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网络商机
12011400000023

第23章 网络股票:淘金新领域(2)

总的来说,上述四个领域已经涵盖了国内网络产业所蕴含的全部商机。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网络业的发展和中国公司对网络业的推动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步的,而不同的则是深度和广度。从网络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来看,网络设备在有线电视网和网络商业应用产生盈利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如思科公司1984年以生产电缆调制解调器、路由器和其他网络联接设备起家,到目前,其销售收入已经将近70亿美元,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在这个成熟市场上尚无一家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国外,世界20多家大公司自9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有线电视网的拓展,通过有线电视网使互联网络信息进入千家万户,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即时互动式服务,同时也为网络增值服务创造了条件,而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网的技术程度还很低,建设和改造的任务还很重,要提供网络增值服务尚有一段路要走;同样的差异也体现在电子商务和网络软件等细分领域。此外,美国与中国最大的不同还体现在上网人数上,而上网人数构成了网络业发展的基础。在美国,上网率已经达到40%以上,这证明网络生活已经构成了许多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目前计算机普及率在城市都只有11%,上网人数共计还不到1000万,差别是很大的。所有这些差别都表明,在国内证券市场上,投资人不能简单地复制美国的网络股模式。也就是说像雅虎这样的网络门户和亚马逊这样的纯粹电子商务性质的股票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是找不着的(搜狐和新浪网可以说是纯粹的门户站点,但由于均是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目的地都选在美国那斯达克,因此也不属国内市场范畴。国嘉实业和中信国安有一部分属于电子商务概念,但主要还是限于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形不成真正的网络交易),或者说,中国的网络股都是某种程度的高科技概念的变异。就像长虹1998年声称要进入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行业,而1999年又宣称要进入有线电视行业一样,中国高科技股狂潮刮过了电脑和通信业,1999年则变异为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网络概念。这说明在我国网络股在概念上已与美国网络股存在本质的不同。

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具备美国概念的网络股,在我们这儿,对于与网络的所有层面包括ICP、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商(电信、有线电视)和设备商等有关的公司的股票我们统统称为网络股,或者严格一点,叫做“网络概念股”.

不论是叫网络股也好还是叫网络概念股也好,作为一个板块或者一个行业,同美国一样,网络类上市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1998年纳入统计范围的沪深两市35家“网络概念”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4元,远远高于两市全部上市公司0.20元的平均值;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高达27.61%,是两市平均值的3倍还要多;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8元,也略高于两市平均数2.5元。网络公司相对较好的业绩对其高扬的股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支撑。但值得引起投资人注意的是,这样的业绩并不是完全由网络产业所带来的,对相当一部分网络类上市公司而言,其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其他非网络类业务,网络类业务或者目前还只是在建项目,或者虽已建成运营却仍处于亏损状态,对它们来说,网络业务只是一项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投资而已,因而判断其投资价值关键要看成长潜力而非目前的利润贡献。

价值评估:网络股投资的基础工程

网络股市,让人怦然心动,牵肠挂肚。市场评估模型,为股民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指南。

