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认真加强对企业关键性人物的研究,确定关键性人物的特征。为此,首先必须尽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结构、组织和职能。然后确定关键性人物在该企业中的作用,确定他在该企业的生产、营销、人事、行政和财务部门的地位及其影响。
二是衡量关键性人物的价值,分析失去关键性人物的各种影响。失去关键性人物的影响,可以用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来衡量。
三是预演失去关键性人物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通过预演和对后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许多问题,如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安全措施放松、内部争权夺利等。
四是根据前面的结果,经理人应采取预防措施来保证企业的安全和发展。所谓预防措施,主要是指改变关键性人物所负的责任,将他的责任进行简单再分配,并尽早培养关键性人物的接班人。如果需要的话,甚至可以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最高管理层人员的职务进行全面的改组,以适应预防和处理危机的需要。
五是在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再制订一项生存计划。即使预防措施很好,生存计划对企业来讲也是必需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安然渡过失去关键性人物的危机。
生存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关键性人物的价值和失去他可能造成的损失,事先准备好一笔资金,以应付各种急需资金的紧急情况;制订与新闻媒介进行联络的应急计划,从而能在关键时刻加强对外宣传、维护企业的声望;制订管理层对危机的应对计划,以使在失去关键人物时,管理层仍能够应付自如,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明确关键性人物的接班人,以避免出现群龙无首、混乱不堪的局面。
因此,对企业来讲,制订一项生存计划,将是渡过难关的最佳举措。一般而言,做好了以上准备,当失去关键性人物时,企业就不会陷于手足无措的局面,从而增强了企业对意外情况、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同时,经理人在运用危机管理解决形象危机时,要把握好两点。第一,要及时控制社会舆论,不管这些舆论是否属实,都必须把危机的影响面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二,在控制住舆论后,就应迅速组织人员查清危机发生的原因,要么针对社会公众的误解、人为的破坏,真诚、坦率地作出解释,澄清事实真相,以尽快扭转局势;要么针对企业内部不良因素,诚恳地向内部公众和外部社会公众致歉,承诺针对不良之处加强管理,以求得社会公众的谅解,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尽快重振企业的声誉。
危机谋略2:临危不乱,置之死地而后生
临危不乱,本意是指面临危险却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主动断绝后路,将自己置于生死边缘,进行殊死奋战,从而赢得新生的谋略。这两种表现都是有着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领导者所具备的。实践中,也是成功经理人所应该追求的。
1临危不乱方显过人素质
“临危不乱”就是在危机面前,避免盲目乱动,深存实力,不要惊动敌方。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领导者,当面对危急局面时,都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然后聪明应对。
对于这种应对表现,今天的经理人可以通过古人的处事态度来借鉴。
唐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某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官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乃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表情未有半点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诫左右的人说:“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就当作没有丢印一样。”
手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惊慌失措,均感疑惑,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令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随后就像完全忘掉了这件事一样。
当晚,他竟然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而他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同时,手下的人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
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说:“丢印的缘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自然在用过之后悄悄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必担心不能失而复得,或是发生其他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手下听了连连称是。当然,这样的事不是谁都能做的,这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宽大胸怀,而不这样做,裴度面临的危机就是丢官弃爵了。
临危时,做到镇定、不乱,是作为经理人在商战中遇到挫折时处事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乱”的时候,但一定要及时纠正,不能长久“乱”下去。经理人在工作应酬中出现问题,可以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提前做一些研究,最好能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处理预案,一旦有情况,可先按照拟定的方案组织实施,正所谓“先事虑事,则事优成”。
2破釜沉舟能聚无敌斗志
人的潜能是极大的,一件在平时难以做到的事,都是怕一个“逼”字。“破釜沉舟”原意是将帅在某种危机的情况下,应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军队处于危险的境地,断绝退路。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将士就会产生特别强的战斗力,这种殊死奋战的军队是所向无敌的。从这个角度上说,破釜沉舟之策虽具有一定的“残酷性”,但同时也是危机谋略里最高明的一招。应用在现代商海中,也实为经理人最为有效的危机谋略之一。
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就破釜沉舟实现了九连捷。为了渡过江与秦兵作战,他砸破锅,沉没船,表明了自己准备与秦兵决一死战,绝不后退的坚定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士兵们求生的本能,激发出了他们惊人的“以一抵十”的能力,终于打败秦兵。项羽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砸锅沉船,目的就是让士兵们都知道没有退路了,如果不尽力打,必定是死路一条,而如果拼命打了,还有生的可能。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于是,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他再三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然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兵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就拥立项羽为上将军,楚怀王也只得任命项羽做上将军援救巨鹿。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渡河,等到全军都渡过河,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然后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即破釜沉舟。项羽用这种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他对将士们说:“国家兴亡,在此一举。这次咱们打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内一定把秦军打败。咱们死也不回头,你们看如何?”将士们举起拳头,一齐高呼:“行!行!”
