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0位优秀父母的独特家教方法(感动中国的教育)
11976800000013

第13章 陈克正:玩学习,“玩”出三个博士(1)

1、父母应掌握正确的管教孩子之道

教育子女,表面上看,就是管管孩子,并无学问可言,也无艺术可言,其实,管教孩子也是一门艺术。做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懂得教子艺术。

管教孩子是一件容易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会,没有不会的,不论你学历高低,不论你学没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管教孩子方面的事都能管;说不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叫难,都说孩子不听话,真难管,也就是说,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陈克正的看法是,做爹的,做妈的,不要说孩子好管与难管,无论是好管还是难管都得管。他指出,想当一个成功的父母,就得尽力多学一点管教孩子的艺术。

一个星期日的早晨,陈克正的妻子罗秀珍下地干活去了,大女儿淑华在县一小读书未回,陈克正在家做饭。

陈克正煮了一锅稀饭,另有一小碗上餐的剩干饭,二女儿中静与三女儿中州都争着要吃这一小碗干饭,因为饭不多,平日里小中州的饭量要比小中静大些,陈克正当时心想,小中静大些,是姐姐,姐姐就该让着妹妹一些,依照这种心理,陈克正将这一小碗干饭给了小中州,没有分给小中静,小中静一下子就发孩子气了。

小中静生性奇犟,平日好多事总是将就她,小中州只比小中静小16个月,生性又特别温和,小中州也很听话,在小中静或者别人面前吃点亏,也总是表现得不在乎,陈克正那天的处理,完全违背了“常规”。小中静这时大概就5岁多不到6岁的样子,她这次发脾气也不同于往常,她满脸不高兴,眼泪直流,离开小饭桌,将筷子一扔,一屁股坐到地上,身子往后一倒,一双小脚在地上乱蹬,一双小手乱抓,样子十分难看。当地戏称这种行为是“搭虾子”。

当天的情形,陈克正脑海里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三个孩子中,这是第一次遇见,陈克正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不知如何处理好。

陈克正当时还比较冷静,没有立即在女儿屁股上打几巴掌,这是一般父母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最传统的处理办法。陈克正让小中静一个人在地上乱滚乱蹬,自己则像无事人一样,让小中州自个吃饭,不理她,陈克正也盛来一碗稀饭,自个吃,但心里却不能平静。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孩子这样的问题呢?陈克正心中没有一个完全可行的办法。也没见过哪本书中有过类似的妙方。陈克正想,像这样一类教育小孩的问题,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的模式,照方抓药,是治不好这种病的。陈克正决心动点脑筋,专门“备”一次课。

小中静在地上乱蹬乱滚了几分钟后,见没人理她,就不乱蹬、不乱滚了,静静地躺在地上哭。哭了几分钟后,还是没人理她,她不再哭了,眼睁睁地躺在地上,躺了几分钟还是没人理她,她就悄悄地爬起来自个出门去玩去了。

妻子收工回来后,陈克正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妻子一时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他们非常为小中静的这种不良性格担心。

为如何教育小中静,具体地说如何让小中静尽快地改掉这个坏毛病,陈克正整整想了一个星期,设计了一套又一套的“教案”。

为了教育孩子,在孩子身上出现一些较为严重问题时,抓住孩子,在小屁股上打几巴掌,让她留个深刻印象,让她日后再这样时,想想这几巴掌的滋味,这也是一种“教法”,这种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教育作用的,但陈克正坚持认为“武力教育”毕竟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特别不是我们这个年代应采取的教育方式。陈克正还担心“武力教育”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难以觉察的心理损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陈克正不敢苟同,陈克正以为,偶然用一二次也不为过,但以不用为好。

陈克正比较认同说理教育,这也是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上所推崇的。这种方法,陈克正也在家里试过几次,有时有效,有时却无效,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不懂理,你给他讲道理,他年龄太小,他还不懂得“理”,这样小的孩子是比较难管的。他会凭直觉说“我要”,搞犟了,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会歪来,大人有时也拿他没法,真是豆腐掉到灰里,吹不能吹,打不能打。

在确定了不“武力”处理,要“文化”处理的基本想法后,陈克正在头脑里进行了几次虚拟“演习”。陈克正设想,当天如果我在小女儿中静乱蹬乱滚的时候,与她好好讲理,她一定不会听,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小中静只有五六岁,但她还是挺爱面子的,她不会当面认输,加之小中静又生性特倔强,如果她不认输,陈克正自己又难以下台,会觉得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都管不了,那长大了还了得,最后会逼得自己采取过激行为。

