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术
12040700000005

第5章 揭开内心世界最隐秘的心理密语(1)

--弗洛伊德的心理诊疗术

“蒙娜丽莎的画像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密语?”

“女人喜欢倚靠在男人肩膀上有着怎样的心理特征?”

“为什么说购物狂是病态心理呢?”

……面对如此多的疑问,很多人或许会感觉到没有头绪,更不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权威,能深入浅出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分析和解读。在他看来,虽然个体的心理非常复杂,但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到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秘密。当然,揭开个体内心深处的秘密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内都可以做到的--这不仅需要掌握一套严谨科学的分析策略,还要具备深挖个体心理特征的“慧眼”。这样,就可以顺利实现对个体心理的分析,并针对其制定出必要的心理诊疗方法。而这一切就是弗洛伊德毕生研究的课题,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获得了别人不可比拟的研究成果。

1.弗洛伊德从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读懂了什么

谈到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的画像,人们都会被其独特、令人感到神秘而又沉醉的微笑深深吸引。这个微笑似乎在巧妙地捉弄着人们的理智,又仿佛给人们留下了难解的悬疑:她在向谁微笑?她为什么会发出如此令人陶醉的微笑?在她的微笑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在弗洛伊德看来,蒙娜丽莎的出现,再现了达?芬奇对生母的痛切记忆。也就是说,作为私生子的达?芬奇向生母倾诉了自己的身世。而这场倾诉让这位私生子疯狂地迷恋上了画中的模特,并在画中的肖像上涂满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激情和秘密。而弗洛伊德发现了其中隐藏的秘密,并借用“恋母情结”为画中女主人的微笑做了阐述。弗洛伊德认为,这幅惊世之作表达出了画家对母爱的渴望。蒙娜丽莎之所以能成为被世人大力赞扬的女性,主要是因为她具有伟大母亲的最高形象--慈爱、温暖。

早在1910年,弗洛伊德就撰写出一部名为《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对童年的记忆》的精神分析学书籍。可以说,这本著作的问世为研究人物的精神学提供了依据。20世纪初期,西方史学理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这个历史时期,以研究历史人物的恋母情结--也就是幼儿在3岁左右将双亲中的异性作为自己的性爱对象,将同性视为情敌的情结--的学派便产生了,其中以弗洛伊德对历史人物进行的精神分析和探索最为突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的性是充分了解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这些历史人物释放出的具有开拓性的行为或许和幼年早期的性有关。而艺术家的惊世创作可以看成是性欲的一种宣泄方式--艺术与科学活动是性欲升华的重要方式。

其实,在《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对童年的记忆》没有问世之前,围绕着达?芬奇身世和文艺复兴创作等众多问题,人们便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猜测和解释。虽然达?芬奇在绘画界中的名声极高,但很少会有人相信他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并不满意。他作为著名的艺术大师,却又转身去研究飞鸟,并且还设计出很多令人称奇的机械。在他娴熟的笔下,无数动人、温婉的女性跃然于纸上,可他却孑然一身,甚至没有人听说过发生在他身边的风流韵事。面对如此相互矛盾的现象,很多人一直倍感困惑,而弗洛伊德在早期的研究中同样也十分困惑,但他通过对达?芬奇幼儿时期的经历进行研究,为以上的悖论打开了“天窗”。

弗洛伊德清楚地记得达?芬奇的日记本中出现的这样一句话:“我躺在摇篮里的时候,正想闭上眼睛睡觉,突然,一只秃鹫快速地朝我飞了过来,此时的我又惊又怕,只感觉到天旋地转。没想到,秃鹫用它黑色的尾巴打开我的嘴巴,而且它还用尾巴触碰我的嘴唇。那一刻,我的嘴唇感觉到有些发痒。”他以这段文字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中记述的情景,认为秃鹫的尾巴象征母亲的哺乳以及亲吻,而这些动作可以刺激幼儿的嘴唇,使其具有了性的意识。总之,这能极大地刺激幼儿对母亲的依赖。

或许很多人会不解地问道:“秃鹫为什么象征母亲呢?”其实在神话故事里,秃鹫没有雄性只有雌性,它们由风而孕,进而繁衍后代。这样的神话后来被天主教用来解释圣母的受孕过程等,而由于达?芬奇对天主教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将自己比作秃鹫之子。其实,在达?芬奇5岁之前他的父亲就早早过世了,只留下母亲对他的爱,而此时,他对性的探索就变得更加强烈。对此,弗洛伊德指出,当达?芬奇对母亲的爱受到外界压抑或影响后,在他的潜意识里对母亲就更加认同,以至于在选择自己爱的对象时会以母亲作为参照对象。

