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11975600000035

第35章 让孩子茁壮地成长(4)

(8)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培养孩子一两种业余爱好,让孩子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从而抵制赌博的诱惑。

每个家长都应明白,赌博不仅使孩子荒废学业,而且毒害孩子的心灵。

10万恶“黄”为首

引导孩子远离“黄祸”的毒害“黄”是毒害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由于孩子自制力差,为杜绝黄毒对孩子的危害,父母应有的放矢,为孩子在心理上筑起一条坚固的防“洪”大堤。

陈磊原是南昌某校高中毕业班的学习尖子,家长和老师对他充满希望。在参加完高考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那根紧张了许久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他突然感到空虚,无所事事。

一天,他在书摊上买了几本杂志,带回家中随便翻了起来。渐渐地,书中那些描写男欢女爱的情节,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神经,这是他过去从不知道的东西。此后的二十多天里,他像着了迷似的围着书摊转,回到家就关起门“如饥似渴”地读。渐渐地,陈磊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萌发了“试一试”的念头。终于有一天,—个“朋友”给了他一部“毛片”(淫秽录像片),他邀了同校低年级的一名女孩回家看录像。于是,发生了他盼望的、却毁了他一生的事情……当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时候,逮捕通知书也到了。本应是时代骄子的他,却成了一名囚犯。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色录像以及黄色画刊、照片、手抄本等淫秽物品是毒害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是烈性毒药,是灵魂的腐蚀剂,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无数事实一再证明,中学生观看黄色录像一类的东西,在色情的引诱和肉欲的挑逗下,健康、幼稚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后果往往很严重。难怪有的教师痛心地说:“课堂上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录像里一个镜头。”

为什么“黄”色一类的东西对中学生更易造成伤害呢?这是由中学生的个体生理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三个显著的特点决定的。一是其生理上正处于发育期,性意识觉醒,性意向萌动,而黄色的东西像裹着糖衣的炮弹,能给人的感官带来一时的快感刺激。因此,在其引诱下,中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会做出不顾后果的事情。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是直观形象的性刺激物,越容易引起青少年因模仿尝试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二是心理上不成熟,意志较薄弱,自制力较差,黄色录像等强烈的性刺激常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性冲动而不可控制;三是社会阅历浅薄,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法制观念,容易做出“需要面前无法律”的蠢事,容易受到坏人的引诱而上当受骗。

有人说,如果一颗子弹只能击毙一个人的话,而一部黄色录像、一本黄色书刊却能打倒一批青少年。因此,中学生必须警惕这种黄色冲击,在心理上筑起一条坚固的防范大堤。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相关的性知识,解除孩子对性的神秘感,建立起科学健康的性意识。

(2)让孩子自觉远离“黄”毒教育孩子做到不看、不传、不藏黄色录像带和其他淫秽物品。

(3)引导孩子用健康的爱好填补心灵的空间帮助孩子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建立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不追求庸俗下流和低级趣味的东西。少年毛泽东与朋友相约不谈女人、不用脏字的做法是值得效仿的。

(4)帮助孩子提高鉴赏、识别、判断和自控自制能力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有些公开放映的影视片,公开发行的报刊,虽经挑选剪辑,但由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一些刺激性的画面和挑逗性的语言,以及消极、庸俗、低格调的思想意识无法全部过滤掉。这就要靠孩子们自己去分析、辨别、判断,有选择、有批判地接受,不断增强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而决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单是为了观看某影视片中的一两个刺激镜头,竟三番五次地“泡”电影院,这就属于低级趣味了。

帮助孩子增强防范意识,不要让孩子随意出入个体录像厅、歌舞厅、咖啡厅、美容厅一类有可能潜藏黄祸的地方。例如,有些个体录像厅的广告牌上,露骨地宣扬色情,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对此,要坚决做到不屑一顾,切不可抱着“无所谓”的想法而误入“黑庙”,滑向深渊。

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的教育是孩子远离“黄”祸的关键。

11.“星”光并不灿烂

纠正孩子疯狂追星的毛病追“星”使孩子丰富了情感世界,有了精神寄托,但过分沉湎则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家长对此不应放任,而应正确引导,使孩子如小河般“注”入知识的海洋。

2002年11月14日,《华西都市报》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

12日又有大批学生逃课等候F4。离下午3点彩排还有15分钟时,南京市五台山体育场外转悠的学生有1000多人,他们除了背着书包,还带着面包、矿泉水,准备长时间守候。学生们有的是跟老师请了假,而更多的是逃课来的。

四川自贡市某中学一名初二年级的女生周静,为了送价值200元的花瓶给在成都演唱的F4,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私自“拿走”了家里的1000元钱后,突然失踪。她从家里偷来的1000元钱中,500元用于演唱会的门票,200元买了送给F4的一个花瓶,剩下的用作车旅费,而她的父母每个月收入总共不过千元左右。

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逃课、偷窃、私自离家出走,导致她如此疯狂的举动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经历对于她来讲是一种迷失还是一记警钟?盲目追星的后果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家长们又该如何看待如今孩子的追星热呢?

“追星”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鲜词。其实,不同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崇拜雷锋、保尔·柯察金、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八、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崇拜周润发、谭咏鳞、“四大天王”等影视明星及通俗歌手;今天的孩子们崇拜“还珠格格”、F4、古惑仔、“我的野蛮女友”等。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个时代的少男少女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追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现象。

心理学家把青少年阶段称之为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候,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摆脱与父母的心理脐带,自己设计未来。因为脱离了父母的依赖而产生了“情感真空”,加上学业的压力以及物质丰富而情感贫瘠的小环境,孩子们极需要情感抚慰与思想交流,形象新鲜时髦、能歌善舞的明星们是青少年在挣脱了父母“爱的锁链”之后的情感营养剂。有一个女中学生非常崇拜黎明,她把黎明看做是她情感黑夜的亮光,不断地给他写信,诉说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和对他的依恋,后来听说黎明与舒淇交往而要和黎明“同归于尽”。

青少年思维线条简捷,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强,同时害怕与众不同,渴望与潮流保持一致。许多孩子追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为了不与同龄人失去交流的话题而跟着潮流走,今天流行什么就追什么,哪位歌星走红,他们就追哪一位。同时在青少年中间,情绪很容易相互感染,时间一长,形成了“追星”一族。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不可以没有偶像人物,在偶像身上寄托了青少年对未来的梦想。对偶像的崇拜和模仿,是青少年的一种自我心理投射,它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世界,还有利于缓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促使他们追求真善美,培养了他们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但选择错误的偶像,甚至过分沉湎于偶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追星,既不能粗暴干涉,又不能放任不管,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粗暴干涉孩子的追星孩子一般认为,追星是自己的隐私,别人最好不要干涉。家长武断地认为孩子追星不好,并粗暴地干涉孩子的追星行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与父母对立起来,甚至引发更大的矛盾。

(2)了解孩子追星的深层原因孩子过分迷恋偶像,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与孩子存有隔阂,要分析孩子追星是因为压力过大、追求理想的自我、情感出现困惑,还是随大流。知道了孩子追星的深层原因,才可能理解帮助孩子。

(3)给孩子选择正确的榜样人物首先要给孩子更大范围的选择,让他知道值得学习、崇拜的人物有许多,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让孩子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其次要给孩子讲述偶像人物成功背后的努力,激励孩子顽强拼搏。最后还要与孩子讨论偶像人物的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哪些行为不能模仿。

教孩子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存价值是纠正孩子盲目追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