陈克正又设想,如果不选择在小中静乱哭乱闹的时候讲理,而是选择在她的气完全消了的时候和小中静来讲理,情形会是怎样呢?经过认真思考后,陈克正以为这是最有可能进行说理教育的时机。于是,陈克正像真正上讲台一样,开始认真地“备”起课来。

陈克正设计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教案”:

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陈克正拿出4个苹果来,让小中静、小中州一起坐在小饭桌旁,先给她们一个人削一个苹果,在她们俩高高兴兴吃的时候,在小中静没有想到的情形下,有意识地给她们“讲课”:“静静、州州,你们听爸爸说,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事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讲,如果讲得有道理,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你们不满意的。但是,一定不准乱来,一定不能乱吵乱闹,静静你听着,一定不能’搭虾子‘,’搭虾子‘很丑,以后不再’搭虾子‘,你能做得到吗?”话是对着她们俩说的,静静自然听得出主要是为了上次“搭虾子”的事,这时,她也会直觉地感到爸爸完全是为了她好,这时,她再也没有丢面子的感觉,也没有坚持说“我要”的想法了,同时,上次的事已时过境迁,那一小碗饭已早没了,不存在争饭的事了,这时,她嘴里又正嚼着爸爸刚削的苹果,她自然只有点头了。

此后,小中静仅仅只重犯过一次,就彻底改正了这个坏毛病。这说明,小中静通过这种教育,自我克制能力已大大增强了。

小小年纪,初步具有这种自制能力,是很难得的,正因为“难能”,才显得“可贵”。

一个小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明知不对,但就是缺少自制能力,自己管不了自己,结果干了错事。

当时,陈克正还将此视为自己取得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陈克正自己也从此悟出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大道理:选择好进行说理的时机,是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

陈克正认为,管教孩子要有一个“法”。这个“法”,抽象地说,就是要有一个管孩子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是要有一个“目的”。具体地说,你在这件事上这样管孩子,是为了什么?有时候,一些父母管教孩子尽管是出于爱心,看似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其结果,还是于孩子无益。有时还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私和懒惰,于孩子完全有害。

有些父母心里想,陈克正说的这些做法都是出于爱心,难道还会害孩子?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特别是做母亲的,很容易做出些有爱心但实则是对孩子无益有害的事来。

由此可知,管孩子不是一种容易的事,作为家长,不仅应正确认识管教孩子的意义,还应掌握正确的管教孩子之道。

2、家庭教育主要是训练,而不是说教

陈克正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训练”,而不是说教。

一提到“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一般人通常就会联想到小学教育,以为一般的孩子6岁上学认字数数,而如果在小孩4岁时就教他认字数数,还教他ABC,那就是在进行早期教育了,在大女儿淑华2岁多时陈克正就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不是这么认为的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观是一个起着支配作用的指导思想。有的家长恨铁不能早日成钢,四五岁的毛孩子就要他学这又学那。陈克正以为家长的心是好的,但这样的爱心与摧残幼儿,已经相去不远。陈克正的看法是,要时时观察自己孩子的“智力生长点”,将其所具有的初级技术,加以训练,使之提高。你所有、但是你的儿女所无的技术,你都对他或她进行训练。比如“说话技术”、“走路技术”、“吃饭技术”、“唱歌技术”、“洗脸技术”、“洗澡技术”、“上楼技术”、“下楼技术”、“双脚蹦技术”、“独脚跳技术”,等等,小孩开始学说话时没有你说得流利,你就必须“训练”他,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让他说得和你一样流利;小孩开始学说话时没有你说的句子长,他一次只能说两个字,你就“训练”他,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次会说三个字。五只饭碗里各放一个红橘子,你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共有五个,而你的孩子不能这样的时候,你就“训练”他,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也能这样……这就是开发儿童的智力,这就是早期教育,当然称“早期训练”更恰当。

一、二年级、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口算的速度、口算的准确性,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准确度,写字的速度、写字的准确度,背记生字的速度、背记生字的准确度都不如大人,你就可以采用你认为有效的办法来训练他,使他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大人的速度和准确度,这是现今大多数三四十岁的爸爸妈妈完全能做得到的事情。不必再去完全模仿什么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方式了。

3、寓教于乐,把陪孩子玩当家务

小孩喜欢“小玩伴”,这是小孩的天性。小朋友们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进行活动,进行语言交流,这样,一则活动了四肢,增强了体能,二则活动了嘴巴,提高了说话能力,还能增强思维能力,总之,小孩子在玩中得到的乐趣是很多的。

