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术
12040700000026

第26章 点击情爱命穴深处的心理潜规则(1)

--弗洛伊德的情感分析术

对于情感生活,人们常常认为,在自己的另一半面前没有必要压抑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容易将自己的愤怒和不愉快抛给对方,而引起争吵和家庭的不和睦。对此,弗洛伊德认为,男女双方之间的一举一动常呈积累效应,双方的不良语言及无意识的行为,一旦积少成多都将会导致情爱里的感情失和,所以应当引起重视。这就要求男女双方都要从内心尊重对方,重视生活中的小事情。有的伴侣就是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而导致感情失和的。当自己在做貌似是小事情的时候,应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要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对方。相信,一旦领悟到弗洛伊德的情感分析术,人们便可以让爱情和婚姻更加美满幸福。

1.善意的谎言:情爱态度与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

杰西是个哑巴,他的邻居家有一位非常善良、美丽的姑娘,叫艾丽莎。杰西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艾丽莎,虽然他知道自己是个哑巴,不配追求爱情。由于杰西和艾丽莎的家境都不富裕,所以他们都很认真地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杰西比艾丽莎大一届,第一年,他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去了外地。临别前,艾丽莎说:“请等我,我明年会去找你的。”杰西重重地点了点头,踏上了离乡的火车。

第二年,艾丽莎如愿地拿到了那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在学校里,她却怎么也找不到杰西,老师告诉她,杰西去年的时候并没有来报到。失望的艾丽莎哭得很伤心,她不知道杰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她深信,杰西一定在什么地方努力着,所以她也要努力。

由于家庭贫困,艾丽莎交不起学费,虽然学校已经为她减免了部分学费,但是其余的学费对艾丽莎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直到有一天,父母来信说,家里有一个亲戚愿意资助她上大学,艾丽莎终于第一次开心地笑了。

假期里,艾丽莎回到家后对父母说:“我可以去拜访一下我的那位亲戚吗?”但是父母却说不用,因为他离我们这里很远。艾丽莎的父母这样说着,但表情显得很紧张。

终于有一天,艾丽莎明白了,杰西并没有消失。她把这份欣喜埋在了心底,她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毕业之后,她就要去找杰西……

大学的时光转瞬即逝,艾丽莎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在艾丽莎的坚决态度下,杰西的父母告诉了她杰西所在的工厂。

腐蚀性的酸气扑鼻而来,艾丽莎站在车间的门口,看着杰西不再挺直的身影。

“我要嫁给你!”艾丽莎说,虽然她被呛得直流眼泪,但却依然面如桃花地笑着。

杰西看着艾丽莎,突然转身离开了,他再次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

伤心的艾丽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三天,然后,她背上行囊远走他乡。后来,艾丽莎从他父母的口中得知,杰西也来到了这个城市,艾丽莎又笑了,因为她知道,他在默默地守护她。

直到有一天,艾丽莎住进了医院。杰西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脖子上缠着厚厚的绷带。“怎么了?”艾丽莎焦急地问。

“他工作时不小心被钢丝绞到了脖子,幸好没有丢掉性命。”他的工友说。

杰西也焦急地看着她,急于知道她来医院的原因。“我……”艾丽莎慢慢地说,“我的声带上长了一个肿瘤,如果动手术的话,可能,我会失去声音。”

从那天起,杰西又回到了艾丽莎的身边,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肿瘤被切除了,但是,艾丽莎再也不能说话了……

杰西此时看到了艾丽莎幸福的眼神:现在,她和他一样了。

艾丽莎费力地打着刚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我爱你!杰西也颤抖地做了一样的手势。

他们结婚了,婚礼平凡且简朴。婚后,他们的一切都显得平静而美满。虽然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但他们却过得很幸福。然而,上苍又一次捉弄了这对苦命鸳鸯,他们幸福的生活只维持了四年--杰西患了癌症。没过多久,他就安详地合上了双眼,而他嘴角的微笑表示他去得并不痛苦。

艾丽莎终于忍不住了,她握着杰西渐渐冰冷的手,哭声由呜咽变成了响彻医院的悲声。艾丽莎轻轻地抚摸着杰西的相片,她喃喃地说:“上帝啊,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好不容易才走在了一起,为什么你却独自先走了,你忍心留我一个人在这世界吗?”

