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给后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他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位创造奇迹的天才教育家。
——[德]教育家苏珊·默克尔博士《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本奇书,它所传授的教育方法,已把无数少年培养成商业巨子、学术大师、政坛精英,堪称一部早期教育的“圣经”。
——[德]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沃伦卡尔·威特:创造教育奇迹的教育家作为父亲的卡尔·威特,是德国哈雷洛赫村的一名牧师,因为成功培养了天才儿子而出名。他把自己对小卡尔14岁以前所实施的教育写成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但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了它的价值。
老卡尔是位平凡的牧师,在儿子小卡尔出生以前,他就坚信爱尔维修的论断:“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还提出“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但是这种观点与当时的教育观是格格不入的。
在一个探讨教育问题的学会上,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论调:“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教育家无论怎样拼命施教,其作用都是有限的。”作为会员之一的卡尔否定了这种观点,他指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孩子出生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然而这种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为非凡的人。”
这样,卡尔·威特就成了那个教育学会的众矢之的,遭到其他人的攻击。对此,他说:“你们有十三四个人,而我只有一个人,我是寡不敌众的,辩不过你们,所以与其和你们辩论,不如拿出证据来给你们看。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只要他不是个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
一场“打赌”就这样开始了。
不久后,卡尔·威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却不幸夭折了。不久,卡尔·威特又有了第二个儿子,即小卡尔,但是小卡尔却不是一个称心的婴儿。
卡尔·威特曾悲伤地说:“因为什么罪孽,上天给我一个这样的傻孩子呢?”左邻右舍的人们劝他不要为此忧愁,背地里却都认为小卡尔是个白痴。教育学会的会员们也都等着看卡尔·威特的好戏,他们都格外“注意”小卡尔的成长。“好,这次就看你的本事了!”连妻子也曾对卡尔·威特的热情表示怀疑,她说:“这样的孩子怎样教育也不会有出息,一定是白费力气”,但卡尔·威特没有因此绝望,还是踏踏实实地实行自己的培养计划。
很快,卡尔·威特的“傻”儿子就开始有了非凡的表现:3岁半能认字;6岁开始学习外语;8~9岁时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种语言,并通晓动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获得莱比锡大学的入学证明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未满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被聘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写成《但丁的误解》一书,为但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小卡尔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哈雷大学讲授法学,在有口皆碑的褒扬声中一直讲到83岁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虽然是一个乡村牧师,却非常富于独特见解,并且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把他人的说长道短放在心上,只是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卡尔·威特用行动和结果充分证实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小卡尔的一生表现出非凡的博学和能力,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使得他在那场“打赌”中成为了胜利者。更重要的是,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后人带来了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卡尔·威特早期开发教育的理念
1.教育要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
卡尔·威特认为,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出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由于这种递减不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该潜在能力枯死,因此,教育孩子的重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递减呢?卡尔·威特认为,应该尽早教育,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进行教育。从出生到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有很大不同,他们对事物记忆不是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将整个事物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婴儿的模式识别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模式的识别能力,是成人远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灌输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在婴儿期,每天重复灌输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职责。
2.对孩子正确的教养方法很重要
