还有至少27种甲虫,可能另外还有几百万种正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7. 黑寡妇毒蜘蛛

最毒“妇人”心

俗名 红背蜘蛛

生活环境 森林 人口聚集区的屋檐下 水沟开口处等

分布区域 温带 热带地区

生存绝技 毒汁 网丝坚韧

黑寡妇毒蜘蛛也许是世界上声名最盛的毒蜘蛛了,可谓是“臭名远扬”。黑寡妇毒蜘蛛比一般蜘蛛大,身长2~8厘米,表皮呈黑色,腹部有红色的沙漏状斑点图案,这是它的标志性特征。它的爬行速度很快,一般生活在树上。这种蜘蛛的雌性会在交配后立即咬死配偶,因此被称之为“黑寡妇”。

黑寡妇毒蜘蛛先是散发出诱人的气味,吸引雄蜘蛛的到来。为了展示交配的意愿,雄蜘蛛轻轻地拍打它那像拳击手套一样的触须,身体兴奋地颤抖着。当雄蜘蛛将精液注入黑寡妇毒蜘蛛体内时,黑寡妇毒蜘蛛也将消化液注入雄蜘蛛的身体,然后贪婪地吞食雄蜘蛛的腹部。交配完成雄蜘蛛试图挣脱黑寡妇毒蜘蛛的铁爪,但一切都徒劳无益。其实,对于这种雄性蜘蛛来说,交配之后被配偶吃掉已经算幸运的事了,如果不幸的话,许多雄蜘蛛在它们交配前就已经被雌蜘蛛当了美餐。据统计,有83%的雄性红背蜘蛛在没有交配之前就死掉了。然而这一顿对于黑寡妇毒蜘蛛来说并不能果腹,雄蜘蛛相对于它们来说显得特别的小,体重相差100~200倍,因此,对雌蜘蛛来说,雄蜘蛛只是一顿甜点,算不上大餐。

黑寡妇毒蜘蛛不仅会吃掉自己的配偶,有时还会吃掉自己的同伴,是典型的自食其类者。黑寡妇蜘蛛一般也以各种昆虫为食,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蜘蛛是益虫,因为它们会吃不少害虫。但它又容易伤人,因此也算是害虫。当猎物缠在网上,黑寡妇蜘蛛就迅速从栖所出击,用坚韧的网将猎物稳妥地包裹住,然后刺穿猎物并将毒素注入。毒素十分钟左右起效,此间猎物始终由黑寡妇蜘蛛紧紧把持着。当猎物的活动停止,它们便将消化酶注入伤口。随后黑寡妇蜘蛛就将猎物带回栖所待用。

黑寡妇蜘蛛性格凶猛,富于攻击性,毒性极强。其毒力比眼镜蛇的毒素强六倍,比响尾蛇的毒素强十五倍,只是分泌量较少使其致死率显得稍低。它叮咬人时常常不会被注意,但数小时内,人就会开始出现恶心、剧烈疼痛和僵木,偶然还会出现肌肉痉挛、腹痛、发热以及吞咽或呼吸困难。轻度中毒者经医治一两天后可以出院,重者则要在医院耗上一个月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虽然心狠手辣,但是这位“寡妇”有一身好手艺,织得一张好网。蛛丝是蜘蛛赖以为生的“法宝”,蜘蛛借助蛛丝捕捉猎物、储存食物和繁殖后代。蜘蛛可以针对不同用途发出不同的生物指令,从而合成产生不同种类的蛛丝。而牵引丝是蛛丝中最为坚固的。而在这方面,这位“寡妇”更显得心灵手巧,黑寡妇蜘蛛的牵引丝有着更加出众的性能,无论强度还是伸展性都更胜一筹。这赋予了黑寡妇蛛丝承受更大拉力和形变的能力。据记载,黑寡妇蛛丝在拉断前可以延伸27%,强度超过普通蛛丝的2倍。

噬食现象

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时常令科学家匪夷所思,比如相同物种之间的噬食现象,除了黑寡妇毒蜘蛛,蝎子也有相同的嗜好。在蝎子的栖息领地,它们扮演着多重猎手身份,它们可以蛰伤各种哺乳动物、蛙类、蝾螈、昆虫和一些鸟类。但很少人知道它们的最大敌人竟然是自己,超过一半的雄性沙漠蝎子都是死于与雌性配偶交配完成之后。其实雄性也有想逃走的时候,经细致观察,雄性蝎子在与雌性发生交配前会蛰一下雌性,让雌性完全屈服,这可能是限制雌性交配完成后将雌性完全吞食的一种策略。

