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你们来了。”聂荣臻回到办公室,“新年也不让你们休息。”
张劲夫:“等卫星上了天,我们再好好睡它几天!”
聂荣臻:“报告我看了。我赞成。马上成立‘651设计院’,请赵九章同志担任院长。”
张劲夫:“地面观测系统,准备把基地建在陕西渭南,请陈芳允担任技术主管。科学院所属单位,还安排了二百项空间技术预研任务,分向全国各地。”
钱学森:“运载工具是三级火箭,运行轨道最远达到一千六百公里。”
任新民:“我们有能力达到每秒七点九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聂帅,你相信吗?”
聂荣臻:“当然相信!你们计划的一切,我都相信能成功。只是……”
聂荣臻欲言又止。人们期待地望着他。他不好多说,只淡淡地讲了一句:“不要再有什么干扰!”
全场默然。人们都领会了,只有书生赵九章天真地说:“不会有什么干扰吧?”
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白塔的尖顶泛着银灰色的光。
会议室里空空荡荡,只有聂荣臻一个人在默默沉思,耳边响起彭德怀的声音:“‘两弹一星’的事,我就拜托了!拜托了!……”
1966年3月14日,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余秋里等来到兰州铀浓缩厂,受到职工们的热烈欢迎。
邓小平握着王承书的手说:“啊,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的群英会,是不是?”
王承书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邓小平:“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连你的老公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啰!”
人们哈哈大笑。
科学家杨澄中、钱皋韵等和厂领导张丕绪、王介福、郑流阳、刘宝庆等陪同邓小平一行参观。
邓小平向欢迎的人群说:“1964年1月14日,你们厂高浓铀-235一次投产成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时提供了装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你们厂全体职工为我国国防尖端的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你们致敬!”
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1966年3月25日。
邓小平来到东风基地,边参观边说:“基地原来在这里呀!组建定点还是我批的。你们把戈壁滩建设得不错嘛!”
邓小平沿途和基地官兵握手问好:“大家辛苦了!这里很苦,你们在这里当无名英雄!”
李福泽报告:“过去,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
邓小平放眼四望,高兴地说:“现在有了铁路、公路、树木、楼房,像个小城市了!这是你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栗在山汇报:“刚来的时候,我们什么也不懂,连火箭、导弹是什么样子也没看见过。”
邓小平:“现在好了,你们培养了一批能吃苦、思想过硬的技术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建设国家、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宝贝,要好好爱护他们啊!”
望着发射架上的导弹,邓小平说:“短短几年,你们成功地发射了一发又一发我国自己制造的导弹。成绩很大啊!”
邓小平观看地空导弹发射试验。当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后,他和李富春、薄一波、余秋里等热烈鼓掌。
栗在山:“前几年,就是用这种型号的导弹打掉敌人的高空侦察机。”
“这就是我国兴旺发达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志!”邓小平说着,和李福泽、张贻祥等热烈握手。
邓小平参观场区,边走边说:“我们有了保卫国家安全的尖端武器,以后还要大力发展。这个地方离边界太近,应该再到别的地方,抓紧建造新的场区。”
薄一波:“选场区,张贻祥同志是专家!”
邓小平:“啊,张贻祥,当年太行山的老军工,如今成了导弹专家!”
张贻祥:“邓政委,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
邓小平:“这还能忘了?!从自己造手榴弹到造导弹,这个变化多大啊!张贻祥,我老家四川,西昌地区四季如春,你们可以派人去看看。”
栗在山:“好!就派选场专家张副司令去!”
邓小平:“还有一波同志的老家山西太原,也是个好地方。”
张贻祥:“我也去看看!”
邓小平在弱水河边散步:“你们要多栽树。树能美化环境,能拴住人心。树栽多了,将来气候能变得更好。”
基地官兵、职工们聚集在大道两旁欢迎邓小平等人。
邓小平微笑着向大家频频招手……
1966年3月30日。青海金银滩。核武器研究院。
邓小平、薄一波、刘澜涛、赵尔陆、刘西尧等专程前来视察。展览室内陈列着一个个核弹头。
副院长李英杰、副总工程师龙文光陪同讲解:“这是核航弹。”
邓小平:“这个我见到过,你们真不简单啊!”
薄一波:“大家吃了不少苦!”
李觉:“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邓小平:“中国人硬是不怕苦,了不起哟!苦了几千年,现在总算熬出头了!”
薄一波:“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总书记在,当场就可以拍板!”
李英杰:“已经花了国家不少钱!”
邓小平:“这点学费算什么,该花嘛!为国家,你们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人们边走边谈,说说笑笑。邓小平不停地向正在紧张工作的科研人员、解放军官兵挥手致意。
休息室门外,走廊上,挤满了人。邓小平从人群中走过,和大家亲切握手、问好。伙房大师傅用四川话喊:“总书记,我是做好水豆豉等你来视察的哟!”
邓小平伸出手:“啊,我们四川老乡嘛!我不是来视察的,是来学习的呀!”
