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涵养心性的小窗幽记
12116400000007

第7章 辑二 成长的经验(3)

人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的,具体则表现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比如处邻居或交朋友,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都是好人,或者说对自己胃口的人,但是很显然,这并不可能。现实往往与愿望相反,假如周围住了个恶邻,这时,我们不管是大发雷霆还是自怨自艾都是无济于事的,唯有提高自己的修养,将恶劣的外在环境变成促进自己提高的动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第十节 如何才能飞得更高

老祖宗说话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译文:蛰伏很久的人,一旦起飞,一定一飞冲天;那些早早开放的花儿,定然也会早早地凋谢。

过来人的故事

一少年问他父亲:“像我这样年纪,能博览群书的,观方圆几十里,就我一个人罢了,既然如此,我可不可以效仿前人,如甘罗十二岁出任宰相那般去博取个名声呢?”

父亲回答说:“嗯,你的确是非常聪颖,为父当年像你这般大的时候确实不如你,按说你的确有资格出外闯一闯。”

少年听到父亲似乎并不反对,心下窃喜,刚想再说点什么定要大展宏图之类的话时,却听父亲说道:“不过,你可曾做好天下闻名之后的打算?比如说,世人因好奇,纷纷上门拜访,如此定然没有闲暇时间,你如何保证自己继续研习学问?若是不能继续为学,当你过了少年人的年纪后,不可避免地就会泯然于众人。世人的好奇心一过,便会将你遗忘,你可曾想过?还有,出名后,既然有人夸耀你,定然也会有人诽谤于你,你可想好如何应对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你都一一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少年频频摇头说:“这些我都没想过,父亲提醒得对,待我考虑一番后应该就没问题了。”

父亲又将少年平日所写的字帖拿来,与其临摹的名家名帖放在一起,然后说:“这是你前些日子写的字,和那些书法大家们比起来,你认为哪一幅更好呢?”

少年毫不犹豫地说:“我不如先贤多矣。”

父亲点点头说:“还算有自知之明,那么,我问你,若是你现在便去博个名声,那么世人是因为你的字天下无双而知道你,还是因为你年纪小就能写出尚算不错的字而知道你呢?”

少年人沉默不言,低头思考。

父亲接着说:“甘罗十二为相,此为天下人皆知,不过,他之后还有什么值得传诵的事迹吗?”

少年依然不语,父亲答道:“没有,除了少年成名之外,再无什么丰功伟绩传诸后世。他早早地便死去了,世人都说是天妒英才,我却说是世人妒之少年得志。人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当引以为戒。”

到此时,少年已经被父亲说得有些动摇了,遂又问道:“那么,该在何时去博得名声呢?”

父亲抚了抚自己的胡须说:“自是当你学问圆满之时,你可知厚积而薄发的含义?”

少年点点头说:“父亲是要我再潜心求学几年,待到真正学有所成之时示之于众?”

父亲颔首说:“不错,你可听说过东晋谢安的故事?他几十年蛰伏隐居不出,一出则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此为不出则已,出则惊人。”

少年的心思被父亲说得通透无比,恭敬地做出一副受教的表情:“的确,与其现在早早地去博个小名声,不如潜心向学,将来一鸣惊人。”

点|睛|智|慧

事物都是有其规律的,长久的蛰伏能够给自身带来足够的积淀与内涵,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越是积累得久,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就越多,那么将来在成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十分从容地解决,就好像一辆汽车,加的油越多,那么能够行的路程就越远。人也是一样,积累越丰厚,在成功的道路上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第十一节 人生的藏与露

老祖宗说话

藏不得是拙,露不得是丑。

译文:藏与露是一门大学问,做人有时当露,有时当藏。

过来人的故事

庄子有一次带着自己的弟子出行,来到一座山的山脚下,见到一棵大树,高耸入云,挺拔笔直,粗壮处可以达到几百尺,树冠稠密宽广,能遮盖十几亩地,生长得如此繁茂却没有被伐木者砍伐掉,实在是奇迹了。

随后,一名伐木者到来,见到这棵大树,仿佛没看见一样,径自就从树旁走过了。庄子觉得十分奇怪,于是就问伐木者:“这位师傅,这棵树如此挺拔巨大,为什么却不见你去砍伐它呢?”

伐木者看了大树一眼,摇摇头说:“这树其实是一种用处不大的木材,你说拿它来做舟船吧,做出来的船很容易沉底,你说要拿它来做棺材吧,又很容易腐烂,若是用来做器具,也很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那上面的树脂又很难干,用来做柱子吧,则容易遭虫咬,这种百无一用的树木,你说我砍它干什么?纯粹是白费力气嘛。”

听了这解释,庄子感慨异常,然后对弟子说:“这树因为把自己无用的地方都展示给世人,于是能够保全自己,长成这样参天之状,这便是藏拙以避险,无用之用,无为之为了。”

弟子若有所思。庄子接着说:“这树因为显露在外的是不成材的样子,所以能够终其天年,白额的牛,沆瀣的猪,有痔疮的人,因为显露在外的缺陷,而不被人用来祭祀河神,从而得养天年。所以我们不要急着将自身的缺点包藏起来,说不定这些缺点能够成为保全自己的关键。”

庄子说到兴处,总结说:“人只知道拼命显示自己的优点,却不知道也应该显露自己的缺点,殊不知后者于人的重要性要超过前者。”

随后,师徒二人出山,到一位朋友家借宿。主人家十分热情,打算杀掉一只鸡来招待客人,于是吩咐儿子去抓鸡。儿子就问:“一只鸡能打鸣,另一只不打鸣,杀哪只?”

