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语言艺术
12029100000012

第12章 课堂上的语言艺术(1)

36.开场白的方式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要能够心灵相通,情意相融,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或老教师到一个新班任教,第一堂课时师生都难免有些拘束,感情有一定距离。因此,精心设计一下开场白,使它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纽带,用它来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就很有必要。

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却又得花好长时间去寻找它。

——高尔基

开场白,话虽不长,却会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势,留下了好的印象或坏的印象以后,一下子还难于改变。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的开场白,要力求亲切、生动、风趣,表达出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教好学生充满信心。下面看几段具有这种效果的开场白。

(1)谜语笑话引路

在自我介绍时,或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时,不妨引用谜语、笑话来开场,使课堂气氛轻松、融洽一些。

有位英语教师给新接的班级上第一堂课,上课前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外国游人到商店买东西,向售货员说“pen”,售货员马上拿了一个盆给他。那位游人说“no”,售货员理直气壮地说:“新盆怎么会漏呢?”故事讲完后,他说:“看来,一个人除了母语外,再能掌握其他语言,是非常有趣和重要的。”

这风趣而有教育意义的开场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对于教师今后的英语教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2)你我对举式

教学是双边活动,而双方却因年龄、知识、地位等等不同,总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就难免给交际带来影响。因此首次接触时,不妨试用你我对举式。这种你我对举式,在谈到对方时,应予以热情赞美,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叩开对方的心扉,使所讲的内容能进入对方心里。

案例

郭沫若先生曾在北京大学作《谈北伐战争》演讲时的第一句话,就给我们以这种启发。郭老登上讲台后,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今天我面对青春的海洋,摆革命的龙门阵!”前半句话讲的是“你”——对方,他充满激情地把民主广场上来听演讲的青年学生赞美为“青春的海洋”;后半句话讲的则是“我”——自己,郭老是四川人,四川人把聊天、拉家常叫做摆龙门阵。搬引一句家乡话,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再冠以“革命”二字,点出要讲的内容一北伐战争,妙语双关。

分析

这恰切的比喻、双关的妙语、亲切的对举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广场沸腾起来,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与对方首次接触时,你我对举式,确实有缩短交际双方距离的奇效。

(4)以爱动其心

新的一门课开始,新的学期开始,教师或班主任一般会对同学提出某种要求或希望。若提得严肃而呆板,难免产生一种教训人的味道,使人产生一见面就受训的不快。其实,可以不直接提出来,用故事启发式提出会有很好的效果。

故事启发式

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出要求或希望,而是讲一个与表达宗旨有关的故事,把学生的心神、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起来,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揣摩。

有一位老师就是用《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开始第一堂课的:“有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去找上帝,上帝带他到地狱看,地狱里有一口装满食物的大锅,可地狱里的人却饿得要命,他们每一个人都拿着一个长柄勺子,可是柄太长送不到嘴里,吃不着。再去看天堂呢,同样的大锅,同样的长柄勺,可天堂的人却快乐和满足。为什么呢?”学生们欢叫起来:“他们互相喂着吃!”

这位老师巧用小故事,教书先教人,首先培养团结互助的好班风。用这种方式来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就不会让人产生一见面就被教训的感觉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师生见面伊始,不可过于严肃,要通过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深沉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从这一点出发设计的开场白,会收到心相通、意相融的效果。

一位非重点学校的高一班主任,她上第一节课时,看到很多同学低着头,情绪低落,就满腔热情地说:“同学们,请把头都抬起来!我们虽然少了几分,没能到重点学校,但我们同样可以成才。就连没有条件进学校的人,照样成了伟大人物的,古今中外还少吗?”

案例分析

针对这些学生因没有被重点学校录取而存在的自卑心理、灰心丧气的情绪,这位老师以热情鼓励的话语,表现出对他们的爱心和关心,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又以伟大人物来激励他们,学生得到了理解和鼓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师生的感情就更融洽了。

(5)从对方心理入手

青年学生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比较关心,比较感兴趣;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人手,分析学生此时的心理活动,设计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开场白。

案例

一位老师接手了一个差班,学生不但成绩差,纪律也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较多。他的开场白别具一格:“今天刚见面,对同学们还不太了解。但是,我不准备了解,也不想去了解某某同学过去怎么样。过去属于昨天,没有必要向后看。我们要着眼于今天,从现在的表现来观察、了解。以后我们就要在一起学习、劳动了。我希望大家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针对差生希望老师不要对自己抱有成见,希望换了老师以后一切从头开始的心理,这位老师的开场白,无疑有利于学生展现新的面貌,有利于师生今后的交往和了解。

开场白,涉及到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还影响到今后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开场白,传递出对学生的爱,对所教学科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爱;传递出对教好学生的自信,胜任工作的轻松愉快的信息,这就可以感染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开场白,是沟通心灵的纽带。那么就请每一位老师精心设计一下您独具特色的“心声”吧。

37.课堂导入语有几种方法?

