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洞察社会人生的增广贤文
12124200000006

第6章 辑二 处世篇(1)

§§§第一章 做好事不要有私心

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能在无形中给自己加分不少。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跟他人接触。这时候,如果你是个重信守义的人,就能轻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如果你言而无信,那么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在遭逢困难的时候,更加没有人愿意帮助你。

老祖宗说话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要是好事就去做,不要计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过来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叫晏子的官员,他在齐国当了五十多年的宰相,德才兼备,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

一次,晏子奉齐景公的命令出使他国。齐景公是个生性喜欢享受的人,平时有晏子在,言行还算收敛。现在对方前脚刚走,他就开始大摇大摆地花钱享受起来。他在吃穿用度上提高了好几个层次不说,还嚷嚷着要修别墅,盖几个度假庄园。

齐景公大肆修房造屋的命令一下达,全国人民都开始忙起来了。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的就是满足齐景公的一己之欲。百姓们的日子本来就十分清寒,现在为了给他修建庄园,生活更是过得苦不堪言。没多久,民间就变得怨声载道。

等到晏子回国后,狠狠震惊了一把。本来嘛,走之前百姓们虽然离小康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好歹基本温饱已经不成问题。可自己不过离开了一段时间,就有不少人饿死冻死了。晏子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是自家君主不消停,想过好日子,这才让全国人民遭罪了。

晏子看着眼前的惨状,暗下决心:“见到君主以后,一定要劝他回心转意,让百姓们重新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就急急忙忙地进宫,求见齐景公。

两人刚一见面,晏子还不等汇报工作呢,就哭丧着脸,说:“我刚刚回来的路上,听到很多百姓在唱歌,内容大概是说君主您大肆铺张浪费,害得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家破人亡。明明我走的时候百姓们都还安居乐业,怎么才这么短的时间,大家就开始抱怨政府了呢?”说完,老泪纵横,连声埋怨,说肯定跟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有关。

齐景公很尴尬,半天才支支吾吾地说:“我最近的确只顾着享受,没有顾及到老百姓们的日子很难熬。你放心,我马上下命令,把所有工程都停了,您老就别再哭了。”

晏子这才擦干眼泪,等到辞别齐景公后,便匆匆赶往工地,去见正在修房造屋的老百姓。有人见了,暗说:“晏子这家伙倒是挺会做好人的,君主的命令都还没发出去呢,他就忙着去告诉老百姓,自己帮了他们的大忙。这样一来,他的名声岂不是要比当君主的还响亮?”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赶到工地的晏子并没有传达齐景公的命令,而是找来一根鞭子,狠狠抽打正在干活的老百姓,嘴里还骂骂咧咧:“你们这些家伙还不好好干活!咱们君主天天供你们吃,还把土地让给你们住,现在不过是要让你们修建几栋房子,哪里有这么多怨言!”

百姓们听在耳里,记恨在心里,都暗自咒骂:“晏子这老东西太不厚道了,竟然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哼,早晚有一天不得好死!”

晏子打骂完后,便做出趾高气昂的样子回去了。他走之后没多久,齐景公的命令就传到了工地上,百姓们都欢呼万岁,在辱骂晏子没有德行的时候,都开始交口称赞齐景公是个仁德贤明的君主。

点|睛|智|慧

晏子为国为民,甘冒违逆君主的风险,为百姓们争取利益;另一方面,他又为了给君主博取一个好名声,心甘情愿地背负骂名。乍看起来,他的作为实在是有些蠢。其实不然,只要百姓们安居乐业,他才能继续稳坐齐国宰相的位子;而他不贪慕虚名,齐景公便会越发倚仗他。往大了说,晏子忠君爱国的美名可算是流传千古了。

我们做好事的时候,不要只看到一时的得失,因为斤斤计较只会使我们的目光受限。埋头苦干或许在当时看来很愚蠢,但从长远来看,却能收获更大的利益不是?

