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习是件苦差事也有它历史的原因。孩子的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甚至现在 也都被当成是为他的未来做准备。十几年的学习时光全是学些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东 西,课程中的知识、信念、道德训条全是些脱离孩子实际生活只适合大人去理解学 习实践的东西。孩子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脱离了,学习怎能不是一件由大人控制的 沉重的负担?!教会学校的孩子整天由教师领着去读他们长大以后才能理解的圣经 ;私塾里的孩子则在先生的监视下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三字经》、《百家姓》, 一背就是几年。这样的教育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实际经验水平,孩子怎不感到是一 种痛苦,怎能爱学乐学有志于学?大人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惟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不打 不成才。没有强迫,孩子确实不愿学那些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 东西。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让孩子像个孩子那样地生活,不要教他们学习他们 长大时才应该学习的东西。美国大教育家杜威也强烈地批判教育、学习与孩子的实 际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现象。我国目前正在兴起的快乐教育也是要从观念上转变学生 负担过重、苦不堪言的局面。孩子并不是天生不爱学习的。人是好奇心极强的,孩 子一出生便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确实地说来,热爱学习 才是孩子也是人类自然的本性。讨厌学习,以至于不用外部纪律和惩罚就不学习的 情况绝不是始自孩子的本性,而是始自于学习过程,即知识增加、道德完善、体格 健全过程之外的其他原因。用打的方式惩罚孩子,只矫正孩子不爱学习的外表行为 ,而不去矫正孩子不爱学习的心灵,不去排除那些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的因素, 是永远不可能使孩子真正成为一个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人。看看孩子刚背上书包 奔向学校的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就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是孩子自己丧失了学 习的兴趣。
专家观点不打不成才,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也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 育方式。俗话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长期细致艰 苦的工作,如春雨润物。指望几顿斥责或痛打就可以把孩子调教好无异于天方夜谭 ,痴人梦语。这样说也不是讲孩子连一根指头都碰不得。古今中外的家教经验都证 明,偶而适当的体罚有助于孩子反躬自省。但体罚一定不可多用、滥用,更不能让 孩子觉得父母是拿他当出气筒。体罚虽然罚的是孩子的身体,但其力量一定要达于 孩子的心灵,足以使他改过从善,精益求精。在这同时要充满爱意地给孩子把道理 讲透,不让孩子觉得打挨得莫名其妙。没有这种把握,没有这种准备,尊敬的父母 们,您们必须住手。
父母打孩子的原因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们更多地认为打不但越来越不管用,而 且对自己的心理和未来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相对母亲而言,更多的父亲认为打对 孩子的心理和未来成长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绝大部分家长认为打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将来心智健康、快 乐,另一方面又坚持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观点。
那么,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能打出好结果吗?
法国一项科学调查资料显示,在喜欢打孩子的父母中,有83%的人智力属低下 水平。他们不得不借助于体力来完成对子女的教育,以弥补智力的不足。
家长打死孩子,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家庭教育不成功,却是普遍的问题。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家长为什么会打孩子呢?这其中的原因,大体有下面几 种可能性:
①挨打孩子的父母可能从小也被父母打过。如果他们不是刻意学习这种教育经 验的话,很可能是无意识沿袭了这种管教方式。
②别人的经验。年轻的父母可能会发现,他们从四面八方得到的育儿信息太相 互矛盾了。
所得最多的信息来源于一些祖母辈的老人,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是世代沿袭 下来的,崇尚用权威来解决问题。
③育儿经验中的冲突。父母也会发现,如果他们手头工作很忙的话,采取快餐 式的方法(例如打)来解决问题极为高效,可以暂时控制孩子的行为。但父母忽略 了一个事实,以后又该怎么办呢?