楚军士兵看主帅如此信心十足,全体就不打算再活着回去。章邯听到楚军“破釜沉舟”,要跟秦军决一死战,就召集了将士们商议对策,他说:“项羽十分厉害,绝不可小看楚军。”章邯吩咐九员大将分头把九路人马布置好,他自己带一路精兵迎了上去。章邯与项羽交战,原本佯装打败把项羽引进来,哪儿知道楚兵英勇非凡,越打越有劲儿。章邯的军队争先恐后地乱跑乱窜,反倒把后面几路接应的军队冲乱了。
在项羽的亲自指挥下,楚兵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向秦军冲杀过去。楚军所向无敌,势如破竹,三天之内打了九个胜仗。这一大战真是大快人心,秦国的士兵四散逃命,大将军苏角死在乱军之中;秦军的其他主将,有的被杀,有的投降做了俘虏。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将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两年之后,秦朝就灭亡了。
正是破釜沉舟,项羽大破秦军,终成一代英雄。
现代商战中,通过破釜沉舟来表明领导的坚定决心,实现危机管理的谋略也屡见不鲜。中国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创业之初就曾让工人用锤子砸碎76台劣质冰箱,表明了领导者对劣质产品绝不姑息的坚定决心,和项羽破釜沉舟的谋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立即止住不通路
一个人在工作中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个时候,明智的做法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操作。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如果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立即改换方式,重新选择另外一条路。企业经理人更应如此。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有经营管理的才能,更需要有一种商业预见能力。正如杜邦第6任总裁皮埃尔所言:“如果看不到脚尖以前的东西,下一步就该摔跤了。”的确,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眼光,不能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见,那企业是很难发展下去的。
“我们必须适时改变公司的生产内容和方式,必要的时候要舍得付出大的代价以求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杜邦永远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来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一位杜邦权威对他的家族和整个杜邦公司的训诫。
事实正是如此,世界上很少有几家公司能在为了创新求变而开展的研究工作上比杜邦花费更多的资金。每天,在威尔明顿附近的杜邦实验研究中心,忙碌的景象犹如一个蜂窝,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助手们总是在忙于为杜邦研制成本更低廉的新产品。数以千万计的美元终于换来了层出不穷的发明:高级瓷漆、奥纶、涤纶、氯丁橡胶以及革新轮胎和软管工业的人造橡胶。还产生了使市场发生大变革的防潮玻璃纸,以及塑料新时代的象征——甲基丙烯酸,也正是在这里研制成了使杜邦赚钱最多的产品——尼龙。
1935年,杜邦公司以高薪将哈佛大学化学师华莱士·C卡罗瑟斯博士聘入杜邦。此时卡罗瑟斯已研制了一种人造纤维,它具有坚韧、牢固、有弹性、防水及耐高温等特性。卡罗瑟斯走进杜邦经理室时说:“我给你制成人造合成纤维啦!”杜邦的总裁拉摩特祝贺卡罗瑟斯博士取得成功的同时,微笑着说:“杜邦永远都需要像博士这样善于创新的人。继续努力吧,博士,我们需要更能赚钱的产品。”于是,卡罗瑟斯用了杜邦2700万美元的资本,用了他自己9年的心血,研制出了更能适应杜邦商业需要的新产品——尼龙。世界博览会上,杜邦公司尼龙袜初次露面就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杜邦就很快地捞了一大笔钱。然而,杜邦并没有被暂时的超额利润所迷惑住。在大战初期,皮埃尔就已意识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战神阿瑞斯总有一天要收兵,不再撒下“黄金之雨”,于是他开始使公司的经营多样化,一方面紧盯着金融界,一心要打入新的市场,开辟新领域;另一方面他必须为杜邦公司开辟一块有着扎实根基的新领域。几经斟酌,皮埃尔选定了化学工业作为杜邦新的发展方向,他要将杜邦变成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化学帝国。
杜邦之所以将军火生产转向了化学工业,一则因为化学工业与军工生产关系密切,转产容易,不必作出重大的放弃行为,而且将来一旦烽火再起,返回生产军火也很方便,不需太大变动;二则其他行业大多被各财团瓜分完毕,唯有化学工业比较薄弱,且潜力极大。事实上,杜邦家族第二代50年的经营化工用品而发迹的家族史就证明了这一转变是极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