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3
12054100000032

第32章 悌篇

柳卢睦族

卢氏睦族,长幼咸临,敬承慈爱,各得欢心。

唐朝时候,有一个姓卢的女子,从小就深受圣贤教诲的影响。在她七岁的时候,已经能懂得《诗经》的经义。长大以后,她嫁给了一个名叫柳镇的人,人称“柳卢氏”。

自从嫁到柳家,一方面,她服侍公公和婆婆非常的孝顺,可谓体贴入微。另一方面,她对柳家的所有亲戚和宗族们也是以诚相待,尽心尽力,相处得十分和睦。从她的言语行为之中,无不体现出圣贤思想影响之下,一个女性应有的美德。不久,她的孝顺和仁义,就在邻里乡党之间,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后来,柳镇被调到了朝廷里去做御史的官。柳家的亲戚和宗族们居住的地方,距离他们也有一千里以上的路程。卢氏为了使丈夫能够在朝廷里安心地做事,自己能更好地关照亲戚和宗族们的生活,就做了一切准备,将柳家的所有亲属,包括侄子和外甥等,统统迎接过来,共同居住。

面对人口众多的这个大家庭,卢氏的心中时时想着的是每一个人的需要。因此,她做起事来,诚敬而又谨慎;待人上更是谦恭得体。对待尊长,她就万分恭敬,处处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上;对待年幼或晚辈者,她就百般慈爱,像亲生父母一样爱护他们;对待和自己平辈的,她就视为手足,关爱备至。

卢氏对族亲们的真诚付出,不仅把所有人都照顾得无微不至,满心欢喜,也使得这一个大家庭充满了和谐与温馨。

不料时逢荒年,又发生了“安史之乱”。柳家这一大家子人,随着逃亡的人群到了吴地,生活一下子变得十分艰难,经常衣食不足。

为了照顾好家庭中的每个人,卢氏常常自己忍饥挨饿,把食物留给亲属们的孩子吃。每当有亲属要离开的时候,她就连夜为他们准备饯行的盘缠。

可见,在困难面前,卢氏并没有因为艰困的环境和物资条件的改变,而放弃对柳家亲戚和宗族们的照顾,反而更加用心感受这一大家人的需要。

卢氏曾生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儿子的名字叫柳宗元。在柳宗元四岁的时候,由于家里没有书,卢氏就亲自教授他古诗赋十四首,让他背诵。对待两个女儿。就教授她们诗礼、绘画、历史和女子应该学习的各种技能。

柳宗元长大以后,成为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卢氏的两个女儿长大以后也都成为贤德孝顺之人。人们都说,这是由于他们深受母亲美好品行的熏陶和教诲。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卢氏能够尽守本分,照顾族亲,遇事能以大局为重,毫不为己,并且相夫教子,其结果充分验证了《易经》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卢氏的仁爱存心与贤德行为,也成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值得效仿的楷模。

统姊助粟①

骆统之姊,悯弟日衰,助与私粟,悌道无亏。

三国时,吴国的新阳亭侯骆统,号叫公绪,是会稽人,他的父亲叫骆俊。骆统是庶出的,可是他侍奉大妈,十分恭敬。有一年年成不好,本地的乡民,和远方的客人都受了饥饿,非常困苦,骆统就十分慷慨地送米施粥,去救济衰老和稚弱的人。他有个姐姐品行很好,做人又慈善,可是守了寡,也没有儿子。看见弟弟很辛苦、很忙碌,觉得非静冷惜,屡次问他究竟是什么缘故,骆统说:“现在大家都在忍受饥饿,我哪里有心思独自吃着饱饭呢?”姐姐便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和我商量要自己苦得这般田地呢?”马上拿出私自积下的谷米交给了骆统,骆统在一天以内,就都散施完了。后来姐姐又去告诉母亲,母亲也很欢喜,吩咐继续布施给贫苦的人。

【注释】①粟:sù,旧时泛指谷类。

韩郑鞠叔

唐韩郑氏,抚叔勤劬①,勖②愈成立,卒为大儒。

竹唐朝韩会的妻子郑氏是昌黎先生韩愈的嫂嫂,韩愈出生刚满周岁,父母都去世了,全靠着郑氏的抚养。天气冷了,给他添衣服;肚子饿了,给他吃食物。小心爱护,很是辛苦。韩愈在很幼小的时候,跟了哥哥到泰州上任去。后来哥哥遭了诽谤,被贬到韶州,因此忧虑而死。离故乡万里,孤儿又小,郑氏到了这种凄凉的境地,多么的艰难困苦啊!但是她振作精神,不辞艰辛带了幼弱的孤儿,回到河阳安葬了丈夫的灵柩。有一次,郑氏用手抚摩着自己的儿子,并且指着韩愈,流着眼泪万分凄楚地说:“韩家两代,只剩你们两个孤苦伶仃的叔侄了。”说到这里,眼泪像雨一般的落下来,真有说不出的难过。