在一片掌声和笑声中,邓小平等走进休息室。看见桌上早已铺好纸,放好笔,邓小平笑道:“看来,我这个任务非完成不可啰!”说罢,他拿起笔来,写下了几行刚劲有力的大字——
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
邓小平
一九六六年三月三十日
北京。三座门。会议室。
周恩来:“导弹和原子弹结合,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弹结合’,在我们本土上进行热试验,我总是不放心,怕掉下来。七机部要保证不掉下来。二机部要准备万一掉下来,保证不会爆炸。”
聂荣臻:“大家说说看,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
全场一阵沉默。
聂荣臻:“看来,大家顾虑不少,很担心。怕什么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解除这个顾虑,唯一的办法就是相信科学。我说的科学,首先是对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请看今日之世界,‘两弹结合’而成为导弹核武器,始终是美国和苏联进行核威慑的支柱,也是美国和苏联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进行斗争的焦点。他们认为:谁在导弹核武器方面占了优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美苏核威胁面前,我们如果不尽快掌握导弹核武器,那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掌握原子弹之后,是继续前进呢,还是停止不前?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命运!”
周恩来:“是的,这个决心要下,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尽快掌握导弹核武器,才有可能制止战争,保卫祖国不受侵犯,这个大道理,我想你们都很清楚。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聂帅提出的,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
会场又一次沉默,人们的目光一齐射向钱学森。
钱学森像往常一样,轻轻说了一句:“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还是有的。”
周恩来望着钱学森,相互会意地一笑。
聂荣臻站起身:“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我们就放心了!”
周恩来也站起身,斩钉截铁地说:“就这么定了,按照论证小组的方案,立即进行各种科学试验!”
会散了,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让‘二七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钱学森笑着和李觉握手。
青海。银滩。核武器研究院。二机部副部长兼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大胡子将军李觉、李英杰、龙文光和安全部门负责人苏耀光与战士们一起,把核弹头抬到汽车上。
人们嚷着:“原子弹上车啦!这可是真家伙呀!”王淦昌、邓稼先、彭桓武、程开甲、朱光亚等争先恐后地爬上汽车。
李觉命令:“下来!快下来!执行命令!”
人们只好从汽车上爬下来。
李觉、李英杰,龙文光等上车了。
车上,苏耀光:“再快一些!再颠一些!”
司机用力一踩油门,时速加到八十公里。汽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忽上忽下地颠簸。
李英杰笑道:“好呀!原子弹经得起这个震动就行!”
车停了,龙文光爬下车来:“拿火烧!”
原子弹先放在柴火上烧,又放在煤火上烧。
李觉像个孩子拍着手:“好呀!好呀!”.
第二天,原子弹又用雷管炸,怎么炸也不爆炸。
龙文光:“好,振动没有问题,受热没有问题,爆炸也没有问题!”
李英杰:“就是说,只要上了保险,它就不会爆炸!”
龙文光:“这玩意儿比常规炸弹还要安全。”
李觉:“哈哈!真像个纸老虎嘛!”
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导弹技术负责人谢光选等在东风基地,仔细检查导弹弹体。
小战士在弹体内部发现一根小白毛,用镊子夹,不行;用细铁丝挑,还不行;最后,他用一根猪鬃,轻轻把它挑出来了……
钱学森用纸把这根小白毛包好:“我要把它带到北京去,让大家看看。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小战士:“我叫王长山。”
李福泽:“他刚入伍不久。”
钱学森拉着王长山的手:“谢谢你!”
王长山:“嗨,谢啥!学雷锋嘛。”
“一丝不苟,要表扬!”李福泽摸摸他的头,随后跟着钱学森来到通讯中队,一边说,“光检查焊接点就有一万零八百三十一个,调试电子管一千三百一十三个。参加试验的有好几千人,定人员、定设备、定岗位、定动作、定相互关系,叫‘五定’,都落实了。”
钱学森:“听说你们大力开展了预想活动?”
李福泽:“是的,充分发挥了民主,大家预想出核导弹发射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异常现象一千八百六十五条,其中可能影响最大的有二十一条,逐条记成卡片,制订了处理方案。”
钱学森:“这个办法好!”
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奔来,围着钱学森和李福泽,叫着:“爷爷!爷爷!”
钱学森突然想起:“啊!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什么礼物也没有!”他大声说,“小朋友们,向你们祝贺节日!”
孩子们叫着、喊着、唱着,只有一个小男孩在发呆,老是望着天上的白云。
李福泽:“你看,任霞子的儿子……”
钱学森心里一颤:“是他?他叫什么?”
李福泽:“杨?巴特尔。”
钱学森:“任霞子……”
李福泽:“至今还没找到。”
钱学森走到小男孩面前:“杨?巴特尔!小英雄!你还记得我吗?”
杨?巴特尔摇摇头。钱学森疼爱地把他抱起来。
杨?巴特尔感到一种特别的温暖,终于说话了:“爷爷,我妈妈什么时候出差回来呀?”
