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上最经典的九大家教法
12047900000009

第9章 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

约翰·洛克,是致力于培养高贵气质人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将经久不衰。

——[英]剑桥大学教授伊丽莎白·鲍温博士约翰·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的法则,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造就出全球无数的青年才俊。

——[美]教育社会学家兰斯顿·休斯教授约翰·洛克:培养绅士和淑女的教育家约翰·洛克(1632~1704年):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世界哲学史上经验主义的创始人,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第一人,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他关于教育的观念主要体现在本书中。洛克的理性教育思想对西方的教育和文化影响深远,他所写的《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一书,作为一本教育漫谈式的著作,成为了西方世界每个学校和家庭必备的“教育圣经”。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他就读于牛津大学,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青年时期的洛克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意耳关系甚密,晚年又同艾萨克·牛顿结成好友。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

晚年的约翰·洛克大部分精力都投注在家庭教育的研究和著述上,他被誉为“培养绅士和淑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主流和标尺。

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集“健全的精神”

和“健康的身体”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绅士”。

洛克在《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一书中,从德育、智育、身心健康、礼仪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认为在孩子的成长中,后天性的因素重于先天性的因素。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

其中他最强调的是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他说“培养德行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和最高尚的工作”、“人的品德越高就越容易取得其他一切成就”。

约翰·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法则,曾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培育了全球无数的青年才俊,成为每个西方家庭和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宝典。

一、约翰·洛克绅士教育的理念

1.绅士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绅士教育是约翰·洛克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绅士是英国上流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上流社会中那些有教养、有知识、有地位、懂礼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实际上也就是社会成功人士。约翰·洛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这种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孩子培养成绅士呢?

他主张,教育要从孩子时期开始,因为孩子就像“一张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与学校教育相比,他建议把“绅士”教育的重心放在家庭教育上。

具体教育形式方面,洛克提出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方法,例如反对鞭笞、提倡说理教育、重视榜样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主张用正确的奖惩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等等。

在洛克的心目中,一个成功人士,不仅要有健全的精神,而且要有健康的身体。

因此,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他认为,孩子从小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孩子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才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在品德教育方面,洛克也有明确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

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让孩子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勇敢的培养也是绅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洛克主张,对孩子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孩子讲道理,还应该给孩子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必要的责备、斥责虽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如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作文、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画图、园艺、雕刻等获得技能技巧。

总之,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就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与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的绅士教育,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2.德行是培养绅士的第一标准

约翰·洛克认为在一个人、一位绅士的各项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或缺的。他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要使自己对自己也感到满意,或者至少过得去,德行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缺少了德行,一生都得不到幸福。

洛克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德行,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记要保持孩子心灵的单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孩子心灵的单纯,不可使它具有任何关于神灵鬼怪的印象或观念,不可使它对于黑暗存有任何畏惧心理。这些邪魔鬼怪的思想一旦侵入了孩子幼稚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恐怖经验,印象就十分牢固,难以驱除。孩子有了这种思想之后,会时常发生种种幻觉,没人作伴的时候胆子特别小,以后会一生一世都害怕黑暗,害怕自己的影子。

约翰·洛克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西部村镇里有个神经错乱的人,一般男孩子遇见了都喜欢拿他取笑。有一天在街上,这个人看见平常取笑他的一个男孩,就到路边一家刀具店里取出一把剑,追那个男孩。那孩子跑得比疯子快,可是当他跑到家门口,发现门被闩着,他一边拨弄门闩一边回头看,疯子已经追到了走廊。当疯子举起剑来砍他时,他恰好闪进门。虽然他拣回了一条命,却吓得失魂落魄。那以后许多年,每当他进门,总要回头望望。

孩子如果不受外界影响,他在黑暗中绝不会比在光天化日下更害怕。他欢迎可以让他入睡的黑夜,就像欢迎可以做游戏的白昼一样。如果孩子听别人说什么黑夜里有妖魔鬼怪,晚上睡不着觉,你就应该想办法为他消除恐惧心理,越快越好。约翰·洛克告诫父母们:关于那些凶神恶煞,在孩子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心智还没有成熟之前,最好不提,以免加重他那可怕的想像。

(2)教孩子做个善良的人第二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让孩子养成诚信的习惯,尽一切办法使他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要让孩子知道,许多过失都容易得到原谅,唯独歪曲事实、用逃避的言辞去遮掩过失是不可饶恕的。要尽早教他爱别人、善待他人、待人诚实无欺。因为世间一切不公平通常都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太不知道爱别人造成的。

(3)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约翰·洛克告诫父母:应该教孩子对地位较低的人保持和蔼而有礼的态度。

千万不能让孩子不尊重人类平等的天性。孩子越是表现出不尊重,就越要对他进行教导,使他性情变得厚道些,如果他从小就学会以为自己对别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则可能会毁了孩子的未来。如果做父母的听之任之,就会使孩子本性中的自负心理日渐滋长,养成一种轻侮“下人”的习惯,结果不是导致社会残忍和压迫,还会导致什么?

