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别人心服口服的方法并非是用武力去征服别人,或者用权势使之屈服,而是要依靠道德,用德行的力量来使人心服口服。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他曾自己扫地、自己修葺房屋、为弟子裁衣、为老人穿针、照顾生病的弟子,等等。佛祖自始至终都以身作则,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作为他人的典范,体现出了内在高尚的品德。
在我们这个有着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历来最看重、最讲究的就是要以德服人。无论是王侯将相的“宝座”,或者是武林盟主的“交椅”,所仰仗的最主要的一条标准就是“有德者居之”。缺德者即使一时投机钻营爬了上去,迟早也会从上面狼狈地“滚”下来。
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尽管不是道理,却往往胜于道理。我们常说德高望重,其实,“德高”不仅能“望重”,而且能“言重”,即增加讲道理的分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人格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还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会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后,笑着说:“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这怎么能够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无话可说。
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因此,生活中的每个人,即使从来没有修过佛法,只要能够培养自己的品德,并造福周边的人,那就离佛的境界不远了。
佛·光·小·语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
得失相依,欲取之应先予之
我们若想事情有好的结果,就应该先付出,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收获。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在谈到善恶果报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事,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是因为这个人以前做过很多好事,也帮助过别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果报,必须先有所付出。这正如农夫种地,想有好的收成却不先辛勤种地,愿望自然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若想事情有好的结果,就应该先付出,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收获。
每个人都想成为一名杰出人士,但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才或废物,天才也需要后天的磨练,所有的才能都是辛苦付出换来的,只有肯付出才可以换来累累硕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
商人遇到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去请教智尚禅师。
禅师说:“后面禅院有一口压水井,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地跑来,说:“那是一口枯井,压不出水。”
禅师说:“那你就到山下给我买一桶水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怎么才拎回半桶水呢?”
商人红了脸解释:“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拎水实在不容易。”
“可是我需要的是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半桶水回来。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难处的办法了。”他带商人来到压水井旁边,说:“你把半桶水倒进去。”商人非常疑惑,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商人将半桶水倒进压水井里,禅师让他压水。商人压水,可是只听到那喷口呼呼作响,但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桶水全部让压水井吞进去了。商人恍然大悟,又拎起另外的半桶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清澈的水果然喷涌而出。
人际交往中,人们也总是想得到而不想付出,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当你需要别人帮忙时,或者说需要别人在未来帮你忙时,你也应该给予别人帮助,这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取”与“予”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想去索取,那么,我们将活在地狱;倘若我们懂得“先予而后取”的道理,那么,我们便生活在天堂。
有人和上帝谈论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屋里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一脸的绝望。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把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到自己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的悲哀。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在快乐地歌唱。
“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与条件,他们快乐,而另一个房间的人们却很悲哀呢?”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天堂里的人懂得喂别人。”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其实很简单:生活在天堂的人知道“欲取先予”,而生活在地狱的人只懂得“各取所需”。助人才能助己,生存就是生活,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人就等于把自己送进了地狱。
佛·光·小·语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想去索取,那么,我们将活在地狱;倘若我们懂得“先予而后取”的道理,那么,我们便生活在天堂。
掌控情绪,愤怒伤人亦自伤
愤怒之剑挂在每个人心间,刀锋双刃,伤人亦伤己,出鞘不出鞘,存乎一心。
俗语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见任何东西。”愤怒的人恢复理智时,会把怒气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如同银行的存款可以生息,贮存在心中的怒气,他日会累积成痛苦的根源。
愤怒加上情绪的煽动,会燃烧得更为炽热,尤其是情绪的背后还往往有欲望作祟。在盛怒之时,人会失去理智,变成伤人伤己的危险动物。
愤怒会使人赔上自己的声誉、工作、朋友及所爱的人,以及心灵的宁静、健康,甚至失去自我。
一个人如果能够每时每刻都用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世间的人与事,这个人的生活中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就能够时时拥有宁静的心境。
有一位妇人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朋友对她说:“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为什么不去请他为你指点迷津呢?”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向那位高僧寻求帮助,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她诉说,等她说完了,就把她领到一间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禅师说:“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愤怒都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愤怒的火焰会比以前更加伤人。”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问她的时候,妇女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仍旧没有从气的旋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女终于顿悟:倘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中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世间万物,危害健康最甚者,莫过于生气,诸如咆哮如雷的“怒气”,暗自忧伤的“闷气”,牢骚满腹的“怨气”,有口难辩的“冤枉气”等。“气”乃一生之主宰,与人体健康关系甚密。若“心不爽,气不顺”,必将破坏机体平衡,导致各部分器官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各种疾病。所以《内经》就明确指出:“百病生于气矣。”
