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耳边传来旁边几个考生对答案的说话声,东子停下脚步想听听。爸爸对他 说:不要对答案。对了,也没什么好高兴;错了,也已经错了,知道得早只会对下 面科目的考试有影响。
东子听了一摆手,说:好,不想它了。说完,拉着爸爸直奔公共汽车站--回家 。
司有和这样安慰儿子,是怕他因化学考试失利的情绪而影响后两天的考试,用 的方法就是促其自慰法。
教子经验司有和认为,一般的孩子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太大。但是,为什么他们 的学习成绩却表现出差异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各人的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所以,早期诱发强调诱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理想、性格、自信心、自觉性等 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能有改变,比原来有进步,他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上升。
东子兄妹俩稍懂事之后,司有和就注意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方面的 教育。他经常给孩子们讲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等的故事,对他们放 弃优越的国外生活,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大加赞赏。
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在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观点。增强了孩子明辨是 非、处理问题的能力。
司有和还经常给东子讲少年班大学生的故事,让东子树立为科学而学习的理想 。1985年放寒假,东子和父母一起回乡下过年。在火车站广场上候车时,司有和给 东子一本《少年班通讯》。那是刚刚出版的自己编写的新书。东子接过书不经意地 翻了翻,结果一看就舍不得放手。连广场上冷他也似乎感觉不到,到了检票口剪票 时他忘记了递票,到了火车上还埋头看书。
在乡下,待他把书看完,司有和就向他更详细地介绍起少年班大学生的事迹和 趣闻。当然,司有和并没有马上追问他读完那本书后有什么感想,而是留心观察着 他的变化。就在这年寒假结束后,东子突然问爸爸:
爸爸,你能不能给问一问,明年我能不能报名考少年班?
司有和听后高兴极了!多少天啊,爸爸就想听你说出这句话来。
司有和立即向招生部门询问,答复是:到1986年9月1日,还没有满16周岁的在 校中学生都可以报名。东子正好符合条件,于是东子开始了报考少年班的准备。
司有和高兴的不仅仅是孩子报考少年班这件事本身,还高兴自己终于把隐藏在 孩子心灵深处的理想诱发出来了。孩子到底能不能报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只能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能由父母替他下决心。他自己决定了,是他要学;父母替他 决定,是要他学。这完全是两回事。经过两三年的酝酿,孩子投考少年班的理想终 于破壳而出了。顺其自然,自我要求迫切,他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动力。
性格,到底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影响?许多家长并不太注意,总觉得孩子还小 ,性格好坏,无碍大局;及至孩子渐渐长大,不良性格已经形成,又觉得已成定局 ,无法改变了。
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小孩子的性格品质和智力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的。
在少年大学生中几乎都具有自信、坚强、乐观、百折不挠的性格。中国科技大 学少年班曾对少年班学生作过心理测试,测试题目中有一条: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 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认为这一条符合或比较符合自己性格的占76.2%, 可见强烈进取、持之以恒是少年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教授 和他的学生柯克斯博士曾对1450~1850年400年间出现的301位伟大人物进行了研究 ,发现他们在青少年时代,都具有坚强自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
坚强自主的性格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养 成这种性格,甚至已经有了自卑、孤僻、懦弱或冲动的不良性格,怎么办呢?