(4)培养孩子的公正意识约翰·洛克指出,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公正意识,一旦孩子有侵犯公道的举动,父母就要立即纠正,必要时还应严厉斥责。

人类早年的行为受情感的支配多,受理智的支配少,所以孩子做事常常不符合是非标准,这不足为奇。约翰·洛克认为,人要在心理上建立公道的标准,有待于理智的成熟和持续认真的反省。因此,孩子越是弄不清这种标准,父母就越要防备他弄错,对于这样重要的事情可以说锱铢必较,孩子就算是在最无关紧要的事上分不清是非,也要加以纠正。这样做一是为了使孩子懂得人情世故,二是为了防止孩子养成坏习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养成习惯后都会酿成大错。在孩子第一次露出想走歪门邪道的倾向时,父母就要表现出惊愕,不敢相信的态度,要将这种倾向扼杀在摇篮里。当孩子还不懂得财富的意义,还不知道某些人的家财是怎么聚敛来的,还不明白什么叫投机钻营时,当他的语言和理解力还不能对财富形成明确的概念时,父母就要教会他:有些东西是自己独有的,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

从小就教孩子慷慨地把所拥有的甚至是最好的东西给予别人,这是使他将来诚实无欺的最好的方法。

另外,父母还要教他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动。等他多懂一点事,就要把关于公正合理的规则和事例讲给他听,把什么是“我的”、“你的”的概念告诉他。如果他做了对别人不公平的事,不是因为错误的观念,而只是因为争强好胜,那就责备他,令他感到羞耻,通过这种方式来纠正他;如果这还不能打消他贪婪、不守法的倾向,就要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比如,将他自认为归自己所有的东西夺走,让他知道,违反公道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世界上还有比他更强有力的人。

约翰·洛克指出,纠正孩子的自私意识,治标不如治本,及早使孩子对这种可耻的意识感到羞愧和深恶痛绝,才是消除这种罪恶最根本的办法,这比任何利害上的考虑更能改正孩子不讲公道、不守本分的毛病。

3.父母要做孩子的道德榜样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越早越好。约翰·洛克说:“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从摇篮时期开始,因为当今社会所缺乏的不是头脑而是品德。”由于社会上没有专门培养孩子品德的机构,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父母的肩上。因此也可以说,不注意培养孩子品德的父母,绝不是好父母。

约翰·洛克认为,理想的人是集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于一体的人。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莽夫;只重视才能,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然而,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懦夫。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应该三方面全面发展。

4.从小开始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

约翰·洛克指出,如同肉体需要食物一样,精神也需要食粮,就像胃需要选择好的食品一样,大脑也需要选择知识。做父母的,应该精心选择一些易于理解而又有益的知识,教给孩子们。知识就是精神食粮。不教给孩子知识,却指望他获得精神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

洛克认为,从小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别在孩子精神的画布上乱涂乱画谁都知道,个人性格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

幼儿的头脑,宛如一张白纸,在上面描出的一点一线,都是构造整个图案的基础。因此,父母就要把精心选择、认真斟酌的知识教给孩子们。

而有些父母是怎样做的呢?他们把孩子的头脑当成知识的垃圾堆了,什么传说啦、奇迹啦、迷信啦,给孩子灌输的都是这些东西。

用这样的材料来教育孩子,怎能使孩子形成好的性格呢?