8. 捕鸟蛛

蜘蛛之王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地上或树上

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

生存绝技 编织很有粘性的网

你们能想象一个蜘蛛的身体竟然有拳头那么大吗?这就是蜘蛛中的巨人——捕鸟蛛。它的四肢展开后可以达到25厘米,因为它可以捕食鸟类而得名。

捕鸟蛛一般有剧毒,再加上个体巨大,算得上是爬虫之王。捕鸟蛛头部还生有一对强有力的螯肢,其上长有螯牙,好像一把弯钩,能自如上下勾。螯牙下连毒腺,毒液能从螯牙的尖端分泌出来。捕鸟蛛的身上和脚上有许多的毛,给人的感觉也是毛茸茸的,它们可是捕鸟蛛真正用来感觉这个世界的秘密武器。周围环境有了什么变化,捕鸟蛛都能通过这些毛察觉到。比如震动,化学信号,温湿度等等。也正是装备了这些毛,捕鸟蛛能够感知到猎物移动产生的微小振动,从而准确地进行猎杀行动。

通常来说雌性捕鸟蛛的寿命大约10~20年,例如墨西哥“红膝头”就可活到20年以上,但雄性捕鸟蛛的寿命却短得多,根据不同的种类,一般大约是2~5年,也就是脱皮为成体后,它们会在1~3年内死亡。

有的捕食蛛生活在树上,而又的则生活在地上。它们都在树枝和地面编织具有很强粘性的网,一旦捕鸟蛛喜食的小鸟、青蛙、蜥蜴和其他昆虫落入网中,必定成为捕鸟蛛的口中之食。

在捕食猎物时,捕鸟蛛首先将消化液喷到猎物身上,才开始进行捕猎。捕鸟蛛喷出的消化液,其实就是一种腐蚀毒液,可以使猎物渐渐失去抵抗和逃跑能力。经过消化液腐蚀的猎物,也是捕鸟蛛最喜欢的美味。

捕鸟蛛会用丝布置自己的洞穴,用以防止地面的潮湿发霉、蚂蚁等小入侵者,在退皮期间它们会用丝封住洞口以保护自己脆弱的新身体。

越南有种捕鸟蛛,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蜘蛛,最大的有25厘米长。全身黑褐色,长着八条又长又有力的脚,还有一层吓人的绒毛。它的毒液也很厉害,昆虫和很多小鸟都不是它的对手。它们原产自亚马逊雨林区,生活在树洞里,喜欢吃麻雀的幼崽,可以一次吃下整只乳鸽。

捕鸟蛛这个蜘蛛中的巨人只要遇到合适大小的哺乳类,蜥蜴,鸟类,就会捕捉的到。我们可以看出,捕鸟蛛具有统领蜘蛛的风范,是蜘蛛中的王者。

宠物蜘蛛

现代人们很喜欢养捕鸟蛛,把蜘蛛作为宠物饲养。这种现象最早流行于美国、日本,现在北京也掀起了养蜘蛛的热潮。养宠物蜘蛛听起来新鲜,看上去也很酷。作为宠物,捕鸟蛛有一些令猫狗不及的长处。比如,它非常安静,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静止状态,不吵不闹。另外,它浑身没有任何异味,即使是排泄物也无异味,更不会携带病毒和螨虫。它从来不主动攻击人,它咬伤人的几率很低,而且长相很有个性,所以很多人喜欢观赏它。

9. 狠如恶狼

狼蛛

俗名 狼珠

生活环境 森林 草原 农田 山坡

分布区域 世界性

生存绝技 食用新鲜的食物 捕捉猎物当场吃掉

蜘蛛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水、陆、空都有它们的踪迹。在这个庞大的蜘蛛家族中,有一类蜘蛛不但身上长着狼一样的毛,还能像狼一样捕猎食物,享有“冷面杀手”的称号,它就是狼蛛。

狼蛛在北美洲有一百二十五种,欧洲约五十种,属中小型,最大的长约三厘米,步足也同样长。它们体色多变,从浅灰色到暗褐色,并有条带、白毛和黑点等斑纹。头部通常狭窄,前面两对足上有很多坚硬的刺。狼蛛有四只大眼,后边的两只朝向侧面,前边相邻的两只朝向前方,除此之外,它还有四只小眼。