寻找评估网络股体系

当大多数投资人正在狂热地追捧火箭般连连上涨的网络股,并且在300倍甚至1000倍的高市盈率下频繁换手时,你不免会有些怦然心动,恨不得一下子扑下所有的资金,美美地赚他一笔。但你可能还是有些担心:这么高的市盈率,他们还会涨吗?可就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又窜到了新的高位。于是你忍不住还是买了,可你还是觉得不踏实,拥有这些股票就像怀抱着一个膨胀的气球,虽然还在继续膨胀,但你总担心它什么时候会炸。这就是大多数投资人购买和拥有网络股时的心态。其实不只是普通投资者,面对这些疯涨的网络股,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也一直在寻找评价它们投资价值的新的方法和联系。很明显,如今市场上对网络股投资价值的评价已经大大不同于对传统的实体业务的估值。举例来说,亚马逊公司虽然还只有短短5年的历史,其市值却已经达到了250亿美元,相比之下,沃尔马公司(Wal-Mart)达到同样高的市值却花了27年的时间。在过去,公司股票的上涨一般都需要有利润的支撑,而现在对于网络股,利润支持已经不再存在于人们的投资理念中。因此,证券分析师们不得不采取某些办法来对传统的股票估值模型进行修正。然而修正后的模型尽管很多,但都并不是非常的有效。有时,不同的人对同一只股票甚至会作出截然不同的估值,让人感到这些模型本身也同它所评估的对象一样是同等的“疯狂”.对于这一点,有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1998年12月中旬,两名美国华尔街最有名的证券分析师--CIBC Openheimer公司的亨利·伯罗杰和美林公司的加里森·科恩就对同一只股票--亚马逊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估值。当时,亚马逊的股价为160美元/股,亨利·伯罗杰认为这一估值过低,按照他的估值,该股票应该涨到400美元/股。与此同时,加里森·科恩却作出截然相反的估值,他认为该股已经估值过高,按照他的估值,价格应该回落到50美元/股的水平。到底谁的估值更为准确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他们各自不同的估值方法。亨利·伯罗杰首先考虑的是亚马逊的目标市场,从全球范围看,书籍、CD等视听产品的市场容量大约在1000亿美元左右;那么亚马逊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市场份额呢?伯罗杰采取了类比的办法来估算,由于当时领先的平价零售商沃尔马的市场份额为10%,既然亚马逊正在不断增加其销售的产品种类,他认为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合理估计亚马逊的市场份额为10%,也就是说营业额将攀升到100亿美元之多;然后再来考虑亚马逊的利润率,虽然传统零售商的销售净利润率只有1%到4%,但伯罗杰相信亚马逊的净利润率可以达到和戴尔公司相当的水平--7%,因为和传统零售商相比,亚马逊通过网络交易可以支付较低的租金、保留较少的库存并雇佣较少的员工,从而使运营成本大大降低,相应地能够大大提高销售利润率;这样,将7%的利润率和1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相乘便得出亚马逊的净利润为7亿美元。最后一步要做的是确定市场所能够给予亚马逊这只股票多少倍的市盈率。一般来说,对那些成长缓慢的公司而言,市盈率大多保持在10倍左右,而对那些高速成长的公司,市盈率则会达到75倍左右,其他公司的市盈率则一般介于这两者之间。这就意味着亚马逊的市值最低也应该有70亿美元(即分拆后合每股44美元/股),而最高则可达到530亿美元(合每股332美元)。按照上述假定,伯罗杰认为亚马逊当时250亿美元的市值和160美元/股的股价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不仅如此,鉴于亚马逊的成长性,伯罗杰还把该股票的目标价位定位为400美元/股。与伯罗杰的看法不同,加里森·科恩则认为“亚马逊是所有上市股票中最为昂贵的一只,不仅在所有网络股中是如此,在整个现代股票市场上也是如此”.科恩不相信亚马逊能达到和戴尔公司一样高的销售利润率,并认为亚马逊公司不可能长期保持其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备的优势。科恩感到亚马逊最大的危险在于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其股价。与伯罗杰的估计不同,他认为即使亚马逊的营业利润率达到5%到7%(低于伯罗杰的销售净利润7%的估计数),其股价也只能在1999年收入的2到4倍的价位上立足,科恩估计在其后的12到18个月内,亚马逊股价将跌至50美元/股以下(分拆后17美元/股)。

伯罗杰和科恩对亚马逊股票估值的巨大分岐充分反映了网络股价值评估的难度。自网络股诞生以来,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评估模型来对网络股进行估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有:市盈率模型(Price/Earnings,又称Campbell-Shiller模型)、价格销售比模型(Price/Sales)、理论盈利倍数分析模型(Theoretical Earnings Multiple Analysis Model,简称TEMA模型)、市值比访问量模型(Market Capitalization/Vistors)、营销回报模型(Marketing Return Model)、市值销售比模型(Market Value/Sales)、联邦模型(Fed Model)、康奈尔模型(Cornell Model)、格拉斯门-哈斯特模型(Glassman-Hassett Model)以及经济附加值模型(EVA Model)等。