卡尔·威特并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为神童,只是要通过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他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卡尔·威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采取“拔苗助长”的催逼方式。在小卡尔出生的第三天,格拉彼茨牧师来到卡尔·威特家,向他建议说:“既然孩子现在不太聪明,唯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后天培养上。我的意思是从现在起,您和您的妻子包括您儿子,都要准备作出某种牺牲。”“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聪明,那么你就应该充分利用后天的教育改变他,应该让他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严格的训练,甚至是残酷的训练。”
卡尔·威特立即否决了这一建议,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不可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只会使孩子既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也不会学到他所必需的一切知识。要知道,任何的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许多知名人士在成年后都说过,自己年幼时曾受到过父母的极度催逼,结果留下终生的创伤。例如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就是这样,穆勒的父亲在穆勒少儿时期就无情地催逼穆勒,不允许他有假日,也不给他丝毫自由,唯恐耽误了他的学习。父亲对小穆勒事无巨细都严加管教,由此导致穆勒在青年时期经常精神抑郁,终生抱怨。
所以,卡尔·威特认为,对待孩子,一定要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即使天赋极高的儿童也不能幸免。
同时,卡尔·威特拒绝对孩子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他认为灌输式教育就像给树浇水只浇到树叶上,根本就没有浇到根部,这样,树木怎么吸收到水分呢?在一股脑儿的知识灌输中,学生的感知功能丧失殆尽,所接受的只是大量抽象的原理和公式。这种教育就好比全家人争先恐后喂养一只宠物,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将宠物的嘴撑开,然后把食物一股脑儿塞进它的嘴里。这样的方式,孩子既不容易接受,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在学习方法方面,卡尔·威特很注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唤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卡尔·威特教认字是先让孩子看画册,告诉他认了字,这些书都能明白,以刺激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他还特别注意在游戏中的学习,特地为孩子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铺上沙子,种上树木和花草,让他观花、捕虫,进行各种知识游戏、旅行游戏,又为孩子做了多种形状木块,让他盖房建屋、修塔建桥。又如,卡尔·威特为了训练孩子学大人做事,当孩子的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时,也让孩子用炊事玩具做各种菜,做饭时小卡尔当妈妈的助手,用炊事玩具玩时妈妈当小卡尔的助手。
卡尔·威特在教小卡尔学外语的过程当中,摸索出一套好经验。例如用“耳”学外语、用不同的语言读同一个故事、弄清词源、做游戏等方法。
卡尔·威特要求儿子在学习语言和数学等知识上,绝对不能敷衍了事,而应该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他说,教儿子学习知识就如同砌砖一样,如果不严格要求,就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做学问来不得一点儿马虎,要认认真真,力求精益求精。
3.全面培养孩子的各种才能
在小卡尔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卡尔·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目标来教育儿子,还有的则更赤裸裸,以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卡尔·威特对此感到委屈不已,认为这是对他教育目的的误解。下面摘录他在书中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儿童早期教育与孩子正常发育的关系。
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他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纠正他这种倾向。
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衷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是错误的。我不喜欢没有爱好和常识的人。我和妻子同心协力培养儿子在常识、想像力和爱好等方面的能力。我还努力培养儿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爱憎分明的品质。
我讨厌所谓学者。所谓的学者都是些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的那一点专业,为了显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不论对谁,走到哪里,总是一味卖弄他的专业,不管人家是否欢迎。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例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问题等发表的拙劣看法,也会成为人们的笑柄。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再听听他们所说的或看看他们所写的东西吧,他们用些很少听到过的学术用语和难于理解的装腔作势的话,让人不知所云。他们视那些具备常识和爱好广泛的青年为凡夫俗子,贬低那些善交际、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说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鸣惊人的说法,更只不过是诬蔑而已。什么是神童呢?不就是温室里的花草吗?!如果我有把儿子培养成什么神童的企图,那我不就成了伤害他人、冒犯神灵的人了!