钱学森:“等你长大了,她就回来看你。”
杨?巴特尔:“那我什么时候长大呀?”
钱学森:“快了,听老师的话!”
杨?巴特尔:“听老师什么话呀?”
钱学森:“爱祖国。”
杨?巴特尔:“祖国是什么?”
钱学森:“祖国就是这个天、这个地。”
杨?巴特尔:“那边呢?也是祖国吗?”
钱学森:“是呀!我们的祖国可大啦!”
杨?巴特尔:“有多大?”
钱学森:“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杨?巴特尔:“你怎么知道的?”
钱学森:“算出来的。”
杨?巴特尔:“用什么算?”
钱学森:“用科学。”
杨?巴特尔:“什么是科学?”
钱学森:“你妈妈就是为科学……走了,走了!……”
杨?巴特尔:“爷爷!你怎么流眼泪呀?”
“啊,没有!……”钱学森赶紧转过头去。
含着眼泪的李福泽,把孩子抱起来:“小英雄,爷爷带你玩去!”
杨?巴特尔喊着:“爷爷!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快快长大,去找妈妈!”
夜。钱学森躺在床上,耳边还响着小男孩“去找妈妈”的声音。突然外面刮起大风,只听风沙扑打玻璃的声音。他下了床,望着窗外,天昏地暗,风沙滚滚……
第二天。阴暗的早晨。一阵喧哗声把钱学森惊醒,只听人们喊着:“找到了!找到了!”他赶紧下床,把门打开。李福泽已经奔上楼来:“任霞子找到了!”
钱学森:“还活着?”
李福泽摇摇头:“不,她躺在沙堆里,双手还抱着火箭图纸!”
钱学森默默地低下了头……
哀乐声起。1966年6月30日。
王旗捧着任霞子的骨灰盒,周恩来、陈毅等在他身后。钱学森、李福泽和基地官兵几千人,缓步向烈士陵园走去。
钱学森眼前闪过——
陈赓大将于1961年3月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刘亚楼上将于1965年5月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烈士陵园里,立着一排排墓碑,放着一个个花圈;
周恩来、陈毅等向墓碑献了花圈,然后和全体人员一起向烈士们默哀致敬。刻着“任霞子之墓”的墓碑旁,是王旗的汉族妈妈“王兰香之墓”;
突然,小男孩杨?巴特尔飞奔前来,喊着:“妈妈!妈妈!”他扑倒在妈妈的墓前,哭着:“妈妈!妈妈!……”这撕肝裂胆的哭声,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泪下;
周恩来轻轻摸着孩子的头,泪水从他微闭的眼睛里渗出;
雄鹰在导弹发射场上空飞翔,冲向蓝天……
华鹰站在发射场上,望着天空,回想着:任霞子在前门车站、广播里要她回校、王旗把她送出车厢的情景……
华鹰思念着陆小铃:她的命运又如何呢?
此时,陆小铃在香港,和王太太一起走近山坡别墅;那位阴险狡猾的胡少校,正躲在树丛中,监视着她们的行踪……
夜。东风基地。周恩来、陈毅在漫步,谁都在回想、在忧虑、在沉思,可谁也不说一句话;只是不时停下来,望着茫茫的星空……
第二天。导弹腾空飞去。
周恩来用手遮住阳光,望着它在空中消失。传来李福泽的声音:“报告总理:导弹击中目标!”
周恩来高兴地鼓掌:“祝贺你们!”
周恩来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和几个酒杯走进厨房:“你们辛苦了!来来来,我要敬你们每人一杯酒!”
周恩来给炊事员们斟酒。
炊事员们纷纷嚷着:“总理,您最辛苦了!”“去年六七两个月,您一连四次来基地!”“这次是第五次来了!”“过去没有机会敬您的酒,这次可要敬您五杯酒了!”“五杯!”
“好!”周恩来和五个人一一碰杯。
李福泽有点担心地说:“留一杯,下次来喝吧!”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下一次,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人们当然也不会想到,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来基地。
李秘书:“北京来电话,催你回去。”
“不!”周恩来皱了皱眉头,“明天上午还要参观,机会难得!”
第二天,直升机上。周恩来一边观察居延海等地,一边说:“1936年,范长江到这里来过。他跟我详细地作了介绍。果然,名不虚传,这是个好地方。从河西走廊到内蒙古这一带,沿着黑河流域建设农场、牧场,很有发展前途!你们要搞个二十年规划,和内蒙古、甘肃、兰州军区共同开发,军队和地方一起上!”
离别的时刻到了。基地全体官兵列队,准备接受检阅。在敞篷汽车上,周恩来硬是要基地代司令员李福泽、政委栗在山站在他和杨成武(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间:“不要客气嘛。你们是主人,应该站在中间。我在边上,离群众也近些,想多看看他们!”
钱学森、王旗等站在群众中,看着周恩来等在检阅。
基地官兵们齐声喊着:“保卫祖国!保卫和平!”雄壮的口号声在大漠上空震响着……
1966年7月1日,周恩来飞回北京。
这一天,由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