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大师告诉我们的人生心得
12153700000037

第37章 【南怀瑾】毋从得失计输赢(2)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先生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吴宓先生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先生也非常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陈寅恪先生作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其学富五车、通今博古的学问令许多学者对其高山仰止,称其为“文化昆仑”。傅斯年先生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在治学上,陈寅恪先生多次强调,做学问是件终生的事情,而且不能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而要举一反三,如此方能触类旁通,求得真知。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字伴侬、瓣、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他不仅在文学上卓有建树,在语言学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他在国外留学时,条件相当艰苦,但仍然作出了卓著的成绩,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谈到学习方法时,刘半农先生表示他是“乐在其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学名洪,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其学识修养自不必说,而他的高尚德行更为时人所敬仰。他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以独特的慧眼和宽大的胸怀接纳年仅三十多岁的季羡林为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以“严似冰霜,却也煦如春风”的督教培养罗尔纲,都为时人所称道。

胡适先生也多次提到过,一个人要注重道德品行,他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比他的才能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时,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智者舍才而取德。

【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主攻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当选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美国东方学会主席,被称为我国的“语言学之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赵元任先生,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元任先生还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我们所熟知的一首由刘半农先生作词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由赵元任先生谱曲并亲自演唱的。对赵元任先生来说,生活就应该像是一串跳动的音符,音乐是他的生活乐趣所在,也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之一。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个敢和毛主席拍桌子唱反调的读书人,他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文革”的读书人,他还是第一个提倡“乡村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的读书人。他自称是一个有思想,且本着思想而行动的人。他的新儒学思想惠泽了无数人。他的正气傲骨、赤胆忠心、渊博学识、特立独行使他成为最具个性色彩的一代宗师。他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无我为大、有本无穷”的博大智慧,更让他成为我们人生智慧的导师。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代表作有《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京华烟云》等。

生活中的林语堂先生是个性情平顺、随和开朗,而又机智幽默的人,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但他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能够坚持己见的人。在为人上,他是个非常有气节的文人,“七七事变”后,林语堂先生在大洋彼岸向全世界呐喊:“为了中华子孙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该和日军拼一拼啦!”在为文上,他说道:“做文人要带点儿丈夫气,带点胆量。说自己胸中的话,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这就是文人的身份。”在做事上,林语堂先生身为我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文章大多笔触细腻,风格明快,尤其是他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更是清新幽然。但他在做事时却是非常认真仔细的,他的座右铭就是“文章可幽然,做事需认真”,从中我们可见识到这位人文大师的处事智慧。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饱受非议的国学大师,他是一个人生大起大落的伟大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是是非非”。他曾执笔致函蒋介石为民请命,让蒋介石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也曾亲笔致信毛泽东,表示愿意改造思想。“文革”中他饱受非议和凌辱而心平气和,“文革”后他备受推崇和优待而宠辱不惊。他的生活闪耀着豁达为人的哲学光芒,他的“人生境界说”更是经典到无以复加。在“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火作后薪”的自勉之词下,他桃李满天下、薪火遍神州。“宠辱不惊、从容豁达”堪为他一生的精神写照。

【钱穆】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钱穆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孝道的楷模。钱穆说: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要做到“仁”就要先做到“孝”,孝是仁爱的根源,更是一种生存的策略。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祖籍江西永丰,初字梦簪,字孟真。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先生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他为人耿直狷介,而又天性仁和。他是知识分子中少有的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说话的人。他对学生极其爱护,又要求甚严。而他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是先更严地要求自己,批评别人之前,先把审视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自我省察、严于律己,堪称是这位国学大师终生践履的信条。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字平伯,以字行世。

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等职。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正派而又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一生光明磊落、豁达开朗,以他的博学和真诚在学术界结交了许多的良友,如朱自清、叶圣陶、顾颉刚、郑振铎、何其芳等,很多朋友都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一生能结交到这么多的良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而这正得益于俞平伯先生在选择朋友上恪守了孔子的教诲:友直、友谅、友多闻;在朋友相处之道上,又能始终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俞先生充满智慧的交友之道相信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编著《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先生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国学大师,他13岁便考入了清华大学,博古通今,精通多国语言,他编著的《远东英汉大词典》、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让读者受益无穷。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雅舍”,并在这“雅舍”中上演了一幕红透文坛半边天的“小品”。他为人温和优雅,是个被冰心称之为“像花一样的男人”的谦谦君子。

【张岱年】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号宇同,河北沧县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张岱年先生1933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36年写成名著《中国哲学大纲》。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起张岱年先生担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张先生被推为会长。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

【张中行】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是我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者、散文大家、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称为“布衣学者”,又被称为“文坛老旋风”。一部《顺生论》被称为“当代论语”。他和季羡林、金克木被称为“燕园三老”。

启功先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季羡林先生称他“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而他自己说“我乃常人,就安于常态”。可以说,他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国学大师,他一生不想做官、不想发财;可以说,他是一个最最超凡的国学大师,他集雅人、雅行、雅趣、雅文于一身。他是一位平凡到骨子里、又奇特到骨子里的国学大师。

【钱锺书】

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作出了卓越成绩。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其因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锺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钱锺书先生以知识渊博而著称,他博览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甚至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简直把钱锺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钱先生一向被人们称作“天才式的学者”。然而,我们知道没有所谓的“天才”,即使有,天才也由勤奋中得来。钱锺书先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很多研究成果,都与他的“读书癖”有关。正像他本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的书里,就得先把图书馆的书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先生曾经表示过自己并不是不喜欢名利,名利之心人人都有,要做到“无欲”很难,所以老子也只说“清心寡欲”,一个人能让自己变得不那么贪婪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季老又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学者,他一生治学严谨,绝不沽名钓誉。他说过一个人越能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境界就会越高一些。就像我们古人所说的“无欲则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到无求品自高”。

【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诗人。他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就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学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代表作有《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杂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