§§§第二章 珍惜友情

老祖宗说话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音乐的话题要说给能懂音乐的人听,不要跟不懂音乐的人谈论。

过来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的琴艺很高超,得到很多人的赞赏。随着名声越来越响亮,就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听他弹琴,可惜的是,没几个人能听懂。

俞伯牙很郁闷,天天长吁短叹:“人人都说我的琴声好听,但却没一个人能懂得我的琴音,这年头真是知音难求啊!”

有一年中秋的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当时,江面上风平浪静,远处是星星点点的渔火,天空中高挂着一轮明月。他见到这样的美景后,便不由地坐下来,开始拨弄琴弦。他兴致很高,一连弹了好几首曲子。就在他陶醉于乐声中时,琴弦却突然“啪——”地一声,断了开来。

俞伯牙慌了神,猛然抬头,却看到岸边不知何时多了一个人,对他行了行礼,朗声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先生您了。我是这附近打柴的,经过这儿时,听到您的琴声无比优美,才过来一探究竟的。”

俞伯牙看了一眼对方,暗说:我这音乐就是那些精通音律的家伙都不能弄明白,你一个砍柴的真能听懂?乡下人嘛,也就对鸡叫之类的还比较敏感。想是这样想,不过面子还是要做做的。他笑了笑,随口问对方:“你说我的琴声好听,不知道能不能听出我弹的是什么呢?”

那砍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您刚刚弹奏的是孔子夸奖学生颜回的曲子。不过,您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就断了。”

俞伯牙听后,顿时眉开眼笑,急急忙忙地让人把船划到岸边,拉着砍柴人走进船舱,说:“总算遇到一个能懂我琴音的人了,今晚我俩一定要好好聊聊。”

那砍柴人刚刚坐定,就看见桌上摆放的琴,不禁赞叹一声:“先生真够厉害的,居然有瑶琴这样的珍藏。要知道,这可是上古时候的伏羲用凤凰栖息过的梧桐树做成的,许多人连看一眼的福气都没有呢。”

俞伯牙哈哈一笑,说:“我常叹息世上知音难寻,没想到今天晚上就遇到你了。既如此,我就再弹一曲助助兴。”说完,他就把断了的琴弦接好,继续弹奏。

砍柴人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音乐,当乐声变得铿锵有力的时候,他便轻声说:“琴声高亢,有巍巍高山之意。”当乐声变得轻柔舒畅时,他又说:“不似高山,倒是好像流水潺潺。”

俞伯牙欣喜无比,当即解释说:“正是正是,今天有幸得遇知音,也只有这一曲高山流水才配得上你了。”

这一晚,他们二人越聊越投机。原来,这个砍柴人叫钟子期,家就住附近。俞伯牙邀他一同出游,钟子期谢绝了他的好意,说道:“我也想跟您一同四处游览,不过现在家里还有父母要我孝敬,恐怕不太方便。”俞伯牙没办法,只好和他相约来年中秋两人再在这儿相见。之后,两人还结拜为兄弟。

一年之后,又到了中秋,俞伯牙依约而来。结果左等右等,都等不到钟子期。他着急了,第二天便上了岸,准备在附近打探一下对方的消息。当他遇到一个老人,问对方认不认识钟子期时,老人顿时泪流满面地回答道:“我就是钟子期的父亲,他前不久病死了,今天恰好是百日祭奠,我正要去坟上看看他呢。”

俞伯牙听到噩耗后,惊呼一声,昏倒在地。好半天,才幽幽地醒转过来。老人在得知他的名字后,又说:“原来你就是我儿子心心念念的结拜义兄啊。他临死前,还说想再听你弹奏一曲呢。因为跟你有约,就特别嘱咐我,死后要把他埋在江边,以兑现跟你的诺言。”

俞伯牙跌跌撞撞地来到钟子期的坟前,痛哭不止,哭声震天,引来周围居住的老百姓。他哭完后,又取来瑶琴,坐在坟前弹奏,琴声哀婉有力,但驻足围观的人却窃窃私语,等他弹完了,大家都拍手叫好。

俞伯牙很奇怪,就问老人:“我刚刚弹琴,明明哀伤不已,为什么大家还鼓掌大笑呢?”