市场评估模型介绍

市盈率模型又称康贝尔-席勒模型,是由哈佛大学的约翰·Y·康贝尔(John Y Campbell)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罗伯特·J·席勒教授共同创立的一种价值评估模型。他们根据历史的市场表现得出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并指出如果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大大超过历史市盈率--如现时美国33倍的市盈率(按98年业绩计算),股价就会回落到15倍的历史市盈率这样一个水平。上述15倍历史市盈率指的是美国的情况,具体到中国股市这样的新兴市场情况则可能大不一样。由于受到供求关系、散户投机和机构造市的影响,新兴市场的市盈率一般比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相对要高。1996~1997年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到达30倍以内左右即到达完全投资区域,到1998年,即使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20倍市盈率仍被认为已到达历史底部,人们由此推断两市下跌空间有限。

值得指出的是,市盈率模型即使应用到美国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忽视了美国经济的变化。据美国副总统戈尔代表商务部发表的一份题为《正在出现的网络经济》研究报告指出,美国1995年至1998年间经济增长的35%为网络经济所创造。报告说,网络经济正推动着美国经济增长,降低着通货膨胀率,改变着美国人的工作场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速度甚至超过了人们的乐观估计。1998年初,专家预测因特网络的零售额到2000年将达到70亿美元。但当年后期,网络零售额已达到70亿到150亿美元。

报告还指出,到2006年,美国约有一半的劳动力将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雇员。信息技术业的工人工资与其他行业的工人工资差距也在拉大。1997年,信息业的工人平均年薪是52920美元,比美国所有工人的平均年薪29787美元高78%.报告最后指出,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而价格在不断下降。这有助于美国通货膨胀率的降低。1996年和1997年,信息技术业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了0.7个百分点。

信息技术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美国的对外贸易,美国1.5万亿美元的对外商品贸易额中,有19%是信息技术业创造的。由此我们看到,网络经济已经或正在改变着美国经济的基本格局,这一点也毫无疑问反映到了美国股市上。目前,美国那些具有高增长、高市盈率特点的技术网络股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权重已经占到了将近20%,而十年前,标准普尔500家绝大部分由汽车、石油等股票构成,技术网络股只占了不到8.4%,应该说,美国股市的长期平均市盈率也已经不再停留在模型给出的15倍的水平上。

前面提到的亨利·伯罗杰对亚马逊估值的例子其实就是运用市盈率模型对美国股票进行估值的典型例子,只不过作了某些修正。伯罗杰没有使用整个市场平均市盈率作为估值标准,而是将市场全部股票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成长较慢的公司的股票,这类股票的市盈率较低,一般在10倍左右,另一类是高成长的科技网络公司的股票,这类股票的市盈率较高,一般在75倍左右,其他公司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结果,伯罗杰给出了一个市盈率区间,并将估计的公司的预期利润(市场容量*市场份额*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乘以市盈率的两个极端值,从而得出了亚马逊公司的市值区间(本例为70~530亿美元),再将市值除以流通股数也就得到了股价的区间。显然,伯罗杰的作法较市盈率原始模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有趣的是,伯罗杰运用修正的市盈率模型对亚马逊股价的预测竟然是非常的准确,就在预测作出一个月之后,该股票迅速突破了400美元/股的价位,一个月之内升幅达150%,令人瞠目结舌。与市盈率模型相类似,鉴于大多数网络股都没有利润,但有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于是价格销售比模型或市值销售比模型就应运而生。在无法计算市盈率的情况下,许多证券分析师便通过计算网络股的价格销售比(股价/每股销售收入)或市值销售比(股票市值/销售收入)来判断对这类股票的估值是偏高还是偏低。

理论盈利倍数分析模型介绍

理论盈利倍数分析模型是由BT Alex. Brown公司长期跟踪网络股的证券分析师Shaun G. Andrikopoulos提出来的。该模型通过估计公司业务成熟时所期望达到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率来对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作出预测,然后再依据预测的利润和公司目前的股价来计算股票市盈率,当股票市盈率回落到该市盈率以下时,就值得买进该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