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12003500000023

第23章 怎样让孩子从小喜欢写作文(1)

文字功夫偷不得机取不得巧,只有从小培养,才能行文流水;只有勤奋写作,才能文思奔涌;只有笔耕不辍,才能妙笔生花。

让孩子在写作中逐渐成长

写作是用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重要交际方式。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写作也是记录、保存、交流、传播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以及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写是最难的。因此,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

现在,有些孩子上学最怕写作,写起作文来十分吃力,写的文章生硬苍白,他们的这种状况很令人担忧。孩子写作文,大多写人写事,作文写的好坏,与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关。当然作文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任何学科的学习和运用都离不开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因此,作文这一基础学科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写作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能力;二是培养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即表达能力。

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应从景物到人物、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人到社会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于静物,必须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对于人物要观察他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对于景物,要注意这一处景物区别于其他地方景物的特点等。

有了认识能力,就能从大千世界吸收“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作文的“材料库”,这样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要解决“怎样写”这个问题,仅仅从课本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只要坚持多写多练,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知识、积累词汇,借鉴和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和各种作文经验,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最后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妙招66.写作兴趣从鼓励孩子写日记开始

有这样一篇报道:

在一次高等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有一家杂志社收到了20多份自荐书及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过的作品,令人吃惊的是,其中有13份自荐书及作品内容大致相同。调查后发现。这些自荐书、材料、作品都出自于一人之手。

用人单位惊奇之后有些疑惑:现在的天之骄子怎么了?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不会写。

另据报道,在大学里,很多毕业论文都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要么是请人代笔,要么是抄现成的。不会写假条、不会写求职书、不会写启事……这样的现象时下并不少见。青少年的写作能力非常欠缺,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已经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了。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就要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常动手、常练笔。写日记以其随意、自由、轻松等特点成为培养写作习惯的一种便捷、高效的办法。

记日记就是把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记录下来。

日记,是一条用文字铺成的人生之路,写日记如同生活一般,既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一件繁琐的事。

孩子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把这些事写进日记本里,在字里行间宣泄自己的情感,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以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常写日记,还可以促使孩子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训练看待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后记里写道:这一幕幕“人间喜剧”都是生活味道的,它们是我无数个白天和黑夜行走于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笔录。据说,巴尔扎克为完成这部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几乎走访了整个塞纳河地区。他将每天听来的、看见的都写进日记里,最后形成了几大本极具价值的日记簿,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日记虽然是由一篇篇各自独立的小文章组成,但它的作用却不可轻视。日记需要天天写,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练习写作、培养观察力及增强学习效果的很有效的办法。生活中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花几个小时还不能完成,普遍感到无话可说。记一个人、记一件事,只写几句话就结束了。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他们的脑子里没有“货”,积累太少。没有进,哪有出呢?假如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身边的事,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库。

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有材料,没有话说,只需信手拈来。家长要告诉孩子,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意身边的事,作一个有心人。只要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的速度快了,字数上去了,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从此,写作就不再是刀山火海,而变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日记是个百宝箱。不仅指它的容量大,装满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更是指它对提高孩子写作等各方面学习能力是一件法宝。

写日记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孩子观察力弱,尤其难于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对孩子来说,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观察能力的方式。平时的观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当他想把观察到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时,就会积极、主动、认真地去观察,尽可能对客观事物观察得更细致、更精确,并对事物作分析综合。当孩子把获得的印象写出来时,必不可少地要进行一番理性思考,这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孩子写日记时,家长要给予必要的写作方面的指导,指导要切中要害,“粗而有用”,切忌面面俱到,求全责备。

对孩子写日记,家长要以鼓励为主,坚持激励原则,及时肯定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使其坚持下去。讲评指导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但家长对孩子情况了解得较为详细具体,更便于指导家长在讲评指导时,首先要关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和孩子做朋友,与他们平等交心,使日记真正成为他们“道德长跑”的有益记录。

妙招67.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孩子写作文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有兴趣就喜欢做,就会用心去做,也做得好;反之,缺乏兴趣则很可能“一寸不通,万丈无功”.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起孩子的写作兴趣呢?

观察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观察是思维的感知阶段、是发展智力的第一步,培养观察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因此,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只看到一点就写。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

(1)培养孩子观察自然景物的能力观察自然景物也不是杂乱无规律的,家长可指导孩子按以下几点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

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大自然是美好的,也是神秘的。大自然对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那初升的旭日、那广阔的原野、那苍翠的树木、那晶莹的雪花、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都是孩子们作文的生动素材,不少孩子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上些云、月、山、水、树、花等的景物片断。的确,在一篇作文中,恰到好处地描绘一下自然景物,对于渲染气氛、抒发感情都能产生较好的作用。但是,要写好自然景物,首先是靠观察。

例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林海》中有这样几段描写: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但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这里,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的特点。在对林的描写中,又有这样几段话:“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从这些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观察得是何等仔细,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景物的明显特征:绿而广阔。