老人回答:“他们都是乡下人,哪里听得懂什么音乐啊,无非就是凑个热闹罢了。”

俞伯牙又问:“那老伯您知道我刚才弹的曲子吗?”

老人摇摇头:“我现在年纪大了,听力不行,听不清你弹的东西。”

俞伯牙满面哀凉,仰天长叹一声:“果然,这世上能懂俞伯牙的只有钟子期一人啊!”说完,便抽出一把短刀,割断琴弦。接着,又举起瑶琴,往石台上狠狠一摔,瑶琴应声而碎。

老人大吃一惊,连忙问:“好好的琴,你砸它干什么?”

俞伯牙边流泪边说:“我弹琴只为寻一个知音,现在钟子期已死,世上再没有能懂我音律的人,我还有什么必要弹琴啊。”从这以后,俞伯牙果真不再弹琴,高山流水也成为了绝响。

点|睛|智|慧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算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了,伯牙摔琴以谢知音,可见无价之宝易求,而知音却难寻。金钱和权势或许是很多人追求的东西,这本来就无可厚非,但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牢记,想要绚丽多彩的人生,就少不了友情的点缀。

要知道钱是容易挣的,但想找到一个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毕竟很多人走南闯北几十年,或许都碰不到一个知己,那么能有幸拥有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

§§§第三章 要重信守义

老祖宗说话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许诺给别人的东西,第三个人出再多的钱也不卖。

过来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有个叫季札的人,奉国君的命令出访其它国家。当他来到徐国的时候,徐国的国君热情地接待了他,还专门为他举办了宴会。

席上,国君看到他腰间挂着的宝剑,便问道:“听说你们吴国的铸剑技术很高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季札当即取下宝剑,递给对方看。

国君接过宝剑,拔剑出鞘,只见剑身泛着寒光,锋利无比。他当时就忍不住赞叹起来:“真是好剑啊,咱们徐国的铸剑师可没有这么高超的技艺,我要是能像季札你似的,拥有这样一把宝剑就好了。”

徐国国君的言语中透露出不少欣羡之意,虽然很想要这把剑,但担心会夺人所爱,也就不好开口了。季札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早就发现了对方的心思。本来得到对方的热情招待,他心中十分感激,正愁没有机会报答对方呢,现在碰上了,怎么会放掉?可惜,当时还要出访他国,他得佩戴宝剑撑下门面。无奈之下,季札只好在心中暗自许愿,等出访任务完成了,一定回来徐国,把宝剑送给国君。

遗憾的是,天有不测风云,等季札出访完各国,再回到徐国后,国君已经不在人世了。在听闻对方的噩耗后,他哀叹不已,跑到国君的墓前,祭拜了一番。之后,他便解下腰间的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

人们在一旁看了,就问他怎么回事。季札回答说:“以前我曾在心中许愿,等我出访完各国后,一定回来把剑送给国君。我现在把剑挂在他的墓前,也算是兑现我当时的诺言了。”

众人很奇怪,便问:“徐国的国君都死了,你就算把剑挂在这个地方,他也不会知道的,说不定还会有人将剑据为己有。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去兑现当初的诺言呢?”

