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
胡适先生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正是在他的提倡下,才有了我们现在平实易懂的白话文,而不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还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开文学革命的先锋。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胡适先生毅然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身姿,担当起唤醒国民清醒意识的重任。为了消除当时人们身上的奴性,造就独立、自由的人格,把人从封建伦理、天命中解放出来,胡适先生主张救国必先启蒙、必先救人,“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这句话便在胡适先生的笔下流出。为把妇女从封建道德伦理中解放出来,胡适先生认为中国的衰弱是因为对女人的压迫,比如裹小脚、守贞节等。为此,胡适极其激烈地反对贞操问题,勇敢地呼吁人们“打破处女迷信”,在那个时代,这种声音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人\生\折\射
众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的伟大人物,都具备此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鼎鼎大名的中国宋氏家族也曾以此作为教育子女的一种理念。
宋嘉树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主张任由孩子的个性发展,锻炼她们的体魄和意志,并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他多次对别人说:“只要100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400万超人,中国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为天下先。”
秉承此种理念,他将年纪尚幼的孩子送到美国读书,使她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他更是鼓励她们做“叛徒”,大胆地想,大胆地冲破阻力,坚持自己的理想。
最终,宋氏三姐妹果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不平凡的女性。这种成就和辉煌与宋嘉树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往往都是靠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成就了一番事业。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出有益社会和自身发展进步的创举,在我们年轻的舞台上,勇敢地展现自我的风采!
智\慧\点\拨
于无路处辟新路,于绝境中寻坦途。敢为天下先,这是一种胆略,是一种做事智慧,只有敢于走在时代的前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成就精彩的人生。
成功始于尝试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们对胡适先生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对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功绩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确实,胡适无论是在新文学理论的倡导方面还是在文学实绩的创造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尝试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但是读过胡适的诗的人都知道,他的诗写得并不好。
胡适先生的诗,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两个黄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现在读来,这首诗非常浅显,和现代文学史上后来的新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或者戴望舒的《雨巷》相比,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都不高。但是为什么胡适的这首诗永久地载入了文学史册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它是现代新诗最早的尝试。胡适的诗集叫《尝试集》,点明其中的新诗只是一种尝试,还不是成熟的作品。
从这首诗来看,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虽然有限,但正是胡适先生以及被胡适先生所鼓舞和影响的更多的知识分子的无数此类“尝试”的活动,造就了现代新诗和新文学的辉煌,他们的尝试步履维艰,但是最终将中国引入了新文学的广阔天地,并且将中国文学带入了世界文学的领域。
人\生\折\射
这正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成功始于尝试。”尝试不一定总能一下子成功,但只要确实为之努力奋斗过,那就足够了。尝试让人们获得与成功同样宝贵的东西——经验,有了这种财富,人们便知道如何去避免再次失败,从而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尝试的结果,它将改变人生,扭转命运。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尝试从黄金葛中提炼出橡胶,居然做了10000多次实验。我们能够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他在笔记本中记录了每一次实验的过程。在这些实验的过程中,爱迪生曾向一位记者提到,他已经进行了5000次实验。记者大为惊讶,脱口而出:“你的意思是,你已经犯了5000次错误了吗?”爱迪生摇摇头,平静地说:“不是这样。我们已经成功地掌握了5000种并不适合的方法。”对于爱迪生来说,5000次的尝试,实际上是5000次的成功,因为他证明了5000种方法都不能从黄金葛中提炼出橡胶,然后他才能继续尝试下去,直到最终成功。
以这样惊人的勇气和毅力,爱迪生取得了一生中的1093项专利,包括电报、现代化的打字机、实用的电话、第一台留声机、家用白炽灯泡、第一台发电机、电影、储备式电池、混凝土搅拌机、录音机、油印机等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发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每一项成果的问世都经历了多少次艰难的尝试,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因为尝试,才能创造出这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智\慧\点\拨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尝试,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另一种发型更适合你,让你看起来更加美丽、优雅;不尝试,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数学题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解法,既省时又省力。只要你在不停地思考,那么尝试的结果一定是进步,是发展,是飞速前进。
莫学“差不多”先生
胡适先生为人处世一向豁达随分,深得时人尊敬。但在做事上,胡适先生又是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用生动的笔调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差不多”先生,告诫我们做事需细致严谨,否则将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人\生\折\射
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和“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工作差不多就行,生活差不多就过得去,身体差不多就可以的。其实,胡适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要告诉“差不多”先生们:不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里,都不能有这种“差不多”的思想。
夏青是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名毕业生,1990年,她从播音系毕业。作为播音系的学生,能够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是最好的出路。夏青在中央电视台实习,而且希望到这儿工作,可到中央电视台实习的不止她一个人。
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央电视台有20多公里,每天早晨,她5点多起床,6点多第一拨离开学校。在赶着去城里上班的人群中,她是其中一个;顶着星星最晚回去的,也是夏青。很快,台里便安排夏青播体育新闻了。