一般说来,儿童智育方面的超前发展容易锋芒毕露,例如我们曾经耳闻的,某某孩子8岁时就已学会了6国语言,某某孩子刚9岁就上了大学,某某孩子年仅1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等等。但是,对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到底如何,一般容易为父母和周围的人忽视,而且也不易被人们作为衡量他们才能的尺度。
对此,卡尔·威特的做法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关注。他的理想是要把小卡尔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他特别下功夫的,与其说是智育莫如说是德育。他这样做也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牧师,因而特别注意对儿子性情方面的培养。
小卡尔从小就受到特别虔诚的教育,凡与他相识的人都夸他“像天使般的纯洁”。他确实是个非常虔诚的、富于情爱、和蔼可亲的孩子。他从未跟人争吵过。对待自然,不要说动物,就是一朵野花也舍不得乱摘。
可能还有人要问,小卡尔受到那样的教育,他的健康是否受到了影响呢?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事实表明,小卡尔不仅在小时候,而且在长大以后也一直是非常健康的。
二、卡尔·威特早期开发教育的实践
1.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
经过从婴儿期就开始的教育,小卡尔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聪明、更机灵、反应更快,各方面的能力也更强。卡尔·威特认为他在智力上已经准备好了,所以从他2岁时就开始教他认字,但这绝不是强迫性的。“不能强迫施教”,也是卡尔·威特主张的教育法的一大原则。
卡尔·威特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
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唤起孩子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方法的效果在儿子的早期训练里已表露无遗。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有动物都喜欢游戏。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是为了发展它将来捕捉老鼠的能力;而小狗和老狗互咬也是为了发展它将来能咬死野兽的能力。显然,动物训练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卡尔·威特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的。首先,当他满6个月时,卡尔·威特就在他的房间四壁大约1米高的地方贴上厚厚的白纸,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下的文字和数字。
在白纸的另一块地方,有秩序地贴上简单的单词,例如猫、狗、老鼠、肥猪、兔子、帽子、席子、桌子、椅子等,请注意,这些单词都是名词。在另一处并列贴上从1~10的十行数字,在某处画上乐谱图。
因为婴儿的听觉比视觉发达,卡尔·威特决心对儿子从听觉入手教ABC。当卡尔·威特指出ABC字母时,卡尔·威特的妻子就像唱歌似的唱给儿子听。因为小卡尔毕竟只是6个月大的婴儿,所以他的感觉就像听耳边风似的,但卡尔·威特夫妇不泄气,天天给他听、给他看,终于奏效了。小卡尔对字母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使他后来学认字时非常轻松就学会了。
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在教小卡尔认字时,卡尔·威特也采用了这一套方法。
首先,为了唤起小卡尔识字的兴趣,卡尔·威特施用了一些小孩还无法识破的“小伎俩”。卡尔·威特给小卡尔买来很多儿童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卡尔·威特干脆就不讲给他听,故意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现在很忙,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一来,反而激发和唤起了儿子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到他有了这种强烈的认字欲望以后,卡尔·威特这才开始教他识字。
类似前面用的那种方法。卡尔·威特买来10公分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10套,再把这些字都贴到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小卡尔组字。具体教法是这样的,首先用画册让他看猫的画,同时教猫这个词的拼法,然后指着墙壁上的词,反复发猫的音给小卡尔听。接着从文字盒中选出组成这个词的所有字母,用这些字母拼写出猫这个词。当然,这些游戏都是由卡尔·威特和小卡尔一道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小卡尔学习时,卡尔·威特在边上给他以表扬和鼓励,让他适度地、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了好几天。
卡尔·威持还制作了许多小卡片,画上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房子、树木等,在画面下标出名称。他把这些卡片贴在餐厅、厨房、客厅和儿子卧室的墙壁上,让小卡尔可以常常看到,以加深印象。卡尔·威特还常常利用这些卡片和儿子做游戏、编故事。每次出外散步,不论看到什么,马车、教堂、河流等,他看到什么就要小卡尔说出该怎么念、怎么拼。这些方法很有效,儿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小卡尔很快就学会了读,也就是说,他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之前就掌握了读,而一掌握了读法,他就能掌握更多的词汇,再加上他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他很容易就能读书了。
2.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卡尔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少年都少,他把大量的时间尽情地花费在了玩耍和运动上,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他除了学会外语以外,还轻松顺利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既轻松愉快又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卡尔·威特一定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教育方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小卡尔长到三四岁时,卡尔·威特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简单走走,而是一边同小卡尔谈话,一边教育。例如有时在散步,卡尔·威特会摘一朵野花解剖一下,向小卡尔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有时在花园里捉个小虫,教他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用素材来对小卡尔进行最生动的教育。
卡尔·威特教育孩子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不使用填鸭式,而是首先唤起小卡尔的兴趣,然后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
还有一点,卡尔·威特绝不对儿子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告诉他哪是植物学上的问题,哪是动物学上的问题等。只要在散步时小卡尔对某种事物引起注意,他就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因此,当小卡尔阅读动物学和植物学书籍时,他对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到生疏,而且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他们向大人提出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们的提问感到兴奋,反而觉得厌烦不已。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随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说明和解释。正是父母自己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的,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但这些父母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卡尔·威特是怎么做的呢?当小卡尔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回答,绝不欺骗小卡尔。在教育上,卡尔·威特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他的说明并不是难懂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现有知识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当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他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从而也给小卡尔灌输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给小卡尔的教育中,他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如果说小卡尔在动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是靠卡尔·威特带着他散步而耳濡目染的,那么,卡尔·威特对儿子的地理教育更是让他身临其境。卡尔·威特经常带领小卡尔到周围村庄去散步,等到对邻村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他就让小卡尔拿着笔和纸登上村里的一个高塔。他们瞩目远眺,卡尔·威特适时地向儿子提问有关周围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给予说明。接着他便让小卡尔画周围的地理略图。然后两个人一起去散步,在略图上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邻村的地图便画出来了。待这些工作做完以后,父子俩还要去书店买来这个地方的地图,把自己画的与书上的地图进行比较,并对有误之处进行修改。就这样,卡尔·威特循序渐进地教给了孩子难以理解的地图概念。