④父母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例如离婚、下岗等,生 活正在往下走,这时候父母可能需要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帮手,希望他像成人一样 懂事,而不是只是个小孩。另一方面,父母也可能需要一个渠道来宣泄。
⑤父母的观念。不少父母总觉得自己是权威的成人,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实 际上如果父母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会发现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孩子和父 母一样也会心情不好。
⑥父母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失落,往往 会把全盘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甚至把自己在社会中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 上,例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等等。
在很多家庭内,通常都存在说理和教训两种方式,但孩子并不区分您的苦心-- 所以,有时您发现,打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 孩子,打只能使他暂时皮肉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抚,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 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
专家观点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 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 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 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 爱迪生!这是值得家长深思的。
2.棍棒之下真能出孝子吗?
正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小伟已经14岁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妈妈真是说 不出的欣慰。不过,她也开始有了隐隐的失落,孩子长大了,和从前相比沉默多了 ,和妈妈之间也疏远了,他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自己的房间,也有了自己的世界 ,他不再依恋妈妈了。
小伟的妈妈感到失落是很正常的,做妈妈的总以为孩子那么小、那么弱,那么 需要自己的保护,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什么时候那个整天吵着要糖吃的小不点已经 长成大小伙子和大姑娘了,这时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
是的,一个孩子从哇哇啼哭到呀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行走如飞,其成长速度 是十分惊人的。
而在父母身边,他又是在不知不觉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未成熟状态走向 成熟状态,从对父母的依附地位走向自主地位。
我们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不让他干他偏要干。下雨了,大人 往屋里躲,孩子却往雨里钻;逛公园,你慢慢走,孩子却飞跑在前;你走平地,他 去踢砂子;你想牵着他,想帮他穿衣服,他偏不干……等孩子大了,他又不愿和你 讲话,似乎疏远了你。
其实,这正是孩子特有的心理特点,是他们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你虽然过去也 是个孩子,但是现在已成了大人,已习惯了新的生活方式,你的思维方法、情趣爱 好、个性特点都与童年不同了。当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却总是习惯用你的 眼光来观察、推测孩子,要求孩子适应你的生活方式。如果孩子不听,你就会恼火 、生气,冲突就可能发生了。
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复杂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 ,而他的身心发展又是有一定规律的。
我们要用变化的眼光来观察孩子,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好孩子。
美国教授路易斯·艾米斯提醒我们说:父母所犯的最普通的错误是,不理解孩 子们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怎么样的情况。
我们如果违背了孩子心理和生理生长发展的规律,我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做家长的更应注意这一点。
棍棒教育的反思棍棒教育恐怕要追根溯源于中国专制家庭制度及几千年的传统 文化。中国的家庭是以专制制度为基础,也是专制金字塔的塔底。
家庭是这样的社会制度之下的家庭,你如果要指望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家长,教 育子女有民主思想,平等作风,那实在是挟泰山以超北海。因为人是环境的动物, 也是制度的产物,不可能从环境和制度中被离析出来。中国古代的家庭与社会制度 是密切相关的,常连在一起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清楚不过的表明,家庭几 乎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专制制度的缩影与翻版。
对于奉行棍棒教育者看来,教育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一打解千结,不打不 成才
.子女是自己养出来的,自己对她(他)想怎样就怎样。既然家长对子女拥有 无可置疑的决定权,从读书到谈婚论嫁乃至职业选择,都有着极大的权威,那么子 女对他所规定的一切的背叛,便是对整个统治系统的背叛。