季札正色回答:“我既然当初已经许下了诺言,这宝剑就是他的东西。如果现在不把宝剑送给他,我的良心何安?我们做人应该言而有信,不能因为对方不在人世,就弃当初的诺言于不顾。”

之后,他因为担心有人会把宝剑偷去,就想把剑交到新上任的徐国国君手上。谁知对方表示:“前任国主死前没有交代这事,我不敢接受。”季札无奈,只好重新把剑挂回树上,飘然离去。

点|睛|智|慧

从前,有个商人过河的时候,因为船沉了掉进河里,一个渔夫恰好经过。商人向他求救,并表示:“只要你救我上来,我就给你一百两黄金。”谁知,渔夫把他救上岸后,他只给了对方十两黄金,还说你一个打渔的,我能给你十两黄金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

第二年,商人又从这儿过河,依然不小心掉进河里,有人想去救他。渔夫见了,阻拦说:“这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你就算救了他,他也不会感激你的。”于是,人们都袖手旁观,商人便被活活淹死了。

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能在无形中给自己加分不少。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跟他人接触。这时候,如果你是个重信守义的人,就能轻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如果你言而无信,那么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在遭逢困难的时候,更加没有人愿意帮助你。

§§§第四章 姜还是老的辣

老祖宗说话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要想把事情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人请教。

过来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国君先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开,秦国那边就按捺不住了。当时,主掌秦国的是秦穆公,国家在他和一帮官员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也正因此,他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更多的是想走出国门,跟诸侯们抢地盘。

这一次,两个国家的国君去世,对于秦穆公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毕竟国家最高领导人死了,群龙无首不说,继任者的地位也不稳固。秦穆公背地里仰天大笑:“天赐良机啊!”

他计议一番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还找来国内一个德高望重的官员——蹇叔商量,并询问对方:“我这次准备偷袭郑国,进而夺取晋国,你看怎么样?”

蹇叔一听,连忙摆手,说:“您别想打仗的事了。郑国离咱们秦国这么远,你千里跋涉,这还能叫偷袭吗?秦国大军一动,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你拿什么成功偷袭?要我说,您还是专心于国内,把国家管好就行了。”

秦穆公见蹇叔否决了自己的宏伟蓝图,不由地拉着一张脸,冷冰冰地说:“平时要偷袭当然不行,可现在郑国和晋国刚死了国君,大家伙儿都忙着稳定国内局势呢,谁有功夫搭理我?哼,不管你怎么说,这仗我是打定了。”之后,他便开始集结军队,不再听取蹇叔的意见了。

等到秦穆公一切准备妥当后,一帮大臣跑来给秦军送行,人人嘴上都说着吉祥话,什么凯旋而归、马到功成,听得秦穆公哈哈大笑。这时候,只有蹇叔一个人站在人群里,痛哭流涕。穆公一见,便指着他的鼻子怒骂:“我算看出来了,全国人民就属你最晦气。大家伙儿都忙着提前恭喜我呢,你不说句好听的也就算了,还哭啥?”

蹇叔擦擦眼泪,哽咽着说:“我哭不为别的,只是想到大军这次远征,败局已定,恐怕很多人我以后都看不到了,所以才痛哭不止啊。”

穆公轻叱一声,不再搭理他,直接跨身上马,就要扬鞭而去。蹇叔赶紧冲上前,拉住马缰,苦苦哀求:“您现在反悔还来得及啊。晋国人不会坐视郑国灭亡的,他们的军队肯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围击秦军。当初您找我商讨出征的事,也是清楚我德高望重,不是吗?为什么现在就不听取我的意见呢?”穆公头也不回,直接一扬鞭,策马命令大军开拔。

果然,一切如蹇叔所料。秦军一出门,晋国和郑国的人都先后得知了这个消息,晋国的新国君更是派兵在崤山这个地方驻扎。在郑国没有捞到好处的秦军,挥师西归,长途跋涉刚到,还没等喘口气呢,早就养足精神的晋军便一拥而上,将秦军团团围住,杀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一战,秦军死伤无数,逃无可逃,最终全军覆没。

秦穆公听说兵败的消息后,悔恨不已,在众人面前哀叹:“我这次真的做错了。当初如果听取了蹇叔的意见,哪里会让自己的军队落到这样的下场啊!”

点|睛|智|慧

秦穆公算得上是春秋时候的明君了,但犯错也是不可避免的。试想如果他接受了蹇叔的建议,秦晋的崤之战也就可以避免了,而秦军也能保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