在教会了小卡尔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后,卡尔·威特又用同样的方法教会了儿子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天文学是拜托梅泽堡的一个贵族塞肯得罗夫教的。此人以学问为乐,除了有天文学的观察工具外,还有许多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的器械以及各种书籍。他非常大方地让小卡尔利用这些书籍和器械,因此也帮助小卡尔随心所欲地学到了各种学问。
卡尔·威特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儿子的见识。例如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叫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告诉他过去这个城的名字,同时还给他讲古城的历史。
参观还只是这类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参观归来,卡尔·威特让儿子详细叙述见到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小卡尔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介绍与讲解。
小卡尔3岁以后,父亲就带他到各方周游。5岁时,他就已经在父亲的陪同下,几乎周游了德国的所有大城市。在旅途中,他们既登山,也去游览名胜;既去寻找古迹,也去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后,卡尔·威特让儿子把看到的一切写信告知他的母亲和熟人。回家后,还要向亲人们口头讲解旅途的见闻和切身体会。
卡尔·威特为了满足小卡尔的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从不吝惜金钱和体力。例如为了向小卡尔公开魔术的秘密,他曾不惜重金,请魔术师现身说法。
由此可见,卡尔·威特在对儿子的施教上深信“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
天才一般都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而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觉,幼儿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痴,他们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说,幼儿天然就具有对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强烈热情,他们一旦对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去从事。一旦他们步入这一轨道,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规律,使其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实际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将其浇透,其结果,天才便寥如晨星。但是,威特、塞德兹、巴尔等的培养过程,已向世人表明,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天下的父母除了要认识到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十分重要外,还必须明白孩子越大就越难以具备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实施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就在于此。孩子越大,不仅在性格上越难具有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他们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余地也会越小,早期教育则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3.才从口出,才能训练从说话开始
卡尔·威特根据自己教育儿子的经验,认为对孩子实行早期语言教育非常重要。语言是人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人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语言能力。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能力,必须尽早让他们掌握语言工具。
在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开始教他说话。这是卡尔·威特教育孩子语言的第一步。且看卡尔·威特在书中的育儿记录:
比方说,我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它。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
就这样,在小卡尔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卡尔·威特和妻子就拿很多东西给他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小卡尔就能清晰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在教孩子语言时,卡尔·威特总结了一些十分有用的方法,他将之归纳成以下几点。
(1)词汇的启动从身边的实物开始
我们学习外国语,不多记单词是不行的,但是想要多记,却往往劳而无功,很快就忘掉。有一个时期,卡尔·威特也把韦伯斯特的袖珍小词典揣在怀里从头背下去,但是随记随忘,并没有多大效果。要多记单词,还是应当多读有趣的书,在阅读中记住书上的单词。同样的道理,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只是填鸭式地硬灌,非但达不到目的,反倒有害。
在小卡尔稍大一点以后,卡尔·威特和妻子就抱着他教授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等所有能引起小卡尔注意的实物名称,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等,使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在实行这一教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时学一些非常简单的话,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2)多给孩子讲故事
当小卡尔稍微能听懂话时,卡尔·威特和妻子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在卡尔·威特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给他们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媒介就是故事。
讲故事不仅能使儿童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能丰富词汇。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而且还要让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复述,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这样不断地进行生动的教育,终于有了结果,据说小卡尔到五六岁时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3万多个词汇,这即使对于一个中学生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3)不要教孩子讲半截话
卡尔·威特的语言教授法,有一点要特别引起人们注意,那就是不要教孩子半截话。他认为,教孩子“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而无益。经过他的试验,孩子在2岁左右时,如果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的话,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当然,像“丫丫”这样的词发音容易些,但是本来教了就可以学会的东西,故意不教,岂不是十分愚蠢吗?