嗔怒的锋刃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它既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嗔,这把双刃剑,剑锋所向,最终归结在我们自己身上。
嗔剑就挂在每个人心间,出鞘不出鞘,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贵在了解,彼此相互沟通,增进了解,知道每个人都有弱点和局限,便可化解嗔怒。
一个懂得欣赏别人优点的人,不容易犯嗔怒。相反,老是挑剔强求别人的人,处处看不惯别人,自然容易情绪化。
佛·光·小·语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刻当矫之以浑厚。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第三节 亲近人情,优游世间道
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拥有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的人的相处。宽容、友好的人际关系,如春风化雨,令人愉悦。相反,敌视、冷漠却如同阴霾密布的寒冬,使人压抑,甚至不寒而栗。
人生如戏,世事洞明皆学问
用我们的经历,走过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条什么样的路,都要认真地走下去。
春柳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话剧表演社团,开创了现代中国话剧创作的新篇章。曾经热衷于话剧表演的李叔同当初在日本饰演《茶花女》中的茶花女一角时,可曾想到他自己的人生也如同一幕又一幕的精彩剧目,在种种纷扰中安静地上演着?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们似乎总是很习惯把自己当成观众去观赏别人的演出,快乐也好,悲哀也罢。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便是在充当人生舞台观众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演员,都在演出着自己的人生。只是不管是谁,都不是这出戏的编剧,剧本的发展方向我们往往无从知晓。然而值得庆幸的则是,我们可以是自己人生大戏的导演,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样去演。虽然尚不知道结局,但正如幕布已经拉开,灯光已经点亮,音乐也已经响起,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便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并且没有停下来的可能,表演,必须继续下去。
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正如每个人都看到世间这场大戏,殊不知,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戏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花开花落,物转星移。人生就是五味俱全的一出戏,戏演完了,人生也就结束了。其实我们大家所演的都是同一出戏,只是有人戏份多点,有人少点;有人做主角,有人做配角;有人做好人,有人做坏人;有人长命百岁,有人昙花一现;有人荣华富贵,有人饱受疾苦;有人一帆风顺,有人一世坎坷……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他所演的戏也就不同。如果你出身富贵人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富家弟子;如果你出身贫困之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在底层挣扎向上爬的人。我们不要相信命运,我们要相信努力;我们不要抱怨命运,我们要勇敢面对;我们不要奢望永远,我们要把握现在;我们不要期望太远,我们要珍惜眼前。
世界本是一个超级大舞台,舞台也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人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戏中的虚幻有时比现实人生还要真实。
用我们的经历,走过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条什么样的路,只要我们走下去了,只要我们还在演绎着人生,便是最重要的了。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而生机勃勃,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能活着,才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也有了活着的理念。只有活着,我们方能“众里寻她千百度”,寻觅着我们生活的本钱,寻找着我们爱的源泉。面对一切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畏惧,勇敢是我们人生的真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我们为了这样的真理都做了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而结果,我们满意吗?
佛·光·小·语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们不要相信命运,我们要相信努力;我们不要抱怨命运,我们要勇敢面对;我们不要奢望永远,我们要把握现在;我们不要期望太远,我们要珍惜眼前。
求同存异,真理本是同根生
面临差异与分歧的时候懂得求同存异,方能达成合作、实现双赢。
弘一大师修的是佛法中的律宗,但他却一直在强调佛法各个宗派之间的密切的联系,指出不同的宗派只是不同的道路,所有的宗派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让人获得真正的智慧,这也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佛法自两千多年前由释迦牟尼创立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众多的佛法宗派。虽然各个宗派之间的教义稍有差别,而且修行的方式也大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便是求得觉悟、能够成佛。不仅如此,佛法还一直将各宗派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使得各个宗派之间能够共存,并且共同求得发展。这正是弘一大师的佛法“宗派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佛法的各个宗派之间也都有差异,这也体现了自然界差异性存在的客观性。但不管差异性如何,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事物之间的那种共同点,所谓“本是同根生”,世间万物原来就是一个整体,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依然有相同的地方。
这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与人之间也有着众多的差异,诸如生活背景、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等。这些差异让我们的相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时,无所谓希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真诚相对。茫茫人海,相遇、相识即是有缘,如果能争取更进一步相知、相爱固然最好,如果不能,又何必强求呢?
种种差异性的存在,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做到“求同存异”,即寻找相互之间相同的地方的同时,尊重相互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要做到求同存异,“尊重”是基础,另外,还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开阔。如果能将这一条与取长补短、开诚布公协调运用,那么,双方不仅能表达得更为舒畅,而且还能互相学到不少的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