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言辞至善,善莫大焉
语言表达的善与恶直接影响到了交流及人际交往。美好的语言能表达对别人优点的欣赏,消除他人的不是;美好的语言还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美好的语言还能平息怨恨、和睦邻里、团结众人。
一言之善,良言一句三冬暖
发自内心的善意再通过善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往往充满力量也最能打动人心。
这时芝峰法师就谈起佛学院里的课程来。他说:“门类分得很多,时间的分配却很少,这样下去,怕没有什么成绩吧?”
因此,我表示了一点意见,大约是说:“把英文和算术等删掉,佛学却不可减少,而且还得增加,就把腾出来的时间教佛学吧!”
他们都很赞成。听说从此以后,学生们的成绩,确比以前好得多了!
——弘一大师
一句善意的话语能使别人获得引导,点燃他人的自信,给他人以无穷的力量。早在晋代的葛洪便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警句,即为:“一言之善,贵于千金。”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体现信仰的重要工具,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人们都是通过语言来交流和联络情感、加深友谊的,因此,语言表达的善与恶直接影响到了交流及人际交往。美好的语言往往能通过赞赏他人的优点来消除他人的不是;美好的语言还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美好的语言还能平息怨恨、和睦邻里、团结众人。
盘禅师备受大家尊崇。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对他施予重罚,但盘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学生不服,他们联名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看了他们的联名上书,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让我感到欣慰。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更加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这便是善良的力量,哪怕只是一言之善!
古语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一句充满善意的话语往往会充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暖人心脾、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甚至还可以“以一言之善而制止一场武力”、化干戈为玉帛。
李敖在他的《北京法源寺》一书中,就因冯道的“一言之善制止了一场战争”而给予其高度的评价:
“契丹打进中国,杀人屠城,无恶不作,中国的英雄豪杰,谁也保护不了老百姓,但是冯道却用巧妙的言辞、大臣的雍容,说动了契丹皇帝,放中国人一马。欧阳修写《新五代史》虽然对冯道殊乏好评,但也不得不承认‘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冯道能够以‘一言之善’,从胡人手中,救活了千千万万中国百姓,这比别的救国者对老百姓实惠得多了。”
善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一个话语间充满了善意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也充满了仁慈、善良的人。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再通过善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则最能打动人心。
佛·光·小·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善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一个话语间充满了善意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也充满了仁慈、善良的人。
不吝美言,赞美别人有学问
赞美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能洞开心灵。
在厦门住了几天,又到小云峰那边去过年。一直到正月半以后才回到厦门,住在闽南佛学院的小楼上,约莫住了三个月工夫。看到院里面的学僧虽然只有二十几位,他们的态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礼貌,和教职员的感情也很不差,我当时很赞美他们。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曾在闽南佛学院住过三个多月,佛学院里面的学僧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的行为举止都十分文雅,而且很有礼貌,和教员的关系也不错。弘一法师便对此大加赞美,使得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十分高兴。
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赞美使人轻松。”赞美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美和得到赞美的人们。当我们赞美别人的时候,就是把自己和别人放在了同一条水平线上。
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三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
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剪得太短。”徒弟无语。
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一边交钱一边笑道:“花时间挺长的。”徒弟无言。
师傅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么?”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一边付款一边笑道:“动作挺利索,二十分钟就解决问题。”徒弟不知所措,沉默不语。
师傅笑着回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和金钱,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晚上打烊后,徒弟怯怯地问师傅:“您为什么处处替我说话?反过来,我其实没一次做对过。”
师傅宽厚地笑道:“不错,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两面性,有对有错,有利有弊。我之所以在顾客面前鼓励你,作用有二:对顾客来说,是讨人家喜欢,因为谁都爱听吉言;对你而言,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因为万事开头难,我希望你以后能把活儿做得更加漂亮。”
徒弟很受感动,从此越发刻苦学艺。日复一日,徒弟的技艺日益精湛。
不仅要会做事情,也要会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办一件极普通的小事,由于说话水平不同,所获得的效果和回报也会大相径庭,因为,充满技巧的赞美的语言,可以打开别人的心扉。
真诚的赞美是世界上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一句赞美的言辞之所以能极大地改变一个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它能带给被赞美的人无比的自信。
一位年轻的女性常常对人抱怨说:“无论我做什么,家里人都认为是我分内的事,也许得等我活到100岁时,才会习惯他们的这种态度。如果我周围的人能偶尔夸奖我几句,我会快乐很多。”
爱默生曾经说过:“我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优越于我的地方,我从他们那里能得到好处。”赞美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的作用,不妨把这句话剪下来贴在你镜子上,让它助你洞开心灵。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不要吝啬对他人的赞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都有值得别人赞美的地方。更何况,在赞美他人的时候,你的心情也同样是愉快的,经常去赞美他人的人往往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赞美,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佛·光·小·语
赞美别人就是赞美自己