由于这个缘故,卡尔·威特从来不教儿子半截话。
(4)让孩子一开始就学到标准的语言
在语言教育中,卡尔·威特非常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让他们学到标准的语言。为此,卡尔·威特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并且只要儿子发音准确,父亲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好。”当小卡尔发音不标准时,卡尔·威特就对妻子说:“你看,你儿子不会说什么……”于是妻子就回答说:“是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
这样一来,尽管小卡尔很小,也激起了他拼命学标准语言的劲头。经过父母的不懈努力和执着坚持,小卡尔从小的发音就非常准确。
为此,卡尔·威特不只让他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法上,还教他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措词,并且力求措词准确生动。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家人一定要相互配合,不要一个严格要求,而一个却纵容孩子。他和妻子配合默契,以身作则,坚持力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精选恰当的词汇。
卡尔·威特不仅对妻子,对女仆和男仆也严禁他们说方言和土话。这是由于他觉得让小卡尔记方言和土话是浪费时间。他只许小卡尔记标准德语。因为只要能记住标准读法,就可以让小卡尔不费力气地读懂书上写的东西。
由于卡尔·威特不仅认识到语言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积极地运用于对儿子教育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功。
4.开发想像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的天赋是方方面面的,父母要善于发现并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只要父母能够发现并及时加以夸奖,孩子都是大有可为的。孩子的潜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关键在于父母而不在孩子。父母要及时发现并夸奖他的天赋,孩子定会扬帆前进。
对小卡尔的教育,卡尔·威特把培养他的想像力放在第一位,往往把它看得比知识更重要。不少人教育孩子,总是使劲灌输各种知识,却忽视了他们的想像力。卡尔·威特不主张只把孩子学习知识作为目的,而是主张学习知识只是方式,让孩子通过学习知识去开发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才是最终目的。
在卡尔·威特看来,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想像力得不到发展,那么他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成不了建筑家、科学家、数学家、法学家。尽管有人认为当数学和科学家用不着想像,但那是不符合事实的。想像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卡尔·威特相信,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了想像力的人,当他遭到不幸时也会感到幸福;当他陷于贫困时也会感到快活。所以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就是不善于想像的人。
想像力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只有在具体活动之中才可以有效进行。孩子越小,这一点显得越重要。每当小卡尔在扮演古代骑士、模仿小鸟飞翔时,卡尔·威特知道这是他的一种想像力的表现,往往夸奖儿子做得很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孩子年龄越大,想像力就越丰富,越独特。
卡尔·威特注意到,孩子喜欢听故事似乎是一种天性。小卡尔2岁时,威特夫人每天像上课一样讲故事给他听。卡尔·威特夫人还有一套吸引小卡尔不断听下去的办法,就像报纸上连载小说那样,她每天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下面的故事情节则让小卡尔自己去想像创造。
小卡尔不得不为此而挖空心思,并对可能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卡尔·威特夫人在讲故事前,先让儿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才接着讲。如果小卡尔自己猜中了,威特夫妇就高兴地欢呼,如果儿子没猜中,威特夫人就夸奖说:“哎呀,我儿子编得比故事本身还好呢!”小卡尔的想像力就在这种训练中不断培养起来。