十几年后的一个清晨,艾丽莎站在杰西的墓前,并放上他最爱的百合花。突然,她发现墓碑上放着一封信……她颤抖着打开信封,是杰西的一位老工友写的: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或许,不用再瞒着你了。还记得吗?上一次,你在医院看见杰西的脖子包着绷带,其实,那并不是什么工伤,而是一位著名外科医生利用人造声带为他做了声带再造手术。杰西,很早就可以说话了。但是他因为知道你马上就不能讲话了,所以他就把这份喜悦藏在了心底。为了你,他愿意继续做个哑巴……

本以为杰西走了,便不会再流泪了,不料十几年后,艾丽莎却又尝到了泪水咸涩的滋味。

杰西和艾丽莎的爱情故事很凄美,可以说,杰西的善意的谎言所表达的爱,并非语言可以传递的。

弗洛伊德深情地说:爱情中该给善意的谎言一片天地。每个人在情爱中,跟对方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说明他心里有你。倘若他根本就不在乎你,那善意的谎言根本是不存在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聪明的人,大多可以看到善意谎言背后蕴含的内容。很多时候,说善意谎言的人,往往是因为对对方非常在意,所以才会去撒“谎”,其实他们完全没有恶意。看到对方的笑脸,即使撒谎自己心里也感觉到满足。所以说,在爱情中任何一方向对方说了善意的谎言,都不要大惊小怪,这不但不是对对方不忠诚,更是关爱对方的体现。

有的男人因家庭条件有限而不能满足妻子较好的物质生活,因此常常在外打零工挣外快,对妻子则谎称加班,回到家中却已累得筋疲力尽。妻子看到努力工作的爱人便会更加爱他,即便发现了实情,也只会更加感动。男人虽然说了谎,但目的是避免妻子担心,为了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谎言无疑是善意的。显而易见,这种谎言不仅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相反,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生活得更加幸福。

弗洛伊德对爱情有着理性的认识,他提出了善意的谎言,是情爱态度与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很多时候,处于热恋中的男女最经常说的话无非是:“喜欢你,你在我心里是最美的,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个人”等等。经常有人说处于热恋中的男女智商非常低,几乎为零。其实,他们的智商并非为零,而是他们在和恋人相处中表现出了完全信任的态度而已。

善意的谎言,在人们生活中处处可闻,时时可见。倘若没有这些谎言,人们的生活会缺少很多平稳与协调,宁静与温馨。爱一个人更是如此,在以一颗博爱的心替他或她着想的同时,倘若能对自己心爱的人说一个小小的善意谎言就能解决争斗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2.难以释怀的初恋--契可尼效应

当人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由于青春期显著的特征和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慕愈来愈浓烈。在这个期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意,都是比较纯真简单了。可以说,是处在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空灵境界里。对男女来说,恋爱就是他们最向往的。

青年时期的人们,大多数都会为自己虚构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创造一个抽象的理想对象,并且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择偶的“模型”。这个模型有时是真实具体的,比如说,一个漂亮的模特,但有时也会把几个人凑在一起作为“模型”。并且,他们都会按照这个“完美的异性模型”,在生活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个情人。

可以说,初恋实际上就是对异性的爱由抽象的意识转变为现实的开始。不得不说,初恋是人们在整个爱情过程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每个人总是希望能够与自己接触的第一个所爱的人长久地待在一起,但是初恋,毕竟是恋爱的第一个阶段,有试验的性质,它来得容易去得也快。即使这样,初恋的对象留给每一个人的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这个最先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人们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恋爱的行为。

由于人们把初恋看做是一件“未能完成的”、“未有结果的”事情,它的未完成反而更使人们难以忘怀。其实,人们这段难以释怀的初恋,可以用契可尼效应来解释。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曾做了一项非常有趣的试验,他发现人们对已完成、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那些遭到中断、没有完成,以及还未达成目标的事情总是印象深刻。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契可尼效应”。

同样的,心理学家们也对美妙和珍贵的初恋做了细致的分析。他们认为,初恋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首先是迷醉期。这是被爱慕对象的外貌、言行、气质、才能等肉体与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阶段。这个时候,会出现一种被对方深深吸引的近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爱慕的对象每时每刻都在脑海中萦绕,并产生综合效应。并且,内心紧张恐慌、幻觉、羞涩、急盼等情绪重叠着占据身心,使人陷入强烈而又无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亲近欲和冲动。

其次是怀疑期。因为对倾慕对象有所迷醉,所以会不顾一切地在对方面前显示自我,与他(她)亲近,希望能通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来引起对方的兴趣。但他(她)对本我是什么样的情感,以及他(她)是否喜欢我等,这些问题令人疑虑不止,以致对方稍有反应便惶恐不安。

