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进行一级抓一级的教育。除了对下属明确职、权、责的范围外,还要对下属进行分级领导原则的教育。分级领导就是分层领导,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都有层次结构,它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系统之间能否有效地运转是由层次性决定的,同一层次的诸系统的功能联系须由各级系统之间自主地进行。只有在发生障碍、产生矛盾、出现不协调时,才提交上一层次的系统解决,这是分级领导的理论依据。
下属根据这一原则,要认真地做好本层次的工作,对上级领导者负责,执行上级的指示,接受上级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地经常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上级领导者交给的一切任务。不能见硬就缩、见难就退、见险就躲、推诿拖拉;也不能固执己见、各行其是、擅自做主、独往独来。对下属的“越权”,尤其是对有意的“越权”,应提高到目无组织、目无领导,闹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闹独立性的一种表现的高度来认识。这样,下属对自己的“越权”才会引起警觉。
③主动为下属排忧解难。领导者在决策的基础上,在给下属部署任务、提出要求的同时,要深入基层,为下属完成任务创造必要的条件。
领导者要为下属服务,支持、鼓励、指导、帮助下属,关心、爱护下属,为下属排忧解难,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也可以防止或减少下属由于来不及请示而出现的“越权”现象。如果不深入下属,不接近群众,高高在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会助长下属“先斩后奏”、“干了再说”的“越权”行为。
(2)纠正下属“越权”的方法
一旦发生下属“越权”现象,领导者要积极慎重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加以纠正。
①先表扬后批评。对于下属的“越权”,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批评和指责。有的下属“越权”,是做了应由上级主管领导决定的事,这是和他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有积极性、主动性,不推不靠、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等优点相联系的。和工作不负责任,推一推、动一动,工作稍有难度就推给主管领导相比,这种“越权”的精神反倒显得可贵。尤其是很多下属,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能推则推,能靠则靠,能拖则拖,能等则等,能舍则舍,得过且过,分内的事都不去干,有何劲头去“越权”。对于那种出自正当动机而“越权”的下属,应该又表扬又批评,先表扬后批评,肯定其积极性,后指出“越权”的危害,以“越权”的具体事实帮助其分析研究,指出不“越权”而又把事情办得更好的方法。这样,下属才为领导者的公正、体贴、实事求是所感动,才能领悟到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
②维持现状,下不为例。领导者对下属“越权”产生的和将产生的效应,也要作具体分析。有时,下属“越权”决定或处理的问题,可能和主管领导的思路、决策是相吻合的,是正确的,有的地方干得更漂亮,成绩更出色。这样自然要维持下去。即使是这样,也要下不为例。有时下属“越权”行为与领导者的正确决策有一定差距,在成果的取得上要受一定影响,存在某些损失,但仍是正效应,无损大局。这样的情况也要维持现状,继续下去,在进行过程中,尽量使其向更好的方向转化,取得更大的成绩。
③因势利导,纠正错误。有时下属“越权”,对问题的决定或处理本身就是错误的,已经或正在产生负效应。这时,领导者就要根据情况予以补救、纠正,“亡羊补牢”,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教育下属吸取教训,认清“越权”的危害。
6.创造性的“借权”:“扩大” 自己的权限
在领导者实施领导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其他人设置的排斥力或阻力,从而使领导者的影响力减弱、无效以至出现负效的情况。这时,领导者感到自身力量单薄、力不从心,从而不得不借用其他力量实施领导,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权”。
借权的技巧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见识、知识、制度和经验基础上的,是一种非规范化的创造性领导艺术。它多半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只有细心琢磨,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
(1)向上级借权的技巧
向上级借权的技巧很多,比如请上级领导者到本单位做指示或进行现场指导;请上级转发本单位的工作总结和工作经验,最好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请求上级以文字纪要或口头宣布等形式向本单位授权;同上级合作开展某些调研活动;经常、及时地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使下属和群众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得到上级支持的: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级开展工作,取得上级信赖。这些做法都能达到向上级借权的目的,能在客观上增加下属对自己的尊重和服从。
(2)向领导班子成员借权的技巧
由于领导班子成员同自己是同级,至多只是正副职关系,这就意味着互相之间既是天然的合作者,又是潜在的竞争者,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同级关系,弄不好会形成内耗式的“窝里斗”。因此,向领导班子成员借权更要有较强的艺术性。根据领导班子成员的竞争心理,同时安排他们各抓一项工作,看谁抓得效果好,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领导者有时也应“委典求全”,迁就答应成员的一些小要求,这会产生“面子效应”和“报偿效应”;对于嫉妒心很强的同级,用佯装不知、以德报怨、自信自重的方法积极化解,全力感化,以防止这些人威为领导班子的内耗源。
(3)借用下属骨干力量的技巧