有时候,孩子会虚拟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往往漏洞百出,前后矛盾,父母不应该认为孩子是在说谎,而是应该力图给他堵补漏洞,化解矛盾。要知道父母的责任应该是夸奖他们的想像力,并引导着他们继续想下去。
通过对小卡尔的夸奖和诱导,卡尔·威特发现儿子的想像力越来越精妙,越来越发达。
很多孩子的大胆想像常常不被父母所理解。在卡尔·威特看来,这是因为父母心目中有许多条条框框,并且经常用它们去封杀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创造力之所以如此大胆丰富,是由于他们的脑袋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而且根本不想受它们的限制。
有一天,卡尔·威特的一位老朋友来他家做客。他看见小卡尔正在用蓝颜色画一个大大的圆圆的东西。
他问小卡尔:“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啊?”
小卡尔回答道:“是一只大苹果。”
朋友说:“可为什么要用蓝色呢?”
小卡尔回答:“我认为应该用蓝色。”
朋友对卡尔·威特说:“我的老朋友,你应该教教孩子。他用蓝颜色画苹果,你应该告诉他那是不对的。”
卡尔·威特感到很惊讶,说:“这是为什么呢?我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也许孩子今后真的会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孩子的想像力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夸赞中培养起来的。如果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那么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许多不合“规矩”的东西。如果对孩子的不合乎“规矩”的行为时时加以“纠正”,那么孩子的创造力就不断消失了。
卡尔·威特相信,夸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十分有益。通过夸奖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更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父母不能感到厌烦,而应该加以保护,并且善于将其引入恰当的轨道。
这种夸奖,能把孩子带进知识的海洋。读书、做手工、搞实验,会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
5.表扬孩子必须适度和注意分寸
卡尔·威特认为,表扬孩子要适度,要注意分寸,对于儿子的善行,他会加以表扬。尽管如此,他仍然提醒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即使小卡尔学得非常好,他也只是说到“啊!不错”的程度。做了善行时,表扬再深一层,他会说“好,做得好,上帝一定会高兴”,也不表扬过头。只有当小卡尔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他才抱着小卡尔亲吻他,但这是不常有的。因此,在小卡尔心目中,父亲的亲吻对他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通过这种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卡尔·威特就让小卡尔深深懂得,对善行的报答就是善行本身的喜悦,是上帝的嘉奖。
卡尔·威特注意不过分地表扬孩子,为的是不让他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在向小卡尔传授知识时,他也注意不让儿子自满。例如他教给小卡尔很多知识,但从不告诉他这是物理学上的知识,那是化学上的知识等等,为的是防止小卡尔狂妄自大。
但是与卡尔·威特大不相同的是,当今的父母大多喜欢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样就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
据专家们研究表明,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这就是“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岁是凡人”这一谚语所表达的现象。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没能如愿地成为栋梁,正是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会毁掉英才和天才。