再次是非我期。当某一天确定自己倾慕的对象也是喜欢着自己的时候,就进入了“非我”期。当再次见面的时候,心情会变得十分激动,情感体验强烈,经常举止失控,声音颤抖、表情不自然,没有以前那种“镇定自若”的形象,不像之前的本“我”,故称“非我”。虽然这个期间的时间较短暂,但很关键,在此可判断出爱的深度与强烈性。

最后是美化期。这个阶段,他或她在心里总是不分你我,将双方融为一体。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决定首先会想到:“她(他)会高兴吗?”因对方的乐而乐,以对方的忧而忧。对恋人的一切进行感情升华的审美效应,产生美化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把恋人理想化,本我常常是依照对方的价值尺度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弗洛伊德曾对初恋各个时期进行过研究和分析,初恋双方的感情活动强烈,其特点也比较明显。

首先是单纯性。初恋是人们的第一次情感经历,第一次和异性交往比较简单和纯真,只求与他或她能有接触、谈心,在一起就足够了,男女双方是很少考虑感情之外的其他因素的。看得出,初恋显得比较稚嫩。

其次是强烈性。初恋可以说是爱情积聚的爆发,通常会出现强烈的亲近欲与不顾一切的行为驱力。对爱情真挚狂热地追求,但是也因爱而排除正常情感与思维,出现异常行为。

最后是持久性。由于初恋是人们第一次和异性产生的爱,单一而执著,对心灵有强烈的震撼,因而,初恋对每个人的情感影响都是非常持久的,往往人们都长存着初恋的感情记忆,并影响以后对情爱的认识与评价。其中有些人婚姻的不幸,都与初恋的失败分不开。

在弗洛伊德看来,初恋等同于“缺憾美”。只有了解了契可尼效应,才可以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不去纠结无关紧要的小事;倘若周围的人陷入初恋情结的困扰,不妨试着用“契可尼效应”开导其走出困境。

3.个人情绪导致认知的偏差:情爱密码中的晕轮心理

才华横溢的史蒂芬被电视台的一名官员的外貌所吸引。她认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着智慧与果断的魅力,于是苦苦向他示爱。后来她才发现此人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为所欲为。此时史蒂芬才猛然醒悟,当初她把他的一切都看得十分完美,可以说,正是他的外貌误导了她,使她对他的认知有了偏差。

对此,弗洛伊德分析指出,像这种因个人的情绪而导致的认知偏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当自己同时被几个异性爱慕的时候,特别是在异性狂热的称赞面前,极有可能自以为是地飘飘然起来,从而导致自我认知偏高。当自己对某一异性产生怜悯或感激之情时,对自己内在感情的审度也往往会走样。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让参与者们观看一些照片,而照片上的人形形色色,既有非常有魅力的人,也有形象非常一般的人;其次,让参与者们对这些人进行描述,但不要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研究结果发现,照片上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非常高,而长相一般的人获得的评价则非常低。对此,人们将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并推及到其他不同方面的现象,称为光环效应,或者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产生作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种对社会印象进行夸大的现象,这就好比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散至四周,并形成一种光环作用。而它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这个人的总体看法,其实,这个人对别人真正的品质却不了解,就形成了好或坏的“第一印象”。所以,有人又将光环效应称为“第一印象效应”。国际上很多心理学家在个体印象形成实验中均证实了这个效应的存在,并且将其当成是主观推断的泛化以及定势的结果。事实上,对摄影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清楚,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当外界产生的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光。这样,在像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这被称为光晕现象。

可以说,无论是光晕现象还是光环现象,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局做出正确的判断,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毁了他的一生。他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和他结了婚。娜坦丽外表惊艳脱俗,但与普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不耐烦地说:“我不要听这些无聊的东西,我需要的是金钱、身份和地位!”娜坦丽总是让普希金陪她一起游玩,出席一些上流阶层奢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终为她决斗而死,从此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陨落了。虽然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要克服晕轮心理,弗洛伊德经过分析将方法归纳为“三见”:

首先是要有“主见”,而且是客观正确的主见。有了正确的恋爱态度和客观的择偶标准,人们就会理智起来,交往过程中因情感波动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就不易产生。这就跟摄影是一个道理,如若光线过强,你可以加滤色镜。恋爱中感情的光线,同样可以通过理智的滤色镜来加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