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有些人在感到压抑、焦虑、恐慌时由于找不到恰当的排解方法,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家人或朋友起初都不会在意,没有把它当成是一种病态,本人也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殊不知,这种状态轻则沉闷于心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重则危及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社会事件。
虽然被害妄想症现在还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它却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心理学专家表示,出现被害妄想症与病人的病前心理有很大关系,主要防治措施是从小树立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并从致病源头进行干预。
“从小,家人和老师就教育孩子要与好人在一起,不好的人会把自己带坏。”在弗洛伊德看来,被害妄想症与患者的病前性格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往往很主观,很自我,也很固执,不听劝告,自尊心强,喜欢争强好胜。被害妄想症患者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小冲突、小矛盾集合到一起,从而使“雪球”越滚越大,以认证自己会被伤害的想法。
精神分析学认为,被害妄想症的产生是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人认为被害妄想症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不过,很难确认是其中哪种因素导致。对此,弗洛伊德认为,为了预防被害妄想症的产生,父母要从小正确地教育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注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多种有益的爱好,使之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受被害妄想症的困扰。
7.自虐--自卑感强烈的行为表现
弗洛伊德经研究发现,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自虐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并心甘情愿地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
弗洛伊德把自虐行为分为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两部分。个体心情不畅快时,将会把一些行为方式强加于自己。显然,这是一种非常态心理。很多时候,自虐者自己对自己产生的怀疑虽不一定认同,但在其潜意识里会对自己进行惩罚,而通过惩罚,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
自虐跟自残或自律有着本质的区别,自律以及自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而自虐属于自己制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为。
那么,自虐症的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此,弗洛伊德指出,自虐症患者大多儿时被父母体罚过,由于恐慌造成了自卑的心理。也就是说,具有自虐倾向的人与其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一般,家长都是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了期待,希望孩子长大后是完美成功的人,于是家长经常性地苛刻于子女的各种行为活动。时间久了这些孩子也就自然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尊重,继而养成自我挑剔和自责的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残自虐的“快感”。可以说,自虐行为的相关因素主要是童年的心理创伤。过多的童年不幸,如家长望子成龙便以皮鞭加以管教,又如父母的离异或家庭生活遭遇变故等。在这些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长大后的自罚、自残、自毁行为,便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延续和必然结局。除此之外,自虐行为跟现实的压抑或不顺也有很大的关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再遭遇一些打击,那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其中少数人会以自虐的方式寻求解脱。
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虐行为,通过自我调整都是可以摆脱的。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学会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宣泄出来,这样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行为的发生。而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就要及时请医生帮忙,不要讳疾忌医,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自虐心理的。
8.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偏执型人格的显著特征
据相关数据显示,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特征的人约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十五分之一,但其实际的比例可能会更多。
那么,什么是偏执型人格呢?这种人格障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这是一种变态的人格,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的过分关心以及自我评价过高,当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往往归咎于他人或客观。而且,当这类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往往很难做出改变,甚至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当向医生或可信赖的人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原先的状态。虽然自己也经常极力地用各种方式疏通自己,以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但是一般来说很难实现。
弗洛伊德将偏执型人格显著的行为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疑心大,嫉妒心强,经常把别人非恶意的行为、友善的行为错当成是存在歧视或者敌意的,甚至对别人的用心产生怀疑,认为别人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人就会过分地保护自己而警惕别人。而且,这类人过于自负,总是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力和利益。当遇到挫折和失败后,这类人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其思想行为固执死板,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内心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