违背事实的传说被父母误以为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仔细推敲一下,这一传统习惯是非常迷信的。他们把什么教义、信条、上帝的惩罚、地狱的折磨等等莫须有的恐怖景象胡乱地灌输给孩子,毫无道理地要孩子绝对服从,不得反驳。结果,使孩子失去了个性,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什么也做不了。孩子失掉了能动性,像木偶一样。

洛克·洛克指出,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犹如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变成什么样的雏形。所以,父母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给孩子的知识应该是美丽而充满智慧的。

上面说的种种情况,就算是那些最能悉心培育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是极容易疏忽的。放眼看看一般人是怎么管教孩子的无数的孩子行为放纵,那是因为那些孩子的父母在教育上,丝毫没有注重培养品德的自觉。孩子的精神在刚刚开始成长的时候,原本是一片空白,假如孩子的父母和其他管教孩子的人,不是在无意中把错误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怎么可能知道世上邪恶的事情呢?

有时候正是父母们在无意中给孩子们树立了坏的榜样。

约翰·洛克常常注意到,父母们“明白无误”地教孩子学会歪门邪道,使他偏离正确的轨道。孩子还没学会走路,父母便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灌输暴力、报复、残忍等等有毒的东西。“给我根棍子,我去打那个家伙!”像这样的话,大多数孩子经常会听到。也许父母会认为,教孩子学会这种事情,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凭孩子那点手劲,就算给他根棍子,也不会惹出多大的祸。但是,教孩子打人,难道不是教他开始使用暴力吗?假如一个人从小就听了别人的唆使去伤人,从别人被伤害后的痛苦中得到快乐,长大成人后,他身强力壮,能够自由行动,不再受管束,就会肆无忌惮地打人、伤害人。

(2)不要使孩子沉溺于虚荣和享受教育孩子的关键是要改变心性,而不是改变表面。

穿衣服最基本的目的是要让身体有所遮盖,以卫护人的羞耻之心,还能御寒,使皮肤免受外界的伤害。可有些父母实在无聊,把孩子身上的衣服看成满足虚荣心和争奇斗艳的工具。

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学会了渴望新衣服,只是为了使自己显得漂亮。在好多父母看来,小姑娘穿上一件新衣服,或者戴上了一顶新帽子,如果不追着叫她几声“小皇后”、“小公主”,引着她自我欣赏一番,那还行吗?这样一来,小孩子还没学会穿衣服,就学会炫耀自己的衣服了。长大后孩子会把时髦漂亮的外表当成自己的骄傲。

有不少做父母的,只图自己方便,动不动就教自己的子女说谎(或者说话闪烁其词,那和说谎也差不多)。小孩子看到撒谎能给人带来便利,就会常常撒谎。

比较宽裕的家庭,一般比较注重饮食,把这看作人生的一大享受。父母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唯恐他不吃。在孩子已经吃饱的情况下,还会用汤啊、肉啊什么的去引诱他的食欲,其实后果只能使孩子沉溺于享受之中。

有一些孩子的父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从小就不让他们沉溺于口腹之欲,而让他们满足于清淡的饮食。但这只限于生理上的习惯,他们在心理上还是可能受到一些思想的毒害。小时候,因为父母教养得法,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但是随时随地都有享乐者鼓吹要“食不厌精”。人的欲望都是共通的,他们肯定会被动地去向往美味。这种享受主义到处都有人在鼓吹,对于人类本身的食欲,是一种很坏的刺激。

(3)教孩子用理性规范欲望约翰·洛克认为道德的美和善的标准在于,人是否具有用理智来克制欲望的能力。获得并增进这种能力,要靠习惯。随时有效地发挥这种能力,则要靠实践,而实践要及早开始。

所以,约翰·洛克主张,从孩子出生起,让他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别让他时时有所期待。首先应该使孩子懂得:他之所以拥有一件东西,不是因为家长该给他,而是因为他需要。符合孩子实际需要的东西应该尽量给予他。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哭着想要什么东西,就让他得到。如果家长们能头脑清醒地照此原则行事,孩子就可以学会不贪心,就不会以嚎啕大哭的方式去“打败”父母,让自己称心,那就不至于出现如今这种普遍的情况:许多“刁蛮”的小孩子闹得一家人不得安宁。只要从一开始就不培养孩子的坏习惯,例如,孩子从来不因为哭闹着要某样东西就得到满足,他就不会哭着要什么东西,正如从来没有孩子会哭着闹着要天上的月亮。

5.培养孩子坚毅的性格

约翰·洛克认为,坚定的意志是其他各种美德的保障。一个人如果缺乏来自坚强意志的勇气,就不会是一个负责任的、真正有价值的人。

勇气使我们在危险和灾祸面前不轻易屈服。对于四面受敌的人生来说,它是很重要的品质,我们要尽早让孩子具备它,越早越好。约翰·洛克指出,一个人是否有勇气,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性,不过即使天性有弱点,天生气质比较怯弱,通过后天正确的培养,也可以使人变得果敢起来。那么对于气质比较柔弱的孩子,怎样改变他的气质,增强他的勇气呢?