情商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优良的性格可 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不良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改塑。
不过,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一用就灵的办法。但有几条原 则可供家长们塑造孩子性格时参考。
首先,家长和孩子要确立改塑性格的信心。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不良性格 ,家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不 好,应当改塑,就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 ,确立起建立坚强自主性格的信心。
其次,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 越来越强,自我分析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 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 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自卑的性格。
第三,指导孩子从良好性格认同入手,决心重塑自己的性格。所谓认同,是指 认定自己和某一对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过程。性格认同,就是认定自 己和某人性格一样,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述先进人 物、英雄人物、优秀学生的故事,可以讲述孩子身边的优秀中小学生的故事,还可 以将孩子和具有优良性格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读书、画画、弹琴等,激发孩 子向优良性格认同,达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教子经验在家庭中,家长应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 节自己的情绪,使不良情绪、情感或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不良 性格的形成。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驱散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 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 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如此等等。因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往往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总之,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对孩子一生的成 长都很重要。(本案例摘自《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王东华主编,中国妇女出 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找书读的孩子青松,15岁进入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 参加工作,工作中的他聪明灵活,有板有眼,吃苦耐劳,和谐地置身于同事中,很 快被大家肯定,成为受到同事们喜爱的合作伙伴。青松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他 的成长道路上,凝结着家长的心血,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他的:
青松在小学只学习了4年,初中和高中加在一起也只上了4年的学。在短短8年 里学习完12年的功课,不可摆脱的紧张伴随着他的学习。紧张的学习节奏,特别是 在中学的4年要学完8年的知识容量,把他推上了快速成材的轨道。快速的教学缩短 了对知识认识的过程,使他没有更多的时间读教科书以外的书,即使是他再喜欢的 书也要暂时放弃,而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周旋。那时,他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内看 点课外书,找回一点心理的安慰。
为了把他造就成为正直、生活朴实、学习踏实、好学上进的人,父母尽己所能 地在他成长需要的时候给予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家长的努力和恰当的指导,使他从 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欲望。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拥 有了六年级的知识量和驾御知识的能力,11岁就考上了市重点中学的重点班,12岁 时参加华罗庚数学金杯赛获市级初中的三等奖,15岁考上重点大学。他的父母均是 收入一般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他们尽己所能地 抚养了两个亲戚的孩子,经常帮助老家的亲戚挨度经济难关。父母的同情心和善良 大度,时常熏陶着孩子。由于经济所限,父母不能把所喜欢读的书全部买回家,孩 子在想读书的时候不是唾手可得,但这却更强烈地刺激了孩子们读书的欲望。
父母的所作所为给孩子们设置的不是学习的障碍,而是设置了让孩子自己争取 读书的机会和主动找书读的环境。父母另外的教育意图是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做人的 榜样:
同情他人,帮助他人;人不能仅仅为一己之利而奔波,人生在世,应该活得更 加充实,更加有意义。自己在学习条件好的情况下学习时,还要想到身边生活困难 没有学习条件的人。在帮助他人后经济情况紧张了,但家庭的气氛因为助人而更加 和谐和愉快。
在学习过程中,青松并不满足课堂里的那些有限的知识。他体会最深的是,如 果他在小学里仅仅学习课本中的那些知识,满足于老师教的那些知识,不去自己寻 求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就不会提前两年成功地考取重点中学少儿实验班。