这类人性格怪异,在家不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在外不能与人相处融洽,常常与人产生矛盾和争吵,致使别人只能对他敬而远之。心理学家强调,偏执型人格的人,倘若不加以及时的纠正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就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以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精神疾病,严重者会对家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精神分析学认为,偏执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与幼年失爱有很直接的关系。那些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指责和否定的家庭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出现偏执型人格。另外,后天的成长中连续受挫、遭受严重生活打击的人们,往往也是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较高的人群。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类人要想减轻这种倾向,关键在于改进现实的心理适应方式,包括对内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要求,调节超我的适当控制,以达到人际关系及现实的适应。其最终目标就在于促进自我性格的成熟。
弗洛伊德认为,这类人要想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其重点是要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偏执的人之所以烦恼多,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人或事情的要求太多,如果别人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或者事情发展没有往他们预想的轨道上进行的话,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烦恼,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遭遇到的所有烦恼大多是大脑中的“无中生有”,也就是无端的猜忌和不符合实际的想象等。对于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来说,出现问题后并不要紧,关键是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能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及时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人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我就能通过积极的主体的活动,把各种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意识,并通过细致的鉴别吸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开发自我潜能,展示自我优点,用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去塑造新的自我,开创新的生活。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最大的矛盾体就是很少求助于医生,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多疑偏见的根据,对身边的人的中性或善意的言行举止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可以说,这是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不易治愈的主要原因。
9.恐惧症:安全感缺失是诱因
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有恐惧症的人一般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同时伴有回避行为。对于恐惧的对象有可能是单一的,也有可能是多种的,如有的人只恐惧社交活动,而有的恐惧症患者对动物、社交等都会十分恐惧。恐惧症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恐惧症人群里女性居多)。
弗洛伊德认为,恐惧症多源于潜意识的恐惧心理,特别是那些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更为明显。美国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恐惧症患者的性格特点是极其内向的,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等。他们因为担心这些场所会发生未知的恐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但只要一离开这种环境,恐惧的生理和行为就会迅速恢复正常。
弗洛伊德分析,当人在某一阶段精神压力过大时,诱发恐惧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患恐惧症的人多数发生在要求必须有自控能力的管理工作阶层,而简单的劳动者则较少。此外,部分男性患恐惧症之后,往往有酗酒或吸毒的恶劣行为,因为他们期望从酒精及毒品中寻找解脱。
其实,恐惧症的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患者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弗洛伊德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的)。其实,无论哪一类恐惧症皆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关。比方说,现实中,个体接受过于严厉和教条化的教育方式,会使个体的心理成长过程出现单一的情况,同时还会让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以及适应能力相应地降低,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那么个体的心理就会发生扭曲。但不论是哪种原因引发的恐惧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患者长期处于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中。
可以说,强烈的不安全感是因为幼年时期没有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所致。比方说,小时候被父母寄养在其他亲戚家。人从小的成长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他成年后的人格建立。幼儿时期,尤其是在6岁之前,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正是这个时期出的问题。一般父母若在孩子的童年里给予特别的关爱,那孩子一生都会有安全感。而由于很多父母工作忙把孩子托给其他人照看,频繁的环境转换就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使其产生被抛弃感,内心充满对失去爱的恐惧。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长大之后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和信赖的关系。
弗洛伊德分析认为,恐惧症是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情景或躯体功能表现出不合理或过分的害怕,而实际上却几乎不存在什么危险,也没有值得焦虑和恐慌的道理。一般其发生通常与特定的环境刺激有关。其中,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都是产生恐惧症的原因。弗洛伊德根据实验发现,高压氧舱作为一狭窄的封闭的特殊环境,是病人产生恐惧反应的条件刺激。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更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其中有些人深信自己的很多方面,包括容貌、社交能力、表情、学业成绩、体能状况等都不如人。由于这种消极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这种想法就蜂拥而出,使其无法放松地来跟人交谈或交往,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这样就会造成社交恐惧。可以说,自卑心理是导致恐惧症的性格基础,因而自卑的人非常容易患上恐惧症。
在弗洛伊德看来,彼此的视线接触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动作,而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最害怕的就是接触到别人的视线。倘若别人向他投来的视线越多,他就会越加的紧张和不安,结果就变得不敢看人、不敢说话,甚至不敢走动,形成对人的恐惧。其实,患有恐惧症的人并不是十分的内向,在别人眼中,他的人际关系不佳、朋友少是因为内向所致,其实不然,很多情况是缘于自卑及不安全感所导致的。
可见,是人自身的不安全感导致了自卑,而自卑又会使人更加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恐惧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