第一步,要照以上所说的办法,在孩子年幼时尽力避免他受惊吓。不要让他听到任何恐怖的故事,以免他受到惊吓,因为他尚未发展健全的神智,若是不小心让他的精神受了惊扰,以后很难恢复,这样他一生中再听人提到或想起什么恐怖的念头,就会惊惶失措、手足瘫痪、思维紊乱,六神无主,不可能再做出什么镇静合理的举动。

第二步,要让孩子对他所恐惧的东西逐渐适应。但是这必须十分小心,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后果严重。怀抱坐的幼儿看到可怕的东西就会避开,在他会说话、能听懂大人的话之前,没法告诉他,那些看上去可怕、却要逐渐接近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害处。所以,假如婴儿很容易被什么东西吓着,那个东西又很容易被他看见,你就应该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给那个东西加上一层可爱的面纱,直到他习惯,不再害怕。

约翰·洛克认为新生儿无论看见什么东西,只要对他的眼睛没有刺激,他是无所谓的。他看见一只狮子,并不会觉得比一只猫可怕。那么他后来为什么看见某些形状和颜色就害怕呢?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曾经被类似的东西伤害过。假如一个婴儿每天换一个乳母吃奶,那么,他到了6个月大的时候,比60岁的老人更不怕生面孔。所以,约翰·洛克认为孩子之所以不敢接近生人,是因为他习惯了在同一个人手上吃东西、得到爱抚。

仅仅被新生儿看到的东西,无论形状、尺寸、颜色如何,都不会给他们带来痛苦,如果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会造成伤害,他们是不怕的。而亲身经历的恐怖比说教中的恐怖留下的印象更深。火焰的光彩很迷人,孩子最初会去摸它,但他被烫过一次后,就知道火焰是碰不得的,从此会谨慎地避开它。这就是恐惧的根源。

应该怎样矫治这种情况呢?如果孩子在心理上不畏惧,在比较轻微的、平常的恐惧面前不慌乱,就具备了应对真正危险的良好准备。他是不是听见一只蛤蟆叫,就吓得直跑?你可以捉住蛤蟆,放在他面前一定距离处,先训练他看,看惯之后再叫他走近,看蛤蟆跳跃而不惊慌,再捉住蛤蟆让他轻轻抚摸。这样一步步来,直到他可以泰然自若地玩一只蛤蟆,就像他玩一只蝴蝶或麻雀。

用这种办法,同样能够消除其他一切不必要的恐惧。只是父母训练孩子时不要性急,孩子对第一件事的恐怖还没有完全消除时,不要推着孩子去征服第二个恐怖。

父母要留意观察,除了真有危险的事以外,不要把过多的东西都当成危险,只要发现孩子对任何不值得害怕的事竟然也怕,就一定要逐步引导他,让他战胜恐惧,赢得荣誉。孩子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就会发现:灾祸并不总像他所想像的那样可怕、那样不可战胜,免于灾祸也不是靠跑开的方法才能解决,不要被恐怖所慑服,一个人的名誉和责任要求他在人生路上一往无前。

6.让孩子拥有优雅的风度

约翰·洛克指出,矫揉造作的毛病是不可能在孩子时期就有的,它不可能是一种天生的东西。由于园丁太粗心,或没有本领栽培花木,杂草才会蔓延。一个人之所以变得矫揉造作,一定起源于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一种取悦于人的观念。

矫揉造作是想改掉本性中的缺点,它永远具有一个可爱的目的:想取悦于人,被人喜欢。这个目的也永远不可能达到。一个人越想装出一副优雅的姿态,就离优雅越远。了解了矫揉造作的成因,我们就更应该提防这个毛病,它是教育所产生的一种负面效应,是教育走入了歧途的结果,但是孩子由于自己把握不当,或者受到周围人不好的影响,往往容易掉进这个陷阱。

所谓优雅的风度,总是会得到别人的喜欢,这是因为一个人在某件事上表现得优雅时,他的心情正契合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优雅便由此产生。当我们看见一个举止文雅、待人友善和殷勤的人时,没有不高兴的。

