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1种类型的父母教子方法的得与失
11977300000018

第18章 让孩子的天空更广阔--情商培养型父母的教子方法(4)

也就是说,凡是小时候缺乏控制力的,也就是情绪商数弱一点的孩子,长大以 后,不管他智力商数如何,在人生中都不太容易成功。

这个研究引发了人们对情商教育的重视。

专家观点我们现在总是过多地考虑孩子的生活是否优越,是不是很聪明,可 是对于孩子在生活中把握人生、把握环境、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能力往往忽略了 。也就是说,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把决定一个人婚姻、工作、人际关 系、事业、人生、命运的主要的那一部分忽略了。这是很可惜的。

由此,孩子不光应当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还应当知道采取什么做法 是能够成功的,对于人生是能够得到奖励的,在竞赛中是能够得分的。

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种心理素质。

儿童情商启蒙源于家庭如果童年时期一再重复相似的经验,将会在孩子心上烙 下一生难以磨灭的情感信息,甚至因此决定一生的方向。家庭是孩子学习EQ的第一 所学校,在这个亲密的熔炉中,学到许多基本信息,诸如自我观感,别人对自己的 反应,如何看待自己的感觉,是否有改变的可能,如何判读别人的情绪与表达自己 的喜怒哀乐等。这学习的过程不仅是透过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还包括间接观察父母 的行为及彼此相处之道。有些父母天生是情感的导师,但反面教材也不少。

无数的研究显示,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对子女的情感生活有长远而深刻的影 响。但直到最近才出现具体的科学证据,EQ高的父母对子女有很大的帮助。小孩子 多半善于察言观色,对家庭中细微的情感动态相当敏感。夫妻的相处之道对孩子影 响甚巨,父母直接对待子女的方式当然更不用说了。华盛顿大学的卡洛·胡文 (CaroleHooven)与高特曼等人曾就教养子女的方式研究夫妻的互动,发现善于处 理婚姻关系的夫妻,最能够协助孩子处理情绪的起伏。

参与研究的家庭必须在孩子6岁大及10岁大的时候接受观察,观察的重点包括 夫妻的交谈方式,父母教导孩子玩玩具的情形……看起来只是日常琐事,却清楚地 泄露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暗流。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是命令的,很快失去耐性,不耐烦地提高声音,有 的甚至会骂小孩子笨,其中的轻蔑与厌烦正是许多婚姻根基日益腐蚀的主因。但也 有的父母极具耐心,能协助孩子用他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而不会动不动抬出父母的 权威。这种亲子交流方式简直是测量父母情感模式的温度计。

观察发现最常见的三种不良模式是:

完全忽略型。这类父母多视小孩的负面情绪为令人烦心的芝麻琐事,过一会儿 就没事,却不必利用这个机会拉近亲子关系,或教导孩子处理情感的方式。

太自由任性。这类父母确实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但又放任孩子自行处理,即使 是暴力发泄也无妨。他们和第一型父母一样,鲜少尝试进一步教导孩子选择其他反 应方式,只希望平息孩子所有的不愉快,甚至会贿赂孩子不要生气或难过。

轻视型。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这类父母通常言词刻薄,处罚严厉。譬如说曾禁 止孩子有任何愤怒的表现,丝毫发怒的迹象都会惹来责罚。如果孩子为自己辩护, 父母的典型反应是:你敢顶嘴?

但也有的父母会利用孩子情绪不佳的机会,上一节初级情绪管理的课。他们懂 得重视孩子的感受,努力去了解前因后果(你生气是因为小明伤你的心吗?),进 而协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平抚情绪(与其打小明,你何不先自己玩玩具,等心情好 了再和他玩?)。

父母亲要成为适当的情感教练,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EQ.譬如小孩子要学习的 第一课是分辨不同的感觉。身为父亲,如果无法分辨自己的悲伤情绪,又如何教导 孩子区别失落和悲伤?看一出悲剧的悲伤以及亲近的人发生不幸的悲伤。此外当然 还有更进一步的课程,譬如说告诉孩子愤怒常源自被伤害的感觉。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他们需要的情感教材也要跟着调整。同情心从婴儿期就开 始学习,方法是由父母做出与孩子的感受同步的反应。有些技巧可以在交友的过程 中慢慢磨炼,但父母的适当引导可让孩子提早充实EQ的基本条件,包括学习认知、 管理、驾驭自己的感觉,培养同情心,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专家观点父母的引导对孩子的影响非同小可,比较处理情感较擅长及较拙劣 的父母,前者的亲子关系较和谐,情感较浓,也较少摩擦。不仅如此,这些孩子也 较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较懂得安抚自己,也较少产生负面情绪。从生理上来看, 这些孩子较常能进入放松的状态,压制荷尔蒙及其他情绪激昂的生理指标都较低。 这种模式如果能持续一生,对健康很有帮助。

