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5日晚上,五个孩子聚在成翔家的后院。成翔,你家还有啥吃的, 齐月问。这么晚了,还没吃饭?从家里出来,爸妈正在为他们那点破事吵嘴、打架 ,锅都砸了,还吃饭呢?你家还有人吵架,我都不知道我爸跑到哪去了,见到人家 一家人乐滋滋的,我那个气呀,更恨我爸我妈了。得,咱五个好,咱五个结拜兄弟 吧。成翔提议。行,咱们就叫’五恨帮‘。
在西安市某中学还有两个学生,他们的经历和五恨帮的孩子何其相似啊!俗话 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如果不能在家庭中健康成长,尤其是处于青春初期的 孩子,就会走入歧途。其中一个学生,父母亲离异又都再婚,没有人去管他,他跟 奶奶住在一起,他生活的条件其实挺富足的,但因为没有人管教他,就养成了小偷 小摸的习惯。在家撬奶奶的柜子,偷奶奶的钱;在学校就偷同学的笔和本子;在外 面和一帮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偷自行车。终于,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被送入了 工读学校。另一个学生更具悲剧色彩。他的妈妈和另一个男人好上了。爸爸整天喝 闷酒,有一天喝醉了酒,闯到那个男人家,杀了那个男人。一个完整的家破碎了, 他只好跟爷爷过。爷爷忽略了他内心的需要,对他不管不问,整天顺着自己玩麻将 。他就和社会上的闲人混在一起偷车,后被送进了工读学校。从工读学校出来的他 ,学啥也学不进去,家里人也不关心他,一天他喝醉了酒,拿刀捅了别人,和他父 亲的行为何其相似!后来,他被判无期徒刑。
2.17岁的悲剧老家伙这么顽固,我要让她成为哑巴。这是一个17岁中学女生在 举起铁锤杀死外婆时的想法。
90年代,年仅17岁,在武汉华师一附中就读的女中学生黄亚烁正在紧张地准备 期末考试,外婆在一旁看电视。电视里传出的嘈杂声令人心烦意乱,根本无法静心 看书,于是她与外婆争吵起来,外婆骂个不停,她一气之下抄起铁锤重重地砸在了 外婆的后脑勺上,直至外婆断了气。然后,她又返回自己的房间,继续复习功课到 深夜。
第二天起床后,她去买来了两只大口袋,将外婆套进口袋里,然后把外婆的尸 体塞到自己的床下面,接下来,她又在家里伴着外婆的尸体复习了两天的功课,13 日起到学校参加了期末考试。
考试结束后,她感觉身上很冷,又找出了外婆的存折,取出几百元钱买了羽绒 服等几件衣服。她给在洛阳工作的父母打电话时,本打算把事情告诉父母,又想春 节快到了,别人家里都高高兴兴的,如果爸爸妈妈知道这事,这个年就过不成了, 她还想与父母最后团聚一次。所以直到过完了年,父母送她回武汉,发现外婆不在 时,她才道出了事实的经过。父母听了此事,犹如五雷轰顶,父亲当晚就送女儿去 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
爸爸你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是女儿走时给爸爸的留言。
黄亚烁的父亲是铁道部门的高级工程师。1983年父母因工作调至洛阳,当时黄 亚烁才8岁,用她父亲的话说:从孩子的教育角度看,我们的家庭是一个较特殊、 是一个不如人意的环境。父母因长期工作不稳定,使黄亚烁从小就过着动荡的生活 ,从1986年下半年起,她先后寄居过7个家,上了高中,外婆从汉口搬进了父亲原 单位的宿舍,与她一起生活,她平时住校,周末才回家休息。
教子误区黄亚烁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难以给她应有的照顾和温暖。所以父 母总是教育女儿艰苦朴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她也知道父 母是为她好,但她对父母总是亲近不起来,得不到关照,她也很苦恼。在读初三时 她曾出走广州,想找个人家收留她,1992年秋天,她因忍受不了外婆的辱骂,曾气 得自杀未遂。在动荡的近7年的时间里,她压抑了7年,心理失衡了7年,严重的抑 郁症就这样酿成了。
早熟,使她过早地看穿世界。
黄亚烁是个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平时喜欢看些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书 ,如《呼啸山庄》、《红与黑》、《儿子与情人》等,她认为这些书写出了人类心 理的真谛。她曾写了一篇题为孤岛小女孩的作文,得了全班最高分,她在文中这样 写到:我站在孤岛上环视茫茫大海,心里充满忧郁。她对女同学喜欢流行歌曲很反 感,认为她们太浅薄,所以平时很少与女生交流,而喜欢听男生讲国际新闻与军事 ,甚至与他们踢球、聊天。
黄亚烁不太注重分数,喜欢上思考性的课,不喜欢死记硬背,同学们都说她思 维敏捷,常有怪想法,人们根本不相信她会杀死外婆。
在看守所里,一位女犯人帮助她洗了件衣服,她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当记者 采访她时,曾留下了这样的对话:
记者:你外婆只是吵你、骂你,你怎么就将她置于死地?