主人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不能打鸣的,谁叫它没用呢。”

于是那只不能打鸣的鸡便被杀掉用来招待庄子师徒了。

第二天,离开朋友家,走了没多远,徒弟就问庄子:“昨天山中的那棵树,因为显露出自己无用,所以能够得以免遭砍伐,可是主人家的鸡,却因为显露在外的是自己的缺陷,因而被杀掉,如此矛盾的局面,我应该怎样理解呢?老师若是遇到这样的事又会如何来应对呢?”

庄子沉思片刻,说:“这真是不太好解释,有时当藏拙,有时又当露丑。也许,当我遇到的时候,我庄子会介于其间,当藏时便藏,当露时便露。”然后又问徒弟,“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徒弟说:“老师的意思是说,人应该像鸟一样,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像鸟一样不挑肥拣瘦,吃饱就行,像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

庄子点头称道:“不错,这样才能在藏与露之间找到平衡。”

点|睛|智|慧

很多人都喜欢将自己的缺陷捂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发现了笑话自己,这其实是虚荣心在作祟,若是能够抛下这种虚荣的心思,耐心分析外在情景,就会发现,其实有时候,不包藏自己的缺点反而对自己有利,因为人皆有嫉妒心,一味显露自己的优秀自然会引来他人的嫉妒与愤恨,若是将自己的缺点一并暴露出来,那么麻烦便很可能远离自己。

而有些时候,也不要将自己的无用显露得明明白白,在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时候应该当仁不让地显露自己的才华,否则别人又如何知道你的真实水准呢。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关键。

§§§第十二节 贫不妨施,闹不妨学

老祖宗说话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功夫。

译文:贫穷的人肯救济他人,才是性子中真的有惠泽他人之心,在喧闹的环境中,能够专心地学习,才是在心境上有真正的造诣。

过来人的故事

一寒门子弟与一世家子弟一同向一位老先生求学,希望能够随侍左右,得到指点。

老先生什么也没有多说,见过他们的样子之后,便打发他们回去,说是过两天考验考验他们,看他们是否够资格跟着自己。

两人也没多想,各自分开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寒门子弟路过集市,见到琳琅满目的各类物什,摸了摸囊中仅有的三文钱,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当作什么也没看见低着头走了。到集市的尽头,见路边有一个身有残疾的乞丐抖抖索索地举着一个破碗在行乞,周围来往的行人俱是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心中恻隐之心顿起。然而自己手中也仅有三文钱而已,这还是今日的晚饭钱,若是给了他人,自己便没着落了。

心中挣扎了一番后,寒门子弟终于还是决定将三文钱施给路边的乞丐,只因为他想到这乞丐若是无人施舍便可能活不下去,而自己还可以想想办法。

将全部钱财都交出去后,寒门子弟仿佛身心一下轻松了,虽然明知道自己晚饭没了着落,却感到舒心无比。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那么世家子弟又是怎样一副遭遇呢?

这世家子弟走之后,立刻去了一家酒楼,叫了一壶好酒,几个好菜,将五脏庙填满。随后便直奔闹市区的青楼而去。

途中尚有几处胡同,一些无家可归之人便暂时落脚在那。世家子弟行色匆忙,要去那烟花之地快活,哪里会注意到这些所谓“低贱”之人,因此这一路眼睛根本没有落在他们身上,甚至在行走中还踢翻了其中一人的破碗。

……

过了两天,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又一同到了老先生那里,等待老先生出题。只见老先生正坐于太师椅上,自顾斟满茶杯,然后对寒门子弟说:“你可以留下来了。”又对世家子弟说,“你还是回去吧,我教不了你。”

世家子弟不服气:“凭什么收他不收我?我有大笔礼金,只要你能收下我,就可以得到这些,他一介寒门,能够给你什么?”

老先生摇头说:“我不求钱财,只求能把我所学教授下去。我做学问,首重人之品德,品德过关者方能接我衣钵。你们前两日回去后,我派人暗中观察过你们。”老先生看了看世家子弟,“你这几天没做其他的,只顾吃喝玩乐,酒楼青楼是你的常去之所。有钱归有钱,你却从没想过救济他人,这几日从未见你对街边可怜人假以颜色。可见你平时亦是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他人苦难的做派。”

老先生接着看向寒门子弟:“你虽贫寒,却肯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接济别人,如此品性才是真正的良善之心,以后若是能够学有所成,也定然能够由济人而济世,收你为学生,我很放心。”

世家子弟听了这一席话,仍然十分不服气:“这不公平,您并没有真正出题考验我们,仅靠别人口述旁观,如何能够真正识得合适之人?”