其他还有很多社会性的优点,比如这些孩子在同学之间人缘较佳。在老师眼中 社交能力较优越。父母与老师都认为这些孩子较少有行为上的问题(粗鲁好斗等) 。最后还有认知上的优点,就是较能集中注意力,因此学习能力较好。以IQ相当的 6岁孩子做比较,父母较善于做情感引导的孩子,到三年级时数学与阅读能力都较 好,这足以证明教导孩子情感技巧不仅是人生的修养,也有助于提升学习能力,对 孩子的帮助是全方位的。

2.情商的培养内容与方法同情心:他人情感的反应模式无论我们的成绩多好, 无论我们懂多少道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人怎么做个好人。

当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侄子问他,他这一生应该做什么时,詹姆斯回答: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重要的。第一是要善良。第二是要善良。第三还是要善良。

我们一生要坚持的,就是做个善良的人,继续帮助我们要帮助的人。同时,坚 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谨记:品格胜于知识。

9个月大的小孩每次看到其他小孩跌倒,眼眶便浮起泪水,然后爬到母亲怀里 寻求慰藉,仿佛跌倒的人是他。15个月大的麦可看到朋友保罗在哭,会拿出玩具熊 安慰他。如果保罗仍哭个不休,麦可还会拿抱枕给他。这些情形是孩子的母亲协助 专家做研究时观察记录下来的,该研究显示同情心的形成可溯及婴儿时期。

科学发现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婴儿还未完全明了人我之分时,便能同情别人 的痛苦。几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其他孩子啼哭也会跟着哭,仿佛感同身受似的。约周 岁时孩子开始明白别人的痛苦是别人的,但仍会感到不知所措。譬如说看到其他孩 子手受伤时,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可能会把手伸进嘴里,看看自己是否也会痛。或者 看到母亲哭泣时,孩子可能会擦拭自己的眼睛,虽则他并未流泪。

到3岁半时小孩不再做行为模仿,而能区别他人与自己的痛苦,也较能安慰别 人。到这个阶段小孩子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很敏锐,也有的开 始变得冷漠。

美国心理学会的玛丽安·瑞耶若与卡洛琳·詹瓦克斯勒做过一系列相关研究, 发现同情心的差异与父母的管教方式很有关系。管教方式如果强调对别人的影响, 如看你害得妹妹这么难过,而不只是你怎么这么调皮,孩子同情心会较敏锐。此外, 身教也很重要,孩子会观察大人对其他人情感的反应方式,从而加以模仿,渐渐塑 造出长大后的反应模式。

事实证明亲子之间长期缺乏调和对孩子的情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母亲对 孩子的特定情感(快乐、悲伤、对拥抱的渴望等)一直未能做同情心的回应,孩子 会渐渐逃避表达或甚至不去感受这些情绪,终而其他的情感也消失,特别是感受在 童年时期即或隐或显地被压抑时。

同样的道理,小孩也会因某些不当的情绪特别容易得到回应而有偏好的倾向, 婴儿也会感染大人的情绪,研究发现,三个月大的婴儿因母亲情绪沮丧,在游玩时 较易表现愤怒与悲伤,与其他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较少表现自发的好奇与兴趣。

参与史登研究计划的一个母亲持续对孩子的行为做冷淡的反应,后来这个孩子 竟变得较被动。史登指出:小孩会告诉自己,我的活跃动作反正引不起母亲的相应 反应,还不如静静的。所幸这样的后果并非无可补救:在人的一生中,人际互动模 式会不断因人际关系而重塑,包括与亲友乃至心理医师的关系。早年失衡还是可以 调整过来,这是一辈子不断进行的历程。

有些心理分析专家认为心理治疗做的就是情感调和的补救工作,治疗过程医师 必须时时做出回应,以示了解病患者的内心状态,这很类似亲子之间的情感调和动 作,有些专家称之为回映。这种回映往往是意在言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但仍 可让病患者产生有人深深了解自己的安慰感。

童年时期缺乏情感调和可能造成一生的情感伤害,而且受害者可能不只是孩子 本身。有人研究过极端残酷暴力的犯罪,发现罪犯早年生活有一共同特点,不是待 过多个寄养家庭就是在孤儿院长大,显然在情感上遭忽略,少有情感调和机会。

情感上遭忽略会使同情心钝化,长期的情感虐待(严酷体罚、威胁、羞辱等) 却可能造成相反的后果,可能对周遭人们的情感过度敏感,对预示威胁的信息有一 种近似受过创伤而养成的警觉。童年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便常有这样的问题,长大 后情感严重起伏不定,这类人往往敏于判读周围人们的感受,源于在童年时都有受 虐的经验。

可悲的是那些犯下惨无人道罪行的人通常都缺乏同情心,这是从强暴犯、儿童 虐待犯或家庭暴力犯那里常见的共同问题。

诚实、勇敢: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为把孩子培养成堂堂正正的人,要教育孩子 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不随便拿别人或公家的东西 ,借别人的东西要还;捡到东西要还失主等等,要把孩子培养为诚实的人。