黄:那天,我要复习准备考试,外婆吵骂不停,当时我想老家伙怎么这么顽固 ,得用个办法让她成为哑巴,不再说烦我的话,没有考虑太多。现在想来,我觉得 有一点对不起妈妈,我杀了她的母亲,她心里肯定很难过。
记者:你长年不在父母身边,自己的事自己做,看来生活自理能力蛮强嘛。
黄:我很烦父母要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常我自己洗衣服,父母回武汉来也 还是要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还唠唠叨叨、说什么从小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有 吃苦精神。我一听就有气。我们住校生,开学要搬行李来,母亲送过几次,每次送 总是像忆苦思甜,说她以前读书离校很远,行李都是自己扛,如何如何艰苦。而别 的同学的父母不光送进学校,还帮助铺床,挂蚊帐,没听她们说这说那。爸爸也是 很注重人的思想品质,总是要我不要爱虚荣,不要乱花钱,每月的80元生活费只能 买饭菜票,不能买衣服。
经武汉市公安局以及有关医院诊断,黄亚烁患有轻度的忧郁性精神病。
这是一出令人震惊的青少年不健康心理导致的悲剧。武汉市著名青少年问题专 家、华中师大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刘教授对黄亚烁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黄亚烁对外婆冷酷无情,对父母冷若冰霜,对人际关系不以为然,以自我为中 心。她的心理已很不正常,从她的行为和思想来看,她有很严重的抑郁症,这与她 的家庭和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她有处理能力,但她感到心理不平衡。别的孩子在 家里是’小皇帝‘,她不能,但心理也渴望’小皇帝‘的生活,因为她身处于浓厚 的培养’小皇帝‘的社会氛围之中。’小皇帝‘式的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 理,在她身上也有很多精神变态的反映。她烦,她不愿意听到外婆的吵骂,就毫无 顾忌地将外婆置于死地。
中国传统文化讲教化,认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修身,才能达到一个合格公民的 标准:也就是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他就有可能变得像野 兽一样。
今天,经济意识统治着社会生活,能否在经济上获得成功,是一个人能否在社 会上立足的关键。对于很多人来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无 暇顾及子女的感情需求,更谈不上防患于未然了。
3.一个大款女儿的伤心事小雪有个时髦的妈妈,更有个大款的爸爸。小雪有高 档的服装,还有比其他同学多几倍的零用钱。每当爸爸妈妈来到学校一回,小雪都 要被同学们羡慕一番,嫉妒一番。可小雪就是高兴不起来,心里总觉得缺些什么… …星期五,同学们都神采飞扬地忙着回家,小雪却无动于衷,这时老师走过来拍拍 她的肩膀说:小雪,你怎么还没走呀!你好像有好长时间没回家了吧?该回家看看 了。
小雪感激地看了看老师,下意识地点了点头。于是便打点行囊,乘上了回家的 末班车。
还没到家,远远就感受到迪斯科的阵阵旋律,对此小雪早已习惯了。到了家, 小雪掏出一串钥匙来开门。尽管院门上装有高级的门铃,可她懒得去按,因为她知 道,这个时候是没有人来开门的。
教子误区门开了,疯狂的迪斯科乐声抑制不住地从客厅漫进院子里。小雪知道 ,家里人又在享受周末的潇洒了。小雪从一群纵情的男女中找到了浓装艳抹的妈妈 。妈,我回来了。妈妈见了小雪,很高兴,稍稍把音量打得小了点,对小雪说:你 回来了!来,我们一块玩玩吧。这些叔叔阿姨都是我的好朋友。对了,你不会跳舞 ,妈教你……又是老话。而小雪多么希望妈妈能停下来陪陪女儿,问问女儿饿不饿 ,问问女儿在学校生活的怎样……可妈妈没有这样做。小雪无言地挣脱她的手,奔 向了自己的卧室。身后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小雪,小雪,这孩子……哎,没事了, 没事了,大家尽情地玩吧!结果音量又被调到了最高点。
走进卧室小雪才发现有几个小孩正在里面玩,他们在房里乱涂乱画。小雪问他 们的父母在哪儿?他们指了指隔壁的卧室。小雪推门而入,正见爸爸与那几个人玩 得兴致正浓却丝毫没有察觉女儿的到来。
爸!小雪叫了一声,他抬头一望:噢,小雪回来啦!便又专心致志地垒起长城 来,见小雪迟迟未走开,便又像想起什么似的对小雪说:锅里没饭,你自个儿上街 买吃的吧。
说着递给小雪一张50元的票子……小雪转过身去,泪水悄悄地顺着脸颊往下流 ……家,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当你受到挫折时,她便会敞开胸怀,备加细心地呵护 你,使你重增生活的信心;当你成功时,她便会与你共享喜悦,鼓励你取得更大成 绩。我可以不要高档娃娃,不要新式电动玩具,不要过于优裕的家庭条件。我只盼 着有一个温馨的家,她是我停泊的港湾……
不知道这位大款家长看了这封信后作何感想,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身教, 究竟能将孩子引向何方呢?孩子不仅需要物质,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她向往一个 充满温馨的家,一个能在她人生成长路上给予众多关爱的家,她需要亲情,而不只 是冰冷的票子。
在现实中,有的家长在家赌博时,不允许子女看书,因为书与输同音,犯忌, 这真是愚昧之至,试想,在这样的家教环境下,孩子能学到什么呢?