一种豁达、有足够自律力、对自己的一切行为有把握的心境,不卑不亢,没有感染任何明显的污点,一定会使人感到舒服,受到欢迎。从这样近乎完美的心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的表现,当然会显得从容自在,没有勉强、造作的痕迹。这种心境处于一种美的境界,而心境的美好可以使一切行为都显得优雅迷人,使任何与之接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愉悦并为之倾倒。这来自于不断地练习,把自己的心境陶冶得十分美好,在与人交往时,出乎本性地表现得彬彬有礼、洒脱自然、毫不做作,令人一望而知,此人具有良好的心态和优雅的气质。这些都来自完善的教养,是绝对装不出来的。

矫揉造作是当外表的行为与内在的心情不符合时产生的行为。

它是勉强而拙劣地模仿本来应该自然而然的事情,它缺乏纯粹发自内心的举止所具有的美。它大概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外表装腔作势,努力显得具有某种情感。他实际上并没有悲伤、愉悦或慈爱的情感,却要装出一副悲伤、愉悦或慈爱的样子。但这种不自然的态度是很容易暴露的。

二是,刻意去表现出一些和自己不相称的举止。比如他在和别人接触时的一些装模作样的动作、语言或神情,目的在于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尊重和礼貌,或者表示自己对谈话兴致很高、善于辞令,可是实际上他刻意表现的正是自己所缺乏的东西。他只知一味模仿别人的风度气质中那些让自己羡慕的部分,而不知道去分辨别人的行为举止中哪些是真正优雅、可取的,哪些又是别人所独有,却不适合自己的。一切矫揉造作,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总是令人生厌。因为我们天生就讨厌伪装的事物,以及那些喜欢以伪装的态度去博取别人欢心的人。

率真地表现自己的本性,任其自然,不加修饰,远远比做作的丑态和蓄意经营的怪模怪样要可爱。就算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动人的气质,或者行为举止上有某种缺憾,不能达到优雅的境界,通常并不会被注意,也不至于受到指责。

但孩子举止中无论哪部分有了矫揉造作的成分,就等于给孩子的缺点点上一支蜡烛,让别人看得更清楚,同时让人发现孩子不光明磊落。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特别要提防。

父母应认识到:这是一种后天获得的丑态,来自错误的教育方式。犯矫揉造作毛病的人,都想装作自己有良好的教养,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不善于与人交往。它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因为有些懒惰的父母不负责任,只知道定出规则、立下规范,却不把自己的教导和练习结合起来,不知道让孩子在自己的监视下反复地练习某种行为,以便改正其中失当或做作的成分。

二、约翰·洛克绅士教育的实践

1.让孩子和小朋友相处时学会忍让和慷慨

孩子们在一起,总喜欢争个高下,喜欢以自己的意志支配别人。在这种情况下,约翰·洛克告诉父母,凡是发动这种争斗的,一定要受到制裁。不光要制裁,还要教孩子学会谦让、礼貌而亲切地待人。要让他知道,这种美德能使自己得到尊敬、爱和重视,使自己的地位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将来孩子一旦意识到自己在控制别人,就会有所警觉,因为他从小就知道,这适得其反。

孩子们向大人告状,相互攻击,常常含着愤怒和报复的意图。对此,绝不能听他的。一受到委屈就抱怨,会使孩子变得脆弱。当他受到挫折和痛苦时,应该学会忍受。所以,父母不宜助长“告状一方”的报复心理,也不能纵容“欺负人一方”的野蛮行为。如果事情是当着父母的面发生的,父母就要当着被欺负的一方斥责欺人的一方,如果父母是从侧面了解到的,事情确实也值得注意,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父母就要把欺人的孩子找来单独斥责,命令他向被欺负的孩子道歉,但不要让对方知道是父母叫他去的。这样看起来,孩子是自愿道歉的,孩子会乐意去做,对方也比较乐意接受。结果,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会增进,孩子们之间彼此礼貌的习惯也会变得更自然。

在获得和占有东西方面,父母要教孩子大方、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要让孩子通过实际经验了解到,最慷慨大方的人总是最富裕的,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和荣誉。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学会主动去给予。比起给孩子列一长串礼仪规矩,把他弄得昏头转向,这种方法更能使兄弟姐妹之间和睦、有礼,并且会逐步推及旁人。

