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自身灵魂的高尚,他全力救助病困儿童,致力于教育事业,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应该沿着他的足迹走下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徐特立先人后己
徐特立徐特立是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长沙办学期间,为了节省开支,特意把家安置在了乡下;为了节省路费,他常常步行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一来一回的路程加起来足有几十公里。
他厉行节俭,对自己苛刻极了,从不多花一分钱,但是对于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却很大方。
著名词作家田汉当时就在徐特立办的学校读书,徐特立发现酷爱读书的田汉买不起书来读,常常利用节假日跑到图书馆,一看就是一整天,中午也不吃饭。徐特立心疼这个懂事的、爱学习的孩子,于是就把自己的存折交给田汉,让他买些喜爱的书和喜爱吃的食物。
夏天,湖南常阴雨连绵,蚊子众多。田汉因为没有蚊帐,被蚊子咬得睡不着,只得蒙着被子睡觉。徐特立得知这个情况,就送给他一顶新蚊帐,并让他一有困难就给自己讲。而在徐特立自己的家里,他的蚊帐已经破旧不堪,为了孩子不被蚊子咬,睡得安稳些,他的妻子每到夏天就要缝补一次旧蚊帐。
后来,徐特立参加了万里长征,他当时已经57岁了。中央领导同志照顾他年老体弱,特意送给他一匹好马。可是徐特立很少骑马,总是把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则拄着一根竹杖艰难地和大部队同行。当有人劝他骑马时,他总是说自己的身体很硬朗,走得并不比年轻人慢,谁骑都一样。长征两万五千里,他骑马的路程不超过两千里。
毛泽东十分赞赏徐特立事事先为他人想的精神,指出他是“一切革命党人和全体人民的模范”。毛主席对徐特立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徐特立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姜丽娟为“希望工程”倾情奉献
在宁夏的山川大地,每当人们谈起“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都会习惯地提到春蕾奶奶姜丽娟和她那些感人的事迹。
1979年,姜丽娟从银川橡胶厂退休后,热心公益活动的她又到富宁街西关居委会从事社区工作。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一点事,成了姜丽娟的最大心愿。1994年,姜丽娟在电视上看到国家实施“希望工程”,她了解到贫困山区有很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黑呼呼的窑洞教室,残缺不全的桌椅板凳,孩子们没有笔和本,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这一幕幕的景象使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老人心里非常难受,下定决心要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事。姜丽娟那时任城区西关居委会主任、军民共建领导小组组长,她向辖区驻军和军民共建单位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公开信,并召开军民共建领导小组会议,向他们介绍固原县黄铎堡乡甘沟村小学的情况,征得了大家的支持。经过两个月的奔忙,银川军分区和21个共建单位共捐款4万元,为甘沟村小学购置桌凳100套,修缮校舍用砖16万块和录音机、扩音机等教学器材。辖区内银川第二回民小学与甘沟村小学开展了“城乡小学心连心、山川儿童手拉手”活动。为了把“希望工程”长期坚持下去,她组织共建单位与甘沟村小学签订了“军民共建希望小学协议书”,成立了辖区“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园丁奖”和“成才奖”,激励了希望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使捐助“希望工程”的活动不断深入、扩大。
1995年,姜丽娟偶然看到自治区妇联关于“春蕾计划”的倡议书,得知固原地区有17万名女童因交不起一年80元钱的学费而辍学后,难以入睡。为了扩大宣传,姜丽娟怀揣倡议书,随身带着一张张失学女童的照片,奔波于辖区单位、各大机关、军民共建单位和居民家庭,动员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在姜丽娟的努力下,为女童捐款的人络绎不绝。