狼蛛的视力非常好,能有效地进行捕猎,常在夜间沿着地面或在落叶内搜寻猎物。狼蛛对食物的要求很高,每天都要吃新鲜的食物。它们像凶残的屠夫一样,一捉到猎物就将对方活活地杀死,当场吃掉。

有的狼蛛的毒性很大,它的毒素是一种相当厉害的暗器,能毒死一只麻雀。麻雀受伤后,伤口会很快变成紫色。不过,麻雀不会感到痛苦,直到两天后,毒性发作,麻雀的羽毛开始零乱,身体缩成一个小球,偶尔发出一阵痉挛,最后死去。

狼蛛非常警惕,并不是见了猎物就上去捕捉。特别是面对强大的对手的时候,它们一般都会守在安全的洞里,直到找到一个最好的机会和最佳的袭击方位,才会冲出去,否则绝不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雄狼蛛在求偶时,会非常小心,百般讨好。它要先纺织一个小的精网,把精液撒在上面,然后用脚须捞取精液,含情脉脉地靠近雌蛛。并在靠近之前不断地挥舞脚须,试探雌蛛的反应。如果雌蛛伏着不动,雄蛛才能靠近与之交配,用脚须把精液送进雌蛛的受精囊中。一旦交配完成,它就会被凶残的雌蛛吃掉。

虽然雌狼蛛嗜杀成性,但却是一个好母亲。为了防风避雨,它在产卵前会先用蛛丝铺设产褥,产卵后再用蛛丝覆盖。为了防止意外,它干脆把卵囊带在腹部下面,用长长的步足夹着它随身带走。即使在小狼蛛出世后,雌蛛仍然爱护有加。直到幼蛛第二次蜕皮后,雌蛛才肯放心地让它们离开自己,各自谋生。

在众多蜘蛛中,狼蛛的毒性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也足够让一些小动物们毙命。关于狼蛛的毒性,意大利人有一个传说。狼蛛的刺能使人痉挛而疯狂地跳舞,而治疗这种病的唯一妙药是音乐,而且只有固定的几首曲子才能奏效。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狼蛛的刺也许能刺激神经而使人失去常态,只有音乐能使他们镇定,剧烈的跳舞能使人出汗,从而把毒驱赶出。

蜘蛛的秘密

蜘蛛有两个长长的尖针,用来刺穿猎物,但是它从不主动攻击人类,如果真的攻击,一般场合人们不会觉察,因为它的尖针大都刺穿不了人类的皮肤。如果你被蜇了,不要立即归罪蜘蛛,如刺口是一个,肯定不是蜘蛛。在墨西哥有一种蜘蛛是群居的,成千上万的蜘蛛生活在它们的“小区”之内,却很少为争夺空间而相互战斗。早起的蜘蛛在较好的地方结网之后,后来的就在其他的地方结网捕食。而起早的蜘蛛全是正在育卵期的雌蜘蛛,它们早六时已经起床,开始长达一小时的结网工作。

10. 蝗虫

空中土匪

俗称 蚂蚱

生活环境 山区 森林 半干旱区 草原

分布 全世界的热带 温带的草地 沙漠地区

生存绝技 大量聚集一起进行掠食

蝗虫通常是绿色、 褐色或黑色的,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

目前全世界约有5000多种的蝗虫。 蝗虫身体最长的部分便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它们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离,而蝗虫的后脚也是它的最佳乐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发出声音。它们具有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

雌虫的腹部末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蝗虫每天吃掉的食物相当于本身体重的2倍。1946年一群飞蝗曾降临在摩洛哥国土上,覆盖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所到之处绿色皆无。计算结果表明,这群蝗虫约有50万吨重,要1000个火车皮才能装下。

蝗虫的长途飞行

世界上最大的一次蝗虫飞行是1889年一批沙漠蝗飞越红海,据估计约有2500亿只蝗虫,总重量达50.8吨。在东非有人观察到一群蝗虫排成高30米,宽1500米的阵势前进,经过9个小时才全部通过。1779年南非蝗虫殃及3200平方公里,被大风吹落的死蝗虫高达1米,长80公里,使好几百万人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