专家观点父母常常要在孩子中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是不容侵 犯的。因此许多家长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
而在这个自立的过程中,家长的权威不只是传统社会留存下来的训诫及其他遗 产,而且相当现实的问题便是经济的不独立,对于人身的依附。子女对家长人身依 附的现实,以及家长将子女视为私有财产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子女不只是 在面对社会时是弱势群体,在家庭中也是真正需要照拂的对象,倘使家长漠视这一 切,就会造成对子女权益的实质性伤害。
在美国,倘若发生家长奴役孩子的事,马上就会被邻居报警而遭受惩罚。因为 在他们心目中,家事也并非完全是私事,尤其是人权的保障绝不是一件无足挂齿的 私事。而在我们这里,责骂和惩处孩子似乎完全属于私事,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残忍的无可奈何态度。
就连现今许多在专制制度下长大成人,后来到了民主国家受了民主熏染的家长 ,在反省自己于家庭中教育子女时,一方面受到他父母对他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 更受到他原来所处的整个社会制度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对子女发号施令,已 变成了不易改掉的下意识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当然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家长认为子女只有听话的义务,是他们借以发号施令 的对象,是自己权威欲望得以寄托的实验玩具。而从子女角度来看,他们也没有意 识到自己还有什么权利,只知有听话的义务,他们不知自己既是家庭中的一员,有 受家长指导的义务,但他们更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中的一员所应得到的一切权利 ,并不因为回到家庭中便消失了。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行为,不只是应受家庭 中一些规则的制约,更应受到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没有任何一位家长能够 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家长平等对待子女、互相尊重的意识 ,你有监护子女的义务,但却不能不平等地对待他们。
虽然,我们现今家庭教育的方式仿佛有所好转,但从总体说来,父母把子女当 作私有财产的观念却没有多少变化。依然存在着做父母的完全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取 代子女愿望的做法,而且自以为是在为孩子着想,替孩子考虑未来。
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哲学前提仍是,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打个不 太恰当的比喻,如同手中的陶土,我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全然不顾及陶土也有 自己的品质,有的适合做瓷器,有的适合做紫沙壶,而它们却不能互相代替。好比 说,紫沙壶最贵,家长都想自己的子女是做紫沙壶的陶土,但这样的幻想是不现实 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紫沙壶尊贵值钱,这种可期待的利益驱使着做父母的急于 用自己的子女产生出利益,以便自己从中获益或者从中得到满足。总之,自私的成 分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付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父母 相比,的确是很大的。而且中国的父母喜欢进行物质投资,而对情感投资如此吝啬 ,我们就不难看出父母不善于与子女平等相待,不善于交心之一斑,更不难从中看 出为人父母的急功近利。
他们对子女的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的漠视,必然导致对子女物质上的投资增大 ,而对精神投资(平等、尊重等)过于偏弱。而对物质投资的增大,对本身就收入 不高的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而这沉重的负担一经投入, 就必然想得到相应的回报。为了实现父母的既定理想,达到能够有所回报的目标, 子女就必须加倍的努力,于是苦学苦读就成了备受中国人赞誉的一种读书方式。既 然苦读苦学是被赞美的,那么为了读书而损害身心健康,自然就不在中国读书的子 女,以及家长和老师的考虑之列。接着为了读好书,老师的处罚和家长的严厉反而 成了被歌颂的对象了,这等奇怪之事在中国习以为常,已经没有人认为是怪事一桩 了。概而言之,子女没有应得之权利,只有尽不完的义务,认真读书,听话温顺, 考得高分,读上大学,至于自己爱不爱学习,你说都不能说出来。因为你没有这样 的权利,你也怕伤期望值甚高的父母的心,只好折磨和压抑自己,以适应社会对你 的评判,纳入社会标准对你个性的切削,此中甘苦,唯子女自知。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常存在着这种现象:即父母对子女情感的不尊重,不只 是反映到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尊重子女的请求,没有子女自己的生活空间,偷看子 女的日记等等,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一位在美国学教育的研究生,听她女儿讲自己伤害了我的感情
(Youhurtmyfeeling)时,她第一反应是你这个小东西也有感情吗?(她女儿 只有5岁)后来她反思道:我本人在世三十几年,从小尊重师长,虽不是言听计从 ,但总是把’上面‘
的教导和训斥视为天经地义。尽管自己的感情被伤害过一万次,也从来没有一 次站出来为自己说过一句’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接着她慨叹到:中国几千年的封 建家长制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我们的血液中了。尽管我们爱子女如生命,还是受不了 他们以个人的意志、情感和言论的自由,因为家长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子女理所 当然应该同父母想得一样,做得一样,否则就是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