其实,不仅作家善于观察,据调查,很多家长也非常注意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某校一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北京怀柔山区,路上,引导孩子观察山区的雾与城市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孩子在细心观察后,抓住了山区薄雾时隐时现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雾中的山间美景:“银纱般的薄雾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时隐时现,就像是个顽皮的孩子,待我们来到山坡上,又不知何时早已溜得无影无踪了。”行程中,家长又进一步指导孩子抓住山间树木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孩子动笔时,赋予山中树木鲜明的色彩:“那山上不知名的红叶,绝不亚于香山那火焰般的枫叶,偶尔还看到几棵野柿树,那红彤彤的小灯笼会让你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树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带给人们的安逸、舒适,使你忘记了城市的喧嚣。”

由此可见,在观察自然景物时,最重要的是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有时表现在色彩上,有时表现在形态上,有时表现在动、静上,等等。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才能使自然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产生良好的感染效果。

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顺序,是指观察时的先后次序。观察时的顺序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之分。观察事物不能跳来跳去,次序不能颠倒,一定要有顺序和条理。

如果观察时没有一定的顺序,就会影响观察效果,或是得不到正确的印象,或是理不清各点之间的关系,观察效果不好,自然会影响写作质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迷恋于事物的新奇,听凭主观的兴趣,这样没看完,就忙着看那样,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一定的次序,结果是走马观花,只知道个大略,写起来依然是内容空洞、干巴。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时,也应该着力引导孩子在观察顺序上下些功夫。

一位中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时,就注重指导孩子要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夏天,他与孩子一起观察雷阵雨的全过程。从雨前起风到空中云的变化(“天空中的云像野马”),周围物的变化(“树木在风中急剧地摇摆”),到雨中雷电交加(“闪电像一把利剑要把黑锅底似的天空劈开”),大雨瓢泼(“像瀑布,倾泻而下”),雨后(“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令人气爽神怡,树木被雨水冲刷一新”)。

注意观察的顺序、条理,不仅能够提高孩子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训练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总之,大自然的阴晴变化、祖国的山山水水、田野里的一草一木、城市里的一街一巷,都是观察的对象,只有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才能提高观察和写作的兴趣,使笔下的文章结构明朗,层次清晰。

(2)培养孩子观察人物的方法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人的接触可以说是最经常不过的了。在家庭中,有自己的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在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还要接触许多不知名的男女老少。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准确、得当的评价呢?这就需要学会各种观察人物的方法。

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观察人的外貌就是我们常说的“肖像”,它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身材、长相、服装、神态等。

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外貌,既是为了把人物的外形特征介绍给读者,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观察人物外貌时要细致,要注意观察对象“与众不同”的特点,以便把一个人的外貌清晰地、有特征地描绘出来。

例如: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曾有一段对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通过对其外貌的描写,反映出闰土备受父母疼爱,淳朴、天真、健康的特点,使一个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

其实,在孩子写的文章里,也不乏好的人物外貌的片断描写。比如,某校小学四年级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对自己一位小朋友的外貌描写:

“一张又白又胖的圆脸活像一个揉圆的汤圆,却又总带着浅浅的红晕。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细缝。

嘴边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就像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小作者在观察的过程中,抓住了同学的白、胖、眉浅、眼小等特点,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朴实、敦厚、可爱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

有的孩子在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时,往往抓不住那些有明显特征的地方,不分主次地看,不分主次地写,那么,这个人的外貌仍旧给人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什么都看,等于什么都没看;什么都写,等于什么也没写。因此,家长们不妨在引导孩子观察人物外貌时,抓住被观察对象外貌方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来写。引导孩子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亲朋好友、小同学、邻居的外貌特点,并把观察到的口述或记录下来,给对方读,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并适时加以指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②观察人们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一个发音器官健全的人总是要说话的,而且各种人由于年龄不同,身份职业有差异,知识教养有悬殊,思想性格有差异,所说的话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古人说:“言为心声。”

就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往往是思想感情的表露。仔细观察别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并且能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写起作文来,就会信手拈来,不费什么力气了。那么,在观察人的语言神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大千世界,人物众多,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养成“听”话的习惯。

如果我们对每一个人讲的话都能认真地作一番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因身份不同,性格有异,说起话来,会带有明显的特点。

③观察人物的各种行为要写活一个人,除了观察他的外貌和语言外,还必须观察他的行动。因为行动是人的心情、思想、性格的一种外在表现。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和他情感的丝缕、性格的脉络紧紧相连。人的行动总是为着某一件事而“行”而“动”的。人们的行动总会体现一个人一定的性格因素,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反映一定的精神面貌。那么,我们建议家长们不妨教教孩子们注意人们那些特征明显的动作,再掂量它们所包含的意义。

其实,有许多家长在平时也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观察人物动作,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大人做事,并让他们抓住大人们的动作特点来揣摸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人们动作所代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