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12035900000027

第27章 改变世界格局(1)

中国复兴,对全人类到底是机遇,还是威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中国威胁论”者如能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心态,他们眼中的中国恐怕就可不是一个张牙舞爪威胁人的妖魔。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21世纪的中国复兴,类似于美国在19世纪、20世纪的复兴一样。中国复兴与纳粹德国(基于种族仇恨)、苏联(基于市场压制)、中东石油输出国(基于卡特尔)的模式是完全迥异的。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那就是中国复兴不可避免地使本来美国一霸独大的世界向多极化转变,维系了一个世纪的“美国世纪”可能因此终结。因此,应当这样说,对有些国家,中国是个竞争对手,不过中国的发展也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拓展市场的巨大机会。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不仅不会对其他国家经济构成威胁,反而还对世界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中国复兴使得中国对世界拥有日益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其影响力已经遍及东亚、中亚、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与韩国、中国台湾等早期的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从来就不是美国的附庸,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所以,中国复兴带来的影响,是亚洲其他新兴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可以说,中国复兴不仅深刻影响到中国而且也在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世界,不仅在迅速地改变中国而且也在广泛地改变世界,不仅在经济和经贸维度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而且正在潜移默化地把日益扩大的经济影响力转化为国际政治上的优势,力图彻底改变冷战后形成的国际战略格局。

以上的内容正是我们在本章要详细探讨的。

威胁还是机遇?

中国崛起,对全人类到底是机遇,还是威胁?我们前面章节中提及的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在他的《当中国改变世界:大胆展望中国未来》一书中就表达了这种纠结的心理:

“这样一个新巨人的崛起,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的崛起,自然不能不引起许多担心,甚至害怕。如果还要用动物来做比喻的话,那就如同一只大象走进了瓷器店。在《追忆似水年华》一书中,马塞尔·普鲁斯特描写了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感叹,她说,‘中国让我感到不安……’今天,出于各自的目的,许多人都爱开玩笑式地引用这句名言。如果要拍成一部电影,那他们一定会给这部影片命名为《中央吸血鬼帝国》——当然是部恐怖片。他们会说,你难道没有一眼就看出来吗?那是个庞大的帝国,它正在吸食着全球资源,损害着其他人的利益。它要吞食的不仅仅是奥运会金牌,它还在抽取越来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它把全世界的资本都吸引过来了,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了国际资本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它还在窃取别人发明的专利和就业机会。毫无疑问,影片最后的一个场景采用法国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在2004年竞选时印制在传单上的一张照片:一个法国人被剥光衣服,塞进纸盒子里,纸盒外面印着醒目的大字标识——‘中国制造’。”

与上述的灾难性场景相反,一些支持“幸福的全球化”的人士则认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俱乐部是件好事,对其他成员不会造成损害。他们指出,中央帝国将使老牌的工业化国家摆脱过去的艰苦工作,摆脱那些肮脏的垃圾,它还会给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界提供新的巨大市场。

其实,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并不奇怪。早在18世纪末期英国掀起工业革命以来,每当一个新兴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并且加入富国俱乐部时,那些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都会感到不安,它们从中首先看到的是对自己统治现状的威胁,是自己国家的工人和企业需要直面的竞争。它们有时会想办法扑灭新来者的热情——在边界上设置障碍,阻挡其产品进入,实行市场保护政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从俱乐部的扩大中获利,可以从新成员的加入中取得收益。

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中国威胁论”者能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心态,他们眼中的中国恐怕就可能不是一个张牙舞爪威胁人的妖魔了。笔者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对包括美国甚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特别对像美国来说,中国是个竞争对手。不过中国的发展也同时给它们带来拓展市场的巨大机会。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不仅不会对其他国家经济构成威胁,反而还对世界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高生产成本体制和复杂封闭的国内流通市场,这使得日本产业升级拖延了整整10多年。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日本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而现在,日本企业真正要做的不是讨论“中国制造对日本的危机”,而是抓紧中国经济崛起的大好时机,构建本国最优的国际分工格局。显然,正是中国为日本制造业的困境突围创造了一次千载一遇的机会。日本财务省发表的“2009年日中经贸关系研究报告”就承认,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致,而日企投资中国实际上是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有关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是祸还是福的讨论中,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矢吹晋一言道破了日本人的心态,即“将日本的产业空洞化责任推诿给价廉物美的中国工业品是狭隘的民族观表现,是猪八戒倒打一耙。”

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是如此,对亚洲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为此,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都表达了要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的意愿。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中国—东盟一直在筹措的一件亚洲盛事,它的设想于2000年11月时任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2001年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到2002年11月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双方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式的文件。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2010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加130亿美元(增长率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106亿美元(增长率55%),给中国和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带来0.3%和0.9%的年增长率。从长远看,这种增长趋势将显示出一个多赢局面。更重要的是,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3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这将意味着一个取长补短、不再仅仅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一体化新市场将形成。《亚洲华尔街日报》记者澳尔克的分析文章指出,过去一些年来,亚洲国家出口首次出现同比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以下是他的原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部分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中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从而成为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娱乐、消费性产品制造商快速成长的巨大市场。此外,中国工厂也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更多原材料和零组件,然后,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再外销到美国和其他地方。”

