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首都罗马在许多谚语中都曾出现过,比如“条条大道通罗马”,是说世界各地的道路都通往罗马,意思是到大斗兽场达目的地的方法有很多种;还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说庞大的罗马帝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建成的,意思是做事情不要指望能一蹴而就。
作为“永恒之都”的罗马,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斗兽场。
这是罗马人特有的一种竞技娱乐性建筑,它用来表演最血腥、最野蛮的角斗,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感官刺激。这种建筑在共和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平面都是椭圆形的,因此人们也常称之为圆形剧场。这种角斗场在罗马帝国境内非常普遍,其中以罗马市中心东南的角斗场最为著名。
罗马的“心脏”
罗马角斗场也被称为大斗兽场,它是罗马建筑最典型的代表。大斗兽场建于公元70~82年,原来只有三层,顶层部分是3世纪时加上去的。大斗兽场一般是观看角斗士和野兽搏斗,或角斗士与角斗士搏斗,甚至是一群角斗士和一群角斗士搏斗,直到一方全部死亡为止。根据历史记载,在庆祝落成典礼的100天中就有5000头野兽在这里被杀死。由此可以想到死于非命的角斗士也不在少数。
大斗兽场的平面呈椭圆形状,它的长轴为188米,短轴为156米,内部可以容纳五万至八万名观众。周围座位约近60排,对外有80个出入口,集散都非常方便。看台下的空间分为与座位分区相应的三层,每层都有环形的休息廊,下面有墙支撑着三层楼板,墙上也建着券,使建筑空间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建筑物的墙壁和楼板全都是用天然混凝土浇筑的,外表用细密的灰华石贴面,而大理石则用于柱子、座位、装饰及雕像。
大斗兽场的结构非常坚固,罗马人曾自豪地说:“圆形剧场倒塌,罗马就要灭亡。”然而罗马帝国早已覆灭了,但大斗兽场的遗迹至今犹存,它是古罗马建筑中最雄伟的例子。
在斗兽场中心有一个长轴为86米,短轴为54米的椭圆形平地,这就是血腥的角斗表演区。
万神庙
大斗兽场的外墙高8.5米,分为四层,下面三层是券廊,连绵不断,绕斗兽场一周,每层各有80个券洞,在第二、第三层的券洞中原来都放有一尊雕像,这增加了外表的装饰性。斗兽场顶部竖立着一圈旗杆,表演之日,旌旗飘扬,更增添了奢华的气氛。在斗兽场内,夏日可以拉上布篷遮阳,座位下面还通上水管降温。大斗兽场既反映了奴隶主阶层的骄奢残酷,也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
古罗马遗留下的还有一处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筑,它就是万神庙。
万神庙建于公元120~124年,是罗马圆形庙宇中最大的一个,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神庙面对着广场,坐南朝北。神庙前广场上立着从埃及搬来的方尖石碑。神庙的平面可分成两部分。门廊由前面8根科林斯柱子和后面两排8根柱子组成,放在高高的台阶上,台阶宽33.5米,深18米。后面是圆形的神殿和两个壁龛,里面原来放着奥古斯都和阿古利巴的大雕像。
神殿平面为圆形,直径43.2米,墙厚为6.2米,上面覆盖着半球形的穹隆顶。顶端距地也是43.2米,中间有个直径8.9米的圆形窗,是唯一的采光口。穹隆顶和墙身都是用混凝土浇筑的。为了减轻自身重量,又在环形的墙体内挖了7个壁龛和8个封闭垂直的空洞。圆形神殿的内部处理得很统一,龛的立面上都用两根科林斯柱子支撑着檐部的线脚,科林斯柱子的檐口上部靠近穹隆顶还有一层檐。两层檐口把神殿内部的墙面水平划分成上小下大的两段,近于黄金分割的比例。
圆形的穹隆顶用凹陷的方格形图案作装饰,不仅减轻了屋顶的自重,而且构成上小下大的5排天花,越向上越小,强调着它的高度。加上顶部采光产生阴影的变化,更增强了室内空间的效果。内部墙面和柱子都用大理石装饰,便整个室内感觉和谐宏大。
万神庙的外观比较封闭沉闷。门廊柱高14.5米,16根柱子是从别处拆来的,色泽不一致。柱头、檐部、柱础是白色大理石,柱身是深黄色的花岗石。门廊的檐部、山花原有青铜铸的雕刻,门廊下的大门包着镀金的铜片,穹隆顶的里层也是包着镀金的铜片。
其余各处也都有这种光亮夺目的装饰物。由于它们的富丽多彩,多少减少了一点封闭沉闷的感觉。由于历史的变迁,山花上的青铜雕刻如今已不存在。
这座神庙充分表现了当时罗马建筑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无论是体形、平面、外观和室内处理,都成为古典建筑的代表。
小读者们,如果给你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站在同一高度同时松手,哪个物体会先落地?这对你也许不会是一个问题,但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错了,直到伽利略在意大利的一座塔上同时丢下了两个铁球,这个问题才有了正确的答案……甚至在登上月球后,在月亮上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宇航员将羽毛和铁球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让它们下落,结果,羽毛和铁球同时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