要知道,贪婪、渴望占有和支配比实际需要更多的事物,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当及早铲除。对于那种与贪婪相反的、乐于施舍的美德,则要积极培养。要培养孩子慷慨大度,应该用赞美和荣誉去鼓励。每当孩子有什么乐善好施的行为,都应该得到加重的奖励。要让他知道,对人大方,不但自己不吃亏,还能使得到馈赠的人和耳闻目睹的人对他更好。所以,父母应该把慷慨大方设为一个让孩子相互竞争的目标,让孩子无形中不断练习慷慨的美德,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他就能毫不为难地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就能养成温厚的性格,并且以待人慷慨、和善、彬彬有礼为乐、为荣。

2.帮助孩子战胜放任的欲望

约翰·洛克认为,孩子是很在乎自由的,所以凡是出自他的天性的任何爱好和倾向,都应该得到鼓励,不能让他感到束缚。但除了自由,孩子还嗜好别的东西,那就需要帮助克服。

控制欲是大多数邪恶的根源。控制欲强的人,爱好权力和控制的心理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约翰·洛克认为,孩子的这些表现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小孩差不多在刚刚落地的时候,就会哭泣、使性子、耍脾气、不高兴,为使自己称心如意,他要别人顺着他的心,要周围所有随从都听从他的旨意。尤其对于年龄和地位比他低,或是和他差不多的人,小孩一到能够区分人的地位时,就天生地想控制人。合理的控制是正确的,但不要过分。

二是,孩子喜欢把东西据为己有。他要占有,他觉得在占有中实现了权力,而且以后又有权随意处理他占有的东西,他就更高兴。

这两种性情,孩子生来就有,很早就表现出来了,谁要是看不出来,一定是很少注意孩子的行为。

权力欲和占有欲,它们差不多是一切扰乱人类生活的不公正和争斗的起源,必须在它们刚刚冒头的时候铲除,代之以公正公平的习惯。对于奠定善良的,值得尊敬的人格的基础而言,这个时机不可错过。

很多父母出于慈爱的天性,不忍心让孩子受罪,他们或许觉得,通过忍受饥寒的方式来锻炼孩子,显得过于残酷,但事实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残酷的环境下感到舒适。绅士教育主张是废除鞭笞。既然废弃了暴力的方式,还有什么办法能限制孩子的欲望呢?不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一切想法都应该得到满足,这有助于防止他形成自我中心,从而有助于保持他对父母应有的尊敬。此外,它还能让一个人在孩子期就学会克制、忍耐,欲望刚到嘴边,就把它咽下去。如果欲望被说了出来,孩子就会认定,他该得到满足。要阻止他把欲望说出口。他要学会,在提出要求之前想想该不该说,会不会碰钉子。这对他日后处理一些关系重大的事情也很有好处。

约翰·洛克曾叮嘱父母们:孩子的诸般表现,无论事情的大小、性质如何,最值得考虑的是它将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什么作用,会使孩子养成一种什么样的习惯,在孩子长大以后,对他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让孩子习惯于克服嗜欲,吃苦耐劳,使他身体健壮,精神饱满,遇到任何环境都能泰然自若,这没有任何恶意。如果他每次恳求什么东西就反而会失去那东西,他就能学会忍受失望,学会谦逊和顺从。但是当他表现出克制、谦逊和沉默时,应该将他心爱的东西给予他以示鼓励,让他了解,当初极力要他服从,是出于爱护他的目的。但要注意,这种奖励应该作为他良好表现的自然结果,不能作为一种交换条件。不过,如果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父母不肯给他的东西,父母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且还会失去他对父母的爱和敬仰,这方面应该严加防范。

上述的训练如果能够及早开始,如果孩子从小就能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轻易提出要求,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他免于放纵。到他长大成人,做事会斟酌的时候,如果他遇到事情能听从理智而不是本能的时候,他在这世上就能多获得一些自由。凡是他经过脑子提出的合理要求,都应该给以满足,但他说到要某件东西时,除非那样东西是父母主动向他提到过的,父母就绝不能听他的。但当他想知道某件事情、追问某个消息时,父母应该听他提出的问题,然后和善地给予恰当的回答。

3.别让孩子虐待小动物

约翰·洛克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位母亲,她性格的和蔼和庄重都是令我佩服的。她的女儿想要得到一只狗、一只松鼠或一只鸟,诸如此类的小动物,她总会让女儿得到。不过一旦得到了,女儿就一定要善待这些小家伙,不能让小动物受任何委屈,也不能让它们缺乏任何东西,否则就是重大的过失,她就会从女儿手里把小动物夺走,还要数落女儿一番。这样,她的女儿很小就学会了善良。