所谓导人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

精彩的导人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旋律;是感情的起搏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应该精当、精彩,切忌庞杂、繁琐。

精彩的导人语,会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因此,一些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导人语都很讲究,都是精心设计的。欣赏一下他们的导入语,探讨一下他们组织导入语所用的方式、方法,将有利于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

(1)提纲挈领式

一节课45分钟,讲述的内容是很多的,要使中心突出,问题集中,可先用简洁而有概括力的话题句,开门见山地把本节课的要旨提出来,然后再围绕这个话题来阐述,这种方法就是提纲挈领式。

有位历史老师就是这样开始新课的:“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12个字。”他要言不烦,并板书“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12个字。“地大物博。中国有多大呢?有960万平方公里。960万平方公里有多大呢?相当于40个英国,26个日本。我国的物产资源极其丰富,有取之不尽的石油、煤炭、水力等动力资源,还有很多稀有金属。人口众多。我国人口,在世界上是第一位,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可以称得上是文化的摇篮。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古国,它们的文化都中断过。只有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

他用富有概括力的、精练的话题句来统领全课,点明中心,然后逐点讲述。先总提后分述,中心突出,话题鲜明,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话题上来,一上课就对整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心中有底。

(2)问题引入式

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一位老师讲说明文《食物从何处来》时,一上课,他就提出个怪问题:“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这种有想头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弄清“食物”的定义,而且要求能真正理解,才能得出“凉水不是食物,其他东西都是食物”的答案。

这种问法,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运转,也使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这种方法运用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巧与拙。所提问题应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既要有趣味、有想头,又要思考后能答得出来。这位老师用的是“曲问”,即运用“迂回战术”,变换角度来提问。如果简单地提出“什么叫食物?”“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是给食物下定义的?”那可就逊色多了。

(3)数字对比式

还可以运用准确而鲜明的数字对比来导人新课,以便很快抓住听课者的心,给人以较大的震动。

有位教昆虫学的老师,一上课,就进行了一大堆确切数字的对比:“我国的昆虫种类估计约15万种,已知种数约为4万种,仅占估计种数的26%,而解放前所发现、记载、定名的昆虫才2万种,其中由我们中国人定名的仅有204种,占总数的1%。这样,在昆虫分类方面,我国还得67年才能赶上美国……”

分析

这短短的几句开头语,朴实而又清楚地说明了我国目前昆虫分类方面的落后状况,激起学生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发奋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着名的昆虫学家谈起大学的第一节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所说的,使他从此把“1%”牢记于心,并为改变这一点孜孜不倦地奋斗。

由此看来,用数字作对比来说明问题,给人的印象确实极为深刻。除了用数字对比外,其他的对比方式,如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等等,也都有吸引学生注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与对比较为接近的还有比较的方法,就不举例细说了。

(4)实际导入式

青少年对谈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对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入手来设计导入语。

请看一位老师讲《拿来主义》一文时的导入语:“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半个学期以来,我初步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67种,科技的作品不说,就是中外的文学作品,也有270多本。”“书的种类也很多,有唐诗、宋词、《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还有同学看《西厢记》、看明清笔记小说。外国文学作品呢?有的看《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有的看《高老头》、《悲惨世界》等等。”“对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化遗产,看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这样的导人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寓教学目的于分析、诱导之中,学生听起来亲切自然,容易接受。

(5)诗文导入式

语文课讲到名作名篇时,史地课讲到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时,政治课讲某一哲理时,班会课介绍中外志士感人事迹时,采用诗文导入式,可以渲染气氛,创造一种氛围,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比如,讲《雨中登泰山》一文时,不妨先板书一下杜甫的《望岳》诗,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一下子就创造出一种艺术氛围,把同学们带到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特定情境中,激起同学们对登泰山的无比向往,从而引起学习课文的兴趣。讲《指南录后序》时,以诵读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来开始新课,都能大大增强讲课的感染力。同样,吟诵有关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的诗文、对联,诵读有关的哲理诗,援引中外志士“言志”的诗词,都有激起学生无比向往的表达效果。

特别提示

运用诗文导入式时,注意所选的诗文要切题,还要注意诵读时的表情、语调、语气,使之与要渲染的课题环境相一致。

(6)名言警策式

青少年对名人都极为崇拜,名人在他们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环效应。教师利用这种心理,根据授课的主旨,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名人名言作为导入语,就有使人惊警、扣人心弦的效果。

例如,在讲《守财奴》时,以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来开始讲述。

再例如,讲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时,以列宁“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来引出生活的哲学,使人心头豁然一亮,思想认识也会更为深刻。

特别提示

运用名言警策式时,所选的名言针对性要强,要能对深入理解主题有启迪作用;引用时要事先摘抄好,并加以查对,讲述时做到准确无误(亦可事先在黑板上写好),切忌仅凭过去阅读时的印象,信口开河。

(7)情感导入式

语文课的教学中,特别是讲授诗、词、赋、散文、记叙文、报告文学等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时,教师的导入语不妨选用情感导入式。

走进教室后,不要马上讲话,先调整面部表情,使之与表达内容的感情相协调,未曾开口先有情,然后“情以物遣,辞以情发”。

一位教师进行《鞠躬尽瘁》一文的公开教学,他走上讲台,庄重地扫视整个教室,表情严肃,然后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地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一一焦裕禄同志,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心中装着兰考,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几句导人语使整个课堂沉浸在对焦裕禄同志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之中,学生、教师、作者的感情很快产生了共鸣。

特别提示

情感导入式,要求讲课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语)。

可有的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一点。

有位老师讲《包身工》时,竟然春风满面,导入语也干巴巴的:“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记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条件,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这样的表情、叙述,是打动不了学生的,以至于教师范读课文时,学生竟几次发笑。教师没有进入角色,怎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

导人新课的方法还很多。只要重视导入语,颇费匠心地设计它,一定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38.如何让课堂语言易于接受?

教师的课堂讲述语,除了应该注意它们的思想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它们的易受性,要便于学生好懂、好理解、好记忆。如何增强课堂语言的易受性呢?我们不妨运用“四化”的方法:化晦涩为畅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分散为集中。

“四化”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是否有增强易受性的效果呢?我们根据案例逐点来看。

(1)化晦涩为达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