很明显,弗洛伊德将达?芬奇在科学的探索以及对艺术追求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追溯他幼儿时期的经历,探索并分析出他幼儿时期的性欲、自恋,以及压抑的潜在愿望,加之达?芬奇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由此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身上存在恋母情结。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对童年的记忆》一书出版之后,科学界的很多学者对达?芬奇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现。其中,第一个发现是达?芬奇在日记本中描述的并不是秃鹫,而是鸢。而弗洛伊德所引用的证据只是秃鹫和母亲在字形上相近而已;第二个发现是达?芬奇出生在父亲家里,并不是此前所说的出生在母亲家里。换句话说,达?芬奇的幼儿时期是在父亲家中度过的,而不是在母亲家中度过的。弗洛伊德在这两点错误基础之上作出的推断似乎不能令人信服。

其实,在以上这部传记中,弗洛伊德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背景,只是片面地将人物在性方面的活动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还将人物的活动特点推测到其幼儿遭遇到的经历。此外,弗洛伊德在著作中也意识到精神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他曾经说过:“虽然对历史资料掌握非常全面,并对人物的心理机制也有一定的把握,但精神分析研究也不可能清楚地解释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不是成为那样的人。”正如弗洛伊德强调的那样,他想以对人物心理机制的研究作为依据和参考对象,从人物的反应中去研究人物的本性,并发现他的心理动机。即便如此,这部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心理史学的诞生。

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对人物的研究中实属一次大胆的尝试,它预示着历史学和心理学可以有效结合,也标志着新的历史学派已经形成。弗洛伊德将人物人格特质的形成,追溯到个体幼儿的经历当中,这种对人物连续性发展的认知策略,给一些传统心理学专家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对人物在理性层面下的无意识形态的揭示,也为人物的思想研究开辟出了新的方法。在这之后,一些人开始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接受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不仅能严格遵循史学的规范,还能准确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至此,心理史学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

2.女人倚靠在男人的肩膀上体现出的是怎样的心理密语

在现实生活中,每当人们漫步于公园中时,总能看到一些女人面带微笑地倚靠在男人的肩膀上,而且看上去她们非常陶醉,也非常开心。然而,弗洛伊德通过观察发现,这并不只是年轻女人的“特权”,很多中年女人或者老年女人都会有这样的动作表现。一些人会认为,或许是女人们感觉到劳累才会倚靠在男人的肩膀上,可弗洛伊德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推翻了这一观点,并分析出了其中的原因。其实,这与女人自身的心理需求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促使女人倚靠在男人肩膀上的行为最直接的因素是她们心里对男人产生的好感和渴望被保护的心理需求。而如果女人对一个男人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他时,很难做出这样亲密的行为,心理上也不会对男人产生被保护的心理需求。

从弗洛伊德对行为心理的研究中发现,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女人都喜欢通过用自己的身体接触来向男人表达亲密和善意,以便让她们的心理得到满足。而一些男人似乎不喜欢这样,他们更习惯于直来直往,很少会像女人那样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亲密感。在弗洛伊德看来,儿童大多也喜欢依偎在家长面前,这是人类本能属性的一个缩影。随着人们年纪的增长,人逐步摆脱了不成熟的状态,动物最原始的习性也开始呈现出“下坡路”的状态,并逐渐隐藏起来。当一个女人不善于或者不好意思表达自身情感之时,她们就会用最原始的身体接触等方式向外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而接收情感的对象大多是男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人与儿童比男人更具动物特性,这恰恰也说明她们在心理上更渴望得到保护。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女人大多是注重感情的人,在考虑某一件事情时大多也会凭感觉去做事,并且她们会相信感觉,更注重内心的安全感。很多时候,女人的感觉往往会比男人更加敏锐。因此,女人更习惯于用触觉的感受作为替代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弗洛伊德在奥地利大学的一次心理学授课中曾开玩笑地和学生说道:“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如果女性有意识地倚靠在男性的肩膀上,不要视而不见,而应该意识到这是女性心理渴望寻求被保护的信号,这样双方之间才会相处得更加愉悦。”

