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经理人谋略大课堂
12016500000017

第17章 经理人与用人谋略(5)

库氏上任后,采取三项重大措施:一是进行市场预测,得出结论,只有生产美观、耐用、定价在500美元左右的汽车才能打开销路;二是组织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多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销售网。三条措施的实施,使福特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里,一跃登上世界汽车行业第一霸主的宝座,老福特本人也由此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

但是在成功和荣誉面前,老福特开始头脑发昏,变得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许多人才纷纷离去,连库兹恩斯也只得另觅新枝。从此,福特公司失去了生机,丧失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只向市场提供了一个车型,而且都是黑色的,终于被它的主要对手——通用汽车公司击败。

1945年,老福特的孙子福特二世继承了祖业。为了挽救公司这个烂摊子,他聘用一些杰出的管理人才,比如原通用汽车公司副经理人内斯特·布里奇,后来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当过世界银行行长的桑顿等。这些人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利润连年上升,并推出了一种外型美观、价格合理、操作方便、广泛适用的“野马”轿车,创下了福特新车首年销售量最高的纪录,把“福特王国”又一次推向事业的顶峰。

正当此时,亨利·福特二世也走上了他祖父翻车的错误道路。他独断专行,甚至忌贤妒能,布里奇、麦克纳马拉等人只得离开公司。从此,福特二世愈演愈烈,从1968年到1979年,以突然袭击的手段,连连解雇了三位经理人。整个公司像黑云压城一样,沉闷压抑,人心浮动,人才外流。公司从此无所作为,从原有的市场上节节败退。面对大江东去的败局,福特二世不得不辞掉公司董事长的职务,把整个公司的经营权转让给福特家族外的专家菲利普·卡德威尔,结束了福特家族77年的统治。

所以说,汽车大王福特家族的起落沧桑,就无不与能否用好智囊人物即关键人物密切相关,也是对待下属“厚”得不到家、不彻底。

3视员工利益为上

通常情况下,员工的利益需要通过经理人来争取。只有关心员工利益,经理人才能赢得员工的心,事业才会获得成功。

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或者说要时刻为员工谋福利是管理者应尽的职责,也是管理员工的基础。现代企业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是企业唯一能动的要素。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强调的也是人的重要性。许多知名企业和管理者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不断地为员工谋福利,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公司内部氛围。

德国西门子公司早在1862年就给工人增加津贴补助;1872年实行养老金制;1873年缩短工作时间,改为9个小时工作制;1888年配备健康保险;1927年,“成果奖金”在全公司实施,这一措施后来作为法定项目被保留下来,并对在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所有员工授予该奖。此外,西门子公司还有一个领导与员工谈心的传统,目的在于加强思想沟通,改进领导工作,增强合作意识。如此种种措施,不胜枚举,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只有一个:让公司的员工感受到一种“家庭式”的关怀,并由此激发员工的潜能,尽心尽力为公司做事。

所以说,作为企业管理者,理当是部门员工的“保护人”。也就是说,要竭尽全力地维护员工的种种切身利益,如经济效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法律利益等。这往往也是许多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比起“皮鞭+解雇”的管理,或者在皮鞭之外,只是简单地给予些物质刺激,把员工当作“经济动物”对待的管理确实要进步得多。

伊士曼早在1912年就在柯达公司建立了当今早已风行的“红利”制度,工人们除了每月领到比在其他公司优厚的薪金外,每年还可以根据自己为公司所作贡献的大小参加分红,这在美国企业中是首创。1919年,当其他公司都已竞相效仿时,伊士曼又开始了“入股制”,即鼓励员工入股,把自己在柯达的三分之一股权让给员工分享。这两项制度延续至今,工人得到的“红利”与“股息”随着企业的兴旺而逐年上涨,怪不得柯达公司所在地纽约罗彻斯特的商人,每年都热切地盼望柯达分红这一天——3月15日后的第一个星期五,他们总是以种种喜庆的形式欢迎这一天的到来,每一个老板都想千方百计招徕更多的生意,成为这笔红利的间接受益人。

另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企业,就是拥有17万名员工、在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中享有盛誉的新加坡航空公司。该公司以严格的纪律和考核著称,同时却以优厚的福利深深地吸引着员工,使员工自豪。比如该公司乐意帮助员工进行业余学习,规定凡每月工资低于2000新加坡元,并与公司签订了5年工作合同的员工,读高中可补助500新加坡元,读专科可补助1000新加坡元,每年可免费到国外旅行一次,其配偶和子女同享此待遇;未结婚的员工,则规定其父母和18岁以下的兄弟姐妹可同享此待遇。公司还帮助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由于该公司经济效益甚佳,股票的红利相当丰厚,使员工受益匪浅,这种与公司“俱荣俱损”的关系,使员工为公司奋发工作,尽心尽力,这又促使公司经济效益节节上升。

这些生动的实例都表明了,经理人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为员工谋福利是管好员工的最好办法之一。

4如何留住团队中的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关键”人物,把握杰出人才是经理人手中的一大法宝。不过,实践中,经理人尽管经过了不少努力,但仍然会遇到核心员工“跳槽”的事情。其实,在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类似于“跳槽”一类的事已实不足为奇。但若其他群体没有作出加高薪或是升高职的承诺,却还是把你的优秀下属给挖走了,这就可能真的是一个错误了。

下面就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下属们认为你并不是一个好经理,他们觉得替别的经理工作更值得。