孩子是否诚实,与他受到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有直接关系,家长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

(1)要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如一 时无法满足,必须向孩子说明理由,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与要求不分青红皂白地不予 理睬,或一味拒绝,容易使孩子说谎或背着家长干坏事。

例如,小丽丽爱画画,多次要求妈妈给她买盒蜡笔,可是妈妈没把此事放在心 上,一直没给她买。为了得到这盼望已久的蜡笔,小丽丽开始骗妈妈:我们幼儿园 老师说,明天每人要带一盒蜡笔去幼儿园画画。妈妈不敢违抗老师要求,赶紧去买 了盒蜡笔。丽丽终于以说谎达到了目的。

这种说谎情况并不少见,但只要家长注意一下是可以避免的。

(2)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孩子或因自制力弱,或因年幼无知,或因其他偶然 的原因,常会出些差错。家长要冷静对待孩子的过错。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本 着关心爱护孩子的原则,态度温和地鼓励孩子承认错误,帮助他找出错误根源,改 正错误。这样,孩子会信赖您、亲近您,敢于向您说真话。

如果用训斥、讥讽或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失,就可能使他为了逃避过错而说谎 。

例如,燕燕自己喝水时不小心打破了茶杯,她主动告诉妈妈,没想到挨了妈妈 一巴掌外加一顿骂。事隔不久,燕燕失手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破了,她记起上回的 教训,在妈妈面前编谎话:隔壁王妈妈的小猫碰翻了花瓶,在地上打碎了。妈妈信 以为真,事情就这样搪塞过去了,燕燕也由此学会了用谎话来逃避责任。

可见,本来诚实的孩子也会因家长不得法的教育变得虚伪。

(3)家长要作诚实的榜样为培养孩子的诚实行为,家长要为孩子作出好榜样 。如果要求孩子拾金不昧,家长就不能将捡到的物品据为己有;如果要求孩子不说 假话,家长自己就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是难以形成诚实品质的。

佳佳本来是个诚实可爱的孩子,但到5岁左右就变成了一个好说谎的孩子。原 因何在呢?原来是受她母亲的影响。佳佳母亲道德修养差,还爱占小便宜。一次, 她带佳佳去买水果,走出商店门口后从买好的梨中拿出几个分别装在自己和佳佳的 口袋里,然后又回到商店找售货员:先生,你看错秤了吧?我觉得份量不够,你是 否再秤一下?售货员信以为真,重新称过后把缺的份量补上了。对此事,佳佳看在 眼里,记在心上。在家,佳佳母亲总让婆婆做这做那,自己则借口出去办事,其实 是领着佳佳上朋友家串门,或上街闲逛。每当买回好吃的东西,她总是藏在自己房 间里,同孩子一起吃,不让婆婆吃。她还叮嘱佳佳:奶奶问时,就说什么也没买。 妈妈的所做所为,对佳佳的影响极大。不久,佳佳不学自会,也成了说谎的大王。

(4)和孩子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人之初,性本善。年幼的孩子是非常 纯真的,家长要利用这个良好条件,和孩子建立并保持真诚与互相信任的关系。

我国古代有曾参杀猪的故事。一天,曾参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 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孩子说:你要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 杀猪给你吃。孩子被哄住了。曾参妻子从集上回来时,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上前 阻止说: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怎么真的要杀猪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 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说假话。于是,曾参杀掉正养着的猪,兑现 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

家长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事, 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诉你。

但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常常言而无信。比如,孩子哭闹时,父母常用许诺来哄 孩子: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买支冲锋枪。但家长并不兑现这轻易的许诺。孩子却 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然而一次次地许诺都不过是空头支票,孩子的一次 次希望都成泡影,这样下去,孩子不仅逐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也慢慢地学会了说 谎。因此,家长和孩子形成真诚和互相信任的关系,是培养幼儿诚实品格的一个重 要条件。

(5)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诚实行为孩子的不诚实行为主要指说谎和私拿他人或 集体的东西。对这些行为要及时纠正。

幼儿期孩子说谎是较为普遍的,但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有意 说谎和无意说谎。无意说谎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由于幼儿对感知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晰或时间概念掌握不准,造成说话不真实 。如爸爸在一星期前给诚诚买了辆漂亮的玩具车。当别人问他什么时候买的,他说 是昨天买的。这是因为诚诚对时间概念掌握不准,认为过去都是昨天。

②由于幼儿意志力差,难于言行一致。例如,有个贪玩的孩子,常跑出去就不 回来,饭都顾不得吃,妈妈打了他。他哭着求饶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可是没过几 天,他又出去玩到很晚才回来。像这种说空话是由于孩子的意志力薄弱造成的。

③由于幼儿年幼无知,道德认识不清,不以为说谎是坏事,反以为这样会取悦 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