所以,约翰·洛克认为,人应该从懂事之初就养成一种习惯,善待一切有知觉的动物,而且最好做到无论对什么东西都不随便糟蹋或毁坏。

约翰·洛克指出,孩子从做破坏中获得的这种快乐并非是本性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从习俗和生活中学来的习气。有的人喜欢教孩子打人,看他打伤了别人就高兴得哈哈大笑,而周围的人也有同样的习气,相互助长。历史书上谈得最多的是战争和杀戮,战胜者所获的荣耀和名声很容易对成长中的孩子形成误导,使他以为相互屠杀就是人类高贵的德行,是一切德行中最具英雄气概的。并非源自自然本性的残忍就这样在孩子身上滋长起来。

就这样,破坏变成了一种快乐,而实际上它根本不是快乐,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快乐。对此父母务必小心防范,一发现孩子的本性中有了残忍的苗头,就要及早拔除,务必把那种与残忍相反的、更符合人本性的仁爱和同情培育起来,以取代它。

孩子做的坏事,或者造成的伤害,如果是在游戏中偶然出现的,发自无心或无知,他并不知道那样会造成伤害,不是打好主意去干坏事的,那么,就不必过于追究,只要稍加注意就够了。所以,约翰·洛克提醒父母们: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不管产生的后果如何,父母师长所应该注意的是导致孩子犯错误的心理根源,和可能在孩子心性上养成的习惯,论心不论事,这是惩罚的着眼点。

不可因为孩子在嬉戏中所犯的无心之过而责罚孩子,凡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能够逐步改正的,不至于形成恶习的,不管孩子目前的行为多么令人不快,都不要加给孩子任何责罚。

4.培养孩子的荣辱感

约翰·洛克主张,做父母的人,除非孩子做事有流于恶习的倾向,否则最好少用权力,少下命令。除了命令和强制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可以教孩子听话。只要父母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敬佩他,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用道理温和地劝说一番,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约翰·洛克指出,名誉虽然并不是一个人品行的最终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品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很接近的。所谓名誉,是大多数人根据自己理智的判断,对于良好品行的一种不约而同的认可和赞扬。当孩子还没有长大,还不会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明辨是非的时候,名誉是可以用来指导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按照正确的标准行事的一种有效方法。

(1)父母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名誉

知道了这个道理,为人父母者就懂得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去赞扬或责备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犯了错,有时必须对他加以斥责,而训斥孩子是家长必须细心研究的艺术。训斥不仅仅要运用严肃的、不讲情面的词句,而且应该避开众人,私下里进行。当孩子应该受到赞扬时,要当着大家的面去赞扬他。

孩子受了赞扬,再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他受到鼓励会更大。

对于子女的过错,父母则不应该去宣扬。这样孩子就会更加看重自己的名誉,他会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会更加小心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印象和好评价。如果你把孩子的过失当众宣扬,使他无地自容,他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丢失了荣誉感。

而荣誉感正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约束的最有效的工具。孩子越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遭到破坏,他想留给别人好印象的心理就越发淡薄。

(2)千万不要当着外人数落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英国心理学家曾对孩子们“怕什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孩子最怕的是丢面子,怕父母当着外人数落自己的短处,怕父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怕失去信任,怕在课堂上出丑。这些“怕”归纳起来,就是怕自尊心受到伤害。

尊重孩子,是让孩子尊重别人的最好教育。父母若总是居高临下,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对待孩子,他因幼小无奈,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结果很可能以欺侮弱小来平衡自己。一个人如果从来品尝不到被尊重的感觉,长大了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也不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

所以,约翰·洛克指出,荣辱感是一种无形地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利器,培养出较强荣辱感的孩子,会使他受益终生。

5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仪,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人缘,因此父母们应从小培养孩子讲礼仪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礼仪,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会孩子自信但不自大礼仪不良的两种表现,一种是羞怯忸怩,另一种是傲慢自大。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就要谨守下面这条原则: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轻视别人。

(2)帮助孩子学会避免礼仪不周礼仪不周是太不在乎对方的感觉,不尊重对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两种心理:第一,要有这样的心情:希望他人从与自己的接触中得到快乐;第二,用最能使人高兴和最受欢迎的方式表现这种心情。人有了这种心情就会流露出优雅,有了这种方式就显出从容得体。

