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12006300000012

第12章 孩子的成长需要乐观(3)

在新泽西州市郊的一座小镇上,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被安排在教学楼最里面一间光线昏暗的教室里。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人吸过毒、有人进过管教所、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在一年之内堕过3次胎。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担任了这个班的辅导老师。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若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首先对这些孩子进行一顿训斥,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而是为大家出了一道题:有3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有两人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公升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给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我告诉你们在这3个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们认为会是谁?猜想一下,这3个人将来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对于第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至于第二个问题,大家的推论也几乎一致:A和B将来的命运肯定不妙,要么成为罪犯,要么就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废物。而C呢,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注定会成为精英。

然而,菲拉的答案却让人大吃一惊:“孩子们,你们的结论也许符合一般的判断,但事实是,你们都错了。这3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的3个著名的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他叫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学生们都呆呆地瞅着菲拉,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已的耳朵。

“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已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如今这些孩子都长大成人,他们中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班里那个个子最矮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后来成了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原来我们都觉得自已已经无可救药。因为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是菲拉老师第一次让我们觉醒:过去并不重要。我们还有可以把握的现在和将来。”孩子们长大后这样说。

关注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要的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对不能失败。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走钢索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这一次,他坚持自己检查钢索的安全性,却发生了这样的不幸。

杯子永远不会空着的。当装满了水的时候,里面全是水;当没有水的时候。里面全是空气。人的思想和注意力也一样。当你想着或关注着积极的事物时,思想就会变得积极:当你总想着消极的或者注意消极的事情时,你就会变得非常消极。

有趣的是,当你总对自己说:“不要蓝色,不要蓝色”,你的脑海就会浮现蓝色。当你对自己一个劲地说:“不能失败,千万不能失败”,结果往往就是失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因为你的意识或者说你的信念是消极的。当你捋起袖子大喊不信邪时。“邪”就极有可能降落在你的身上。

我们总对失败充满了恐惧。总想着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没达到目标怎么办?这些问题需要考虑,但不值得关注。既然失败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那为什么我们不想想成功了怎么办?毕竟成功的概率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呀。

我们为什么而烦恼,为什么而担心?心理学家们认为,在我们担心的事情中,有40%都是杞人忧天,那些事根本不会发生。另外30%则是既成的事实,担心也没有用。另外有20%,我们担心的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病状。此外,还有10%,我们担心的是日常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烦恼。

你的关注点决定了你的成就,看一个人关注的事物就可以看出他的成就。你的关注点决定了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信心和情绪。在你回首往事时,如果你回忆的总是失败、挫折或困难,你的眼里就会流露出一种沧桑和凄凉;如果你的记忆里都是成功的经历和战胜困难的情景和感受,你就会活得轻松而又自信。

在你自我评价时,你总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上,你就会总感觉矮人半截:当你总是确认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并重复自己的优点时,你就会信心百倍。

在你与人交往时,你如关注的是对方的缺点,你会越看越不顺眼,连话都懒得说;如果你习惯了寻求别人的优点,从而给予赞美,你不仅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你可以从每个人身上学习他们的闪光点。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什么是绝对的,一般来说,任何一件事情给你的感受或在你心目中的意义,完全取决于你的注意力。改变我们的注意力,是转变我们对任何事情的感受最有效且快速的方法。

在你确定目标时,或者给自己定座右铭时,请不要使用“我不能再……”或“我不要……”等消极语言,而应该“我可以……”或“我要……”等积极的语言。在你面临困难、失败、挑战的时候,请用心思考: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或机会?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我如何才能把事情作得更好?

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你到底关注或者在乎哪一面?“思想是原因,环境是结果。”如果你的想法是正面的,你就会得到正面的结果:如果你的想法是负面的,你一定会得到负面的结果。假如你不满意现在的环境,你就必须改变脑中的思想。改变思想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你的关注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奥斯辛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关着两个人。他们惟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另一个人却总是关注高墙和铁丝网。前者的内心豁达而高远,后者的心里却充满了焦躁与恐惧。

半年后,后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前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至获救。

关注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不要的。让我们保持着对未来的期望,要想就往好处想。不要老是往坏处想。

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

亲爱的世界:

我的儿子今天就要上学读书。一时之间他会感觉新奇有趣。但愿你能待他温柔些。

你瞧,到现在为止,他一直是家中的宠儿,后院的王者。我总是忙着为他治疗伤口,慰藉他的心情。

但是现在不同了。今天清晨,他就要走下前门楼梯,冲我挥挥手,开始他的伟大的历程。其间或许有争斗、不幸或者伤害。在世界上度过他的日子,他需要信心、爱和勇气。

所以,世界,我希望你能时不时地牵起他的小手,教予他应知之事。教予他,尽可能温柔些。教予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所在;每有奸诈小人,必有献身义士;每见一敌人,必有一友在侧。教予他书中自有黄金屋。让他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给他时间静思其中亘古绵传之奥秘。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更荣耀;教予他,自我有信念,哪怕人人言错;教予他,可以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虻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战。请温柔地教予他,世界,但是不要骄纵他。因为只有烈火的考验才能锻炼出真钢。

此要求诚为冒昧,世界。但是,请尽你所能。

一位母亲:安妮·斯通

上帝已经爱你

1963年,一位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人”之类的来信,他收了不下千封。每次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里都非常沉重,但他不知该怎么回答这样的提问。

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订婚仪式,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都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景,幽默地说了一句话: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同样,那些有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样,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1000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将这封信重新刊载一次。

如果你是一个好人,那么你就不要再要求得到什么回报,回为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上帝垂爱你的明证。

上帝的杯子

进入日本帝国酒店工作的年轻人,最初都必须经过一段全方位的职业培训。然后再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被安排到不同岗位。有个女孩原以为自己会得到一份和她身份相符的工作,但出乎意料的是,经理却让她洗扫厕所。

这个女孩是接受贵族教育长大的,在她心目中,这份工作卑贱而且低俗。第一天伸出手洗马桶时,她几乎呕吐。勉强干了两个多星期,她就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她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和她在一起做厕所清洁员的是一位50多岁的老人,她在帝国酒店做了23年的清洁工。有一天她看见这位前辈在洗完马桶后,居然伸手从马桶里盛了满满一杯水,当着她的面一饮而尽。

她顿时目瞪口呆。那位前辈却很自豪地说:“你看,经过我的手清洗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喝下去。”

这位前辈的举动给了她很大的启迪。从此以后,每次洗完一只马桶。她就会想,我可以从中舀一杯水喝下去吗?

培训的期限到了,当经理验收考核时,这位贵族小姐当着很多人的面。从自己洗过的马桶池里盛出一杯水,仰头喝了下去。

37岁以前。她是日本帝国酒店的普通员工,是那里工作最出色的人。37岁以后,她开始步入政界,最后成为日本内阁邮政大臣——野田圣子。

在很多场合,她都这样介绍自己的身份:最出色的厕所清洁工,最忠于职守的内阁大臣。

有一则这样的谚语:“上帝给每个人一个杯子,你从里面饮人生活。”一样的人、一样的杯子,可是,我们饮入的生活却千差万别。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是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你想饮入怎样的一种生活,决定权在你。而不在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