当爸爸妈妈的,或者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能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当自己小孩的“老玩伴”,有意识地引导小孩的自我认识,这是一项“家务”,这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应该视为等同做饭一样的“家务”,不可缺少,缺少了,小孩就在某个方面“挨饿了”。

《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给了陈克正一个重要的启示,父母要当孩子的玩伴,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孩。在那本书中,有很多地方是讲述卡尔的父亲如何教小卡尔“玩”的。卡尔的父亲是个乡村牧师,家庭条件比我们一般人要好多了。陈克正记得书中说卡尔的父亲为了培养小卡尔,专门在房后建了一个大院子,铺上厚厚的黄沙,专门供小卡尔一个人坐在沙地上玩耍,当时陈克正家住农村,根本没条件做到这些,但陈克正还是力所能及的做了一二件事,其一是模仿卡尔的父亲在墙边上约七八十厘米的地方贴上白纸,放上一些粉笔和铅笔,让小中静和小中州可以学写字。这大约是在1980年前后,小中静有5岁多,小中州有4岁,但是几个月后仍然是白纸。当时陈克正琢磨了好久,为什么小卡尔就喜欢在墙上的白纸上写写画画,而小中静、小中州都不喜欢呢?

陈克正思考了好一阵子终于明白了,照方抓药,治不了病。

主要原因是没有父母的参与。父母要与小孩一起“玩”,一起在墙上“画”,这样才能引导小孩来画,不然,小孩是没有兴趣一个人在墙上画来画去的。

说真的,只是在这时陈克正才真正懂得了“寓教于玩”的具体内涵,这也是陈克正“引导”小孩爱书、爱学习的一个新认识。父母要做小孩的玩伴、学伴,和他一起玩、一起学,这也是早期教育,这也是开发儿童的智力。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当个引路人。

给孩子引路,应当视为一项重要的不可不做的“家务”。

当然,这项不可不做的“家务”,有的家庭是没有条件来做的,有的是没有能力来做,也有的是有能力、有条件但不知道要这么做的,也就是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关系到孩子“挨饿不挨饿”的“家务”。在陈克正家,别的家务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三姐妹的“全职”妈妈干的,就是这项特殊的“家务”是专由陈克正一个人承担的。陈克正认为,对干这项“家务”,意识得早一点,意识性强一点,兴趣高一点,经验多一点,成效也比较大一点。陈克正非常希望现在的年轻爸爸、年轻妈妈都能意识到做这件“家务”的意义。

4、用“玩学习”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学习

陈克正认为:“玩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一般说来,玩和学习是两个概念对立的词。玩归玩,学归学,玩和学是两码事,玩,就不是学习,学习就不是玩。在辅导女儿学习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寓教于玩是训练读写算记的好方式。某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进行改制,使之适于玩。这样还可以使小孩对学习发生极大的兴趣。

“玩”,是一个多义词,有玩耍的意义,还有研习的意义。一些司机戏称自己是玩盘子的;一些军人戏称自己是玩枪的,还有,常有人说那人是玩电脑的、玩狗的、玩鸟的、玩花的等,“玩”字在此有研习的意义。那么,照此言之,读书的学生可以称之为玩学习的。玩电脑者,玩得如痴如醉;玩花者,也玩得如痴如醉,毫无厌倦可言。有的学生,也学得很有劲头,也是如痴如醉一般,可否称之为玩学习呢?

陈克正认为:家长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把学习过程视为一种新方式的玩,并要玩出味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玩得有味,需要爸爸或妈妈与他们一起玩,这样才易于让小孩产生兴趣。玩扑克时,你取一张牌、我取一张牌,就动作而言,也是十分单调乏味的,但四个人一起玩耍,争个胜负,玩起来就令玩者有味了。玩球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带着一个篮球,在一个大的操场里拍来拍去,那也是十分无聊、十分单调的,但是,设一个篮球架,进行投篮训练,情形就不同了,训练起来,令人觉得有滋有味。

这是为什么呢?

当一局牌玩胜了的时候,参加者就非常兴奋;当一局牌玩输了时,参加者又产生了不服输、下次定要争胜的欲望;当投球进篮时,人就非常兴奋,当投球不进篮时,人又产生了下次一定要投进的强烈欲望。方式不同,运动的效果就不同。玩牌,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玩球,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读书学习,也是如此,有人乐此,有人不乐此。这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