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部头里的小故事(中国卷)
12135400000016

第16章 《三国演义》:雅俗共赏,群英荟萃(1)

§§§背景搜索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从汉代四百年太平时期到四百年混乱的过渡时代,也可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政权不断更迭和动摇,以致于朝纲紊乱,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而社会上流民遍地,暴动不断出现。随着“十常侍之乱”、“党锢之狱”、“黄巾起事”、“董卓与李郭汜之乱”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出现,使得地方豪强势力借机迅速增强,并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东汉统治名存实亡,一时间全国陷入内战混乱之中。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的同时,不但揭露了封建帝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中,有诸多对战争场面的描述,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而文章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经典名著纵览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作者采用浅近的文言,使得文章读起来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可以说《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一部不易超越的高峰。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其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政治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文中也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中的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一部小说,以它独特的角度对近百年混战历史的描述,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艺术上的享受,更是文化上的洗礼。

§§§作者点击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可寻之迹也只有这寥寥数语了,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他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

随着《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演义》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中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顾茅庐

刘备从蔡瑁那里脱险之后,在一个牧童的指引下见到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司马徽正在弹琴,他向刘备说:“卧龙、凤雏是天下奇才,请到一个,便能安邦定国。”刘备大喜,忙追问:“卧龙、凤雏人在哪里?”水镜表示要等到天明才能告知。

当夜,刘备借宿于草堂之侧,思索白天水镜所言,一夜难眠。约到深更,忽听一位名叫元直的人来访,疑是卧龙、凤雏,刘备欲图一见,又怕坏事。等到天亮,始知此人已另投明主,不禁大失所望。水镜只说:“好,好!”却始终没有透露卧龙、凤雏在何处。

一天,刘备在新野街上行走,见一人一路唱着歌,说自己虽有本领,却未遇明主。刘备以为是遇到了卧龙、凤雏,忙上前追问。那人说他叫单福,特来投效刘备。刘备听了,非常高兴,便请他到县衙内相谈。

两人说得十分投机,刘备佩服单福的才能,便拜他为军师,每日操练兵马。

不久,曹操命曹仁来攻新野,摆下金锁阵,单福一面破阵,一面派兵去攻樊城,等曹仁战败逃到樊城,樊城早被关羽夺了。

樊城县令刘秘请刘备到家中作客,刘备见刘秘的外甥气宇轩昂,便收为义子,改名叫刘封。关羽认为刘备已有儿子阿斗,不该再收义子,怕日后生乱。

曹操见刘备打败了曹仁,探知是单福在帮助刘备。程昱说:“单福真名叫徐庶。”便派人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然后叫徐母写信,要她儿子投奔曹营。

徐母深明大义,非但不写信召徐庶,还痛骂曹操,并用石砚打他。曹操大怒,欲杀徐母,但被程昱劝止。

程昱偷偷学得徐母笔迹,仿照徐母字体,用她的口气,写了封家信给徐庶。

徐庶接信后便向刘备告别,刘备在长亭设筵与徐庶哭别。

徐庶的马转了两个弯,被一带树林遮住了,刘备说:“我恨不得砍尽那些树!因为它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望不见军师!”

刘备正呆呆地望着,忽见徐庶又拍马而回,刘备大喜,以为徐庶回心转意。原来徐庶是向刘备推荐孔明,并说:“卧龙就是诸葛孔明,凤雏就是庞统。”刘备大喜。

徐庶赶到许昌,徐母见了大怒,骂他为什么凭着一封假信,便来投效曹操。徐母骂了一阵,便上吊自杀了。徐庶从此以后不为曹操献任何计谋。

刘备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孔明。刘备敲开柴门,看门小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同关羽、张飞冒雪赶去,却只见到孔明的弟弟诸葛均,说他哥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有怅然而归。

第二年春天,刘备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劝他不要去,张飞则打算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听了非常生气,训斥了他们一顿,二人只好跟着前去。

刘备到了隆中,敲开了门,要童子进去通报。童子说孔明正在草堂午睡。刘备急忙阻止童子,叫他不要惊醒孔明。关羽、张飞留在外面,他自己则在台阶下静静等候。

直到孔明睡足了,二人才相见。孔明看刘备非常诚恳,极为感动,将刘备迎进草堂,拿出一幅西川地图,劝刘备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再图中原。刘备越听越佩服。

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十分真挚。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他的邀请。

于是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老少皆知。刘备为了寻求人才坚持不懈,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决定出山,为他谋求天下。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一次两次可能不成功,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前,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请求他帮忙,借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命人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命令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很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等到大雾散尽,我们就回去。”

曹操接到手下报告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草把全部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掉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二十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支,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三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堪称神奇。有时候,不是问题有多难,而是思考的角度欠妥。我们只要换位思考,或者是逆向思考,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这种方法,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出发,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实现先帝光复汉室之夙愿。然而就在此时,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诸葛亮首战告捷,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后,随即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

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灌醉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信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军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伺机而动。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道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

孟获于是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便不战自退了。孔明又生擒了孟获,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

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防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烧死于一个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