后来郑氏教育培养韩愈,勉励他上进,终于成了一个唐代有名的读书人,这都是他嫂嫂的功劳啊!嫂嫂死的时候,韩愈哭得都昏了过去。韩愈最终成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任官吏部侍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①劬:qú,劳累。②勖:xù,勉励。

陈王堂前

堂前守贞,爱妹及甥,且及甥子,姑嫂深情。

宋朝陈安节的妻子王氏,供养翁姑,非常孝顺,又能够抚育孤儿,救济同族,所以乡里中人很敬重她,都叫她为“堂前”,就是慈爱母亲的意思。从前王氏嫁到陈家的时候,小姑还很幼小,王氏就教养着小姑;到了成年,准备了很丰厚的嫁妆;后来公公婆婆死了,小姑回家,要求分父母的遗产,王氏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小姑。哪知小姑的丈夫把财物全数用光了,王氏又买了田造了屋去安顿外甥,并且教养着他。后来外甥死了,她又抚养教育外甥的儿子。有几家亲眷穷得没有饭吃,王氏就拿出钱来资助他们,打点他们婚嫁,受着王氏恩惠的有三四十个人。后来她的子孙,都能继承她的教训,五代同居,并且个个对父母很孝顺,对兄弟很友爱,在乾道年间,全家都受到了表扬。

章嫂让儿

昌化章嫂,抱子育婴,叔乞抱子,竟与新生。

宋朝昌化地方,有姓章的两个兄弟都没有儿子,哥哥先领了一个族中的孩子来抚养,取名叫章栩①。哪知隔了不久,自己的妻子就生了儿子,取名叫章诩②。弟弟就对哥哥说:“你自己已经生了儿子,还要领来的儿子做什么呢?请给我吧。”哥哥就去对妻子说了,这时他的儿子还没有满月,妻子在床上说:“自己没有儿子的时候,便去要了来,自己生了儿子,便把他丢弃了,人家议论起来,叫我怎样面对呢?”后来叔叔再三请求,嫂嫂回答说:“没办法,不如把亲生的儿子给了你吧。”弟弟不敢接受,可是嫂嫂十分诚意,结果就把亲生儿子给了叔叔。后来章栩和章诩兄弟俩人,都能自立,章栩的儿子大的叫章樵,小的叫章栖。章诩的儿子,一个叫章铸,一个叫章铿,先后都中了进士。于是章家在乡里,成了很有名望的人家。

【注释】①栩:xǔ。②诩:xǔ。

少娣化嫂

苏崔少娣,后食先劳,恭事四嫂,井①臼②争操。

宋朝时候,有一个女子姓崔名少娣,嫁到苏家去做媳妇,她的丈夫弟兄共有五个,已经娶了四个嫂嫂,家庭里面很不和睦,每天都有争闹的事情发生。崔氏初嫁到苏家来的时候,人家都替她担忧,可是崔少娣对待四位嫂嫂很有礼貌,看到她们需要东西使用的时候,都能把自己所有的送给她们。婆婆差嫂嫂们去料理家务,如舂③米的时候,崔少娣都争先去做,她说:“我是最后来的媳妇,应该格外辛劳的。”她在嫂嫂没有吃过饭以前,不肯先吃,有时听到嫂嫂的怨言,老是笑着,一句话也不说。有时年幼的侄儿,把尿便在她的衣服上,她也一点没有可惜衣服的意思。但是有下人到她那儿搬弄是非的,她就用家法打他们。这样做了一年多的媳妇,四位嫂嫂都惭愧了,大家说五婶婶是个大贤大德的人,于是大家都很和睦了。

【注释】①井:有秩序。②臼:jiù,碾米的器具。③舂:chōng,捣去皮壳。

魏王谢过

王氏代钟,谢过于镛①,母族一息,劝夫宽容。

明朝时,魏钟偶然得罪了哥哥,被妻子王氏听见了,特地备着饭菜邀请哥哥,因为冒犯了兄长,替丈夫赔罪,并且叫着两个儿子侍立在伯伯旁边,陪伯伯吃饭。魏钟的哥哥名叫魏镛,是个通达直爽的人,见了他弟妇这个样子,叹着气说:“我晓得兄弟感情破裂,多是因为妇人的离间,很少听说妇人能成全兄弟感情的,像你这样的弟妇,真是一个贤德的人。”有一天,魏钟很怀恨他表兄的儿子,说他是一个年轻的小辈,竟敢屡次来触犯我。王氏听了,就对丈夫说:“你的母亲家里,只剩这个可怜的人了,为什么还是不肯饶恕他呢?”魏钟觉得王氏的话有理,顿时改变了态度。后来,他的孙子名叫魏校的中了进士,就是有名的庄渠先生,人家都说这是王氏所积德的效果。