(2)你的团队名声不好。下属们认为,只要他们不离开这个团队,提升的机会就少得可怜。

(3)你表现得太想留住下属。他们认为,时间再长,你就会尽力阻止他们离开。这样,他们一有机会就马上离你而去。

(4)下属们觉得你不会欣赏他们作出的努力。

(5)如果他们一分钱都加不了,那么至少可以找个能够赏识自己的老板。

当然,除了这些,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你团队中人才的流失,直接威胁到你自身的地位和发展,你必须阻止这种现象。

可以说,远到各朝各代,近到大小公司,若没有杰出人才当朝效力,王朝是不会兴盛的,公司也不会发达的。汉高祖刘邦是一介布衣,不愿从事寻常百姓的工作,反倒结交了众多游侠,当他见到秦始皇出巡的行列时,仰天长叹道:“大丈夫当应如此。”从此广交各路豪杰,礼贤下士,将萧何、张良、韩信等杰出人才收于帐下,终于打败霸王项羽,成就帝王大业。

所以,聪明的经理人应先仔细反省一下自己的“所做所为”,然后,耐心地领会以下建议:

一是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有些经理人在杰出人才立下了大功,出了风头后,心里就会不平衡,因为无论自己的上司还是部下都把注意力与称赞投向了别人,而不是自己。从此后,常常故意找茬、挑剔,直到最后把有才能的部下挤走。这种做法极不明智。

二是给予利益,留住人才。杰出人才之所以留在你的身边,而非另奔他人,是因为他希望从你这里获得最大收获,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部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贡献力量。所以对于杰出人才要给予一定的优待与利益。

三是作出调查,弄清原因。你也可以试试另一种方法。调查一下其他公司是怎样运作的,他们的优势何在?然后,留意别人告诉你的每一条意见,着手进行改革。

四是该放就放。你的手下会不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下属?不要小看这一点,如果你的团队业绩平平,或者你紧抓着员工不放,替你工作的人就会心不在焉。聪明的办法是,企业可以不需要这样的人,只把愿意留下来的人留住。

5面临困境也不轻易裁员

即使企业面临不景气,也绝不裁员,这是“厚黑功夫”高深的经营管理者通常的做法。他们宁可暂时损失金钱,也不想使员工丧失对公司的信心。我们来看这方面的企业典范是如何做的。

(1)松下公司的做法。

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1929年11月至12月间,松下电器产品的销售量急速减退,再继续下去,只有绝路一条了。帮助松下照顾公司的井植和武久两人忧心忡忡,替松下制定了裁减一半员工的对策。

一听到他们的解决方案,松下幸之助立刻否决了裁员的方案,当场宣布决定:即日起产量减半,员工都不解雇。处理原则:工厂上班半天,生产减半,月薪全额照发,不减少一个员工的收入,但店员取消休假,全力以赴,努力推销库存的产品。以这种耐久战,静观其变。

对此,松下幸之助认为,这样可维持资金灵活地调动,不致周转不灵。至于损失半日的工资,如以长远的眼光看,仅是一时性的小损失,无关紧要。如果在公司正筹谋计划扩大业务之时,因面临了不景气的打击,就解雇员工,那是对自己的经营没有足够信心的表现。而后来的井植和武久两人,也是大喜过望,向松下保证将全力以赴。他们两个回去后立即召集全体员工开会,宣布了松下的方针。当时全体员工都非常感动,高声欢呼,全体店员当场誓以全力推销产品,不稍放松。

经过共同努力,到翌年2月,满仓的库存,竟销售一空,不仅废止了半日作业,恢复全天班,更全力地生产,业绩也呈现空前的盛况。

(2)惠普公司的做法。

1936年,戴夫·帕卡德与比尔·休利特一起创立了休利特—帕卡德公司,即惠普公司。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公司已经成为拥有200万美元资产和200名工人的大公司。但是,危机还是到来了。

战争一结束,许多军事项目迅速停建,电子设备在军用市场上的总销售量迅速下降。由军事工业带动的民用品市场也迅速萎缩,公司的业务一落千丈。面对市场的衰退,帕卡德不得不辞退了100多个工人。看到许多一起创业的朋友马上就要失去工作沦为失业者,帕卡德的心都碎了。他深深地懂得失业对工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活水平的迅速下降和自尊心的巨大伤害。眼见人们陆续地默默离去,帕卡德在心中发誓:一定要渡过难关,把公司搞上去,把这些工人重新请回惠普公司。

随着美国经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展开,公司又恢复了昨日的辉煌。到20世纪40年代末,公司资产已接近千万美元大关,成了硅谷中的明星企业。1959年,正当公司在帕卡德的领导下蒸蒸日上时,他注意到公司员工的热情似乎不高,帕卡德有些迷惑不解。

当帕卡德婉转地问公司一名检测人员时,这位员工告诉他:“是的,我为在这样一个大公司工作感到自豪。但是,作为一名员工我却并没有感到是企业的主人。工薪的确在上升,但老板还是老板,伙计还是伙计。”听了这一席话,帕卡德陷入了深思。

应该让大家都成为公司的主人,这样工作起来才会齐心协力,才会一心把公司搞好。第二天,帕卡德在公司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把公司发展的巨大利益也分配到辛勤工作的员工那里,惠普公司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这就是后来风靡美国的ESOP(职工持股计划),他把公司股票分阶段按工作时间分给职工。职工作为公司主人,立即面貌一新,惠普的销售、生产各方面均呈现出一片新的气象。

随后的几十年间,惠普发展成为生产计算机与电子产品的国际性大公司。而帕卡德也曾于1969年被认命为美国国防部副部长。

其实,这些都在进一步说明,聪明的经理人应该懂得,在管人用人的时候,采用“厚”或是采用“黑”的手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下属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和企业效力。这也是每一个成功经理人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