教育专家的分析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些父母不负责任,只顾自己一时 享乐,而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或者干脆把孩子当包袱甩掉,虽然有的给了孩子 充实的物质生活,但孩子的精神内涵则是一片空白和空虚,孩子宝贵的受教时光就 在父母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观点下白白的浪费了。这种教养方式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 孩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观念。
1.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四个误区教育孩子是无师自通的错误观念我国著名家庭心 理学专家王极盛先生常常在家庭教育讲座中,询问家长是否为了教育孩子,看过一 些心理方面的书,看过一些教育方面的书,很多家长回答否。例如他在1998年6月 21日对某中学150多位家长进行家庭心理教育讲座时,他询问在座的家长为了教育 孩子,多少人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举手者4人。他再问多少人为了教育孩子看过 教育方面的书,举手者3人。
中国传统文化使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无需求助别人,因为祖 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生儿育女,无师自通,是中国传统家教的一大特点。
人们种花要向别人请教,怎样才能把花养好。做衣服也要向别人求教,怎么裁 好,做好,什么花样好。开汽车事先要学,有的要系统的学,通过考试拿到执照才 能开车。就是买一台传真机,还得看一看说明书弄明白怎么用,不清楚的地方还要 向别人咨询。
但怎么对待人,怎么培养人,很多家长却不去学习,而自以为可以无师自通。
一位家长很有钱,但是子女很不争气,她非常无奈,经人介绍找到王教授。王 教授说,你生活上很好,又有车,又有房,化妆品用的都是高档的,你难道舍不得 点钱去买几本教育孩子的书吗?你教育孩子失败,应该去找书看看。失败在哪里, 别人教育成功的经验在哪里。王教授又问她:你开车是无师自通还是向别人学习的 ?她说,当然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通过考试发了证才能开车。
王教授说,你培养孩子向谁学习啦?她停了半天没说出话来,停了一会儿,她 才说,啊,原来培养孩子教育孩子还要学习啊,我当初怎么那么糊涂,就没想到学 习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有时是干生气,干着急,但没想到这样,真后悔啊!
管养不管教的错误观念有一对夫妇对话如下:
妻子:下班回来,你也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丈夫:问什么?那是老师的事。咱们只要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就行 了。
专家观点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谋生能力的孩子来说,自然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 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父母也确有责任让孩子过得舒适点,不少父母甚至不惜 为此节衣缩食。爱子之心,舔犊之情,溢于言表,但是,父母对孩子却不仅仅是照 顾好孩子的生活,也应教育好孩子。
养与教是分不开的。养是向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创造适于孩子发展的环 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物质基础。教则是在养的基础上,通过父子母女之间的天然 亲情关系,于潜移默化中把父母自己所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引为习俗传递给孩子 。
并且,由于父母的知识面广、社会经验丰富,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也有直接指 导的作用。此外,从某种意义上看,养里面也就包含了教。过分溺爱孩子,花钱大 手大脚的父母在养孩子的同时也就把只问收获,不问耕耘的种子埋在了孩子的心中 ;相反,勤俭持家,只满足孩子合理需求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教会了孩子如何 节制自己的欲望,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古以来,纨5,7纟KG-*35,6夸子弟 多出豪门不能说与豪门望族养孩子方式无关。
管养不管教是一种糊涂观念。产生这种糊涂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把 父母的教和教师的教相混淆,把教育孩子理解成单纯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其实, 父母的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教,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启蒙,而不仅仅只是知 识教育、智力启蒙。
我国古代启蒙学教材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在向孩子灌输基本的人生 态度。通常讲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就是这个 意思,而不是讲父母要每天向老师那样给孩子上课,教他识字做题。
养好孩子是一种连动物都会的本能,但教好孩子却是一种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 伟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