每到一个地方,姜丽娟都留心那里有没有失学女童用得上的东西。1998年11月的一天,到银川市委办事的姜丽娟发现楼道内有一些旧桌椅,她马上询问市委领导,不用的桌椅是否可以捐给失学女童?市委领导非常感动,让工作人员又从各部门搜集,凑够了一个班的桌椅。姜丽娟又请警卫连的战士将这些桌椅送往盐池县高沙窝乡的一个“春蕾”女童班。姜丽娟深知,重返校园的女童们最缺的是精神营养,而他们手中仅有的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她发动人们捐助书籍、学习用品等。在她的带动下,《少年渎者》杂志社分别向西吉县新营乡、盐池县惠安堡乡的“春蕾班”捐献了价值两万多元的杂志、书籍和120件衣服。虽然山区的路途遥远,但姜丽娟还是一趟又一趟地赶往那里,把她的一腔热情带给了女童们。每年“六一”前夕,她都要给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姜丽娟老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为了这项事业,她没有顾虑。她常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把这项工作干到底。”1996年6月,她到医院做胆囊切除手术,在上手术台前,还嘱咐女儿:“还有几个孩子的经费没有落实,你给我操点心。”当年9月,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姜丽娟又与妇联的同志一道驱车去固原看望女童。
姜丽娟的爱心行动,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誉。1999年,国家人事部、劳动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四部委为她颁发了“老有所为奉献奖”;200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她“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和“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还多次被自治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双拥模范”。
生长在城市的青少年,很难想像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失学青少年的困窘。青少年应努力学习,只有掌握了各项技能,为祖国的建设服务,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才能像姜丽娟那样为“为希望工程”尽己所能。
濮存昕关注艾滋孤儿
濮存昕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著名演员。他饰演过的许多荧幕形象使他受人瞩目,但是令他声名鹊起的却是他担任的防治艾滋病的形象大使。他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不仅在艺术舞台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都高举爱的火炬。他先后出任中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北京市禁毒义务宣传员,为推动艾滋病预防工作、禁毒工作、无偿献血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奉献了爱心。
濮存昕曾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起前往山西拍摄一部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一天的专题片时,在一个黑暗的窑洞里,他见到了染病的男主人,万幸的是女主人和两个孩子都很健康。一个原本快乐的四口之家,终日笼罩在艾滋病的阴影里。濮存昕和他们一起包饺子,一起聊天,并把他夫人宛萍买的一书包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看到两个孩子的高兴劲儿,濮存昕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北京孩子们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这里差别这么大,心里酸酸的。告别的时候,濮存昕得知那户人家只剩下八十多斤粮食,便把身上带的1700元钱连同手机号码都留了下来。他告诉染病的男主人,他会一直资助这两个孩子读书,并对他们负责到底。从男主人激动的眼神和说不完的话语中,濮存昕深深体会到,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多么渴望人间真情啊!
2004年8月10日下午,15名到北京参加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的孩子来到濮存昕家做客,受到了濮存昕一家三口的热情招待。濮存昕笑着介绍自己的三口之家,又扭头让女儿把准备好的礼物。一一送到小客人的手上——里面有濮存昕签名明信片、防治艾滋病的光盘、笔记本和笔。13岁的张兴(化名)来自山西芮城。他告诉濮存昕自己的理想:“我想踢球!”濮存昕转身到卧室找了一套红色运动服,送给张兴说:“这是我的运动服,你将来长大了穿!”宛萍过来招呼孩子们吃饭。餐桌上摆满了三明治、西瓜、牛肉、凉菜、蛋糕、苹果、香蕉和糖果,女主人还熬了一锅绿豆粥。一个叫朱想来的孩子懂事地过去帮忙分发碗筷。“大家自己动手啊,自助!自助!”濮存昕热情地招呼着孩子们。濮存昕刚刚从希腊传递奥运圣火回到北京,他还和每个孩子一起在珍藏的火炬前留影。孩子们在濮存昕家呆了一天,离别时依依不舍。濮存昕对他们说:“以后只要你们有机会到北京来,我这里就是你们的家,随时欢迎你们来玩!”