约翰·洛克认为有四种品性,和这种最基本又最能使人愉悦的社交礼仪背道而驰,认识它们,能够使孩子免受它们的不良影响。

①天生粗暴的性情,令一个人对别人没有一种尊重的优雅态度,不尊重别人的气质倾向和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村夫”的标志。他根本注意不到什么方式才会使相处的人感到高兴,什么方式又令人不悦。但我们常常能遇见一些衣着入时的人,无限度地放任自己的个性,横冲直撞,指责所有的人,全然不顾别人的心情。这是一种令人害怕的兽性,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凡是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的人,一定会摒弃它。

②轻视对方或者对对方缺乏应有的敬意。这种表现会从神情、言辞或姿态上表现出来,不管对什么人表示轻蔑,总会使对方极不舒服。因为没有人甘心被别人瞧不起。

③非难别人,老是看别人的短处,这和礼仪完全相违。无论人们有了何种过失,或者其实并没有那种过失,他总是不愿意有人当面甚至还当着别人的面把它公开宣扬。任何有了缺点的人都会感到羞耻,而缺点要是被人知道了,他心里会更加不安,哪怕仅仅是被人怀疑有缺点也会如此。揶揄是非难别人的一种最精致的办法,揶揄之辞通常都隽永有味,言辞本身也不伤人,而且还可以将在座的人都逗乐,因此一般人会产生误解,认为它在适当范围内不算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除了揶揄,当面反驳也是非难,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反对别人的话,很容易被怀疑成有意非难,也不容易被对方接受,所以表达时要温和,措辞要委婉,要用你的一切可能的方式去表明,你并不是在责难他,同时要尽量表达你对他的尊重和善意,这样我们在辩论中获胜时才不会失去对方对我们的尊重。

④刁难也是和礼仪相悖的一种过失。它不仅时常伴随着冲动和令人生气的言语举止,更是当我们对别人感到恼怒时施加给对方的无言的责备。这种怀疑和恼怒的暗示,让别人感到不安。而且只要有一个不饶人的人在座,很可能举座都会为之不快。只要出现这种对立的感觉,和睦就不存在了。

约翰·洛克认为凡是懂得如何使对方感到舒服,而又不会自贬身价,显得卑躬屈膝的人,就是明白了处世的真谛,处处会受到欢迎和尊重的人。所以,礼貌是孩子和青年必须养成习惯的头等大事。

(3)教会孩子把握礼貌的尺度良好礼仪的目的和功能无非就是使和我们交往的人感到舒服满足。过分礼貌的错误一般孩子很少会犯,不过万一他有这样的倾向,就该警告他避免这种错误的礼节,在社交中应该努力对每个人都在言论举止中表示出一种恰如其分的礼节和尊重,借以表明你心里对他的尊敬、善意和重视。要达到这种境界,又不被别人怀疑为伪善、谄媚和卑贱,需要很高的技巧,要向有良好教养、理智和富有经验的人学习。这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极为有用的交际技巧,是值得一学的。

父母应该怎样教会孩子把握礼貌的尺度呢?约翰·洛克指出以下两点。

①别让孩子陷入无谓的繁文缛节虽然人们都喜欢有教养的人,并将其归功于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但约翰·洛克指出,不要让孩子被礼节烦扰,不要让孩子的精力都陷入世俗的繁文缛节。只要父母能不遗余力地去教孩子谦逊和善良的品性,孩子就不至于太缺乏礼貌。

约翰·洛克主张,孩子不能顽劣和骄傲,但是如何脱帽子、如何退步致敬等,都无伤大雅。假如父母能从小教他对别人怀有爱和尊重,那么等他长大,自然而然会照礼节来表达,受到别人的欢迎。只有当孩子的举止表现出了问题或顽劣,父母才应该用规劝的方法,去消除他的不良倾向。

②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孩子普遍存在一种毛病,就是喜欢打断别人说话。

还不知道人家下面说什么,就去答复或反驳人家,这简直是鲁莽又愚蠢,就是明白表示:你的话我已经听腻了,不要说下去了,我并不需要你说的这些,我觉得在座的人也都不想听你说,那就让我来说一些值得他们听的话吧。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别人的表示,很容易惹恼对方。一般的插嘴都包含上述的含义。现在常见的情况则是,插嘴加上纠正人家的错误,或去反驳人家的意见。孩子这样插进去自充有学问,俨然自己比别人强的模样,这更是一种骄傲自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