卡尔·威特所担心的正是这一点。他教育小卡尔,下功夫最大的就是防止他自满。不仅自己不过多地表扬他,也绝不让别人表扬小卡尔。每当别人要表扬小卡尔时,他就把小卡尔支出屋子不让他听。对那些常常不听忠告仍一味夸赞儿子的人,就谢绝他们到自己家里来。为此他甚至被人视为不通人情,是一个老顽固。但是,为了杜绝孩子养成这种不良习气,他也就顾不得去计较人们的评论了。卡尔·威特如此坚强的意志实在令人敬佩。
在小卡尔长大一些以后,卡尔·威特就这样谆谆教诲他:
知识能博得人们的赞赏,善行能得到上帝的赞誉。世上没有学问的人是很多的,由于他们自己没知识,所以一见到有知识的人就格外赞赏。然而人们的赞赏是反复无常的,既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而上帝的赞赏是由于你积累了善行才得到的,来之不易,因而是永恒的。所以不要把人们的赞扬放在心上。喜欢听人表扬的人必然得忍受别人的中伤。被人中伤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扬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卡尔·威特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的儿子:无论怎样聪明,怎样通晓事理,怎样有知识的人,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只有粟粒大的一点知识就骄傲的人,实际上是很可怜的。
卡尔·威特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小卡尔防止他骄傲自满的,尽管这样做要花很大的功夫,甚至是洗心革面,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下面一长段是从卡尔·威特书中引证而来的,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培养孩子不骄不躁的重要性。
世界上大概再没有像我儿子这样被人们所广为赞赏的孩子了。只是由于我的努力,才使儿子未受其害。
有一次哈雷的宗教事务委员塞恩福博士对我说:“你的儿子骄傲吧?”我说:“不,我儿子一点也不骄傲。”这时他一口咬定说:“这不可能,像那样的神童如果不骄傲,那你儿子就真不是常人了。他一定会骄傲,骄傲也是很自然的。”
事后,我让他看看我儿子。他们俩在一起谈了很多话,经过这次交谈,他终于完全了解了我儿子。然后,对我说:“我实在佩服,你儿子一点也不骄傲。你是怎样教育他的呢?”我让儿子站起来,让他把我的教育方法讲给塞恩福博士听。听后他服气了,说:“的确,如果实行这样的教育,孩子就不可能骄傲了,真是佩服。”
还有一次,有个位于N地的H先生到格廷根的亲戚家串门。他在来格廷根之前,就已经从报上和人们的传说中知道了我儿子的事。到了亲戚家后知道得就更详细了。因为他的亲戚与我们来往密切,非常了解我儿子的情况。H氏想考考我的儿子。为了得到这一机会,就拜托他的亲戚邀请我们父子去。
我接受了邀请带着儿子去了。H氏向我提出要考考我的儿子。
按照惯例,我也要求他答应我的条件:“不管考得怎样,绝不要表扬他。”H氏擅长数学,所以他提出主要想考考数学。我回答说:“只要不表扬,考什么都没有关系。”商量妥当,就把特意打发出去的儿子叫进来,考试开始了。H氏先从世故人情考起,然后进入学问领域。小卡尔的每个回答都使H氏感到十分满意。最后开始了H氏所擅长的数学考试。由于我儿子也擅长数学,所以越考越使H氏感到惊异。
每一个题解我儿子都能用两三种方法去完成,也能按H氏的要求去解题。到了这一阶段,H氏已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他了。我赶紧给他递眼色,他这才住了口。
但是,考试还未结束,由于他们二人都擅长数学,考着考着就进入了学问的顶峰,并最终走到H氏也难以驾驭的程度。这时,他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唉呀!他已经超过我了!”
我想这下坏了,立即给他泼冷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哪想到H氏兴致不减,又拿出更难的题来“难为”他:“你再考虑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欧拉先生考虑了3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如果你能做出来,那就更了不起了。”
听了这话我就担心起来。我并不是怕儿子做不了那么难的题,而是担心如果儿子真的把那道题做了出来,怕他由此而骄傲起来。
可是,H氏的话音刚落,就听儿子喊到:“做出来了。”“不可能。”
H氏说着就走了过去。
这时H氏赞不绝口地说:“那么你的儿子已胜过欧拉这个大数学家了!”我掐了一下他的手,立即说:“瞎鸟有时也能拣到豆,这只是偶然的情况。”
H氏这才领会到我的意图,点着头说:“是的,是的。”然后就附耳小声地对我说:“唉呀!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不管你儿子有多大的学问也绝不会骄傲。”儿子也很快同其他人高兴地谈起了别的事,这一点也使H氏十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