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行创造性思维,就一定要突破权威性的障碍与樊篱;而要突破权威性的障碍与樊篱,就要在尊敬权威的前提下,弱化对权威的盲从与轻信;而要弱化对权威的盲从与轻信,就要认识到下列对权威的客观评述:
①权威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即使对熟悉的专业领域,权威也有无数不明白与不懂的东西。
②权威有可能已过时。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没有永恒的权威,旧权威总要让位于新权威,今天的权威总要让位于明天的权威。
③权威有时有地域性。美国企业的管理权威,未必能管好中国的企业;沿海企业的管理权威,未必能管好内地的企业,因为地域的差异可以使权威失效。
④权威只是某个领域的权威。影视明星未必是医学权威,相声演员未必有资格品评一种啤酒,运动健将未必能制造出高质量的运动服。
⑤有的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并不完全是因为该人的水平较高,而有可能是运气与时势造成的,这时候,权威的质量就要打折扣。
(2)障碍之二:从众性障碍
社会是群体的社会。为了这个群体协调稳定地发展,有必要使社会的成员遵循某种大家认可的准则,“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就是一个普遍为大家接受的准则。然而,这个从众的准则一旦泛化形成为一种从众的定势,则有可能抑制创意思维。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7名大学生,请他们判断两张卡片上的线段长度。在受实验的7名大学生中,其中一人是蒙在鼓里的,其余的人都是事先商量好的,他们的答案保持一致,但三分之二都是错误的,以此来测试那位受试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坚持自己正确的答案。实验结果是有33%的受试者由于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而说出了错误的答案。
为了突破从众性障碍与樊篱,弱化从众定势,我们要经常开动脑筋,想出与众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也许并不高明,但并不要紧,因为这常常是真正的创意思维的序幕。
日本有一位企业家说:“一项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3)障碍之三:经验性障碍
人每天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在增长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人发展的基础。一个人价值大,往往是因为他的经验丰富,一个人价值小,也往往是因为他的经验欠缺,因此经验是人生的一份财富,它们是来之不易的。但是,经验有时也能成为创意思维的障碍与樊篱,因为,第一,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而且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过这个范围,经验就不一定有效,这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相似;第二,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其广度与深度都是有限的。
①广度有限的例子。给你一根普通蜡烛,半纸盒图钉,要求你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这根蜡烛安放在与地面垂直的木板墙上。
这个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先把图钉盒用图钉钉在木板墙上,然后再把蜡烛安放在图钉盒上即可。
在这个问题的实际测试过程中,一般人思索良久也想不出答案,因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思路,他们总是把图钉盒看做装图钉的东西,而没想到它还能派别的用场。换句话说,他们对图钉盒理解的广度还是不够。
②深度有限的例子。一张很大很大的白方纸,你可以把它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显然,每次对折,面积减少一半,而厚度增加一倍,现在要问,这样对折了50次后,这张纸的厚度将会是多少呢?
按照日常经验,你会想厚度可能是10米高吧?你夸张一点,会想厚度总不会比珠穆朗玛峰高吧?但实际上,你对50次对折的理解深度还欠缺,因为50次对折后,这纸的厚度已达5000万公里!如果不经过认真精确的计算,谁会对这个厚度进行正确的想像呢?
为了弱化经验定势,我们不仅要在平时进行逆经验行事的训练(比如看书时从后面或中间看起),还要对人家的经验进行吹毛求疵式的评估。
(4)障碍之四:书本性障碍
书本知识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没有书本,知识传播就困难,文明发展就缓慢。动物之所以远不如人类,原因之一就是父辈动物没有书本,因而它们的知识与技能都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子孙辈们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但是,书本知识与智慧是有差别的,书本知识与现实更有差别,如果惟书本是从,对书本上讲的知识不敢分析,不敢批判,则知识就难以上升为智慧,知识就不能为我们的实践服务。比如,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就因为只会纸上谈兵,而兵败被杀;《三国演义》中的马谡也只拘泥于书本中的片言只语,而兵败街亭。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被称为“饱学之士”,他们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他们不能动手,不会处世,想不出有用点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人无疑只是一部死的“百科全书”而已。
为了突破书本性障碍与樊篱,弱化书本定势,我们有必要对读书进行反省。
3.发散思维的训练途径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由它派生出或者说涵盖了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它包括纵横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分合思维法、颠倒思维法、质疑思维法、缺点列举法、信息交合法等。对这些具体方法的运用和训练,有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纵横思维法
将思考的问题或对象从纵的与横的发展方向上进行思维加工就是纵横思维法。就是说遇事时横竖多想想,有哪些因素,哪些可能性,哪些可行的办法,拿出些新点子,以使思路开通,少出差错。例如,我们看一个同学的进步,一方面要看看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表现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看他现在如何,也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位全面去衡量。从纵与横的两方面去把握事物就会全面深刻,在学习中应该多运用这一方法。
纵横思维法也可以分成纵向思维法与横向思维法两种。
(2)逆向思维法
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改变人们通常只从正面去探索的习惯,这种反过来从完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维法,可以说是背道而驰或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去看问题,易引起新的思考,往往产生独特的构思和新颖的观念。正反两方面多想想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算数时都是从右向左算,史丰收改为从左向右算,从而创造了速算法,被称为史丰收速算法,他的速算能力和速算方法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评价和公认。火箭是向天上打的,有人使它改变方向,制造出钻井火箭。欧几里德几何学是中学生都熟悉的,用了两千多年,匈牙利数学家亚·诺什,18岁时,从相反方向思考并经过验证,创立了一门新学科——非欧几何学。在小学四则运算中,用加法得的和,为了验证其是否正确,用减法进行验算;或者用乘法得的积,再用除法去验证,都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
在学习科学理论时,对前人的理论进行实验或实践以证明前人理论的确实性,称为证实法;有时也从另一方面考虑,即通过实验或实践证明前人理论的不确实性或不科学性,称为证伪法。对已有的理论观点进行肯定性的证实或抱有怀疑态度的证伪都是重要步骤。每个同学都应学会证实和证伪两种思考方法,学会从逆向考虑问题。
逆向思维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易产生奇异思路的方法,常常出奇制胜,使人创造出新的思想,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3)分合思维法
分合思维法是将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在思想上将它们分解为部分或重新组合,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用的就是分合思维法。当时最大的秤只能称200斤重量,而一只象几千斤,如何称呢?似不可能。曹冲用木船为媒介,把大象分解为等量的石头,分别称出石头的重量,再加到一起,不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吗?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合思维法的例子。帽子与上衣连起来组合成新的款式,上衣与裤子连起来组成背带裤,上衣与裙子连起来成为连衣裙。收音机与录音机连起来组成收录机。橡皮与铅笔粘在一起成了新型铅笔,据说发明这种铅笔的人是个穷画家,穷得连橡皮头都舍不得丢掉,把它粘在铅笔上,因而成了一项发明,报了专利,穷画家一跃而成了大富翁。这便是分合思维法的妙用。
分合思维法可以分为分解思维法和组合思维法两种。分解思维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无用的因素分离出去,把有用的因素提取出来,加以利用;组合思维法可以由组合而创新。二者都是很有用的创造技法。
(4)质疑思维法
质疑思维法就是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受传统理论的束缚,不迷信书本和专家权威,也不盲目从众。勇于提出问题或者敢于挑战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乱说,而是在认真学习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华罗庚在初中毕业后,认真系统地自学数学,经过验证,发现当时一位数学教授的公式推导有错,他就大胆提出质疑。这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学习中,经过认真思考,敢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就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继承和肯定;问,就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质疑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