真诚的智慧是世界上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一句赞美的言辞之所以能极大地改变一个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它能带给被赞美的人无比的自信。
遇谤不辩,流言止于智者
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缄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才是明智的选择。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在世时经常对弟子们说的一句话便是“遇谤不辩”,并且一再地告诫弟子们在面对诽谤时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理智。有一段时间,弘一法师因为忙于应酬而被人冠以“应酬的和尚”的头衔,但他并没有为此去辩解什么,而是一方面检讨自己,一方面对此保持了沉默。弘一法师的这种方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面对批评与流言的正确方法。
真理不必称扬,做人不必标榜。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在他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夫妇二人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女孩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女孩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而这位大师没有辩解,只是淡然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虽然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在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讨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却总是处之泰然。
事隔一年后,那个女孩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并请求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受过什么诽谤。
在现实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引发出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恶意伤害行为。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所能够制止的,甚至有人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伟大的美国总统林肯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都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弘一法师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如出一辙。
当诽谤已经发生,我们一味地去争辩,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鲁迅先生说得好:“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缄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外界的闲言碎语当做耳边的一阵风,任它吹来,任它吹去,不为之所动,就会省却很多烦恼,获得一个清静圆满的人生。
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缄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流言、诽谤。让我们也用缄默来应对诽谤吧!在我们用缄默处理问题时,我们的品德和人格也会随之得到提升。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能够保持缄默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有了甘愿保持缄默的情操,你所拥有的友谊,永远会多于怨恨。
佛·光·小·语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缄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诽谤。
大辩若讷,多些思量少争辩
言不在多,语不在繁。在人生的谈判桌上,“讷者”有时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
——弘一大师
佛法的精要之一:言不在多,语不在繁。所以禅师们的答辩或者是直截了当,或者是指东打西。佛法本来就并不神秘,它与生活紧密相应,在说法的过程中,思辨的痕迹常常通过一些最平常的事物显露无遗。
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听说您曾亲见过南泉禅师,是真的吗?”
赵州禅师回答说:“镇州出产大梦萝卜头。”
一个学僧问九峰禅师:“听说您亲自参拜过延寿禅师,是真的吗?”
九峰禅师回答说:“山前的麦子熟了吗?”
赵州、九峰禅师,英雄所见略同。
学僧问睦州禅师:“谁是各位佛祖的老师?”
他哼起了小调:“叮咚咚咚……”
学僧又问他:“禅是什么?”
他合掌念道:“南无阿弥陀佛。”
这学僧迷惘地眨着眼睛,不了解他的意思。
于是睦州禅师大喝道:“你这可怜的孩子,你的恶业从何而来呢?”
这学僧仍无所悟。
睦州就说:“我的衣衫穿过多年之后,现在完全旧了,松松地挂在身上的碎片,已吹上天空了。”
又有一次,一个学僧问睦州禅师:“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说?”
禅师举起手中的杖子说:“我说这是杖,你们说它是什么?”
没有人回答。
于是他再举起手杖问这个学僧:“你不是问我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说吗?”
一个学僧问洞山良价禅师:“谁是佛?”
洞山随口答道:“麻三斤。”
正如那随口的一句“麻三斤”的回答一样,“要言”并不在于文字的多少,有时越是简单的文字,越能表达出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也正如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文章在于没有多余的文字。”而鲁迅先生自身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翻开鲁迅的作品,不管是《阿Q正传》,还是《南腔北调》,其文章的用语都十分简洁而恰到好处,全文没有任何一处累赘的地方,也找不出一个多余的文字。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在人生的谈判桌上,“讷者”有时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聋哑之人是少与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也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遇到他人恶言相向,应学会装聋作哑,保持沉默。如果他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叫嚣几句狠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而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
世事纷繁复杂,真真假假,看着聪明的其实愚蠢至极;看着英俊潇洒的却是外强中干;看着是占尽便宜其实是满盘皆亏。《老子》中写道:“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就是说,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很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佛·光·小·语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沉默才是最好的武器,学会装聋作哑吧,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修行才算是达到一定境界了。
谨言慎行,言多必有其失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要学会让头脑做自己的主人,让嘴巴做自己的客人。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弘一大师
在弘一法师的好友眼中,弘一法师是一个寡言君子的形象,因为弘一法师真正理解了中国那句古话:言多必失。
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便很容易产生各种误会,在无形中结了许多怨恨,招致以后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