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12056700000015

第15章 情感心理常识(7)

他这样记栽这件事:“爱情是一种像着了魔似的病症,类似忧郁痛……判明恋人是治疗方法之一。作法是:一边号脉,一边反复叫出一些人的名字。如果脉搏变化很大,仿佛若断若续,那就反复试验几次,就会得知恋人的名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说出街道、房屋、职业、工种、家系和城市,把每样东西同恋人的名字结合起来进行号脉,如果当再次提到其中的某一项时脉搏发生变化,就从中搜集关于恋人的名字、穿戴和职业的材料,并能了解到她是谁。”

他用这种方法,找到了王子的恋人,然后,撮合了他们,王子的病就神奇地痊愈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中国的俗语:“心病还须心药医”。它揭示了身与心的神秘关系,就是心理状况会影响身体健康。我国中医也早已发现:在过度的情况下,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些观点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心情影响健康的例子。比如有的学生一到重大考试之前就闹腹泻,在家里没问题,一进学校大门就跑厕所,一连几天不断,直到考试结束。这就是高度的考试焦虑引起的体征反应。

那么为什么心情会影响到健康呢?

人体中,生理、生化过程是物质活动,心理活动是非物质活动,它们总互相伴随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相互影响制约,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疾患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而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刺激,也会导致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甚至发生心理或心身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等;所谓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哮喘等。

研究证明,不良的情绪对健康有明显的损害。情绪紧张和焦虑恐惧是健康的大敌。中世纪,著名伊朗医学家伊本·西拿曾经利用动物作过一个实验。

把两只公羊分别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以同样的食物。其中的一只公羊经常看见狼在它身旁窥视,整天提心吊胆,恐惧万分,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久,这只公羊就死了。而另一只公羊没有恶狼的威胁,一直活得很好。

国外有的学者研究了405个重病患者,发现其中有292人(占总数的72%)有过早年的情绪危机,而正常人只有10%有过类似的情感的创伤。情绪危机就是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度的波动,其中包括愤怒、沮丧、恐怖,以及由期待而引起的激动和悲痛等。

这一点早已被古人所认识。

但是情绪一方面可以致病,另一方面也可以治病。医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持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前提,有51%的病患者可以通过自体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

所以,为了避免身心疾病,我们就应该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如许多长寿老人不一定是参加多少锻炼,而是总能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

心理学家欣克尔博士曾对一群工人进行研究,发现在工人中,有明确生活目标,对婚姻、家庭和工作都感到满意的人,身体往往比较健康。相反那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婚姻失败、家庭不幸福、对工作灰心失望的人,则比较容易得病。

美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在医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心理(或灵魂)上的改变,与体内细胞中的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样大。在过去。医生偏好于药物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而现在,他们则开始认真地对待、并重新认识人精神领域的重要性。

这些都提示我们,当我们身体出毛病的时候,我们要检查的可能不仅是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心灵。看一看我们的内心,有没有导致身体出毛病的因素?看看我们是否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的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对健康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人的疲劳的影响。

比尔·盖茨曾说过:“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当有人问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时,他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杰出的人物为什么做起工作来不知疲倦呢?下面这个令人吃惊而且非常重要的事实或许会给我们答案:只是用脑不会使你疲倦。

可是几年前,科学家曾试图了解,人类的脑子能够工作多久而不疲劳。令科学家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如果只讨论脑的话,那么它“在8个或者12个小时之后,工作能量还像开始时一样地迅速和有效率”,或者说,脑部是完全不会疲倦的……那么是什么使你疲倦呢?

心理治疗专家们都说,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什么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坐着不动的工作者。使他们疲劳呢?是烦闷、懊恨,一种不受欣赏的感觉,一种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虑等等。可见,在工作中,如果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很好地战胜疲劳,使我们做出更多的成绩。

禁果效应

我们日常食用的土豆,一开始从美洲引进法国时,人们都以为它对人体有害,而不敢食用。

法国农学家帕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就想把它推广到法国。1787年,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地里栽培土豆,并用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但白天看守,晚上警卫就撤了。

这使人们非常好奇,于是商量好,晚上来偷着挖土豆。回到家去一吃,发现非常好吃,由此土豆便得到了推广。这正是得益于“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属于逆反心理,它的定律是对某事物越是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说到“禁果”,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圣经》里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亚当与夏娃由于好奇,在蛇的蛊惑下偷吃了智慧之果,因为违背了与上帝的誓约,被逐出伊甸园。后来人们通常用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果”,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人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越是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这样反而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我们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获得这些信息。

现代的很多专家也日益认识到,由于禁果效应的存在,关于性的知识也不应该对青少年讳莫如深,这样反而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

是啊!人的心理是多么奇怪啊。难道禁果就格外香,格外甜吗?其实这是由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的。人们渴望揭示未知事物的奥秘,本来一个平常的事物,如果遮遮掩掩,就会大大吊起人们的胃口,非要弄到手,研究个明白而后快。否则这种好奇心就会一直折磨人们的心灵。

尤其是人们觉得被禁的东西是某些人想专有的东西,那么它一定是因为太好,而舍不得给所有人用。这个理由就使人们推测被禁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所以才分外向往,而且不惜花费心思和力气也要弄到手。这种做法使得人们有一种成就感,比对待容易弄到的东西更加珍惜。这也是惯常的心理。

其实,生活中的“禁果定律”是很常见的。比如,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我国的《金瓶梅》和西方的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作品。但是,这些被禁的作品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使它们名声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读到它们,反而扩大了这些作品的影响力。

再比如,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比如不让孩子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网络游戏、聊天,不允许逛酒吧、参加舞会等等。但是如果一味地严厉禁止,却不讲明利害,就容易产生“禁果”效应,增加孩子的好奇心而使事情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