发展的中国也日益成为全亚洲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是在2010年11月17—18日在深圳举行的“全球脑库论坛”上世界各地知名政经人士的共同声音。与会的十几位专家几乎都把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繁荣昌盛作为讨论背景。

“中国与东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将成为东亚(经济学上通常将东南亚+东北亚统称为“东亚”——作者按)经济的发动机。”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是这样评价中国与东亚的关系的:

“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整个东亚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雁阵模式’。为此,东亚需要寻求一个契机与中国整合到一块,否则我们将在全球竞争中被边缘化。”

拉莫斯认为,正确评价中国的发展对亚洲未来至关重要,“中国的巨大发展对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到底意味着什么?回答是:意味着巨大的经济互补。比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菲律宾、韩国和日本等,都应该通过中国不断开放而获得他们的利益。”

中国发展至少使亚洲产生四大变局:

1.将使亚洲出现一个共同的制造业中心。亚洲的生产制造基地正在向中国集中,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2.将使亚洲内部经济或者说横向经济发展加快。长期以来亚洲以欧美市场为导向,过去只要欧美一感冒,亚洲经济就会打喷嚏。而现在,美、欧、日的衰退却并没有对东南亚产生太大影响,原因是中国的需求大大拉动了亚洲的出口复苏。

3.将大大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的发展正在把亚洲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4.中国崛起还将改革亚洲传统的“雁阵模式”。新经济模式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类似于“同轴互动”,即以中国这个制造业中心来带动亚洲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总结这四大变局时,让我们套用新加波资政李光耀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正在塑造亚洲新的经济前途”。

鉴于上述,“中国威胁”应被改成“中国机遇”。这一观点早于1999年就由卸任的前中国总理朱镕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演讲时提出。他说:“我建议应将‘中国威胁论’改为‘中国机遇论’。”他的这一演讲受到全场的热烈回响。13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进一步走向开放和成熟,“中国机遇论”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世界在连续经历了2008年和2011年的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和企业把中国当成展示产品、拓展市场的最佳选择。从莫斯科到蒙特卡洛,从周边邻国到重洋之外的遥远国度,中国领导人足迹所及之处,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商界名流越来越清晰地表达出一个共同信息,中国崛起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邻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对于中国究竟是贡献还是威胁,新加坡著名经济学家陈光炎教授有话要说。20世纪70、80年代,陈光炎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读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决策系主任、新加坡贸工部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高级经济学家、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顾问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顾问。在2002年至2005年担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期间,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地方,仅有3个省区没有去过。他除了以世行官员的身份到中国各地考察外,还经常到基层进行个人调研,对中国的情况十分熟悉。陈光炎认为,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让全世界民众受益。例如,鞋子是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其质量可靠,但是价格近10年来下降了约10%,如果加上通货膨胀因素,下降幅度达到约35%,美国人10年前买两双中国鞋的价钱,现在可以买到3双,实际上增加了收入。中国产品不但让美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且对全世界的消费者而言同样如此。现在,在世界各国都可看到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不仅有各种消费品、生活用品,还包括一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如一些国家的人购买摩托车,作为一种投资,可以用来运输瓜果蔬菜,减少了经营成本。

2.中国产品有助于减少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近年来,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一直在下跌,平均下降幅度为2%~4%。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衣物、玩具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品,由于价格走低,无形中也压低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权威分析认为,最近5到8年来,中国产品的价格因素将美国的通胀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左右。陈光炎分析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是把中国的某些工业所提高的效率,尤其是那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人提高的劳动效率,转移给了国外消费者,而不是完全保留在中国生产企业里边。一般来说,效率的提高和收益的增长应成正比,在劳动效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公司利润必然增加,员工收入相应有所增长。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企业、劳动力之间竞争太激烈,比拼价格,致使中国的生产效率虽然提升了,但企业利润却无法同步跟进。这样一来,中国产品的购买者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中国的高储蓄率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利率。据统计,全世界经常项目盈余较多的主要是中国、日本、德国3个国家。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为17%左右,居世界首位。中国人的储蓄习惯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的利率,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4.中国贸易平衡战略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巨大商机。

来自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的智能机器人小Q,在约40秒内准确接收系统发布的20次指令,让手中的魔方得以复原。2012年4月在江苏昆山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上,它的表演使自己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小Q灵活的双手似乎代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悄然转向。与以往许多人认为中国刻意追求外贸顺差不同,中国正以积极扩大进口来寻求外贸平衡。而这种不断释放的信号激发了不少国际厂家的投资新热情,也无疑为全球经济贸易创造出更多的弹性空间。4月29日开幕、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共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企业参展,包括2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不少国际知名企业瞄准了中国首次举办的大规模“进口”博览会,期待抓住机遇打开中国市场。

“机器人是当前中国重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为此,中国针对机器人的进口,给予零关税的优惠。”川崎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销售经理钱磊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他说,中国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在华销售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仅在2010年,就有500余台机器人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