在这些“艾滋孤儿”的眼中,荧屏上的濮存昕是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演员,而生活中的濮存昕则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濮存昕身兼北京人艺领导职务戏约不断,但他放弃了一些戏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公益事业上。让“艾滋孤儿”走进自己家里来,不仅需要有一种境界,也需要时间,需要勇气。
濮存昕以个人名义为11个艾滋病家庭中的19名孩子捐助了学费。濮存昕坦言,这点资助对一个艾滋病家庭来说少得可怜,只能算是尽一点点心意吧。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濮存昕已经向以他个人名义设立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爱心基金”注资四十余万元。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没有濮存昕那样显赫的声名,但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濮存昕曾说:“如何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公益的事,这也可以归纳为一个概念——‘回报社会’。比如,你挣了钱,就应该主动上税;你富足了,就应该认识到你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成功的,你是在这个环境的允许下才可能成功的。”
黄勇奏响生命的赞歌
2003年7月23日,湖南邵阳,探亲的广州军区空军航空兵某部士官黄勇拼尽最后力气,将一位不慎溺水的大学生推向生之彼岸,自己却被卷入漩涡,22岁的青春成了永恒。
1998年12月,18岁的黄勇走进军营,经过许多挫折和考验,黄勇由一名普通青年转变为优秀士兵。
参军4年半,3次嘉奖,两度评为优秀士兵,8次执行重大任务,两次参加重大演习,安全保障飞行820架次、四百五十多个小时。他维护过的11架飞机,优质率达100%。
2003年7月9日,两年没有回家的黄勇获准探亲。
7月23日下午5时,邵阳松坡公园。一阵呼救从公园水库传来。天旱,水库放水,一个游泳的男青年被涵洞的漩涡紧紧吸住。
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在聊天,一个红T恤率先冲过去,来不及脱衣就纵身跳进水里。涵洞吸力高达二百多公斤,红色的身影转而潜入水底,双手抱住溺水者的腰,用肩膀奋力顶向岸边。一个生命得救了。精疲力竭的救人者却被湍急的水流吸入涵洞,几分钟后,从140米远的分水口冲了出来,红色的T恤已成了碎片……
这一切,被跑来营救的水库管理员唐坤雄看得切切。事后他才知道,身穿红T恤的救人者,是正在休假的空军战士黄勇。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黄勇追求时尚、渴望创造、崇尚自我设计,读中学时就喜欢上网、蹦迪;到了部队,曾利用假日组织战友们搞“野外生存”训练。他曾憧憬,退伍后,要么当个汽车美容师,要么去攻读心理学。
与一些年轻人不同,黄勇更懂得脚踏实地的意义。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讲奉献,不是叫你把命掏出来,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去干。”他在一言一行中完善着自我,调整着步履。
他的读书笔记中,抄录着塞缪尔·厄尔曼的一段话:青春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指不懈的干劲,丰富的想象力和滚烫的情……在你我的心底,都有一座无线电台,它能在多长时间里接收到人间万物传递来的美好、希望、欢乐、鼓舞和力量的信息,你就会年轻多长时间。
2003年7月31日,黄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被追记一等功。2003年9月,广州军区空军党委作出《关于展开黄勇同志学习的决定》。2004年2月,空军党委作出决定,向“自觉践行党员先进性的好战士”黄勇学习。虽然再高的荣誉也换不回英雄的生命,但一缕英魂会在生者心中永存。
黄勇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奏响了一曲昂扬的生命赞歌,每个音符都闪着动人的旋律,展现出新一代青年的高尚情操。黄勇热爱自己,但他更热爱这个社会,在生死关头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迸发出人性中最夺目的光辉。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念与符合军队特殊职能要求的行为规范的完美结合,他无疑是人民解放军涌现出的许许多多英雄模范中的杰出代表,一个无愧于时代的青年英雄。
曾几何时,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独生子女忧心忡忡,有些人竟称呼他们为垮掉的一代。黄勇的英勇事迹却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是大有作为的一代,能够继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肩负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年轻的朋友们,向黄勇学习吧,学习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勤学善思、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学习他注重修养,自我完善的道德水准,学习他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