老先生思索片刻,然后说:“既然如此,那我再出一题考验考验你们。闹市就离这里不远,我给你们每人一卷书,你们现在就去最喧哗的地段,要求一天之内将此书大致读通。完成者便可为我徒。”

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于是接过老先生的书,各自找地方参读去了。

到了晚上他们回来后,老先生将两人教到跟前,询问参读情况。世家子弟立马嚷嚷道:“读书要求静谧的环境,闹市里怎么可能读得进书,您这分明是在为难我等。”

老先生没理他,而是问寒门子弟:“你读得如何了?”

寒门子弟微鞠一躬,回道:“只是粗略地背诵了下来,偶有一些心得而已。”

老先生摸了摸胡须,点头说:“好,你便将之背诵出来。”

寒门子弟依言而行。

待到寒门弟子背诵完毕,老先生对世家子弟说:“现在你觉得我是在为难你吗?”

世家子弟见此情形,知道自己没戏了,只好羞愧地走了。

点|睛|智|慧

贫穷的时候救济他人,虽然钱财不多,却是真正的心意,因为这一点钱财很可能也是他自身所仅有的,他能够舍弃这一点对自己很重要的钱财,定然是出于真正的道义善心,远比富人施舍的钱财要珍贵。

读书虽然讲求周围环境安静,但若是自己的心境修养到位,那么即使身处闹市,心静则不为外界所动,像仍然处于静谧之地一般,如此,才是有坚定的决心。有这样的定力,不管做什么都能够事半功倍。

§§§第十三节 心中之事与外界之名

老祖宗说话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译文:心中将事情了结,那么事情自然就了结了,就好像把草的根拔掉了,草就不会继续生长;逃离尘世隐居山林,仍然热衷于名利,就好像腥味没有去除,仍然会招惹苍蝇。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一位尚书,混迹官场多年,心力交瘁,自感不符合自己早先所习的圣贤之道,便辞职回到乡间,打算就这样过完下半辈子。

虽说隐居,到底不是一个人孤苦地活着,常常有好友来找他下棋,也聊一聊生活琐事。

一日下午,尚书又在自家屋外的大树下乘凉,好友提着烟袋准时出现了。随后两人端出棋盘,摆好座子,照例厮杀起来。

尚书提着白子从容不迫地布局落子,而反观好友的布局,却显得有些凌乱,于是尚书在点入好友棋形中的漏洞时,便不经意地问道:“我观你今日下棋颇有些心不在焉,可是有什么扰心之事牵挂着吗?”好友闻言,正要落子的手一顿,接着收了回去,摇摇头说:“还不是原先为官之时留下的尾巴,一些所谓的友人便常来找我说项,希望能够为其奔走一番,呵,我如今一介白身,早已不愿再与官场有什么联系了,如何再去奔走,只是,这话却不太好说出口,毕竟是有些交情的。有时候倒真是羡慕你,无论何时都是一副自在的样子,却是真正地入了隐者之路了。”

尚书仍专心看着棋盘,一边思考棋局,一边答着好友的话:“你看,就好像这盘棋一样,你一心沉浸在琐事上,心中没有求胜之念,所以这棋盘局势从开始就显出了颓态,你所遇上的事其实也是一样,若不是你心中总是放不下,时时牵挂从前,哪里会被些许杂事所扰。”

好友苦笑道:“你当我不想像你一样潇洒吗?我听闻连你以往的弟子如今都见你不着了,实在是归隐得彻底。”

尚书敲了敲棋盘,说:“快落子,下个棋也这么拖拖拉拉,怪不得你老是为俗事所烦,你看这俗事其实便好像一团乱麻,不是有句话叫快刀斩乱麻吗?你只要下定决心斩去尘俗,那么自然也能如我一般逍遥自在了。”

好友摇摇头,随意在棋盘上落下一子,说:“说起来甚是简单,但是所谓你不去求名,名却来找你,有时候真是无法逃脱啊。”

尚书盯着好友落在棋盘上的子,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所谓名来找你,其实不过是你心中仍未舍弃,身在名外,心在名中,逃离世间,却未逃离名利。”尚书说到这,突然落下一子,将好友的棋势彻底破坏掉,他在布局阶段便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好友见棋局渐至不可挽回,遂投子认负,又仰天长叹道:“你说得确实有道理,是我归隐得不够干净,落了俗相,和你完全无法比了。”

……

点|睛|智|慧

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由心而生,许多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因为我们心中仍然还存着眷恋,这种眷恋就成了现实中阻碍我们将事情彻底了结的障碍,也可以说是心魔。所谓心中执著,则物事难解,抛弃不必要的执拗,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变得简单很多。

世间的名利其实便是外物的一种,若仅仅只是身体逃离俗世,心中却还是眷恋不放,并不是真正地看透名利,唯有心中也一起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睿智者的行径。

§§§第十四节 穷生福,乐生悲

老祖宗说话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译文:成名的人总是因为经历过穷苦的日子,人生失败往往是在得意忘形之时。

过来人的故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每每有贫苦士子于艰难中奋发而最终成名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