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与自然界相应。
保健养生应注意养护春天的“生发之气”。相反,若不注意“生发之气”的调养,逆时而动,不仅会影响到人的机体的健康,而且还可能会遗患于以后。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所以春天气候变化多端,温差幅度很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在这个季节里,一些肝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人的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另外,由于从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和少年儿童。因此在春天6节气里,注重人体的养生保健十分重要。
一、春天的气候特征与中医保健的总体要求
春天阴消阳长。在春天温暖的气候里,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机体各部分出现相应变化。同时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昆虫、细菌等也大量繁衍,春天中的中医保健主要是要做到顾护阳气,慎避风寒,保护肝脏等几个方面。
1、春天气候的总体特征
春天,是指我国农历的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即农历1、2、3月,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6个节气,其气候特点是温暖潮湿。当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如俗话“雨后春笋”所表达的意思,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迅速地生长起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特征主要是:
(1)春主风木,气候多变
春天与五行中的“木”和六气中的“风”相配。
古人用生、长、化、收、藏来形容四季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特点,并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配,春天主“生”,是生发开始的意思,树木的生长始于春,故春天属木,可以说春天是万物生长变化新起点。地球上有了风,才维持了大气平衡,人类也才能平安生息。古人认为春天为风气当令,即风为春令之主气。
气象学上的所谓风,就是大气运行,或者说空气流动,即大气环流形成风。所谓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具有世界性的大规模流场,其形成取决于气压场的作用。一般可用气压和风速来衡量风的变化程度。我国位于地球北部,地跨寒温热三带,是个典型季风气候国家,气压场、风向、风速随季节而变化。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冬天风偏北,夏天风偏南,春天为风向转变时期,低气压和高气压(气旋和反气旋)的变化频率在春天最高。春天的气候特点是风多、风速大、风向变化快和天气多变。
黄河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在内,春天多大风,最大月平均风速差不多都发生在春天的4月,东北地区的春天大风日数占全年的一半,西北甘肃、宁夏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大风日数也是这样,均以春天大风最多,如内蒙古草原春天白天的风速经常是5~6级。沿海地区的风速也是以春天为最大。
“春主风”不仅表现为春天大风多,更体现在春天的气候变化多、不稳定,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风“善行而数变”。尤其是早春,气候变化更大,昼夜温差大,多出现乍寒乍热的情况。
暖时气温可升至25~30℃,像是夏天,冷时气温可降到5℃以下,俨如冬天。有时甚至一天之内就会有急剧的天气变化,早晚与中午的气温相差悬殊。这种现象在东南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故该地区有句谚语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2)春温与冬寒、夏热的联系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四季之间也不例外,四季的变化是连续的、渐变的。春天是冬寒向夏热转变,寒热交叉的过度时期。春天气候虽然日趋暖和,但又有冬寒的遗留未尽,特别是初春,经常有寒潮降临,即所谓的“倒春寒”。
另一方面,春天气候逐渐变暖,一般3~4天为一周期,气温分阶段上升,所谓“一场春雨一场暖”。但又不如夏天之暑热,古人则用“温”来代表春天的气温增高,这就是所谓的春温、夏热。
(3)降雨增多冬去春来,我国各地都先后开始降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雨绵绵。雨水节后,各地雨量普遍增多,其中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增加最明显;三四月份春分后江南、两湖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这是我国冬天风控制下出现的独特的春雨区。故春天空气由干燥变得湿润,又有冬之余寒,风寒湿俱全,使春天呈现冷湿气候。
可见,春天的气候除了以风为主外,还与寒、温、湿等有关,为几种气象因素的综合表现,主要有风寒、风温、寒湿等几种情况。春天还是多雾的季节,大雾时空气的湿度非常大。
2、春天6节气的气候特征春天,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至,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天六个节气,寒冷渐退,春风送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一派万象更新、生机蓬勃的景象。
(1)立春立春在每年阳历2月4日前后。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天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到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虽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保健养生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为了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人们,正在创造着生命的春天。
(2)雨水雨水在每年阳历2月19日或20日。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24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但是,寒潮仍有入侵的可能,届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健康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应该在这个时节里让生命更加蓬勃旺盛。
(3)惊蛰惊蛰在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盎然。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人制宜地安排保健养生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4)春分春分在每年阴历3月20日或21日。“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春分在每年阳历3月20日或21日。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日还是春天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天温度。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天生长阶段。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
(5)清明清明在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健康的危害。
(6)谷雨谷雨在每年阳历4月20日或21日。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促使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春天人体生理病理的特点
春天人体生理病理特点如下:
(1)病理特点
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症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为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
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医疗气象学证实:在大风呼啸时,空气中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在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水气,空气湿度减小,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防病功能亦随之下降,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2)生理特点
尽管风邪能使人产生不少病理变化,甚至是疾病,但春天仍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阳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类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
二是肝主春,肝气开始亢盛。在《黄帝内经》里有“肝主春”的记载,所谓“肝主春”,即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天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天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
《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问题,即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于春气”。
4、春天中医保健的总体要求春天中医保健的总体要求是:
(1)扶助正气春天,人体的代谢渐趋旺盛,各其组织器官功能活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同时,春天的气候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与传播,容易产生和流行疾病。所以,适当吃些补益扶正的中药,对于保护人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是很有益的。尤其是对久病将愈、病后体虚、手术后气血亏虚及老人、儿童体质虚弱者更有必要。护正气既要考虑气候特点,也不可忽视个体体质。如疲乏无力、口渴者,可用生晒参;胃脘胀闷、苔腻者,可给予茯苓、白术、薏苡仁等。一般而言,对于体质较弱者,北方人宜进辛、甘之品,兼以温补,可用人参、熟地、当归、黄芪等,有助于升阳护阳;南方人宜选健脾利湿之品,如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
(2)调养肝气在春天,人体容易产生肝阳上亢、肝病发作的情况。因此,养肝气也是春天中医保健的一个要点。
养肝根据不同的情况,用药有所区别。如疏肝养肝,药用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等;养肝明目,药用枸杞子、菊花、苍术、白蒺藜等;养肝荣筋,药用肉苁蓉、木瓜、菟丝子、枸杞子、牛膝等;养肝滋肾,药用地黄等。
(3)防风除湿春天不仅多风,而且多雾、多阴雨,使人易患伤风感冒,也会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旧疾易于复发或加重。中医认为,风易伤肺,湿易伤脾。所以,春天用中药补肺健脾,是防风除湿的重要方法。
(4)生津清热春天风大,人体水分易被蒸发,常使鼻、气管等处的黏膜干燥、破损,引起感染。此外,由于冬天里多食温热之品,人体内往往有郁热蓄积,郁热也会耗损津液。所以,宜适当给予生津清热之药。
二、春天6节气的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春天是一个由严寒向酷暑过渡的季节,是阴退阳长的转折期。在这期间里,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在春天6节气里,人们的保健养生应注意既要增强抗病能力,又要保护人的正气。
1、立春时节的保健养生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开始。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包括:白天渐长、阳光暖和,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渐增多。衣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立春时节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而此时,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立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马上去掉冬天的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应该审慎,不可骤减衣物。《千金要方》主张春天穿衣服适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也说:“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也就是说春天增减衣服应该保护好腿脚,但是上身衣物可以适当减少以适应暖气上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