然而到了中学,一改小学时的学习方式,全部的精力都要投入到高考所涉及到 的那几科,对此,他由衷地反感。他曾一度按自己的安排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完成中 学的快速而短暂的学习,但无法抗拒的考试使他在自己的安排中只挣扎了一段,就 迫于压力转轨到课内的学习上。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心理紧 张,他怕自己不能适应这种大容量高速度的学习而被淘汰。在学习中不断地流露出 的思想压力,被时刻注意他的家长发现了。家长抓住了启发他提高认识的机会,帮 他分析新的学习环境条件下适者生存的意义。学习是科学,不能完全以自己的兴趣 和习惯为理由违背新条件下的学习安排。家长的随时帮助,使他体会到学习障碍产 生的原因和顺应学校安排的实际需要,他终于明白了,这种安排对于自己完成已设 计好的快速的教学实验是必要的。从这以后,他在少儿实验班的学习进入了正轨。
青松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他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也是经常地提出 问题。他不时打断老师的教学安排,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渴望得到老师合理的 解释。他不时地和同学因为解题的思路、对概念的理解、实验的科学性等问题发生 争论,和老师所做出的对知识的解释较真儿……为此,老师经常要中断授课,对他 不合时宜的提问提出批评。只要老师能给他的提问做出合理的解释,即使批评他, 他也不在乎。班里的许多同学与他有着难得的相似。他的为人和对知识的认真,把 他和同学们置身于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质疑的极好的学习气氛之中。他能容 忍同学在争论中过激和尖刻的语言,激烈的争论使全班的同学和在场的老师很多次 忘记了是上课还是下课。在讨论和争论中他总是参与的核心。
教子经验父母鼓励青松和同学之间的这种交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青松经常 热情地把同学们请到家里,母亲给孩子们做饭吃,并创造一个轻松的没有任何干扰 的家庭气氛,让孩子们在校外也能讨论自己想要搞清楚的知识。因为到青松的家里 不受限制,心理放松,青松的家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畅谈 ,海阔天空地聊侃,在这样酣畅的交谈中,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而个性与知识方 面的相互启发与互补,无形中填补了每个孩子不同方面的需求,取得了发展孩子的 思维、增强孩子间情感的效果,解决了课内没能理解的知识和学习欲望、心理需求 等方面的问题。青松就是在与同学的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中提高了对自己能完成这 紧张快速的学习的信心,即使学习成绩常常使他并不那么舒服,但始终没有影响他 学习的积极性。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青松的玩性大大地高于其他的孩子。他喜欢在操场上奔跑 着踢足球,打篮球,这使他长跑的成绩总是让人羡慕。他喜欢上游泳课,在泳池里 ,他可以尽情地畅游,那些不敢下水的同学惊讶的目光使他感到一阵阵的心理满足 。
教子经验青松的父母还注意客观地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他们看中孩子对知识 掌握的过程和程度,能够客观地看待考试分数,但是他们要求孩子分析丢分的原因 ,从中找出学习中存在的漏洞:是概念的掌握问题,是理解题意的问题,是计算方 法的问题,还是知识的空缺,找到根本的原因就有了改进的可能。他们要求孩子学 会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在多次的分析中青松真正地了解了自己。
他会利用自己的长处简捷地学习到别人很费劲才能学到的知识,学习中注意自 己的不足,避免出现大的知识漏洞,这使他成为了学习上的有心人,他也从中得到 了乐趣。在学习的苦与乐中,他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中学时代。他在4年里完成了 别人8年才能完成的学业。而且如愿以偿,15岁考上了大学,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 很多的努力,也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某些追求。不过他很满意自己在充满坎坷的4年 里,不仅完成了初、高中的全部学业,而且又赢得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还交上了 一群世间难寻的高水平的朋友。
他带着更大的希望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他清醒地认识到,上大学只是入门,至 于能否事业有成还要靠提高个人的多方面的素质。从上大学的那天起,他就谋划着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锻炼提高与人交往的水平和工作的能力,学会处理经济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他的人生态度是尽己所能,不断地充实自己 ,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大学毕业时,他选择了能使自己提高快,能展示自己工作 能力的工作。工作中的他聪明灵活,有板有眼,吃苦耐劳,和谐地置身于同事中, 很快被大家肯定,成为受到同事们喜爱的合作伙伴。
3.一个成功者的故事兰兰,14岁考入大学,在学习阶段她表现出了极大的成功 。18岁大学毕业的兰兰带着学业的成功走上了工作岗位,她工作出色,创造性地完 成了复杂的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与其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她好的性格 是分不开的。
兰兰是一个踏实稳重、聪明能干的小姑娘。在家长的指导下,她在学习生涯中 幸运地获得了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好机会。她以不一般的经历获得了成功并博得了社 会的承认,以不落俗套的思维为自己赢得了现在的一切。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机遇是成功者的天梯,然而机遇只恩宠那些有准备的人。兰兰以她特有的学 习方式和充分的准备迎接机遇的到来。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在紧张的快速的学习中 ,她以自信和坦荡的心胸面对坎坷和困难,以超过实际年龄的成熟完成了超过实际 年龄段的学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