【注释】①镛:yōng。

敦妻担金

汝敦之妻,克尽悌道,与夫担金,选其兄嫂。

三国时,魏国有个叫汝敦的人,家里很有钱,妻子很贤惠。汝敦爹娘早已亡故了,他的嫂嫂很贪心,又很吝啬,他就把自己所分得的田产统统让给哥哥了,自己只留下一块园地耕种着。有一天,他在园地的泥土里面掘出了一罐金子,拿给妻子看,妻子说:“这些金子是我们祖宗藏下的,既然我们不要那些田产,那么这些金子,也不应当再留在我们这里的。”于是汝敦夫妻就担着金子去还给兄嫂,嫂嫂看见他们俩来了,起初疑心他们是来借钱的,很不高兴,后来看见了金子,才欢喜起来。汝敦的哥哥看了这个情形,心里有点感动了,就说:“难道我是这样的小人,让我弟弟独自一个人做君子吗?”就逐出了老婆,并退还弟弟的金子,兄弟俩依然同从前一样地要好。

秀姑友恭

秀姑在家,敬事兄嫂,抚弟二人,友恭尽道。

晋朝时,刘琪有个女儿,叫刘秀姑,她的爹娘亡故得很早,刘秀姑二十多岁了还没有出嫁。刘秀姑在家里,很恭敬地服侍哥哥和嫂嫂。她还有两个弟弟,年纪都很幼小,身体都很虚弱,孤苦伶仃,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刘秀姑就抚养他们俩长大,并且对待他们很慈善、很爱护。后来,刘秀姑嫁了王桂林,她丈夫的官做到礼部侍郎,生了三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很有名声,刘秀姑活到八十岁还很康健,没有疾病,当时的人都说,这是刘秀姑敬重哥嫂爱护弟弟的好报。

余陈让产

余楚继妻,让产前子,教翼远游,卒成进士。

宋朝时,有一个姓余名楚的人,他的后妻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叫余翼。余翼到了三岁的时候,余楚就亡故了。陈氏就把家产完全让给了前妻生的两个儿子,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他们没有了母亲,你不要为了这些家产和他们争夺。”等到余翼十五岁时,陈氏就叫他到外面游学去,这时候陈氏非常穷苦,几乎连吃得也没有了。后来,余翼在外边过了十五个年头,才中了进士回来,把母亲迎接去了。陈氏打听到丈夫前妻的两个儿子穷苦困顿,也把他们接了过来一同住,并且时时刻刻照应他们。

穗女抚弟

穗女抚弟,置帚具酒,族叩夜门,款之愧走。

明朝陈穗的女儿在十八岁的时候,爹娘死了,有两个弟弟,大的六岁,小的五岁,于是陈穗的女儿立下誓愿,抚养弟弟。宗族里的人,贪图她家里有钱,时刻等待着时机,很有分肥的意思。她就预备了几十个火把,又暗暗地办好了酒饭等他们来。在一个寒冷的夜里,有许多族里的兄弟趁着天黑来敲门,陈穗的女儿就把预备好的火把点着了,开了门,放他们进来,把预备好的酒饭请他们吃。这一族兄弟,弄得难为情起来,他们就讲谎话说:“我们晚上走路,灯火灭了,所以是来讨点蜡烛的。”从此他们就把贪羡的心思打消了,陈穗的女儿一直等到两个弟弟都娶了亲,自己已经四十五岁方才出嫁,后来没有儿子,两个弟弟就迎接她回来,终生给她养老。

欧冯均产

冯氏问翁,嫡庶之别,服等产均,欧父大悦。

明朝有个欧公池,他的妻子冯氏是顺德地方的人,欧公池有两个哥哥,都是庶母所生的。后来他的父亲分家产的时候,就想多分一些给欧公池,冯氏就问欧公池的父亲:“父母死了,嫡出的儿子和庶出的儿子为父母服丧的期限,有没有分别呢?”欧公池的父亲说:“那是没有分别的,都是三年的丧服啊!”冯氏说:“三个儿子都是公公亲生的,既然丧服也没有分别,难道分起家产来可以有分别吗?假使这个样子分法,我是不情愿的,恐怕也不是后人的福气啊!”欧公池的父亲听了冯氏这一番话,非常地称许她,就依了冯氏的主张,把家产平均分了。

择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处,有损有益。

益者近之,损者远之,劝善规过,端赖乎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