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开会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通过同个别骨干下属谈心取得谅解、理解和支持,至少可以化对立为中立,减轻阻力:开座谈会,把自己的工作打算提出来,让下属骨干逐渐认识,有精神准备,以提高广大组织成员对领导者意图的心理承受能力:领导者和骨干共同开展某项试点工作,时常对骨干进行一定的表扬、激励,让他们创造成功的经验,然后转变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在面上推开。
(4)借用群众力量的技巧
向群众借权的做法有:开鼓励性、动员性、表彰性大会;进行民主协商座谈,让群众明白领导想法的来龙去脉和利弊;对于个别群众有消极情绪,应大胆吸收他参与领导工作决策,让他知道领导者的难处与苦衷,以此来争取他的理解;利用群众愿与领导者攀谈相处的愿望,找时间同群众聊天,以增进相互理解,增加群众对自己的同心力。
###二,刚柔并济,领导者的用权方法
1.影响领导者权力运用的因素
领导者用权,其效率的高低、效果的优劣都会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领导者要保证领导权力运用中畅通无阻与效果显著,就要对诸多影响因素加以研究,并有的放矢地加以调整与改进。
(1)领导者的身份和实际社会地位
凡领导者都有一定的实际职务,但有些领导者还兼有其他身份,如教授、工程师、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负责人等。这种多重身份的领导者往往比单一身份的领导者影响力大,在许多时候会对权力运用产生积极效果。在某种学科上造诣深或者有突出贡献的领导者,往往具有权威性,其社会地位高于一般领导者,对权力运用效果的影响就会更大。
(2)组织系统和领导机关的结构优化程度
组织系统是指一定层次领导者的上级和下属。如果上下级渠道畅通,无疑会有利于领导者权力运用效果的发挥;反之,就会成为不利因素。
如果没有一个精干的高效率的办事机关,不论怎样高明的领导者,权力运用的效果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聪明的领导者总是十分注意选配下属和不断优化办事机关。
(3)领导者的人际关系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好,一呼百应,就能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进而使实际权力增大:领导者的人际关系不好,权力运用就会遇到阻力、挑战或被抵消。人际关系好,领导者在运用权力时有时即使欠妥,也往往会被谅解,会被从积极方面去理解,仍然取得好的效果;人际关系不好,即使权力运用得当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若有欠妥就很可能成为遭到攻击的把柄。
(4)授权、分工和权限
本级领导集团成员间的分工和权限划分是否正确,对领导者权力运用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授权不明,权限不清,领导者就没有主动性,就会出现扯皮现象,要么互相争取,要么推诿不管,以致无法开展工作,这都会影响权力运用的效果。
另外,如社会心理、领导方式、领导者素质、传统习惯、社会思潮、理想信念等,都会对领导者的权力运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2.确保权力运行畅通的用权艺术
领导者如何用权是关系领导权力运行是否畅通、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从领导者用权的成功经验中有以下几条可供广大领导者参考。
(1)杜绝用权之大忌
用权之大忌是:一忌为私。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权力观。二忌谋私。领导者不能搞“权、钱”交易。三忌徇私。
领导者运用权力时要公正,不能无原则地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利益。
领导者一旦为私、谋私、徇私,就必然损害、牺牲多数人的利益,必然违背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要求,必然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从而最终其权力必然会被剥夺。因此,各级领导者在运用权力时,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能为私、谋私、徇私,只有廉洁清正,才能“公生明,廉生威”而有所作为。
(2)把握好权力运用的“预期效应”
领导者在运用权力之前,应该冷静地分析、评估和预测运用该权力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并以尽可能地增加效果为目的,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在运用权力之前“三思而行”,使决策得到充分酝酿,甚至可以先征求下属意见,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权力运用畅通无阻,领导者还要尽量增加广大所属人员的认同感,把所属人员发动起来、团结起来,把工作方向统~起来,使大家共同努力。同时,也要相应地做好人员安排、物资准备、纵横关系协调等工作,为权力的运用铺平道路。
(3)确实做到令行禁止
领导者用权也有个信用问题。朝令夕改的领导者,其决策结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而言必信、行必果的领导者,其命令和决定就会得到坚决贯彻。
因此,领导者运用权力一定要讲究“言必信,行必果”。经过三思而行、认真讨论、慎重决策后,领导者提出的主张、下达的指令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兑现,全力以赴地确保完成,不允许说了不做、定了不办。
领导者对于办不到的事,勉强办的事,干脆不办。~定要不办则已,办则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令行禁止,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坚强、有尢、果断、说话算话的领导形象,大大增加领导者的影响力,从而为权力的畅通运行扫清群众心理上的障碍。
(4)奖惩并用,张弛结合
奖惩,既包括精神方面的表扬与批评,也包括物质方面的奖励与惩罚。表扬与奖励,重在发扬积极因素,以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主动创造;批评与惩罚,重在克服消极因素,使人警惕谨慎,遵章守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