弗洛伊德在研究中还发现,现实中的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警觉心理,也就是人的“安全范围”感。每一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向四处蔓延,形成一个圆形的“心理防御阵地”,而这个阵地是他们认为最安全的。当有人误闯入这一阵地后,这些人会感觉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于是心理发出预警,随即便产生反抗。弗洛伊德认为,越是两个不熟悉的人,心理距离就会越大,身体距离也会被拉大。但如果两个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比如,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等,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能缩小至零,如此一来,也就容易产生肢体上的亲密关系。因此,如果一个女性总是倚靠在一个男性的肩膀上,说明她和这个男性的心理距离已大大缩短,她不在乎这个男性侵入她的“安全范围”,他们之间也不存在心理上的距离。

在弗洛伊德看来,女人倚靠在男人的肩膀上,可以促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有这样一件发生在弗洛伊德身边的案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天,弗洛伊德从奥地利大学讲完课走到学校大门口时,一位身穿黑色上衣的女子走到他的面前对他说道:“弗洛伊德先生,能耽误您一些时间吗?”弗洛伊德从这名女子焦虑不安的神态中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问题,于是停下了脚步。

在交谈中,女子说道:“我是个律师,最近家庭生活出现了问题。丈夫对我非常冷淡,这让我感到不安,您能帮助我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你确定你的丈夫没有外遇吗?”弗洛伊德直截了当地问道。

“这一点我非常肯定,我丈夫是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

“他对你的冷淡持续多长时间了?”弗洛伊德追问道。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大概一个星期没有回家了,可当我回家后,发现丈夫对我冷淡了很多。”

听到这里,弗洛伊德思考了一会,对女子说道:“我已经分析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按照我告诉你的去做就可以了。”说完他拿出一支笔,在便签上写着什么。

10分钟后,女子从弗洛伊德手中接过便签,上面这样写着:“你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问题出现的概率,在你丈夫眼中,你或许是个女强人。为工作忙或许没有错,虽然他也支持你的工作,但你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感受--渴望在家庭生活中给你更多的关爱。可由于你因为工作而一个星期没有回家,这让他渴望对你关爱的愿望没有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就会出现不平衡,于是他做出了冷淡你的行为。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你需要满足他渴望关爱你的心理特征,可以倚靠在他肩膀上向他述说工作上的事情等,这样一来,他冷淡的内心便会融化,继而给予你一定的关爱。”

女子将其牢记在心,并按照弗洛伊德的要求去做。三个月后,她满脸微笑地再次找到弗洛伊德,对其表示了感谢,因为她的丈夫确实和她结束了“冷战”,并且更加关爱她了。

当然,弗洛伊德帮助女律师分析并解决问题运用的是心理战术,即:男人看到女人倚靠在自己肩膀上,会产生怜惜心理,而这对男人来说无疑最具“杀伤力”。

其实在心理学的分析中,弗洛伊德一直强调要学会运用反向思维。案例中他就是通过反向思维的方式帮助女律师解决了问题。比如,他站在女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女人的心理是柔弱的,虽然一些人外表看似强悍,但内心同样需要别人的呵护,这与女人天生渴望得到保护的心理密不可分。分析完女性的这些心理特征后,弗洛伊德又站在男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从社会对男性的定位以及道德标准划分来看,男性自身分泌出的雄性激素非常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与家庭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从男性的心理来看,他们对那些弱小、无助的人更容易产生同情,从而为这些人付出,而这种付出针对自己最亲密的爱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男人潜意识里面存在照顾女人的心理;另一方面,对于爱人的亲密行为也会感觉到欣慰,而这些亲密行为就包括倚靠在他们肩膀上。当女人对男人做出这样的动作后,男人内心深处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因为在他们看来,眼前的女人是弱小的,是需要被自己照顾的,同样也是需要得到保护的。如此一来,男女双方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从而使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稳固。

可以看出,女人倚靠在男人肩膀上确实传递着一种心理暗语,即“我心里渴望得到保护”。当这个暗语传送到男人眼中时,懂得女人心理的男人就会领会到其中的含义,用自身的行动去关爱并保护女人。

3.为什么说购物狂的从众心理是种病态的表现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样找他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其中有一位自称是购物狂的人找到弗洛伊德,向他述说着自己的烦恼:

“您知道我的感受吗?”

“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弗洛伊德问道。

“最近不知怎么回事,我疯狂地迷恋上了购物。虽然我购买的很多物品并不是我所需要的,但购买完这些物品我心里却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

“那么,你会在什么情况下购买物品呢?”弗洛伊德追问道。

“当我看到有人群聚集在货台前,或者人们都去购买某一件物品时,我也会产生购买的欲望。虽然我的手头并不是很宽裕,但我还是忍不住这样做。”

弗洛伊德听完后,分析出这个人可能患有购物强迫症。也就是说,在外界的刺激下,这个人便会产生购物的欲望,以此来满足心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