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早期培养,有的家长对纠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和错误思想重视不够,觉得孩子年纪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变好。其实这种“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的思想危害极为严重。
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大。模仿能力强,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好时机。可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合理,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又不注意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这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年幼的孩子常常把一些小画书、小玩具之类的小东西拿回家,这些东西有的是别人送的或自己拣的,但有的却是拿别人的。虽然孩子知识少,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家长如果对此不闻不问,不及时纠正,就会养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今天的小偷小摸行为很可能发展成明天的大偷大摸行为,常言说得好“小偷针,大偷金”。据对少管所在押少年犯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决不能姑息孩子的任何细小错误行为,要坚决把孩子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及时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使孩子产生一种过失感、内疚感、羞耻感。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会逐渐明确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认识,克制自己的错误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长期精心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克服片面发展的思想,从体、智、德、美几方面综合培养,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成才铺平道路。
由于对孩子的品行发展的忽视而酿成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警醒了。对于孩子品行的培养,千万不能忽视。
有这样一位家长,对孩子根本不管不问。当学校找到他告诉他孩子被拘留了,他竟然说:孩子进拘留所是对他的锻炼。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某校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班主任家访时发现他在地上睡觉。原来家长经常外出打麻将。根本不管孩子的生活。另外一位家长看黄色录像,从不回避孩子,结果家长违法,孩子也被拘留。
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有的父母是个体户。无暇顾及孩子,这些特殊的环境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重重地打上家庭的烙印。个体户整天忙着赚钱,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也许因为自己有钱。就给孩子买很多高档的玩具,给孩子雇保姆、请家教,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子就像是一块未曾雕刻的璞玉,如果你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很美的艺术品。反之,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孩子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人见人爱的“工艺品”。小的时候,父亲总是用小树苗打比方。孩子是树苗,家长和老师就是园丁,树苗在长成大树之前要经过许多次的修剪,不修剪或者修剪得不及时,就长不好,不能成材。育人和育树是同样的道理,人们不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认识的经理、董事长有的就是初中毕业。所以孩子不必要求那么高,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抱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是目光短浅的,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将来的人没有充分的实力就会遭到淘汰。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孩子从小不养成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有一句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对孩子的教育要赶早,让他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的脸脏了,我会让他自己照照镜子,让他看看自己那张大花脸,然后叫他自己动手洗干净,让他明白什么是干净,要洗到什么程度才算干净;如果孩子的指甲长的长了,要叫他及时修剪好,头发要按时洗。对于仪态方面的要求不一定要“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但一定要有精神。走路要抬头挺胸。父母要经常在旁边提醒他,让他渐渐习惯。不许他说脏话,不可以一言不发,做个闷葫芦,也不能做一个话多的人,讲个不停。在锻炼他的胆子时,教会他适可而止,在多方面进行提醒。对人有礼貌,见到熟人要主动问好,打招呼、不可乱扔垃圾,破坏环境。还有许多的可以与不可以,都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多多留意,细细观察。当然,这些中最基本的还是孝敬父母,有一颗爱心的人,才会关心其他的人和物。所以家长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让孩子了解作为父母的不易与艰辛,让他体会到亲人的温情与关爱,让他懂得接受与付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方法,但不管方法有多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平平安安地生活,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呢?当然是尽早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
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的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给3岁以前孩子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文字、音乐、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教育孩子最重要之处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事实上,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就像古谚说的那样:“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后的样子。”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素质。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3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素质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挑起教育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